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汉老字号特产在哪个区多 武汉特产十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汉老字号特产在哪个区多 武汉特产十大排名更新时间:2024-01-07 23:16:33

一. 湖北省 武汉 武昌区 卷饼

卷饼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有包制。  

卷饼的制作材料:

主料:小麦面粉250克,猪肋条肉(五花肉)350克
调料:大葱80克,色拉油30克,白砂糖10克,盐3克,姜3克,酱油20克,料酒20克

卷饼的做法:

1. 五花肉洗净后放入冷水锅中大火烧开;
2. 烧沸后略煮一会儿(将血水浮沫去除干净)捞出,再用冷水洗净;
3. 把烫过且洗净的肉切成小块沥干;
4. 用大火将锅烧热入油,放入姜片爆香;
5. 放下肉块,煸炒肉块至出油;
6. 加入料酒翻炒;
7. 加酱油炒匀肉块;
8. 加水至肉块刚淹没;
9. 加锅盖,用大火将水煮沸;
10. 加糖,用勺炒匀;
11. 转小火锅盖焖烧;
12. 15分钟掀盖翻炒后,再焖烧;
13. 约15分钟左右肉已转色,再加糖炒匀后继续焖烧;
14. 约10分钟后肉汁呈粘稠状;
15. 转大火用勺不断翻炒至收汁至肉汁粘稠肉块红润即可;
16. 取面250克掺水和成面团;
17. 将面团裁成小圆团后擀成薄面皮待用;
18. 大葱洗净,净水浸泡后剖开切成丝备用;
19. 将面皮放入锅中蒸热取出,将红烧肉与葱段包入(也可放黄瓜段)即可。

神童过元宵:
据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岁能诗,13岁考取秀才。由于家贫,母亲为其做了一件既长又宽的蓝长衫,以供今后数年穿着。当他穿着这件新衣去拜谒考官谢恩时,考官看他衣不合身,便口出上联曰:“小童生蓝衣坠地”。段林雪仰望考官,见其头戴官帽,帽顶缀有红珠,即答曰:“大文宗红顶朝天”。考官点头称赞。段林雪童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只好由母亲胡氏亲授功课,他不出远门,也不知市面的繁荣景象。有一年元宵节,他上街看到油炸卷饼,香气扑鼻,回家问母亲那是什么菜。胡氏暗自伤心,便买了几张卷饼皮,以腌菜、葱蒜包卷,将就着给林雪解馋。林雪吃后又问:“这是什么菜?”胡氏随口回答:“手帕子包‘拉杂’。”后来,段林雪考中拔贡,家境已佳,想起往事,便赋诗道:“家家团聚过元宵,户户齐把春卷包,忆我龆龄穷苦日,笑问手帕何物包。”后来被人们用简介的话名概括为“卷饼”。

二.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芦笋茶

芦笋茶是采用鲜芦笋为原料,当芦笋植株分枝刚刚展开,分枝上的腋芽苞成丛状,芦笋的针状拟叶尚未展开时,将其采摘下来,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工鞣制烘炒成。其干茶色泽和用90度开水冲泡后的茶汤,清澈碧绿,悠香阵阵,香气清鲜,透澈心肺,历久不衰;初入口时有微苦感,过喉则爽快流通,无任何不良味觉,过喉后,口中还有余香,鲜爽而有微甜味。芦笋茶保留了较多的芦笋腋芽苞的天然物质。其中矿物质、芦丁、芦笋皂甙保留鲜叶的9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芦笋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研究化验表明,芦笋茶中保留的芦笋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治疗心脑血管病等均有一定效果。

三.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豆腐

黄陂豆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陂豆腐是湖北武汉黄陂区的。

黄陂豆腐

武汉市黄陂区土协会

14058056

豆腐

四. 湖北省 武汉 江夏区 江夏藠头

藠头又名薤在我国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椐《农桑辑要》中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我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等地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八百多年来,薪火相传从未间断。江夏藠头具有色泽金黄透亮,味破甜微辣清香,质地软嫩脆糯之特点而久负盛名。食之能调和口味,解除油腻,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此外它既能当名菜独用,又能做配料,调制各种美味佳看。丰盛的宴席上以此作点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久食佳看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葛头”,“胃口不开不用愁,只要食颗甜葛头”。

