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莆田特产方便携带的送人 莆田特产方便送人的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莆田特产方便携带的送人 莆田特产方便送人的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07 18:01:15

一.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黑白蚬

莆田沿海,盛产名贵的黑蚬和白蚬。

蚬是一种小巧的蛤类海产,栖息于浅海和滩涂中。

蚬个子虽小,但肉丰味美,经多道工序腌制之后,其味更佳。

存放愈久,漂洗干净后,先用食盐粗腌三五天,保其品质。

食用之前,先把精腌的蚬子用清水漂去过多的盐分,

再用上好的酱油、糖、米酒、少许老醋重新腌制几日,就可以食用了。

二.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牡蛎

莆田牡蛎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莆田牡蛎含甘氨酸和肝糖原物质,干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5%-57%、脂肪7%-9%、肝糖原19%-38%,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还是锌含量最多的天然食品之一(每百克蛎肉锌含量高达100毫克)。

目前,莆田牡蛎养殖面积已达6791公顷,养殖产量高达338465吨。

莆田牡蛎莆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三.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碎米田螺

碎米田螺介绍:风味特点:小时候看见硕大的田螺,就以为是童话故事里的田螺姑娘的化身,后来方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田螺生长在田边、池塘、小溪中,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食品,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说它有清热、解毒、消肿、平喘等功能,可治喉疾、脱肛、鼻衄等症,对治疗目痛和中耳炎有帮助。家常炒田螺常佐以姜末、葱头去腥,怕辣的炒丝瓜、韭菜,不怕辣的加大料煨成唆螺子吃。只是在煨之前要用竹刷反复搅洗,除去外壳污物,再放入水盆中用清水养起来,加几滴菜油,便容易洗出壳里的污涎。洗涤干净后弃去死螺,钳去尾部的螺屎,一来可使两头通气,便于入味,二来可在食用时用嘴一吮,汤汁带螺肉可顺利被嘬入口中,入味的螺肉进嘴后格外滑、嫩、鲜、脆,堪称赣州一绝。唆螺子再好吃好像也只能是年轻人的专利,上了年纪的人恐怕是不敢问津的,因为用大料一煨,螺肉清热解毒功能大减,添加的调料还可能引起些胃痛、痔疮等1病来。而赣州几乎人人会做的碎米田螺在不失原味的同时,又营养均衡、老少皆宜。其做法是:将花生米碾碎、黄瓜切丁,备好料酒、鲜汤、胡椒粉、精盐、白糖、醋、湿淀粉,将其兑成汁;选大个的田螺洗净用刀切成厚片,挤干水分入汁拌匀,倒入湿油锅打散,至八成熟捞起沥干;锅内放底油烧热投入葱花、姜末、豆瓣酱炒香,入黄瓜丁稍炒,最后下田螺肉与花生米同炒一分钟,淋入香油即可出锅。就如此美味的佳肴,下三大碗饭不在话下!

四.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焖豆腐

焖豆腐是涵江区传统名菜。食法独特,即豆腐加入香菇丝、笋丝、花生米等用文火焖成,是素菜;若加入肉丝、虾肉丝、蛋黄,则为荤菜。焖时须掌握好火候、水份和时间。它色泽鲜艳,质嫩味香,营养丰富,有浓厚乡土风味,常作为酒席上第一道菜。素焖豆腐是佛门酒席必具名菜。

五.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包心豆腐丸

莆田风味小吃:包心豆腐丸

包心豆腐丸,是由豆腐肉

丸发展而成。按莆田仙游县的民间说法,称汤煮豆腐为“水龙”,是民间筵席必备的一道菜。而莆田的习惯则是把肉料单独做成馅心包在豆腐泥中,再搓成丸子,滚上淀粉后下锅煮熟,所以,也可以叫成是莆田的民间“水龙”。

原料

豆腐500克,瘦肉100克,虾肉10克,淀粉150克,酱油15克,精盐5克,蒜末5克,葱珠5克,味精5克,花生油20克,芝麻油5克。

制法

1、将肉剁成泥,虾肉切碎,加精盐1克、酱油5克、味精2克,拌成馅心。

2、将干淀粉放在案板上,研成粉末,铺在圆竹密筛上待用。& Q- ' "# {- x1 ]* d

3、将沥干水份的豆腐放入盆内,加入精盐1克、淀粉2克拌好,捏成泥(不能有块),分成40份,包上 馅心,搓成豆腐丸子,放在淀粉筛上,轻轻滚动,沾上淀粉。

4、炒锅放在旺火上,放入油烧热,下蒜末煸炒出香味,倒进清汤2500克,烧到8成热,视水面开始冒小泡时,把豆腐丸抖去干粉后放入锅内,煮沸后,淋入少许清水,让其丸心煮透。见豆腐丸浮起,用漏勺捞入碗中,再给锅内原汤加入盐、味精,浇入碗中,撒上葱珠,淋上芝麻油即成。

