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王媒婆特产 广西二表哥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王媒婆特产 广西二表哥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4-01 23:22:50

一.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苎麻

苎麻,俗称青麻。种植历史悠久,据旧《灌阳县志》记载,1750年前已有苎麻种植。公元1800年前后从临桂县引进绿白麻种植,二十年后这个品种在县内成为主要苎麻品种。后又从平乐引进黑皮蔸种植,逐渐取代了绿白麻品种。民国时期苎麻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达2710亩,总产量9.65万公斤。解放初期有所增加,1957年全县种植面积增至5966亩,总产16.43万公斤。60年代后,因扩种粮食作物,苎麻种植面积减少。80年代后逐渐恢复,因价格看涨,1987年种植面积达12317亩,总产88.84万公斤,为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后因价格下跌,1990年仅有2355亩,总产为17.42万公斤。

县内种植的苎麻,纤维支数高,1986年经湖南株州绢麻厂化验,黑皮蔸苎麻的纤维支数达2200支以上,因而历来比较畅销。解放后,1953年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苎麻10.83万公斤。

1960年出口75.15万公斤。县供销部门从1952年开始收购到1990年,共收购苎麻482.41万公斤,平均每年为12.37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76.84万公斤,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二.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经过卤、炸、煮过后的鸡,抹上麻油或花椒油就可食用。吃时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从前的“王傻子烧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里,当地人要找还得费一番功夫。现在街头就有。

来历: 王文让厨师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九岁学艺,如今年逾古稀。因他为人憨厚,工作勤谨,目不识丁,人们早年赠个绰号“王傻子”。王师傅烹调技艺非常精湛,尤以烧鸡最为拿手。

王傻子烧鸡:系以制作人王文让的绰号命名。食用时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别有风味。成品色红透黄,油亮滋润,外皮酥脆,内肉细嫩,醇香可口。

三. 广西 钦州 浦北 浦北蚕丝

今县境内种桑养蚕盛于明朝中叶和清朝。据《廉州府志》载,当时的归德图(今六艰乡、平睦乡)“各处多种桑养蚕,名为‘归德丝”’。蚕种是“金丝种”,织造的丝绸布细密均匀,柔软轻飘,金光灿烂,衰于民国中期。

解放后,养蚕传统得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是银丝,主产区是泉水、石、安石等乡,1990年全县产蚕茧510多吨,是广西产茧超万担的五个县之一。

1989年泉水缫丝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60吨,产品均为B级、A级。产品出口英、法、美、加和东南亚国家等。

四.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桐油

桐油,是化工和国防等工业用油的珍品。据《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摘编》记载,民国时期灌阳就成为广西桐油主产区之一,年产桐油约占桂林地区桐油总产的60%。解放后,灌阳被列为广西桐油基地县,1990年全县种有油桐5000多亩,年产桐油50多万公斤,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五. 广西 河池 都安 沙纸

都安素有沙纸之乡的美称,部分沙氏已进入国际市场,仅高岭镇年产沙纸达50万公斤,沙纸业年总产值600万元。 

六. 广西 百色 平果 酢肉

酢肉

民间传统菜肴。将猪肉洗净晾干,切成半斤重左右的长条,用炒米粉和食盐拌裹,放入瓮中,先撒一层炒米粉和盐,再放一层肉,依次层层压紧,然后,酢肉腌透,肉香味甜,不用炒煮,切为薄片即可食。是过节和待客的佳肴。

七. 河北省 邯郸 涉县 王小楼甜瓜

王小楼甜瓜:以原产地为王小楼村而得名。瓜型美观,皮薄肉厚,香甜味美,酥脆可口。传统品种有20余种。以黄金坠、牛角蜜、老来少、小荒瓜种植面积较大,集中产于王小楼、魏小楼村,曾作为贡品进献清宫,白玉瓜、黄金坠皆为皇家命名。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王葫芦镰刀

王葫芦镰刀开封王葫芦镰刀是由老艺人王友才创制,相传三代,已有百余年历史。

该产品选用能吃火的钢和铁,经三次烘炉热锻打和冷加工。然后蘸火,再进行正平、净面等冷工,钉上镰把,成为完整产品。镰刀长138厘米,中宽36~39厘米,背厚3.5厘米,镰拐头宽18~20厘米,长28~30厘米,重0.15~0.2市斤。

王葫芦镰刀形如木梳,具有钢宽、面平、背厚、底薄、刀口锋利、不掉豁、不卷刃、经久耐用之特点。产品销至开封附近各县及黄河以北部分地区。

该产品1962年前最高年产量11000多把。1962年改进操作方法,3个人日产量达55把,比原产量提高57%。随着农村社队企业的兴起,王葫芦镰刀于60年代停止生产。

九.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陶器

县内水车乡是桂林地市陶器生产基地,被誉为“灌阳景德镇”。这里陶泥质量很好,从1762年开始生产第一件陶器起至1990年,已有228年历史。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只停留在一家一户生产几种工艺简单的生活用具,如酒壶、沙罐、水缸等。解放后,除户办作坊生产外,还兴建了乡办陶器厂,逐渐由手工生产改为机械生产,除生产日常生活用具外,还生产质量很好的花盆、花盘、龙头壶和大酒海等。1978年后,全州湘山酒厂需要的大酒海,全部由水车乡陶器厂生产供应,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9万元。除乡办陶器厂生产外,还有很多农户从事个体生产,如山燕头和弯门口两个自然村,共296户、1180人,其中有70%的家庭生产陶器,30%的家庭从事为有关陶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陶,不但养活了这里1000多人,而且使家家户户富裕起来。

十.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爆皮王番薯

爆皮王番薯

垌头村的爆皮王番薯种植历史悠久,究竟始于何时该村的村民开始种植“爆皮王”番薯已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时代。但据该村老村民反映,他从老0的口传得知,“爆皮王”番薯由于口感味道特别好,受到该村历代村民的喜爱,被村民一代一代传下来,估计该村种植“爆皮王”番薯已有数百年历史。

“爆皮王”番薯适植性特别挑剔,只适合高旷干爽肥瘦适中半沙半泥的土地生长。目前还未发现其他的地方适合种植。高州、电白、阳春等地很多农民都曾经引种“爆皮王”番薯,但“爆皮王”薯苗引种他处后,一般都“水土不服”,茎叶长得茂盛,但结薯却不理想,有的甚至不结薯。这是造就“爆皮王”番薯是垌头村委会的,一直沿袭多年的主要原因。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