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下饭菜云南特产豆腐 云南的菜豆腐怎么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下饭菜云南特产豆腐 云南的菜豆腐怎么做更新时间:2024-01-12 05:47:36

一. 云南省 曲靖 麒麟区 烧豆腐

烧豆腐是滇南地区的风味小吃,每块约二十克重,是采用优质黄豆经磨豆、去壳、泡发、磨浆、煮浆、滤浆、成型、滤水、发酵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中发酵工艺是关键,发酵时间短了豆腐发硬且有酸苦味,过长则腐败变质。所谓烧豆腐实际是一种小型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豆腐经发酵处理后许多不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素,受到酵母或真菌的分解而有利于人体需要
( 曲靖)

二. 陕西省 汉中 镇巴县 镇巴菜豆腐

镇巴菜豆腐是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的特色小吃。菜豆腐吃起来口味清爽,不油不腻。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小菜麻辣,那种难言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菜豆腐是镇巴风味小吃之一,大多乡下农家妹子,都是做菜豆腐的能手。近年来城乡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吃喝,菜豆腐不仅变为日常营养饮食,而且门店增多,供应外地游人,生意十分红火。

菜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能否多出豆腐,浸泡大豆很有讲究。泡的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最好把握在四个钟头左右。如果是家庭自做自吃,可用小手磨磨成豆浆;如果需要供应食客,需求量大,就用打浆机,比较节省时间,但质量稍差。磨成的豆浆需用精箩过滤一下,将豆渣清除。也可用豆腐口袋揉捏,以免浪费浆汁而少出豆腐。入锅烧煮是个关键,待豆浆浮在水面上的“肥皂泡”慢慢向上蹿时,就要用勺子搅一搅,连续反复几次。片刻后豆浆就煮沸了,马上停火。最好用温度计测试一下,待降至七十度左右开始用酸浆水慢慢掺入,称为点豆腐。此举不能心急,欲速则不达。点浆的速度慢,豆腐才显嫩白。假若点过数次后的“浆”清了,就可将指甲盖般的豆花舀入筲箕中让它北凝结成团,再适当地压一压,挤掉过多的浆汁,豆腐便成功了。这时,再将淘净的大米倒进清浆里,煮得大米伸腰时,倒入块状的豆腐,加点小白菜或浆水菜、韭菜之类,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菜豆腐了。吃这种饮食,一般不佐菜,只需配点豆瓣酱、青辣椒、鲜芫荽(香菜)即可。吃起来酸溜溜,辣乎乎,甜丝丝,极合口胃,老少咸宜。由于菜豆腐容易消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比较理想的膳食,现今已登大雅之堂,走进豪华宴席之中。当人们吃得油腻、倒胃之际,捧一碗别有风味的菜豆腐,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三. 云南省 大理 祥云县 祥云天马豆腐

祥云天马豆腐是大理的祥云的风味小吃。据说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创制了豆腐,此后流入民间。豆腐入馔,真是进得帝王堂前宴,入得寻常百姓家,是最具广泛性和影响性的中华食品,数千年来佳誉备享。天马豆腐缘何也小有名气呢?为此,我走访了几位豆腐坊的老人,他们说,天马旧称马房,属于古代交通要塞商贸繁盛之地,从前为方便马帮歇脚,设有马厩,因而得名马房。明朝时期,这个村就加工生产豆腐,因为当地水质独特,加之历久经年积累了丰富加工经验,所制豆腐质地细腻、色洁味美、回味悠长、品种繁多,故而天马豆腐名扬四方。至今,“马房豆腐——不需多督”的歇后语,依然是祥云人的口头禅。“多督”,当地方言意为“多煮”,说明天马豆腐不用多煮,易于入味。

“西南丝绸之路”是闻名遐迩的古代商路。在这条通道上,地处滇西佛教圣地之一的水目山和自然奇观天华山交汇处,坐落着一个古驿站——天马。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因水质独特并盛产大豆,村民多以加工豆腐为业,被誉为祥云“豆腐第一村”。

天马豆腐在吃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煎豆腐、炖豆腐、麻辣豆腐、腌豆腐、油炸泡豆腐、烧豆腐、小葱炒豆腐、蒸豆腐、凉拌豆腐,还有豆腐皮、豆腐丝、油煎豆豉。来到天马,如此众多的豆腐佳肴可能没有时间一一品尝,但水豆腐是一定要吃一碗的:在青花瓷碗里,放入洁白的水豆腐,加上芥末、冬菜、芝麻油、花生末、核桃仁、花椒油、姜丝、蒜泥、胡椒粉、辣子酱十多种作料。仅仅是看一眼,就已经大饱眼福了,那美味堪称祥云一绝。有资料表明,水豆腐还具有滋阴、清凉、安神、凉血、解毒的功能。

四.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呈贡臭豆腐

臭豆腐是云南民间颇为盛行的一种名特豆制品,以昆明市呈贡县所产品质最佳,且历史悠久。呈贡臭豆腐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最早是由该县七步场村的王忠发明的。康熙帝品尝后,对其美味甚是赞赏,列为"御膳坊"小菜之一,并赐名为"青方臭豆腐"。

呈贡臭豆腐以优质黄豆为原料。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黄豆经过筛选、脱壳、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划块、发酵等十道工序。呈贡臭豆腐质地软滑,散发异香。先人赞誉云:"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

臭豆腐食法较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蒸吃,即将臭豆腐用水漂净,置入碗内,配以食油(最好是鸡、鸭油)、食盐、辣椒面,放在锅里蒸熟,食之美味可口,鲜嫩无比。一种是烧吃,即将臭豆腐切成小方块,摆在涂油的铁帘上,用栗炭火慢慢烤烧,来回翻动,直至两面呈金黄色。另用一只小碗,放入甜酱油或咸酱油,以及卤腐汁、椒麻油、蒜泥、辣椒面兑面佐料,再放上芫荽末或薄荷末,蘸着吃;或蘸上食盐,味精、花椒面、胡椒面、辣子面混成的干粉后,亦可食之。一般都是边烧边吃。