本文来自: 东南新闻网(http://www.fjsen.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fjsen.com/taiwan/2007-12/07/content_613697.htm莆田古称兴化府,兴安州,山川毓秀,人杰地灵,簪缨相继,科甲联芳,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的誉称。莆田的地方风味小吃有百种。精工细作。调味多样,风味十足,各有特色,既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食品,又方便快熟、便于携带,不失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快餐食品。石室岩煎粿、江口卤面、仙游扁食、西天尾燕食、天九湾卤肉、炝肉、泗粉、豆丸、豆浆米粉、炒骨、焖豆腐,还有很多很多......

六.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包心鱼丸

菜系:闽菜

口味:咸鲜

价格:10-40元

原料:

海鳗750克,猪肉(瘦)200克,河虾1000克,香菇(鲜)50克,猪肉(肥)50克,甘薯粉200克,酱油10克,盐5克,味精3克,香油10克,胡椒粉3克,大葱10克

制作方法:

1.海鳗鱼洗净去皮,用刀剔去骨,取鱼肉(约500克)。

2.在案板上用刀背将鱼肉剁成泥,放在盆里加清水150毫升、精盐,顺一个方向搅拌成浆。

3.至浆投入水能浮在水面时,加入地瓜粉(甘薯粉),仍顺一个方面搅匀,成鱼丸浆待用。

4.香菇洗净去蒂切成米;虾洗净去壳,压干水分,切成米;猪肉切成米。

5.香菇米、虾米、猪肉米放在碗里,加入适量酱油、味精,搅匀成馅,分成等量的圆团。

6.葱去根须,洗净,切珠待用。

7.把鱼丸浆摊在左手掌心上,中间放一肉馅团,然后握紧五指,将鱼丸从拇指和食指中挤出小圆球,右手拿特制的勺(似罐装奶粉勺)将圆球舀起,放在清水盆里,浮在水上。

8.把清水盆里的鱼丸慢慢倒入冷水锅,用微火煮熟捞起。

9.上汤500毫升下锅,加精盐、味精调味后入煮熟的鱼丸烧透至鱼丸膨胀。膨胀的鱼丸装20个在汤碗内,带汤撒上胡椒粉、葱珠,淋上香油即成。

小贴士:

1.剁鱼肉时,木案板要铺一层鲜肉皮,以防剁肉时杂质进入肉茸内。

2.制作鱼丸浆应注意:鱼、粉、精盐的比例,搅浆时应顺一个方向,不能左右开弓。

3.肉馅要放在手掌心正中。

4.煮鱼丸时水不能烧沸,要用微火慢慢烧透烧熟。

5.选用的甘薯为纯白甘薯粉。

七.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赤饼

赤饼是仙游的一个著名小吃。用面粉拌成浆团,再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几张面皮裹卷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就做成了,皮韧馅甜,吃来满口留香。

八.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九层粿

敬祭妈祖九层粿

九层粿,是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合成的一种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为料,磨成米浆,分成九个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适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层为红色,第二层为淡黄,第三层为原白色,直至反复至九层)。因此粿共九层,故名之九层粿。其制是纱布垫蒸笼之底,上第一层料,待半熟之后,再上第二层,直至第九层为止。蒸熟之后凉开,切成菱形,不但外观奇特雅气,且口感滋润细腻,吃来松脆,淡甜,最宜小孩与老人,为莆地特有之小吃。

大概是制作的难度较大,所以时至今天,此种小吃并未成为商品投放市场,因而吃的人不多,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的人则更少。地方风俗,此种九层粿特制于重阳节。而重阳节是我国自汉至今的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风内涵有二:一、是避难风俗;二、是升天成仙之俗。所谓避能,意在九月九日有灾难,世人须上山才可免。此故事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一书:“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见之曰:‘代之矣。’”

