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未央区贡天下陕西特产 贡天下陕西特产先锋花园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未央区贡天下陕西特产 贡天下陕西特产先锋花园店更新时间:2023-12-24 05:50:53

一.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玉城贡丸

玉城贡丸

肉丸,玉林人称肉蛋。玉林肉丸洁白、嫩滑、松脆、无渣、味鲜美,富弹性,从高处扔下,可弹起10--20厘米。肉丸汤、炒肉丸是筵席的佳肴。

二.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羊肉泡馍

陕西风味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用以招待国际友人,也深受好评。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牛羊肉泡馍(英文名: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 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 老孙家

。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泡馍是土生土长的西安吃食,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落魄时,流落长安,正值寒冬,饥渴难耐,囊中只有一饼,饼冷口干,难以下咽,街边一家卖羊肉汤的老板,见之不忍,给了 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赵匡胤将饼掰碎泡入,吃完顿觉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扫颓废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后,尝遍世间美味,心中独独放不下记忆中的羊肉汤泡饼,传令厨房仿制,近百厨师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现今的羊肉泡馍,据说老赵吃后龙颜大乐,成为每天定点菜品,厨师长封了万户侯,估计是世界上首位因为推动饮食文化发展而封侯的人,可惜没法考证,要不中国又多了一个世界最早。 泡馍味道厚重,即现北人豪爽本质,常见几彪形大汉,人人端一碗,碗若小盆,热气腾腾,个个埋头不语,盏茶功夫,馍尽汤干,外地人初到西安,都惊奇不已,私下却告诉我感觉泡馍简单,不如南菜精致,味道丰富。其实泡馍是外放豪爽简单,内在却精致复杂。

做法

先说做,泡馍讲究汤清肉烂,煮汤是最重要的,骨汤和肉汤分开煮,肉先腌制20小时,再煮8-12小时。常见坊上回族煮泡馍汤,一口近1米口径的大锅,下的调料使用50斤的面口袋,装满满一袋,投到锅里煮。讲究的卖家都是把一锅汤卖光就关门,所以味道好的泡馍店几乎都是早上10点开门,下午2点左右就关门了。 吃也是有讲究的,掰馍有掰,撕,掐,揉,搓等12种手法,大小如蜂头(其实隔夜馍馍比新鲜的更好),掰好后要告诉伙计你的口味要求,口重---口味偏重,口轻,干拌--汤较少,口汤--吃完馍碗底剩的汤刚好一口,水围城--汤较多。泡馍端上吃的时候,讲究蚕食,忌使劲搅和,为的是从头到尾,口味始终如一。搭配糖蒜和辣酱,真正的吃家开始是不吃这些的,影响口味,吃到一半,感觉有些腻的时候,吃一颗糖蒜,挑一点辣酱拌在馍中(拌的量以一两口吃完为宜),然后用送的汤清清口,然后继续吃,这样才不影响口味。 味道好的泡馍油很少,主要是汤的香味,吃着也不腻。 “羊肉泡馍”,即牛肉和羊肉一块熬汤来泡馍, 牛羊肉泡馍以陕西本地牛羊及其骨架、精盐、花椒、八角、草果、桂皮、良姜、 牛羊肉泡馍

蒜苗等为调料,分骨肉处理、煮肉、捞肉、掰馍、煮馍五道工序。一碗好的泡馍,首先须先有一锅煮制成的好汤,好汤的制法当然是商业秘密。而煮肉工艺也特别讲究,先要将牛羊肉反复漂洗,浸泡约5小时,切成约5斤重的大块,再把牛羊肉入锅,下旧调料袋提味儿,大火煮约4小时,肉块入锅,换新调料袋,加盖压实,旺火烧开后煮2至3小时改用文火炖约6小时,待汤浓肉烂,出锅上板备用。

传统煮法

羊肉泡的传统煮法有四种:单走、干拔、口汤、水围城。

所谓“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把馍(饼)掰到汤中吃,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味”。我以为正宗的羊肉泡是煮出来的煮馍,这样食法还不如品尝另一种西安小吃:水盆羊肉。“干拔”有人称“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见汤,能戳住筷子。另一种叫“口汤”,泡馍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汤。“水围城”顾名思义,宽汤,像大水围城。您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计便会明白,这是“干拔”。吃“口汤”和“水围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为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原则是汤宽馍块大,反之则小,有经验的厨师看到你掰馍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汤了。 泡馍的掰法讲究。泡馍是特制的,称饦饦馍,一个二两。据说是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发面,就泡不成了。有的假行家会说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越小越好,其实不然,如上所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干拔、口汤、水围城,馍的大小依次如黄豆、花生、蚕豆即可。

