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省临汾市土特产都有啥 山西省临汾市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省临汾市土特产都有啥 山西省临汾市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4-01-21 11:07:12

一. 山西省 临汾 蒲县 夹肉饼

夹肉饼

原料:

面粉300克、五花肉250克、大葱一根。配料:酱油、盐、黄酒、黑胡椒粉、橄榄油、白糖。做法:

1、面粉倒入大碗中,将温水分次倒入面粉中搅拌,然后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将湿布盖在面团上,饧30分钟;2、五花肉洗净,切成肉末,放入碗中,倒入酱油、黄酒、黑胡椒粉、白糖、橄榄油,搅拌均匀后腌制20分钟;3、将大葱的葱白切成细丁,倒入肉馅中搅拌均匀;4、案板上撒些干面粉,将面团放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切成四份,取其中一份,擀成长圆形片;5、将肉馅摊在面坯上,覆盖3/4即可,留下1/4的空白,左右各留下2厘米宽的空白;6、抬起一侧的面坯,往下折叠2次,将空白面坯往上叠起,轻轻按下封口,两侧的空白面坯也捏紧,使其压在面饼的下面,用手轻轻将面饼往下压平;7、锅中倒入少许油,中火加热,放入面饼改成小火,双面煎成金黄色,如果面饼过大,可以切开食用。

二. 山西省 临汾 曲沃县 羊杂

羊杂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怀仁)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三. 山西省 临汾 襄汾 擦圪斗

擦圪斗

擦圪斗也是用专用的擦子擦下来的,有的地方叫抿圪斗。做擦圪斗的面一般是杂面(白面和玉米面、豆面等搅和在一起),擦圪斗的擦子与擦把把儿的擦子外形相似,只是中间铁皮上挖出来的是小圆孔。擦圪斗的做法和擦把把一样,也是把擦子架在锅上,直接把面一条一条擦进锅里。因为擦子孔是圆的,所以擦下来的面条也是圆咕噜的,因为杂面没精丝,所以煮出来也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那时候,吃杂面擦圪斗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吃腻了玉米面做的擦把把儿,吃碗擦圪斗,无论从形状和口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生活也还是那种生活,但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估计现在的孩子没几个见过擦圪斗,更别说吃过了。自从生活条件好转、白面丰足之后,豆面已经很少见到,连我都没再吃过擦圪斗,也没见别人吃过。甚至连那个擦圪斗用的擦子也再也没有见过。

我知道,它和那些过去的岁月一道,还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四. 山西省 临汾 蒲县 蒲县红果

蒲县红果

五. 山西省 临汾 霍州 霍州年馍

霍州年馍是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的。霍州馍,人们又誉为霍州面塑。霍州面塑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不仅可食用,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花样繁多,形象逼真,做工细腻,栩栩如生。霍州馍又称无碱蒸馍。

霍州年馍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俗工艺品,亦可食用。花馍可以说是山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它体现出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之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霍州位于山西南部的太岳山区,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馒头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在人们眼里,馒头外形不过是一个圆圆的,可以饱餐的食物。可是在山西霍州,人们在馒头上下起了功夫。馒头被赋予生命,成为人们寄予希望和祝福的美好事物。

馒头在山西俗称“馍馍”。逢年过节,霍州人会丰富馍馍的造型,并赋予其寓意,过年做的这种便是年馍了。霍州花馍,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走访时,正值春节前夕,比起其他地方的花馍 ,霍州又是以年馍最为出名。

霍州年馍又称无碱蒸馍。风味独特、花样繁多、造型逼真,因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可在常温下放置3个多月不变质。年馍发面不打碱,揉面时间长,随揉随掺干面,蒸成后松散有层,水浸不酸。年馍选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家小麦面粉,用传统酵母发面,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面团经过多次揉和,一边揉一边掺干面,纯手工精制而成,所以色泽白嫩。做成馍样后,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褥腾发,达到发虚光润,再放在笼内蒸熟,一般要蒸半个小时以上。

