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 新校长 抚顺农业特产学校招生简章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 新校长 抚顺农业特产学校招生简章更新时间:2024-04-04 13:16:29

一. 辽宁省 抚顺市 顺城区 苏耗子

苏耗子,又称“粘耗子”,“苏叶饽饽”,也有叫“苏叶干粮”的。苏耗子是满族的风味面食。其作法:将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将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满族人民不仅平时喜食之,而且时逢祭祀还常用来供神。

关于苏耗子的来历,在满族中流传一个聪明媳妇劝夫勤劳的故事。

满族早期的人家,都得在旗当兵。有的男人当过兵后,长了见识,成就了大业。也有的男人当兵后变得又馋又懒。有这么两口子,丈夫当兵回家后,庄稼活不愿干了,庄稼饭也不愿意吃了,整天好吃懒做,东走西逛。媳妇多次苦口婆心地劝他,但他总是当成耳旁风,一点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这一天是夏历六月二十五,正是懒汉的生日。媳妇对他说:“今日是你的生日,你爱吃什么,说出来我好给你做。你这个人呀!本来是属虎的,对于吃的本应不挑肥瘦一概狼吞虎咽才对,可是你却总是挑挑拣拣,这个不吃,那个没味的。”

懒汉听了媳妇的话,不慌不忙假装斯文地说:“哎,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生我那年是虎年,但是那年是个‘小进’,生我那个月也是‘小进’(指一月二十九天)。虎加‘小’字不是小虎崽子吗?加两个‘小’字,那不比虎崽子还小吗?比虎崽子还小的就是猫呗。所以,我名义上是属虎的,其实是属猫的。猫当然是最馋的啦,不挑挑拣拣吃鱼吃肉哪行呀!”懒汉说完,还得意地望着媳妇笑。

这媳妇见说不过他,又赶上他过生日,只得忍气吞声下去准备作饭。她来到自家地里,想摘些青菜,忽然顺风飘来一阵“苏子”的清香,她抬头一看,地边的苏子叶已经长成小菜碟那么大了,她顺手摘了一片苏叶,放在鼻子上使劲闻了闻,说了一句“真香呀”,她端祥着苏子叶的形状,想起刚才被丈夫数落的话,一下子想起一个教育丈夫的办法。她赶忙摘了一些苏子叶,用衣襟兜回家,又找来一些粘米面,包上豆沙馅,做成耗子的形状,然后用苏叶一裹,那苏叶的蒂把正好成为耗子尾巴。这媳妇望着蒸熟的散发着清香味的面耗子,心中早有了主意,就等丈夫???Q回来,晌午的时候,懒汉回来了。媳妇迎上去,高兴地对懒汉说:“今个,我为你的生日准备好了你最爱吃的东西”。懒汉一听有好吃的,立刻睁大了眼珠问:“是什么?在哪儿?”,“你看”,媳妇说着顺手揭开了锅。懒汉一看,立刻不高兴了,说:“这粘饽饽是什么好东西,我早就不爱吃了”。媳妇不慌不忙地说:“你再好好看看,这可不是平常的粘饽饽,这是‘苏耗子’,你不属猫的吗,猫可最爱吃耗子。今天你这个懒猫过生日,我用耗子执行你,难道你不喜欢吗?”,懒汉上午刚说完自己属猫。中午媳妇就用“耗子”招待他,他一下子没有了应答之词,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吃。他吃了一个,觉得苏叶清香可口,味道真的不错,于是,他一个接一个,一会儿吃了大半锅,媳妇见他吃得很饱,就拿来一把锄头,对懒汉说:“粘食吃多了,不干点活消消食是要闹病的,你快去铲铲地吧!”懒汉望着自己的媳妇,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痛痛快快地找起锄头铲地去了。打这以后,懒汉不仅喜欢吃“苏耗子”,也渐渐地勤快起来,小两口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别人家的媳妇知道了这事,也都回家给丈夫做“苏耗子”吃。渐渐地,做“苏耗子”吃成了满族的一种风俗。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新吴区 青虾