馍掰好后,请伙计呈给掌勺大厨,加羊肉汤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丝、葱花、蒜苗、香菜,高级一点的(西安都称之为“优质的”)还有木耳、黄花菜和香干等即可端上来吃了。这样一大碗自己亲手掰好的泡馍,翠绿的葱花、蒜苗、香菜、红褐色的牛羊肉、黄色的金针菜、映衬着洁白晶莹的粉丝、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动。还应注意的是:端上来的泡馍应是泡馍垫底,粉丝覆成网形,佐以葱花、香菜、牛羊肉摆成鱼形在最上面。如若不然,您完全可以调侃一下老板请的师傅是不是叫南郭。 吃时左手拿勺,右手执筷,泡馍上桌后,把辣子酱铺在上面,切忌搅动,讲究从一边“蚕食”,以保持鲜味,一老吃家说这样鲜热之气跑不散,但我寻思搅动过甚,泡馍不成其为泡馍,羊肉汤变成面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个人自愿。餐后饮用一小碗原汁烹制而成的高汤,以为清口。

三. 湖南省 衡阳市 耒阳 江头贡茶

江头贡茶是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龙塘镇(原江头乡)的。江头贡茶滋味醇厚,香气浓郁,纯而不淡,浓而不涩,经多次泡饮后,仍然汤色清澈,回味无穷。

江头贡茶因主产地在原耒阳市江头乡的江头、大石、东冲、蚕子、畔塘等村(现归属耒阳市龙塘镇管辖),所以统称江头茶,又因在古代属于贡品御茶,所以又叫江头贡茶。

江头贡茶的最早栽培时间一说是秦朝,因其味纯淡雅、清香爽口、回味无穷,被朝廷列为珍品,供内廷专用。一说是在唐朝时,被李唐王朝看中,列为几种贡茶之一。据传江头贡茶全部来源于原耒阳市江头乡龙塘村境内的移台山仙人岩,此岩上有茶树九棵,虽生于岩石云间,却枝繁叶茂,胜过山谷肥壤中的茶树。清明以后,此岩终日云雾萦绕,此等景象一直延续到谷雨,谷雨这天官府便组织未出嫁的少女前来采摘,然后由当地最好的茶师手工炒制,在端午前密封送到皇宫。

耒阳市志亦记载,“在宋代,江头云雾茶是专供宫廷的贡品。”江头贡茶比现在湖南四大名茶君山银针、沩山白毛尖、黑茶、北港毛尖的历史悠久。在生产地龙塘镇民间,现还流传许多有关江头贡茶的传说、故事、谚语,如现在的胡家园,传说原只有一棵槐树,因茶叶向秦始皇进贡后,此地就变成一块风水宝地。胡家园的茶树,树冠直径达三米,品质优良。年年谷雨时节,茶树长出了软茸茸的细叶,尖芽肥壮,鲜嫩黛绿,茶农一般选晴好日子采摘,回家后用锅炒,再揉细,焙干,密封储藏。闲时,用一小樶茶叶置于杯中,倒入沸水,顿时,一股清香袅袅入鼻,而杯中茶叶根根如针一样竖立,实乃奇观。入口,口感香甜,饮尽,芬芳醉人。

四. 贵州省 安顺 关岭县 坡贡小黄姜

坡贡小黄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关岭自治县“坡贡小黄姜”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核通过,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关岭小黄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目前,年产量达1.5万吨。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位于东经105°51′43″—105°62′05″、北纬25°99′22″—26°05′92″,地处关岭县城东北面,距镇城39公里,东与黄果树管委会毗邻,北与镇宁县、六枝特区接壤,地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全镇土地总面积59.1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1个村民组,53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全镇总户数为4535户,总人口20553,其中:农业人口为20215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1622.5小时,年积温4630~5700℃,年降雨量12050.1—1656.8mm,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占全年雨量的87%,最适宜小黄姜的生长发育。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栽培植物,既是民间最普遍使用的调味香料,又是一种传统中药。味辛,性温,入肺、胃、脾。“坡贡小黄姜”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细分品种,共有一百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化学组成可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和二-庚烷三大类。生姜具有提高消化酶活性、保护胃粘膜细胞、抑制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抗肿瘤、抗运动病、消除自由基、抗氧化、防腐抑菌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坡贡小黄姜”质细纤小,姜油含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数以色泽、质细、纤少、油富、丰满、昧美、汁丰、色鲜著称。生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股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除做调味品外,还可炒食,做姜糖等;老姜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作调味和药材。