这段记载,若用我们现在人的理解分析,农历九月九日,正是时令大转变(阳消阴长)的时刻,容易造成气候反常,如果这时体弱多病的人,不及时避开这个时刻,那就容易得到瘟疫之类的疾病。所以,提倡人们要到户外,特别是山上,吸收亲鲜空气。这就是为什么重阳节要登山的原因。

所谓升天成仙,是出于两个九重阳的大吉日。因为这种重复,一年只有一次。而“九”在古先民观念中,是个神秘的数。东汉王逸《楚九辩》注云:“九者,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这说明九月九日是个非常难得的吉日。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

民间传说:太上老君生于九月九日(《岁时杂记》),而我国的各族始祖黄帝,也在九月九日登遐升天。无独有偶,莆地之湄洲妈祖,也是这一天升天。(《妈祖显圣录》)载:“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天后年二十八,秋九月八日,后对家人说:‘我爱清静,尘世所不乐居,明天(九日)是重阳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预告别期。家人却以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将仙去的。翌晨……后白日飞升走了。’”

基于上述两大原因,莆地民众制作九层粿,一应重阳之数讨个吉利,二则敬祭妈祖升天,三则做为登高小吃,借此求得合家平安。所以九层粿的制作虽属简单,然其含义深远。

 

九.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兴化煎粿

兴化煎粿

在莆田市区西南凤凰山麓,云遮雾绕着一座寺庙,叫石室岩。这个寺庙占地不大,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香客。人们来到这里,除了为拜谒威名显赫的仙公外,还想品尝名闻海内外的石室岩煎粿。

相传唐朝时,石室岩还没有寺庙,只有一个岩洞。岩洞中住着一个妙应禅师。他很想在这个美丽幽静的石室岩盖一座寺庙。要盖庙就需要很多的砖瓦杉木。但哪里去要这第多的砖瓦杉木呢?一天晚上,有仙人向禅师指点迷津,使禅师皱的眉头一下便舒展开了。

第二天,妙应禅师对游人香客说:天上仙公要云游到石室岩,那时岩洞中将有灵光出现,那就是仙公显灵了。谁要是看上一眼,就会福寿齐天。但只有那些勤劳的人们才能看得见的。所以,谁要看灵光,就需随手带一砖一瓦到岩洞来。

一天晚上,妙应禅师坐在岩洞中做-,只见他浑身上下闪现着道道白光

,从从洞中射了出来。许多游人香客见了都惊诧万分,都说这是天上仙公降临了。这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向石室岩。他们有的带来的砖瓦石灰,有的扛来杉木石条。结果,没有几天,杉木石料堆积成山。禅师赶紧请建筑工师傅,筹划合计开工建庙。没几个月,一座高大的寺庙很快就盖起来了。禅师看着即将竣工的寺庙,心里非常高兴,但又感到过意不去。应该用什么来答谢游人香客呢?他想着,又想出一个主意来。

寺庙将要落成了,到寺庙来祝贺的游人香客比肩接踵。为了答谢大家,禅师亲自下伙房执勺。他把事先磨好的米浆,调好了味道,用瓢洒在铁锅里,以茶油煎成薄片,然后,把炒熟的花生仁捣碎,拌着葱花,撒向煎粿上。只见出锅的米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紧紧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喷喷的。禅师煎了七天七夜,用他亲自煎成的米粿煎成的米粿慰劳游人香客们,大家尝后无不叫绝口。从此,成为莆仙的一种风味小吃,传到民间,流传海内外。

石室岩煎粿原料及做法:

煎粿,原是农民在早稻登场后,舂米时筛出的碎米磨成米浆,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绿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岩煎粿最为出名,有“没吃煎粿等于没上石室岩”之说。

“石室岩煎粿”主要原料为:上等的晚米、炒熟的花生仁、芝麻、芹菜、生姜、精盐等。先是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浸泡二三小时,淘洗净后沥干,再注入清水,用大石磨磨成很稀的乳状米浆,调入芝麻、花生酥、精盐、味精等,搅拌均匀后盛入大陶盆待煎。煎粿有两个讲究:一要讲究“耍”的功夫,务必看准火候,适量用油,将米浆均匀地“耍”在锅边;二要讲究米浆稀度,越稀越好。稀了,煎米果有一定的透明度,薄如蝉翼,食来脆口,油气既足,香味也佳,实在妙不可言。近年来,石室岩小吃部的“煎米果”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人们上山,似乎不是单纯为了寻幽探胜,还为了品尝价廉物美的“煎粿”风味。当然,莆田不少酒家、饭馆也把煎米果列为风味佳肴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