选用鲜活的大青虾,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后剪去长须,放入碗盘后送到桌上。虾儿活蹦乱跳,这时取上等白酒浇入拌和,使其醉。另取姜末、蒜泥、胡椒粉、白糖、小磨香油、黄酒、酱油等调料,夹活虾蘸食,肉嫩味鲜,别有风味。

三. 湖南省 常德市 鼎城区 武陵王酒及新武陵系列

常德武陵酒厂:武陵王酒及新武陵系列酒( 常德)

四. 辽宁省 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 波浪叶饼

波浪叶饼

波浪叶饼是抚顺地区满族居民倍受喜爱的传统时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绿,采摘鲜嫩的水芹菜,用开水炸后切碎,拌以豆叶、粉头为馅,再用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树(大叶柞)蒸食,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波浪叶饼”既可嗅得柞叶的芳香,又品尝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们增加了食欲感。

五. 辽宁省 抚顺市 抚顺县 抚顺单片黑木耳

抚顺单片黑木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抚顺单片黑木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单片黑木耳作为抚顺县的特色农产品,生长于大伙房水库上游,属于抚顺县生态农业区,其产地环境优越,水质标准高,森林覆盖率达68.8%,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企业,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使产品优于其它产地的标准。

这次“抚顺单片黑木耳”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域保护范围涉及抚顺县的8个乡镇95个行政村,适宜栽种单片黑木耳面积1638平方公里,每年产量达3800吨。

抚顺单片黑木耳

地域范围

抚顺单片黑木耳产于抚顺县后安镇、石文镇、救兵乡、峡河乡、马圈子乡、汤图乡、海浪乡和上马乡8个乡镇。地处辽宁省东部,地处东经123。42'58″-124。27'01″,北纬41。26'49″-41。55'46″。地域南接本溪,北靠抚顺市区,东部与新宾、清原毗邻,西部与沈阳接壤,区域总面积1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万亩。2010年抚顺单片黑木耳生产栽培面积达9800万袋(1万亩),产量3800吨(干品),成为辽宁省最大的单片黑木耳生产基地;2011年抚顺单片黑木耳计划栽培面积1.5亿袋(1.5万亩),产量5700吨;“十二五”末期,抚顺县计划发展抚顺单片黑木耳3亿袋(3万亩),产量1.14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抚顺单片黑木耳形似“碗”状,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色鲜、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单鲜耳小(直径一般为45mm左右)。 (2)内在品质指标:抚顺单片黑木耳弹性好,口感润滑。内在养份与检验数据相近。即每百克单片黑木耳含蛋白质13.9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57.8克,粗纤维3.19%,钙710毫克,铁657毫克左右。 (3)安全要求:抚顺黑木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 黑木耳》NY5098-2002标准。

六. 台湾省 高雄 新大港香肠

极其平凡的烤香肠,在新大港香肠摊的经营下,竟成为保安宫一带的特色小吃。采用脊心肉、三层肉,当天现做,肉质新鲜,火烤之后口感佳而不油腻,再配上腌制的小黄瓜,嚼来相当过瘾。虽是小摊子,但老板仍重金购置了抽油烟机,以免烤香肠的油烟污染了环境。

七. 辽宁省 抚顺市 望花区 冻秋子梨

辞旧迎新之际,我国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水果大概莫过于冻秋子梨。广义的秋子梨乃兰南星梨,香水梨,花盖梨、尖把梨、京白梨等的统称,但通常见于东北市场上的冻子梨主要是由花盖梨和安梨冻制而成。秋子梨树体高大,通常可达10米以上,生长旺盛,抗寒力强。零下37度的低温也莫奈之何。这种梨非常泼辣,能在土层较薄,甚至相当干旱的土地上生长、结果。人们常说辽宁的冻秋子梨已经成为东北人不可缺少的年货之一,那是的确不错的。