与其他产区生姜相比,“坡贡小黄姜’’主要具备以下优点:

l、单产高,增产幅度大。单株产量1.5 kg,亩产高达3000kg以上,产量稳定,质量较好。

2、商品性状好,市场竞争力强。“坡贡小黄姜”质细纤小,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姜油含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数以纤少、油富、丰满、味美、汁丰、色鲜著称。

3、姜苗少且壮。相同栽培条件下,地上茎分枝只有10~15个,而其他大姜一般有15~20个。

4、叶片开展,色深,抗逆性强。叶片平展、开张,叶色浓绿。上部叶片集中,有效光合面积大。抗寒性强,进入10月份后,姜上部叶片明显变黄,而该品种仍维持绿色。

5、姜根少而壮。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地下肉质根较其他种类的姜数量少,但根粗壮,姜块大小适中,商品性状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坡贡小黄姜”耐寒性强,可提早种植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利于品质的改善。

6、达到药用标准。纤维细小,硫含量低,姜油酮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等药物成分较高,完全达到药用标准,价值高。

7、生长环境无污染,种植、生长、采收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危害,加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坡贡小黄姜”原产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是坡贡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产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坡贡小黄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加之长期的传统培植,使小黄姜成了众多优良品种中的佼佼者。很早以前坡贡人民就开始种植小黄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姜农在生产管理上一直沿袭传统习惯,产量稳定,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大规模商品化经营,仅以初级农产品形式作为原材料销往外地。目前“坡贡小黄姜”种植区域已扩大到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远离农业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保持原生态,农作物种植方法基本上沿袭传统习惯。由于种植区域内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年平均气温不高,因而当地原生农作物极少发病,加上“坡贡小黄姜”本身是当地原生植物,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栽培种植,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因此“坡贡小黄姜”的种植、生长、采收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危害,加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坡贡小黄姜”平均株高60 cm,分枝数11个,单株经济产量1.5kg,亩产3000 kg以上,春季种植,秋、冬季采收。“坡贡小黄姜”采用传统种植方法,采用未受到外来基因污染的当地原生姜种,施肥用的是农户饲养牲畜产生的农家肥及少量复合肥,不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硬化、费力下降、影响生姜质量的尿素等化肥,更不使用农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坡贡小黄姜”品种。

“坡贡小黄姜”全株有芳香味和辛辣味,姜块个体适中,表皮淡黄,肉质细腻,纤维含量少而细,皮薄肉嫩、辣味浓香,色泽鲜润,重金属含量极低,品质独特,完全达到药用标准(质量高于食品标准)。“坡贡小黄姜”的独特品质是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水质、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种植方法而形成的。“坡贡小黄姜”种植区域没有工业污染,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保鲜剂,是真正的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近年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镇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考察,全镇土地、气候均适宜种植小黄姜,决定在全镇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小黄姜种植产业,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小黄姜,通过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寻求销售市场等服务,争取尽快让“坡贡小黄姜”形成产业化,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加附加值,为农户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坡贡小黄姜”在本地已具有一定市场,且种植小黄姜是种植玉米和水稻收入的5倍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激发了群众种姜的积极性,小黄姜种植在当地己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

