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在北京买了特产 坐飞机怎样带回去 坐飞机买的特产怎么带回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在北京买了特产 坐飞机怎样带回去 坐飞机买的特产怎么带回去更新时间:2024-01-02 00:10:00

一. 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碗糕

选料: 面粉、白糖、鸡蛋、泡打粉、青红丝、瓜仁、葡萄干。

制法:

1.将面粉过罗筛细待用。葡萄干用清水洗净。

2.将鸡蛋磕入碗内,加水搅均匀,再加白糖、泡打粉及筛过的面粉,用手徐徐搅拌至无疙瘩为止,即成碗糕糊。

3.小碗里面抹上净油,倒入半确定糕糊,上面摆上青红丝、瓜仁、葡萄干。

4.蒸锅上火,加水烧开,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便熟,出锅将糕从碗中倒出即可。

特点:颜色鹅黄,口感暄、松、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二. 北京市 西城区 老北京面茶

老北京面茶是北京市的特色小吃。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云:“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

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味道另说,讲究的是喝它的方法。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这绝对是门艺术,非老北京人不可了。我去喝过那么多次,没一次见到有这么喝的,全都是人手一勺。看来这门艺术,快要绝迹了。

过去的面茶,一般是下午卖下午吃的:“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如今不用受时间的限制,想什么时候吃,都能热热乎乎地来上一碗,我觉得,反而是早晨更适合吃。

三. 北京市 昌平 薄脆

原料:[面粉][碱面][明矾][花生油]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薄脆,故名思义,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薄脆现是小吃,以前曾是清宫中的御膳食品。《北京琐闻录》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微服私访到圆明园,路过西直门广通寺,在忆禄居的薄脆大加赞赏,后传旨进奉,薄脆更加闻名遐迩了。老北京有“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的俗语。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现制现吃,也可以捏碎与菜馅拌和当素馅的原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但由于费工费时,市场虽有供应,但不能经常保证,常有断档现象。制作方法:将明矾、精盐、碱面与温水一起用木槌研化,随即倒入面粉和温水,和成面团,然后摊平,横竖各叠三折,再放入盆中,盖上湿布饧6小时,面团饧好后,按成八分厚的大面块,刷上一层花生油,用小炸刀切成面剂。花生油用旺火烧至八成热,将面剂按成一尺长、六寸宽的长方形面皮,用刀尖在面皮上任意划许多小口,双手提起面皮,先放入热油中蘸两下,以利于成形,再放入油中,炸至两面焦黄捞出即成。

四. 北京市 石景山区 老北京糊塌子

糊塌子是老北京的一种特色小吃。做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味道极为鲜美。吃的时候佐以醋、蒜、酱油、盐、糖、味精、香油等,那鲜美劲就别提有多好吃了。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做这道糊塌子吧。



制作方法:



1、把嫩绿的西葫芦擦成细丝,放进盐,鸡蛋(放几个自己定),鸡精,胡椒面,面粉做成稀面糊(面少时不用放水,因放盐后西葫芦就杀出水了)。



2、煎锅里放少量油,放进一勺面糊。



3、用铲把面糊摊平。



4、一面煎的焦黄后翻个面再接着煎。



5、煎好之后放入盘中。拍点蒜末放在小碗中,倒些醋和酱油(醋要多),香油,鸡精,这就是沾汁。用煎好的薄西葫芦饼沾汁吃,真香! 其实做这种摊饼,什么菜都可以,比如:菠菜,土豆,胡萝卜等,只要你爱吃!

五. 北京市 西城区 老北京茶汤

茶汤是京津地区常食的一种甜食。将盛有冲熟的茶汤的碗翻扣过来而不洒,因此有"扣碗茶汤"之称。所谓"八宝茶汤"就是再加上八种不同的果料。茶汤用大铜壶沸水冲开,大铜壶俗称茶汤壶,是茶汤业的幌子。壶高60厘米,直径50厘米,壶嘴细长。壶内四周贮水,中间空如炉膛,用以燃煤烧水。壶顶可装个铜汽笛,水沸汽笛就响。被擦得耀眼生辉的大铜壶加上那奇妙的铜笛声,颇有乡土情趣,十分诱人食欲。

