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广东省 惠州 惠阳区 惠州梅菜

惠州梅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州梅菜是惠州独有的传统。历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凉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自苏东坡来惠州后,这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民间传为正气菜的梅菜由东坡传授的东坡扣肉(梅菜扣肉)而名扬四海。由于梅菜不仅可独成一味,又可以梅菜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 等菜肴,因此,越来越受岭南、港澳、东南亚一带的人睛睐。人们购买梅菜,除自己吃外,还经常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现在,久负盛名的惠州梅菜经惠州人的开发,产量、品种、制作艺等都得到了改进,更适合作为送礼的佳品。( 惠州)
地域范围
梅菜是广东惠州的,又称为“惠州贡菜”。在惠州以矮陂为中心的乡镇,梅菜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全镇现有梅菜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可达2.2万吨。
特定品质
梅菜是广东惠州的,又称为“惠州贡菜”。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凉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不仅可独成一味菜,又可以把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 梅菜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
文化典故
岭南大地,莽莽苍苍,高山矮岭,绵延起伏,土质肥沃。明末农民起义,兵荒马乱,大批中原客籍人士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循州府北面四十里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方圆十里的平坦土地,迎来了潘、刘、卢、余等一行人,各自选定地域开基立业,垦殖生息,卢公原为书香门第出身,曾当过地方小吏,因不满朝政1,也携妻儿随南迁人群定居于此。此地开阔平坦,小溪流水穿越其中,为跨溪过水而筑简易木桥,后来定村名为“土桥”。 卢夫人何氏出身于名门,知书达理,为人善良,但不擅农事。卢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战乱奔波,积蓄花销殆尽,仅凭夫君一人耕作,日子半饥半饱。一日她在河边洗衣,孩儿们饥肠漉漉,哇哇地哭着要吃饭,夫人不禁心酸,凄楚泪珠滚落河中。一阵清风,飘来彩云一朵,见一姑娘立于眼前,慈眉善目,仙风道骨。姑娘上前抚慰她道:“夫人休得伤心,善心人自有皇天护佑,今我百年1、育有菜种一包,是广济苍生之物,你等将菜种播下,春节前可收获,届时神州多一物,孩儿可得温饱矣!”言毕,仙姑即抽身前行,卢夫人急急拜谢,问姑娘姓甚名谁,日后好生报答,姑娘笑答:“广济苍生,何劳报答,姓梅是也。”随即腾云而去。 卢夫人选定秋分时节在菜园中将种籽播下,不几天即出现绿油、齐刷刷的菜苗,极为茁壮。该移栽时正逢秋收后,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于是,夫妇连日整地移栽,一连几天共种上一亩多地。经浇水施肥,转眼又是腊月,正值收获季节,菜长得又大又肥,一颗重几厅。采来煮食,鲜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们饱食一顿,喜欢得直蹦跳。一餐一颗,连食数日,菜已成熟抽芯开花,于是叫左邻右舍都采采用,你一筐他一筐,仍剩下一片未及采收,眼见再不采收即会老化,浪费了真可惜!正愁着怎么办,卢夫人忽然想起腊猪肉,眼前一亮:猪肉可以腌腊,菜不是也可腌吗?她试着将菜砍下晒干,用陶器(缸)加盐腌制,胰!顶好。为了去掉水份,晒干贮藏,她到山上采来一种叫黄毛婆的柔软净草作辅垫,密封堆藏。经过晒藏,菜干肉质呈桂园肉油亮形状,金黄腊色,香气四溢。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走防,宴客时取出梅菜与猪肉同煮,鲜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卢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吧。此后经亲朋好友引种,很快在东江流域一带传开,广为种植,惠州从此有了梅菜。
二. 广东省 惠州 惠城区 惠州竹编