五. 四川省 成都 大邑 鹤鸣贡茶

“鹤鸣贡茶”,是以鹤鸣山间和附近诸山所产茶叶为原料,经过科学加工精制而成的—种具有道家风味的健康饮料,远销国内外。

记载 贡茶 茶文化,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西南小国,就曾以所产茶叶作贡品。据此推断,我国饮茶、种茶、制茶,距今当有三、四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据专家们论证,茶叶所含成分,具有益神智、悦心脾、凿灵府、洞真机的医用效果,是道家修身者们常喝的一种饮料。清《大邑县志·食货志》记载:“邑中鹤鸣山,茶品味俱佳”。相传,鹤鸣茶产于老君殿周围山间,年有一株,沏之,叶呈鹤形,或云蒸汽上凝似鹤,色、香、味俱佳,明清年间,御定贡茶,也是鹤鸣观祭祀的祭品。大邑鹤鸣贡茶厂生产的“鹤鸣贡茶”,就是以鹤鸣山间和附近诸山所产茶叶为原料,经过科学加工精制而成的—种具有道家风味的健康饮料,远销国内外。

古书记载:

清同治《大邑县志·食货志》:“邑中鹤鸣山茶,品味最佳”。

清张梧冈《雾中茶赋》:“辨异味于石岩,访奇珍于天柱”。《大邑乡土志》:“鹤鸣茶,产于老君殿周围山间。相传明清年 间,御定贡茶。沏之,叶呈鹤形,或云蒸气上凝似鹤。色香味俱佳,甚为名贵”。民国《大邑县志·食货志》载同。

传说 茶园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沿的年夜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茶树苍翠葱茏。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中国茶叶网惟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暗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望见茶叶漫漫伸开,变成一只一只像在飞的白鹤。溘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但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平易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仙人。鹤鸣山茶也被朝廷钦定为贡茶。

生产状况 产茶区 大邑县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示范县之一,境内山、丘、坝兼有,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丘地区适宜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近几年来,鹤鸣山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所产“鹤鸣山贡茶”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博览会大奖。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全县的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出发,把优质茶叶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一个上规模、上档次、无公害、效益好地生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加工、销售,实现产业化经营。良种茶苗繁育基地拟建在出江镇;良种茶园基地拟建在鹤鸣、雾山、斜源、出江和花水湾等乡镇;“双低” 茶园改造拟在新场、金星、斜源、出江和西岭等乡镇进行;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在晋原镇的“鹤鸣山贡茶厂”和天宫庙镇的“天宫庙茶厂”。

项目建设规模及总投资:建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000亩,建良种茶园基地2000亩,改造“双低”茶园3000亩,改造茶叶加工厂2个,总投资3650万元。

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加工鲜叶4300吨,生产商品茶叶100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420万元,创税利1100万元,投资回收期四年。

名茶聚会 “2007’成都观五朵金花、品成都名茶、促区域合作活动”在三圣花乡举行,都江堰“青城贡品堂”、邛崃“新花茶”、蒲江“嘉竹茶叶”、大邑“鹤鸣山贡茶”,四地名茶齐聚三圣花乡。现场惊现一块400多年前的邛州贡茶—“龙凤饼茶”,据称,此茶比故宫存放的贡茶还早200多年。

六.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陕西板粟

陕西板粟是陕西省西安市,一种大众喜爱的果品,主产于秦岭地区,尤以商洛、长安、镇安板粟产量大、质量好。陕西省栽培粟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陕西板粟颗粒饱满,个大色润,肉质细腻,味美香甜,营养丰富,并且易剥离,耐贮存,是板栗中的上品。



七. 四川省 成都市 青白江 龙王贡韭

龙王贡韭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王贡韭”产于成都市青白江区龙王镇,行政区划包括:双埝村、牟池塔村、梁湾村、清平村、红树村、青光村、三方村、清洁村、天平堰村和龙王社区,共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产地位于东经104°15′00″—104°18′45″,北纬30°45′00″—30°47′30″之间,介于海拔482到498米之间,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其种植史可追溯至清朝初年,因其“色润干爽,肉嫩细滑,味香浓郁”等独特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咸丰皇帝食后赞不绝口,指定龙王的韭黄作为宫廷贡菜,由此龙王韭黄享有“贡韭”的美誉。

龙王贡韭色泽鹅黄,干爽鲜嫩,外形饱满丰润,润泽光亮,富有弹性,呈现坚挺脆嫩状态,无萎焉、无疲软、无枯萎黄叶、无伤痕、无病虫害、无烂斑。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境内为低山、浅丘、平原三种地貌,以平原浅丘为主,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产地土壤的pH值在6.5~7.5之间,能排能灌,土壤90%为壤土或粘壤土,是龙王贡韭生长的独特土壤条件(全国大多数地区韭黄适宜生长土壤为沙土)。