北京茶汤因用龙头嘴的壶冲治,又叫龙茶。北京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过去北京街头卖茶汤的小贩,他们用大铜壶现场冲出的各种味道的茶汤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是休闲小食,也可做早餐之用。老天桥附近的“茶汤李”较为著称。

——茶汤的历史典故——

要说,茶汤究竟属于哪朝哪代的发明,这大概谁也难说清,不过,多少年来,甭管是哪朝哪代,逢年过节,这茶汤便总是在庙会上一显身手,惹得一群群大人孩子睁圆了一双惊奇的眼。您看,那卖茶汤的桌子上,放着把锃光瓦亮的大号铜壶,壶嘴、壶把、上口、底足都镶着用黄铜雕刻的花纹,壶体两侧各镶着一条金鱼在小草中游动……等到炉火烧旺的时候,只见壶中开水翻滚,热气腾腾。更有意思的是,您再看眼前这卖茶汤的大师傅,两脚分开,双臂摆平架势,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搬壶倒水,碗口距壶嘴儿足有一二尺远,眼见那冒着热气的开水由壶嘴儿喷射而出,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碗中,且点滴不漏,动作准确优美。其实,要冲好它,真得需要很高的技巧,首先,得一次完成,绝不能拖泥带水滴滴答答地往碗里对,否则茶汤准是生的,那卖主可就亏了本了。再有,出水虽猛,但绝不能浇在手上,要不,手也烫了,碗也砸了,赔本赚吆喝,那就更不合算了。所以,卖茶汤的老师傅都练有一手绝活,别瞧全部动作总共才有几秒钟的时间,可练好这一手,恐怕得花上几年的工夫。

北京天桥茶汤李历史悠久,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位于北京天桥的李记茶汤绵软细腻,香气夺人,他们的茶汤有十几个品种,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茶汤制作是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现在茶汤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展出了鲜菱角茶、珍珠奶茶、奶昔、圣代等;尤其是鲜菱角茶还具有清毒、利尿、解酒等保健功效。

六. 北京市 昌平 昌平草莓

昌平草莓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昌平草莓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昌平草莓,北京市昌平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区位于国际公认的草莓最佳生产带,生产条件优越,产品质量突出,在周边省区享有盛誉,并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昌平具有生产草莓的优越自然条件。昌平区位于北纬40度,这一纬度是国际公认的草莓最佳生产带。昌平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684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1.7℃,无霜期为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00毫米,满足草莓生长的各项气候指标。昌平草莓产区位于山前暖带,昼夜温差大,草莓生长期光照充足,有利于草莓糖份的积累和风味的形成。昌平上风上水,长年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的天数占70%,由燕山麦饭石中渗透而下的水源纯净无污染,京密引水渠又从这里穿过,水资源条件优越。土壤属微酸性沙质土壤,透气性好。优越的自然禀赋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前提。昌平区的自然禀赋十分适宜草莓生长,从而保证了草莓的品质。

昌平具有生产草莓的科技优势。北京是全国的科技中心,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可以利用。特别是国家草莓资源圃设于北京农林科学院,储存了400多个草莓种质,是发展草莓产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昌平区不断加强与国外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在种苗繁育、土壤处理、病虫害防治、抑制连作障碍、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了明显的科技优势,昌平草莓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考核验收。

昌平草莓龙头企业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农民提供了产前种苗供应、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产品收购的周到服务。区0对草莓生产所需物资、肥料、农药实行配送政策,区财政给予补贴,从而实现了对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有效控制。昌平草莓用的肥都是有机肥,用的药都是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矿物农药。昌平草莓产业近两千栋日光温室全部安装了电动卷帘机,浇水全部用滴灌,为草莓提供了极好的生产条件。

2010年,昌平区草莓面积发展到4500亩、近2000栋日光温室。每年生产草莓25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面积、产量占到了北京的2/3。昌平生产的草莓全部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部分产品达到了绿色和有机标准,深受北京市民宠爱。据统计,昌平草莓总产量的15%通过采摘销售,价格在每斤30元到80元之间;80%通过团购(作为礼品、单位福利)销售,价格在每斤15元至30元之间。5%被加工成果酱、果汁等产品供应市场。有的甚至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

