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米粒儿土特产 东北特产大包米粒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米粒儿土特产 东北特产大包米粒更新时间:2024-05-20 12:43:33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油香儿

将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和好,用水浸泡一个晚上,次日用石磨磨成糊状放入桶中,再用特制的铁勺盛装,一般加上肉丝、土豆丝、洋葱、大蒜、花椒等佐料在锅中煎炸而成(内馅可随客人口味而变化)。油香儿呈圆状,深红色,清香可口,有“中国汉堡包”之美称。

二.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抿八股儿

晋北地区的名吃,磨成泥的土豆和莜面加水混合(为了筋道也可加少许淀粉),把面糊铲到抿床子上,右手拿着抿子挤压,抿出一截截儿抿八股儿,煮约一分钟,捞出,根据个人喜好,配制调料(盐葱花椒辣椒香菜,还有栽栽面花儿或哨子,就着酸咸菜吃,口感爽滑,易于消化。

三. 山西省 大同 左云县 油仁儿饺子

、"油仁儿饺子":用小米、黄米各一半的混合面,内包"麻各盐"(葫麻籽面、莜面茶面各一半,加盐、椒等调味)馅儿,做成饺子,蒸熟食之,软筋油香不同一般,用此"二样面"捏成"实片子",蒸熟,蘸"腌水"、醋、辣角等食之,名曰"二样面片子"兼有糕与莜面的二者特点。

四. 甘肃省 张掖 山丹县 米黄儿

米黄儿

用黄料或小米制做,以黄米制作尤佳。先将磨细的米粉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再将平底砂锅置火上加热、抹油,待油热香溢时将米糊糊均匀地摊在锅里,在文火上烙片刻即可进食。撒糖食用,黄亮,松软,香中透甜,老幼皆喜,如今已成稀罕之物。

五. 四川省 甘孜州 雅江县 芋儿烧鸡

芋儿烧鸡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扛湖菜,流传甚广,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创新。巴国布衣更是再上一层楼,对其精心改造,使其成为巴国衣风味烧菜的代表作之一。成菜芋儿清香、滑糯,鸡肉把软离骨,色泽红亮,咸鲜中辣,是一款人人吃、人人爱的佳肴。

六. 青海省 海南 兴海县 青海寸寸儿

寸寸儿,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七. 河南省 南阳市 唐河县 浆面条儿

浆面条儿又称浆饭,和不翻汤、杂烩菜、牛肉汤一样,是河南独有的风味小吃,特别是土生土长的“老河南”对浆面条儿更是情有独钟。
浆面条儿在河南历史悠久,妇孺皆如。“老河南”家家会做。但滋味是否悠长,味道是否纯正,就看各自手艺啦。
浆面条儿主要材料是浆汁。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过去河南“浆坊”不少,是有名的是老城。顺城西街王氏浆坊。该浆坊历时三代,颇有年头。其汁稠味美价廉,老城人常常光顾其家。浆汁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据说清朝末年河南一穷户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家家效仿。旧社会河南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挑浆饭”。若再下点小米,谓之“浆米气儿”。每到饭时,满院飘香。孩子们闻到浆味儿,兴奋异常。三碗两碗,风卷残云。若此时家中来客,浆饭招待,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当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儿讲究了:白面条、芹菜、大绿豆、(或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绿白红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剩浆面条儿”是浆饭中的上吕,民谚云:“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见其魅力。
做浆饭时,千万不可让浆汁溢出锅,成为“粉浆”,那样就不好吃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浆在火上时,先在锅里滴几滴香油,待浆汁鼓起时,用筷子将浆末打下去,继而下面放菜。或下面后另将菜炒熟下锅即可。现在人配以肉丝,其味如何,不得而知。浆面条不宜连续吃,吃多了也易上火。
又闻浆面条儿如今已被国家评为中华名小吃之一。

八. 湖北省 十堰市 张湾区 面面儿干饭

“干饭”应是十堰地区方言里对米饭的叫法。面面儿干饭,也是十堰地区方言中的叫法,别名“金包银”,全名“金包银玉米饭以往它常在十堰、宜昌等地的一些家庭的餐桌上以家常主食的身份出现,不过如今似乎已不常见。很多人说起来,都叹惋多年没有再吃过了。

记忆中残留的最后印象,是幼年时假期在老家,被扑鼻的香味吸引,眼巴巴地看它从那土灶上的大铁锅里出来,黄澄澄的玉米面裹着雪白的大米冒着热气,酥脆的锅巴若隐若现……那是怎样也无力抵挡的诱惑,于是吃它个肚儿圆圆。

多年已逝,它在味蕾里的烙印仍然深刻。“金包银玉米饭”的大致做法:第一步,把玉米面用温水泡一下,直到玉米面充分吸收水分变软;第二步,将大米煮至七、八成熟,然后捞起并滤干水分;第三步,将玉米面和大米和匀,蒸熟即可(闻到类似煮玉米的香味就差不多了)。

九. 重庆市 璧山区 璧山儿菜

璧山儿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璧山儿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鉴于璧山县 儿菜生产规模大,生产水平高,生产效益好,被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授予“中国儿菜之乡”称号。为此县农委抓住时机快速出击,目前正积极向重庆市农产质量安全中心申报,经重庆市有关部门审核后,再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申报。据重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分析,2011年将申报成功。

儿菜是我们县传统的蔬菜栽培特色品种,据统计2010年全县儿菜种植面积达3.9万亩。主要分布在丁家街道、正兴镇、广普镇、三合镇、健龙镇、河边镇等地。平均亩产达2500公斤,年总产量达9.8万吨。远销云南、贵州、海南、广东、浙江、上海、深圳等地。平均批发价为0.8元/公斤。年总产值达7840万元,为农户增创纯收益7000万元。

璧山儿菜

地域范围

璧山儿菜生产地域范围介于北纬29°17′~29°53′、东经106°02′~106°21′之间,产地东起青杠街道,西至三合镇,北到八塘镇,南抵广普镇,覆盖以丁家街道为核心,辐射来凤街道、青杠街道、广普镇、三合镇、健龙镇、正兴镇、大兴镇、七塘镇、八塘镇等范围。璧山儿菜生产面积5万亩,年产量1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璧山儿菜呈宝塔型、嫩绿色,侧儿芽肥大、扁圆,肉质紧密,煮熟后清香甘甜、细嫩化渣。 2、内在品质指标:璧山儿菜生长环境适宜,其氨基酸含量≥1800mg/kg、维生素c含量≥170mg/kg、可溶性糖含量≥0.9%,品质极佳。 3、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产地环境条件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的规定。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芥菜类蔬菜》(NY5299-2005执行)标准。

十. 甘肃省 甘南州 舟曲县 擀汤面疙瘩儿

擀汤面疙瘩儿

擀汤面粉用荞麦加黄豆混合加工而成。食用,手工擀成,用刀切成细面条,佐以辣子酸菜浆水。面条乳白,汤清而不浑,食之脆嫩爽口,无豆性味。盛夏歇工,吃一顿擀汤面疙瘩,既能充饥,又能解暑,是农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