(2)水文情况:境内有清白江、毗河、西江河三大河流,水库星罗棋布,总库容达80万立方米,农田得到自流灌溉。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质为软水,常年水温维持在16℃左右,无色、无臭、无味。水利设施、天然水系和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为龙王贡韭生产及特色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气候情况:龙王贡韭产地属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2℃,最热月平均气温25.6℃(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4℃(1月),年积温5932℃,全年无霜期273~279天,年平均降雨量925.4mm,年平均日照1239.1小时,相对湿度82.6%,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龙王贡韭多在春秋两季播种。

(4)人文历史情况:龙王贡韭系成都市青白江区龙王镇生产的独特品种—韭黄,因其“鞘短叶长、干爽细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清咸丰年被选作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御用菜品,咸丰皇帝食后赞不绝口,被指定为宫廷贡菜,美其名曰“龙王贡韭”。诗曰“龙王贡韭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龙王镇的韭黄种植史可追溯至清朝初年,《广志》曰:“弱韭长一尺,出蜀汉”。民间百姓也流传着不少赞誉龙王贡韭的诗句:“韭菜极品在龙王,羊脂凝雪碧玉裳。入口滑嫩不胜嚼,年宵必登雅俗堂”,“贡韭缘何载誉多,沸汤翻滚不沉没。出水芽黄色未改,滋身健体传金科”,“一厢沟垄筑深闺,黄垄孕就美人胚。玉体成长黄帝爱,龙王韭黄留丰碑”。可见龙王贡韭的口碑!

因其独特品质,龙王贡韭深受消费者喜爱,并荣获首届成都市(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和2007年“四川魅力农品三十强”称号。2008年底龙堰牌

龙王贡韭进入第二届“四川名牌农产品”候选名单。2008年11月由0四川省委农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的“为天府农业喝彩”——四川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巡礼大型纪念活动中,龙王贡韭进入“天府十宝”候选名单并在公众投票中名列第三名。近年来随着成都统筹城乡实验区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之路,以特色打市场,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架构,实行统一规划土地,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商标和条形码,统一包装和品牌宣传,统一在批发市场和大型商业超市建直销网点的“六统一”运作模式,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龙王镇在加大科技投入和保持地方品种二五叶的同时,与河南平顶山韭黄研究所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了平韭4号,平丰6号,平丰8号,赛松4个新品种,通过种植从而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效的适合龙王镇种植的韭黄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青白江区已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龙王贡韭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畅销四川、重庆、陕西、湖北、上海等多个省市,销售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正在规划形成1440公顷的龙王贡韭特色产业带和发展韭黄宴以拉长龙王贡韭的产业链。

地域范围

龙王贡韭产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源于岷江的毗河以南,龙泉山脉浅丘地带,毗邻龙泉驿区、新都区。龙王贡韭产地位于东经104°15′00″-104°18′45″,北纬30°45′00″-30°47′30″之间,介于海拔482到498米之间,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包括青成都市白江区龙王镇的双埝村、牟池塔村、梁湾村、清平村、红树村、青光村、三方村、清洁村、天平堰村和龙王社区,共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

八. 江苏省 南京市 高淳 羽毛贡扇

羽毛贡扇

古镇淳溪,地处固城、丹阳、石臼三湖怀抱之中。湖中芦苇丛生,湖滩遍布,是水禽生长、繁殖最佳的栖身之地。古时候,湖中雁鹅、鸬鹚、獐鸡等水禽处处皆是,飞起时遮天蔽日,落下时盖地一片。这些水禽的羽毛色彩鲜艳,十分华丽,是制作羽扇的最佳原料。早在1800多年前,三湖沿岸的农民便利用冬闲季节,深入湖滩狞猎,捕得水禽后,将禽肉自食,拔其羽翎到街上出售。那时的古镇老街是三湖环绕的高阜地区,自然成了制作和销售羽毛扇的场所。