五. 江苏省 徐州 铜山区 道家菜

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的饮食文化是以求长生养生为目的,有食素与食荤两派,不过在节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动时均用蔬食菜馔。素菜又称斋食,所用原料有豆腐、面筋、竹笋、菌类等。荤食原料多用野味、山珍,调料惯用药料,以汁浓味厚见长,具有养生的特点。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荤宴”、“太极宴”、“三五宴”、“四四宴”等。托荤菜有:“阴阳鱼”、“乾坤蛋”、“四方肉”、“太虚丸子”、“黄芪竹荪”、“陈皮鸡”、“胭脂肉”等。

由徐州“太极宴”研制组制作的“托荤太极宴”菜点共有4组28品。第一组:先上主拼太极图,外围五行碟;第二组,先上两小件,跟上一汤,后上八大件;第三组:上四道点心;第四组:上一品锅、四菜碟,两样主食。

六. 上海市 嘉定区 罗汉菜

罗汉菜

做法:莲子和红枣都要先开水中焯熟。

1.先把泡好的木耳、冬菇、黄花菜用凉水清洗干净,控干水分。黄花菜用刀改成3.3厘米长的段。莲子、红枣、胡萝卜依次放开水中焯熟,控干水分。

2、锅放在旺火上,倒油,八成热,除黄瓜、胡萝卜、红枣之外剩余的原料全部入锅煸炒,放白糖、料酒、鸡汤等,鸡汤稍微多加一些这样花姑、黄花菜才进味,炒拌均匀后下稍微焖锅4、5分钟,汤汁也见滚,然后放胡萝卜片,放点盐,搅拌,用湿淀粉勾芡,浇上麻油,放上黄瓜片然后在颠簸几下就,出锅装盘。

七. 湖北省 荆州 石首 头菜圆子

鱼肉多数采用麻鲢鱼,也有用青鱼。绞肉机打碎鱼肉,放蒜姜末,淀粉等。将鸡蛋蛋白蛋黄分离,鱼肉蒸制,涂蛋黄,继续蒸制,泛起鱼香,起锅切片。白鱼丸做法一样,蒸制即可,黄鱼丸却要热油炸制成型。三种不同口感,配上肉丝,菜中无间道木耳,煮汤盛盘。此菜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老少皆宜。

八. 宁夏 石嘴山 惠农区 苦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18年苦苦菜。旧社会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中国著名美食家聂凤乔先生1958年在宁夏发现了开黄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叶片大,茎秆脆,苦中带甜。与常见的开蓝色花朵的苦苦菜相比,有很多优点。

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信息来源:美食杰

九. 云南省 红河 建水县 羊奶菜

羊奶菜,藤类植物,因体内有似羊奶一样的浆汁得名。开春后,万木争荣,羊奶菜蔓青叶绿。哀牢山区羊奶菜到处可见。人们用镰刀把它连蔓带叶割回家来,摘其叶及果(如织棱状),洗净,将叶捣细,拌上用糯米蒸制的甜白酒,适当放盐后置于罐内,半月后可食,味道略酸微甜,异香扑鼻,引人口馋,能增进食欲。

十. 云南省 曲靖 会泽县 会泽灰豆腐

灰豆腐,也叫灰豆腐果,以黄豆为原料,将磨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块,形状正方、长条、三角、菱形不等,肉质成海绵状或空心状。制作方法特殊,将豆腐加工成豆腐块后,用刀切成小立方块,先用碱灰(桐壳草木灰均可)再用灶灰吸干水分,约10小时后,分批放人锅内用灰炒泡炒黄即成。其操作过程始终不离灰,故名灰豆腐。若炕干待用,久不变质。无论才出锅的还是炕干的灰豆腐,拌人已煮熟的猪蹄、鸡肉、狗肉等食品内,可以用来红烧、炒制、火锅配菜等,混煮15分钟以上,即成松泡绵柔、鲜美可口的宴席佳肴。但煮前洗制特殊,需先用温水(最好用米汤、淘米水)发泡,再用清水泡洗。这道特色菜会有很多的回头客。

在云南曲靖市会泽县部分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一种古老的传统豆制食品工艺。灰豆腐味道鲜美,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听当地人民描述,此道菜可以预防反酸、胃出血等。初看时灰不溜秋,不知何物。待用清水反复淘洗干净后个个黄灿灿、轮晴鼓眼煞是好看。放在汤锅一煮,吃起来外香内嫩,绵味细长。这种传统的食品与油炸豆腐不同的是不用食油,而味道却比油炸风味独特得多。

其制作方法也与众不同。先将精选黄豆水浸泡三小时,取山涧泉水用石磨磨浆过滤去渣,豆浆烧开冷却,用自制酸汤点成豆花。把豆花倒入用滤布隔离的豆腐箱里,盖上箱板,加上石头压紧、压干。豆腐出箱后,把豆腐3公分小方块。把荞杆灰、桐壳灰入锅烧八成热(柴灰亦可代替),将切好的豆腐倒入锅中与灰同炒约30分钟,豆腐受热膨胀。起锅倒入簸箕内撒开冷却。食时将豆腐反复搓洗干净。食不完可用棕布品袋穿挂于通风处,可储存一年以上。此道菜无论烧汤、煮火锅,都可食用,要多烧一会,均是外皮酥脆醇香,内里细嫩可口,回味绵长,故是土家人宴请嘉宾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食时先放饭碗里冷却一下,蘸薰上糊海椒水再入口,以免烫舌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