六. 山西省 临汾 襄汾 襄陵莲藕

襄陵莲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襄陵莲藕”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因主产于该县襄陵镇而得名。产地为该县中部汾河沿岸的襄陵镇、南辛店乡、邓庄镇、新城镇、南贾镇、西贾乡和永固乡等7个乡镇的42个行政村。该地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大片汾河滩地土壤肥沃,有悠久的莲藕种植历史。所产莲藕“全身是宝”,形状美观,口感脆嫩,用途广泛,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2011年8月17日,“襄陵莲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传统名产襄陵莲藕,其形状美观,全身是宝,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经济价值。除了藕和莲子供食用外,花粉、荷叶、莲芯等都可以作菜肴或饮料及保健食品。藕中一般含淀粉10~20%,蛋白质1~2%。莲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制作蜜饯和藕粉等。莲藕还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藕节、莲根、莲芯、花瓣、雄蕊、荷叶等都可入药。-

产地环境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东倚塔儿山,西靠吕梁山麓,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县境中部,流程长达52200米。汾河两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肥粮丰,农业条件较好,是发展农业的“金摇篮”,莲菜种植是一项沿袭已久的农业产业。-襄陵隶属于临汾襄汾县,素有“金襄陵”的美誉。南辛店乡濒临汾河,沿河大片的滩地使得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莲藕种植条件。

襄陵莲藕基地的景色(4张)襄陵莲藕的基地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成为观光场所,供人们休闲旅游,吸引作家、摄影家、书法家和美术家采风。

襄陵莲藕地域范围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部,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是一个既有山川河流、又有丘陵平原的地形多样性县。襄陵莲藕栽植区域位于襄汾县县域中部,地理坐标北纬35°40′29″-36°00′46″,东经111°18′50″-111°27′33″之间,涉及襄陵镇的李村、屯南村、屯大村、 河北村、东院村、西院村,南辛店乡的刘庄村、北陈村、东徐村、西徐村、中陈村、北靳村、西靳村、大陈村、南靳村、文臣村、无姨村,邓庄镇的上靳村、东邓村、鱼池村、温泉村、燕村,新城镇的梁坡村、张槐村、赵曲村、赵店村、邓曲村,南贾镇的大柴村、下尉村、西尉村、东刘村、南贾村、阜宁村,西贾乡的西贾村、西张村、柴家庄村、东毛村,永固乡的西吉村、东吉村、南五村、永固村、南姚村等42个行政村。总面积1460公倾,年生产总量876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莲菜是莲藕肥大的地下根状茎, 根据其表皮颜色,分为白莲和黄莲;襄陵莲藕为白莲,果实纺锤形,大小均匀;成熟鲜莲菜,藕型肥大,皮白肉脆,味甘多液,折断可拉丝且有独特清香味,商品性好;按照上市季节不同,有果藕、鲜藕和老藕之分,果藕7月中旬后上市,生食最佳,鲜藕中秋节前后上市,生熟皆宜和老藕可以全年上市,以熟食为宜,三者可谓各具特点。 2、内在品质:襄陵莲藕营养丰富,检测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12.2g/100g,蛋白质≥1.51 g/100g,脂肪≥0.4g/100g,总膳食纤维≥27.5%,淀粉≥8.4%,维生素C ≥40.7mg/100g,维生素≥B1 0.046 mg/100g ,维生素B2 ≥ 0.018 mg/100g,总糖≥2.6%,粗纤维≥1.0%,钙≥26.1 mg/100g。与普通莲藕相比有较大优势。3、安全要求:襄陵莲藕产地生态环境符合NY5331-2006《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NY5238-2005《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襄陵莲藕生产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莲藕》的安全指标,在包装,标识上须符合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进入市场的必须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瓦楞纸箱按GB6543的规定执行,塑料袋按GB4456和GB588—89的规定执行,塑料箱按GB8868—88《蔬菜塑料周转箱》执行。