东汉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扎营桃花源,将士水土不服,瘟疫盛行。后来喝了一老妪献上的擂茶秘方,佐以酸藠头,马援的军队才得以痊愈,举旗大捷。如今,桃花源人在接待远方最尊贵的客人时,仍然以擂茶加藠头相待。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作为蔬菜的薤菜,清香鲜美,在古代深为人们喜爱。清人黎庶蕃《春菜》云:“前胡落釜甘胜肉,野晶登盘贱于薮。一春烟雨大巢生,十日燠晴香菌簇。马驹骈齿苋初剪,幼雅擎拳蕨犹秃。棕鱼蕺蕺子满苞,野鹊毵毵花聚粟。”不过宋诗人陆游《咸薤》诗说:“九月十月霜满屋,家人共畏畦蔬黄。小罂大瓮盛涤溜,青菘绿韭谨蓄藏。”只是“冻薤此际价千金,不数狐泉槐叶面。”价格似乎太贵。至于薤菜到底长得什么样?在诗人杜甫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玉润珠圆,青翠欲滴:“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在吃法上,古今和地区之间皆不同。《后汉书 庞参传》:“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一大本,说明这东西古来就是吃根的。藠头的球茎不能生吃,后来有人用盐水将其腌制,发现腌制后的藠头酸甜可口,于是就弃根而食球茎。每年的9月-10月间,当地农民每户种上数百兜,次年的芒种至夏至间开始采挖腌制,下半年食用。

而如今的江夏藠头已经形成了规模生产,武汉小蜜蜂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藠头加工设备,现建成一次腌制容量1800吨的藠窑,原来只有的咸藠头,变成了根据个人不同喜好不同口味的藠头系列产品。如今其藠头产品源源不断地行销省内外,还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把湖北传统的六大名菜藠头推向了国际市场。

五. 湖北省 武汉 青山区 武汉欢喜坨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1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为何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欢喜坨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1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记者了解到,如今,1元在江城大、中型酒店还很是得宠,其价格由过去早点摊上的每个5角,变成了每份(12个)14元左右。

精于面点制作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说,欢喜坨“老树发新枝”说明,只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文化积淀深厚的武汉小吃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比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上,武汉四季美的西红柿汤包、开洋烧麦也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它们的经历,与欢喜坨一样。

这种食物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重庆地区被俗称为“麻圆”

六.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八卦汤

武汉市小桃园煨汤馆的传统名肴。因为乌龟背壳形似古八卦图,故人们又称之为八卦,用龟肉制汤,便称八卦汤。此菜在清末已驰名中外。许多来华旅游的外宾和国内旅游者到武汉,总要前往小桃园品尝此菜,他们将其视为“长寿菜”,吃后永葆青春,延年百岁。

材料

乳鸽2只(每只约重400克);活乌龟1只、葱结5克、姜块3克、虫草10克、清鸡汤500克。

制法

1、活乌龟制净,去头脚切块,虫草用温水洗净;

2、炒锅烧热,用葱结、姜块炝锅,下入龟肉、龟珍肝、盐爆炒5分钟,盛入砂罐,加虫草、鸡清汤,旺火煨2小时后,加龟蛋煨至汤浓,再盛入汽锅蒸半小时上桌即成。

七.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泥塑

黄陂泥塑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传统代表作。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县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艺人辈出。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

黄陂区泥塑工艺厂制作的《七品芝麻官》、《八仙过海》、《金童玉女》和《莉娜小姐》等,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逗人喜爱。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黄陂区泡桐店镇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农民泥塑大放异彩,小型多样,造型富有泥土气息,既有严肃端庄的人物,又有滑稽诙谐的变型漫塑,从木兰将军到红楼仕女,从中国的神话人物哪吨到西方的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老艺人戴和清曾为来访的外宾当场塑像,在国外传为佳话。泡桐的泥塑曾到美国俄亥俄州展出,受到欢迎。

八. 湖北省 武汉 硚口区 葵花豆腐

这道老会宾楼独创的名菜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在老会宾楼司厨的宗良植、宗良松兄弟,根据胡承藩师傅的传授,制作出别具风味的“一品豆腐”。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嫩豆腐去皮擦碎,然后掺入鱼茸、虾仁、火腿等配料制成,名曰豆腐,实为上等佳肴。此菜一经推出即轰动武汉三镇,深受顾客欢迎。此后,老会宾楼的厨师又在“一品豆腐”的基础上,对外型加以改进,用鸡蛋皮切成丝条贴在豆腐上,旁边镶以绿菜叶,形同葵花,故取名“葵花豆腐”。

九.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老面大包

以老面(面肥,发酵制作的包子,口感舒适,回味香醇、口味纯正,汤汁丰润。

熟制方法:蒸制

特点:肉鲜汤浓、面皮筋实、百食不厌、老少适宜。

系列:豆沙、麻蓉、腌菜、鲜肉、酱肉、菜包

十. 湖北省 武汉 青山区 武汉鸭脖子

武汉鸭脖子

鸭脖子,又名酱鸭脖或酱鸭脖子,属于酱汁类食品(主要是酱板鸭,包括酱鸭翅、酱鸭脖、酱鸭拐、酱鸭掌、酱鸭舌、酱牛肉、酱板鱼、酱板干子、酱板藕等),最早起源流传于清朝洞庭湖区的常德,经湖南流传至四川和湖北,近年来风靡全国。酱汁类食品通过多种香料浸泡,然后经过风干、烤制等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具有香、辣、甘、麻、咸、 酥、绵等特点,是一道佐酒佳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汤腊九在成都学习卤菜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开起了首家鸭脖子专卖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