高淳羽毛扇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1700多年前,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霸中原时。东吴黄武大帝孙权之大将周瑜曾在古丹阳湖高淳西部水域一边操练水军,一边督促部队围垦屯田。他还把当地民众组织起来,实行军事编制,使兵屯和民屯相结合。大约为了鼓励人们屯田,他曾一度把家眷搬迁到春秋时修筑的相国圩内(即现今的砖墙〉。周瑜娶乔国老之二女——小乔为妻。小乔貌若天仙,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孙权之母吴国太十分喜欢小乔,常常带着他到高淳探望周瑜,和她一起游山玩水,有时乘轿游览花山、秀山、有时荡舟于三湖之中,观赏湖光山色。传说一年夏天,吴国太偕同小乔来到淳溪游玩,见几个民女在聚精会神地制作羽扇,便从中拣起一把桃形羽扇,拿在手里轻轻摇动,只觉阵阵柔风扑面而来,顿觉全身舒适,心旷神始,啧啧称赞道:“此乃驱蚊消暑之珍品也!”说罢,亲自挑选了两把,一把石榴形的给了小乔,一把春挑形的留作己用。她俩手持羽扇,漫步在古镇街头,更显得高雅端庄,落落大方。打那以后,每到春夏之交的季节,吴国太都要派人到高淳选购上等羽扇100把,分赠给王公贵戚、文臣武将以及王子王孙们使用。

再说周瑜听说刘备死了甘夫人,正在准备继弦,便给孙权献计,让他令吕范为媒,前往荆州劝说刘备到东吴招亲,说是愿将公主孙尚香许配刘备为妻。周瑜此计,招亲是假,实为逼刘备让出荆州。刘备来到东吴后,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大肆张扬,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刘备己到东吴招亲。后来刘备又求助于乔国老,乔国老将此事禀告了吴国太。吴国太知道后,约刘备在甘露寺(地址在今镇江市〉相见。她见刘备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唇红齿白,浓眉大眼,两耳坠肩,双手过膝,堂堂一表人才,又是汉室亲戚,当世豪杰,更兼仁德布于天下,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乘龙快婿,当即亲口许婚,并大摆延席,为刘备和孙尚香完婚。刘备怕住在驿站恐有人谋害,便拜托乔国老奏明国太,国太又让刘备搬进皇宫书院居住。后来,刘备偕同孙夫人回荆州时,孙夫人什么也没带,专将从高淳选购的几把上等羽扇带到了荆州。

刘备回到荆州后,为感谢诸葛亮临别时赠囊献计之恩,特意让夫人挑选了一把大型铲形雕翎羽扇送给他。诸葛亮接过羽扇,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喜不自胜,爱不释手,连忙将原来随身携带的那把已经用了多年的鹅毛羽扇换掉,用上了高淳精制的雕领羽扇。他手执此扇,更显名士之风、军师之态。从此,他将此扇视如珍宝,走到那里带到那里,一直到他病死在五丈原,仍将此扇放在枕边。后来,人们将这种羽扇称之谓"孔明扇”把诸葛亮奉为羽扇的祖师爷。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羽扇行会都要举行"诸葛会",纪念这位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这天,会场门口红灯高悬,-"诸葛中军、天枢上相"八个大字,并挂有"望重南阳"匾额一块。厅堂上供起诸葛亮的神位,凡行会中人,个个都要烧香礼拜。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高淳羽扇作为贡品,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己有近600多年的历史。当时,一班趋炎附势之徒,为了讨好上司,求得升官进爵,每年立夏之时,终要选购一批用上等雕领制作的羽扇奉献给上司。这样,高淳羽扇很快传到了京城,传进了皇宫,深得皇室青睐。嘉靖皇帝朱厚聪一见,十分喜爱,连夸"好扇啊好扇!"一天上朝议事,他拿着羽扇问:"此扇出自何处?"一位曾经到过高淳的大臣出班奏道:"启禀皇上,此扇出自应天府高淳县,是用名贵雕翎制成的。”皇帝一昕龙颜大悦,连忙给应天府下了一道圣旨,将高淳羽扇定为贡扇,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之前,向朝廷进贡各式羽扇360把。..应天府接到圣旨后哪敢怠慢,每年年初就派专人坐镇高淳,督促高淳县街指定专门商号,指派专人外出采购雕、鹰、鹤、雁等珍贵禽毛,选拔技术高超的工匠,精心选羽,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绘画,赶在每年端阳佳节之前奉献到朝廷。当时,皇上还亲赐高淳绫质三角黄旗一面,-"钦命采办禽毛"六字,持此旗外出采购羽毛,过关越卡既不要纳税,也不敢刁难。贡扇上送后,在当年冬至这天,代办商号可到县衙领取贡偿1000铜元。这种进贡制度年复一年,直至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江南一带成了太平军的势力范围,这种制度才得以废除。