七. 山西省 临汾 乡宁县 乡宁核桃

乡宁核桃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的。乡宁核桃壳圆、色清、壳纹浅少、壳皮薄,果肥大,肉色净白,仁饱满,黄白色,有核桃鲜香味,桃仁片大而完整。

乡宁县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特别是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栽培核桃。2010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核桃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把核桃产业确定为农业发展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两年间,全县累计投资2亿多元,建成密植核桃园8万亩,栽植苗木270多万株,原定4年栽植8万亩核桃任务提前2年完成。到目前,全县核桃种植5000亩以上的乡镇达7个、连片发展3000亩以上的村委2个、2000亩以上的村委6个、1000亩以上的村委11个、500亩以上的村委26个,核桃栽植总量超过10万亩。今年,该县再鼓干劲、再定目标,决定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高标准栽植2万亩,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拥有1亩核桃经济林,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采取了“四个坚持”原则,即在宣传上坚持基调。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巡回宣传车、板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政府补贴政策和核桃的经济效益,引导群众转变转念,提高栽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规划上坚持高标准。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基地建设规划,有计划地确立核桃产业的重点区域,加快发展进度。同时,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组建核桃植专业合作社、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加快核桃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全县覆盖的基础上,全力打造1个-2个高标准连片种植区,建设有代表性的精品园区和样板工程。在栽管上坚持高成效。严格苗木购入关,确保苗木质量。不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川、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在挖坑、施肥、栽植、管护等关键环节,聘请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努力做到“栽一株活一棵,成一片富一方”。在政策上坚持高倾斜。该县采取“内留、外引、向上争”的思路,大力整合社会闲散资金,加大对核桃产业投入力度。同时,县财政拿出专款对核桃密植园区和地埂核桃基地建设给予扶持和补助。该县还设立了核桃产业化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建立了核桃人才免费培训和核桃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在资金和机制上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八. 山西省 临汾 永和 永和条枣

永和条枣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永和条枣,山西省永和县。永和县位于北温带,为红枣适生区,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形成了永和红枣个大、皮薄、核小、味甜、无虫、无污染、无公害等特殊的品质,颇受消费者的欢迎。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山西省永和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西北隅,吕梁山南端,紧依黄河,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空气纯净、昼夜温差大、高温干燥期长。土壤方面,该县地处晋陕峡谷的黄河中游东岸,有深厚的黄土母质与沙壤土结构。-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最适宜生长红枣产地之一,拥有2000多年红枣栽植历史。-永和县的特殊环境条件,形成了永和红枣个大、皮薄、核小、味甜、无虫、无污染、无公害等特殊的品质,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早在公元7-10世纪时(唐代)就贵为贡品。-

产品荣誉

20世纪60年代-总理曾给永和县签发嘉奖令,鼓励发展红枣。1993年永和县被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林业部确定为名优品“红枣示范基地县”,1996年获国家A-绿色食品证书,红枣已成为永和县地方和主导产业,其中主产优质条枣以其核小、皮薄、肉厚、甘甜、无虫等特点,1997年永和条枣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名枣”,2000年荣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以后,每年经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检测合格并颁发证书。-

生产情况

永和县拥有二千多年红枣栽植历史,2005年永和有机枣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了6180亩15万株的乾坤湾枣园,经三年转换期, 图2 永和条枣种植基地