2007年1月,首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在昌平举行。2009年3月,世界草莓大会、第六届全国草莓大会以及第四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在昌平亮相。为打开市场提供广阔的平台。

地域范围

昌平为北京市辖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北京的后花园。草莓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北起京密引水渠,南抵温渝河,西至东沙河,东到顺义界,包括兴寿、崔村、小汤山、百善、南邵和沙河六个镇的部分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0′17″~116°29′49″,北纬40°2′18″~40°23′13″。

七. 北京市 朝阳区 北京酱黄瓜

选顶花带刺鲜黄瓜,洗净入缸。一层黄瓜一层盐,上面压重石。连续1周每天翻缸1次,1-2周就可腌好。将腌好的黄瓜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5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次。然后取出稍压水分,装进布袋,放入黄酱中腌制,每天早中、晚各打扒1次。春、冬季5天出缸,夏、秋季3天出缸。出缸后沥干酱汁,放入面酱中继续腌制,每天早、中、晚各打扒1次。春、冬季5天出缸,夏、秋季4天出缸。脆中带甜,盐中有味,百吃不厌。

八. 北京市 东城区 老北京马蹄烧饼

老北京的一款著名小吃“马蹄烧饼”最早是由山东济南传至北京的,到目前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现在基本已绝迹了,因为它是用吊炉烤制的,炉里还需要有模具。记得,当年小的时候舅舅带着我去买烧饼,见到满头大汗的师傅们把制作好的烧饼坯料用手伸进炙热的炉里一个个的贴在模具里进行烘烤,十分辛苦!烤好后把烧饼掰开成为两层皮但内心里是松软的,吃起来外酥里嫩,可以用它夹肉,还可以夹老北京的焦圈来吃,入口后酥酥脆脆的特香!

九. 北京市 西城区 北京宫灯

北京宫灯,制作工艺高超,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 。中国民间风俗"上元灯节",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真是“灯市千光照,花焰万枝开”。节日用的是红纱灯,此外,北京主要生产一种绢画灯,具有强烈的宫廷色彩。无论是宫灯还是纱灯,过去多为宫廷使用。当时,全国宫灯艺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宫纱灯为主的传统特色工艺。与此同时,北京民间灯彩的制作也很精美,北京灯市口曾有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朝末期,北京宫灯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牌。

北京宫灯制作精美,选料细致、框架一般用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绘玻璃丝纱绢的装饰,典雅华贵。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流苏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庆的气氛。

十. 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料器

料器古称“琉璃”“玻璃”,是在中国传统琉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明代之后开始称之为料器。北京料器始于元代,经明至清发展起来,由宫廷艺术转变为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2008年,北京料器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北京原无直接烧造玻璃料的行业,所用材料采自山东淄博博山(原颜神镇),经低温加热熔软之后,制成生肖、瓜果等案头陈设,或作儿童玩具。据明代《帝王景物略》记载:“向夕而张灯,灯则烧球,料丝则夹画、堆墨等。”由此可见,那时北京正月十五灯节上就有了烧制而成的料器固球灯,并已有经过彩绘的料丝灯。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京琉璃厂设置御厂,制造料器供奉内廷,时称“宫料”“御琉璃”。这时,料器的制作工艺已越发精细,作品观赏性增强。代表作有“十二生肖”,造型逼真,生动可爱。鼻烟壶也是北京料器中独具特色的,以清代乾隆(1736—1795)年代北京料鼻烟壶较负盛名,当时有专门制作鼻烟壶的店家。

料器工艺是一种纯手工工艺,制作一件料器,有化料、灯工、冷却、检验、后期装饰五个步骤,整个制作过程在高温中进行,其中没有模具、没有图稿,全凭艺人的双手和一把镊子、一把剪刀,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完成,要求一次成形,中间不能停歇。料器制作,除了师傅传授技术外,还要求艺人不间断的长期实践练习才能掌握。

北京料器做工精细、莹润剔透、色彩斑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今,北京料器产品已达18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人物、挂屏、烟具、盆景、花鸟鱼虫,还有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动,惹入喜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