高淳羽毛扇被钦定为贡扇后,致使高淳的羽扇行业迅速发展和兴盛起来。明末清初,出现了行会。在行会的统一主持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所有羽毛扇商店开始"挂牌"、出样品,行会则派出代表挨家挨户检查产品的规格和质量,评定价格。产品质量好的就评为"进贡商号",挂上"进贡羽扇"的牌子,由其承担当年贡扇生产任务。当时,羽扇行规相当严格,任何人未经行会批准,不得擅自经营。即便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销售也必须经行会同意。

民国期间,国外商人来华经商者逐渐增多,高淳羽扇开始走出国门,销售国外。1914年,高淳羽扇应邀参加在埃及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颇受外国商人青睐,有四家商号获得博览会奖励。当时,高淳羽扇制作工艺,在全国堪称"一绝”品种多达80余个。从形状分,有全园形、半园形、宝剑形、春桃形、石榴形、佛手形、掌形、鸡心形、花瓶形等,从羽毛分,有雕毛扇、鹰毛扇、莺鹅羽扇、鹤毛扇、雁毛扇、鹅毛扇、鸭毛扇等。制作一把精美高档羽扇需经六七十道工序,后经改革后还需二十多道工序。1927年至1931年,高淳羽扇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年生产销售量达到10万把以上,产品销售到浙江的杭州、湖州、宁波、绍兴,安徽的宣州、安庆、芜湖以及上海等大中城市,并由上海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著名商号,转手向国外销售。1937年日寇入侵后,高淳羽扇生产曾一度陷入困境。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高淳羽扇制作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产销量由解放前夕的40万把猛增到100万把,畅销到苏联、加拿大、南洋群岛及大洋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1951年,为了表达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高淳羽扇工人挑选最好的雕翎,精心制作了四把宝剑式象牙托柄的大型羽扇,分别赠送给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苏南行署主任管文尉。毛主席、朱总司令收到羽扇后,当即委托0中央办公厅寄来酬金20元,并表示感谢。

九. 安徽省 安庆 怀宁 龙凤贡面

产于怀宁县,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怀宁石牌镇有人在朝中为官,七十寿辰时,其弟千里迢迢将家乡的“长寿面”送京祝寿,其兄又将此面送给宋太祖赵匡胤进“御膳”。宋太祖因觉美味可口,传旨年年进贡,故称“龙凤贡面”。龙凤贡面与一般面条制作不同。它采用精制面粉、鸡蛋精、小磨麻油、精盐等多种精料,经手工精心拉制而成。成品白如银,细如丝,丝丝成缕,长短一致。其烹调食用亦有讲究,先备好鸡汤或肉汤于碗内佐以酱油、味精、葱花,再将锅内煮沸的面格捞出,放进汤碗内,调伴食用,人口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最适宜老弱妇孺食用。

十. 山东省 泰安 新泰 石井贡小米

石井贡小米产于泰山东南梅鹿山周围,此处山清水秀,自然风景秀丽,有“小三峡”之美称。由于此处山岭、青石、红土、甜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谷子(小米)的生长形成天然佳配,才出产这种上乘小米,小米色泽自然金黄、米粒饱满浑厚、品质特优。它所含的粗蛋白、氨基酸、维生素B族、胡萝卜素、钙均高于同类产品。小米粥清香四溢,香纯浓郁、沁人心脾,易吸收消化,含糖低。它是产妇、婴儿、老人、病人最佳营养食品,也是孝敬老人、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它曾是明朝贡品。200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2005年公司被山东省评为“光彩之星”,2006年被新泰市评为“农业龙头企业”,2007年被泰安市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泰安市文明诚信企业”。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畅销产品奖”。2008年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认证,2009年被山东省评为旅游商品“十佳品牌”,2010年被新泰市评为“新泰十大名产”。我公司以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该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进行严格管理,做到了管理到户,责任到人,杜绝了使用药物残留的农药、化肥,并采用先进的加工、精选、包装工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