八. 辽宁省 抚顺 抚顺县 小香肠

  原料配方:新鲜猪肉(精肉占50%以上)100千克精盐3.5千克亚硝50克白糖5千克绍兴酒10千克香油4千克五香面(用白籽、豆蔻、陈皮、肉桂、山柰、丁香、砂仁、花椒、大料等配制而成)500克
    制作方法:
    1.把精肉和肥肉按比例切成小块,用绞肉机绞成肉末,加入调料,用力搅拌均匀,制成肉馅,并稍加腌制。

    2.腌制好后,用漏斗把肉馅灌入整理好的肠衣中,用针扎一些孔,排除肠中的空气,用麻绳打结扎成小段,放在阳光下曝晒至半干,悬挂在竹竿上,置于通风处晾挂,20天左右,取下进行蒸制。

    3.将晒干的小香肠放入蒸锅内蒸制,大约30分钟后,取出冷却即为成品。

    4.贮存小香肠时要采用悬挂的形式进行,场地要干燥,温度较低,防止日晒,可贮存1年多,其质不变。

    产品特点:品质鲜美,食用方便。

九. 河南省 新乡市 辉县 辉县新香糯

辉县新香糯,溯源于辉县香稻。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群金雁南返,飞临辉县上空,其中一只受伤落地,被当地一位善良农民救起精心治疗饲养,伤愈后重返蓝天。翌年春,此雁回归,衔来一粒金色稻种回报农民。农民种后结出喷香的稻谷,即为香稻。大约北宋以来,香稻就被列入贡品。

辉县香稻,耐旱、耐寒,抗病,适应性强,但由于其株高达140~150厘米,抗倒性差,成穗率低,一般亩产仅200~250千克,因而种植面积很少,只有二三百亩。1974年原新乡地区农科所以新稻2号为母本,辉县高秆香稻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4年辛勤工作,培育出了辉县新香糯名贵稻种。

辉县新香糯,属中、晚熟粳香糯稻,茎秆粗状,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稻瘟、白叶枯病。株高90~100厘米,穗长20厘米,穗粒数100粒左右,结实率95%以上。出米率75%,千粒重25千克,本地生育期138~140天,一般亩产400~450千克,比原来的辉县香稻增产一倍左右,又保留了原香稻的优点。1985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定为河南省水稻优良品种,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被原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优质大米。

目前,辉县新香糯主要分布在辉县市北云门,胡桥、百泉等试种,生育期110~125天,亩产500千克左右,最高单产超过600千克,由于其米粒椭圆,乳白如玉,米质上乘,清香味浓,具有“一户煮粥,全村飘香”之美誉。因而适于老幼、病弱和产妇滋补食用。如用其制作高级糕点、酿酒、饮料、馈赠亲友,堪称佳品。

十. 辽宁省 抚顺市 顺城区 豆面卷子

饽饽蘸豆面。满族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称豆面饽饽。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而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龙江以北地区,那里天寒地冻,不长五谷,人们都以打猎为生,吃兽肉,穿兽皮,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但又不知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就问部落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们:我只听我的爷爷说过,要想好向南走,南边有个长白山,那里不仅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山下还能种庄稼,到了那里,生活就能好起来,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很受鼓舞,便带着少量生活用具和干肉,开始了南下长白山的部落迁移。一路上大家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趟过多少条大河,越过多少座大山,历尽千辛万苦。这年秋天,大家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山高林密,半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密而肃穆的感觉。当时大家又累又饿,带的干肉已经吃完了,因为不知大山的根细,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是很难上山去打猎的。大家正在发悉时,一个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两片庄稼说:“那是什么,说不定可以吃呢!”大家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只见一片火红火红的,一片是金黄金黄的。大家找来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火红的叫“苏苏步达”,金黄的叫“突粒”,是非常好吃的。于是他们就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把“苏苏步达”。磨成面,做成饽饽,又把“突粒”炒熟后也压成面,大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正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大家以“苏苏步达”饽饽当饭,以“突粒”当菜,当时没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用手拿着饽饽蘸着“突粒”面吃。因为是第一次吃五谷杂粮,所以吃得特别香。为了纪念他们第一次吃五谷,满族中就留下了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不放桌子,不吃菜,不用筷子,手拿着饽饽蘸豆面吃的习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