-按照国家有机标准种植、生产和管理,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永和红枣产业也得到了不断发展,通过深加工后的各类红枣休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永和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山区“331”特色农业工程的战略部署,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顺应民意要求,聚全民之心,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红枣富民产业。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县红枣栽植面积已达到30万亩,900万株。其中。南庄乡160万株,5.7万亩;打石腰182万株,6.5万亩;阁底乡200万株,7.2万亩;交口乡100万株,3.6万亩;芝河镇40万株,1.5万亩;坡头乡8.5万株,0.3万亩;桑壁镇10万株,0.4万亩。农民人均150余株,主要分布在城西沿黄四乡镇,从树龄结构上看10年生以下的幼树600万株,10—80年生的大树为300万株,年红枣产量可达到3000万斤。全县农民纯收入的70%的份额来源于红枣产业。永和红枣主栽品种为永和条枣,该品种占到栽植面积的70%以上,其次有木枣、灰枣、团枣、骏枣、梨枣、晋枣等四十多个品种,这些众多的红枣品种大都适宜在永和生长,而且品质也才都比较好。据21世纪初统计,永和县有红枣的户数达8400多户,占到全县总户数的75%以上,兼业户150余户,全县从事枣产业的人数达12924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的人数达12600人,从事加工流通行业的人数300余人,永和近五分之一的人在从事红枣产业的发展。-

永和条枣

地域范围

永和条枣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山西省永和县县内,涉及打石腰、南庄、阁底3个乡31个行政村,北到南庄乡的前北头村,西到打石腰乡河浍里村,东至芝河镇,南至阁底乡佛堂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 o20′—110 o40′北纬36 o30′—36 o55′。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条枣果实较大,顶部稍细,呈长柱形,核小肉厚,单果重18—20克。成熟鲜枣皮为深红色,有光泽,果肉拉开可见糖丝,丝长不易断,有糖香味。永和条枣所含有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钙元素、钾元素、镁元素、铁元素、磷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普通产品。

九. 山西省 临汾 隰县 隰县梨

隰县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梨是我国原产果树之一,《诗经秦风章》《晨风篇》就有“山有苞棣,隰有书隧”记载。隰县梨先后38次荣获优质产品奖,199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2011年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酥梨之乡”。2007年玉露香梨被中国奥组委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水果。2010年被晋祠宾馆选定为专供水果。隰县梨是隰县的主导产业,政府十分重视,近十几年,隰县政府先后在全县发展梨树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20万吨。。2013年,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定并认证,隰县梨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销量进一步扩大。全县梨种植面积13334公顷,其中盛果期果园6667公顷,年产优质梨20万吨。隰县梨产自海拔950—1450米的区域,果品色泽鲜艳、果面端正,含糖量高、口感纯正,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并出口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地。

地域范围

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吕梁山大背斜中轴部,地跨东经110°55'—115°15',北纬36°30'—36°55'。东临汾西,西接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县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52公里,全县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0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现梨树种植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2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隰县梨肉质细嫩、口味香甜、无渣,果面光洁细腻具蜡质,保水性强。阳面着红晕或暗红色纵向条纹,采收时果皮黄绿色,贮后呈黄色,色泽更鲜艳。果皮薄,果心小,可食率高(90%)。2.内在品质:果肉白色,酥脆,无渣,石细胞极少,汁液特多,味甜具清香,口感极佳;总糖含量≥6%;总膳食纤维≥0.8%;维生素C≥3mg/100g;维生素B1≥20μg/100g;维生素B2≥200μg/100g.;钙≥3.0mg/100g;铁≥0.05mg/100g;磷≥8.0mg/100g;钾≥50mg/100g,品质极佳。3.贮藏要求:果实耐贮藏,在自然土窑洞内可贮4~6个月,恒温冷库可贮藏6~8个月。

十. 山西省 临汾 汾西县 汾西山楂

汾西山楂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叶片三角状卵形至棱状卵形,长2-6cm,宽0.8-2.5cm,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基部1对裂片0较深,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长柔毛;花白色,直径约1.5cm;萼筒外有长柔毛,萼片内外两面无毛或内面顶端有毛。梨果深红色,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性状:

果实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cm,有的压成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生态习性:

生于山谷或山地灌木丛中,山楂树适应能力强,抗洪涝能力超强,容易栽培,树冠整齐,枝叶繁茂,病虫害少,花果鲜美可爱,因而也是田旁、宅园绿化的良好观赏树种,野生山楂嵩山最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