竹编艺术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惠州竹编工艺品多见于桥东新民街晒布场的竹器手工业以及城郊个体生产者。解放前,晒布场已形成以生产竹器用具为主的专业街,有30多户人家独立经营竹器业。主要产品有竹台、竹椅、竹床、竹箩、竹篷、竹扫等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
解放后,1954年成立竹器生产合作社,社址设于新民街,有职工30—40人;1956年成立竹器社,职工300多人;1956年合并为惠州市竹器厂。1974年,市竹器厂分设了竹器工艺厂。自此,从原来以生产生活用具、农具为主发展为生产竹器工艺品。
竹器工艺厂最初由秦吉安、陈伦发、李淑凡、杨杏华等人为骨干,试制工艺产品。1976年起大量投入生产,主要产品有竹帆船、竹笔筒、竹香炉、竹花瓶(包括竹壁花瓶)、竹器玩具(孔雀、剑等)以及竹编装饰品。1979年,产品达到110多种,生产工人90多人,产值每月可达2—3万元,最高达到4万元。产品均由外贸部门包销出口。
制作竹器工艺品,要选取质地优良的苗竹、黄竹为主要材料,经过浸药杀虫消蛀,再经过车筒、喷漆以及画面、贴、刻等装饰工序制成产品。具有造型朴实大方,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如竹帆船造型精巧逼真;笔筒、挂壁花瓶简朴美观;还有竹剑等,也深为儿童喜爱。有的产品既实用又可供欣赏,有一种扇帽,编织得色彩斑谰,可当扇子,可作帽子,别具一格。
1984年以后,竹器产品销路不断下降,成本不断增加,竹器工艺品生产也随之下马。现只剩下少批量的对外加工项目,主要产纸鹞骨(做风筝的材料)以出口香港、西欧等地。
三. 广东省 惠州 惠东县 惠东萝卜

惠东萝卜
惠东萝卜主要分布于港口、平海镇,大园、菜园、六乡、咸台、碧甲等地的海边沙地及佛岭村的山坑高坡地。闻名海外的港口镇的“大园萝卜”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种植于海边的萝卜,具有入口水多、甜滑无渣的特点;种植于山坑高坡地具有入口清甜、软滑的特点。两者都具有润肺、润肤、防燥、解渴、下水等功效,深受港澳地区、东南亚及当地群众的喜爱。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就有专门的运输船只把萝卜大量运销到港澳、广州及东南亚地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长达30余年间,惠东的平海一直被广东省外贸部门列为萝卜为主的蔬菜种植出口基地,萝卜出口量每年不下百万吨,后因外贸出口体制变化及出口配额等原因,萝卜种植产量才逐渐减少。虽然如此,由于土质、水质和气候特别适宜种植的缘故,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其他地方的萝卜口感可以与这里的萝卜媲美。如今,外来游客都顺便买些萝卜带回去。
四.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龙门年桔

龙门年桔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记载,龙门县年桔栽培已有近千年历史。1989年调查统计,全县百年以上的老桔树全县有200多株。年桔正当春节新年期间成熟,故名“年桔”,是人们逢年过节拿意头、图吉利的送礼佳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远销港澳及东南亚而闻名国内外。年桔系芸香科,柑桔属。果色橙红、鲜艳夺目,果皮光滑,果实肉嫩汁多,甜酸可口,具有独特风味;单果重60克左右,可溶性固形物12~14%,含酸量0.7~0.9%,果肉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和糖份。鲜果食用具有清心、润肺、养颜、促进消化等功能,果皮可制作陈皮,有药用价植。
2002年统计,龙门全县年桔种植面积4267公顷,年总产量3.2万吨。其中以龙华镇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沙迳、麻榨、永汉等乡镇。
龙门年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龙门县 《关于划定龙门年桔产地范围的函》(龙府函[2007]9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龙门县现辖行政区域。
龙华镇始龙门年桔的重要生产基地,所生产的年桔已经注册,商标名称为“岁岁红”。全镇现有年桔种植面积3.8万亩,总产量1.7万吨,产值4000多万元。该年桔果大,色泽金黄,核少,酸甜适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大量氨基酸核维生素、矿物质。产品成熟期恰在春节前,迎合了我国人民新春图吉利的心里,故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深圳、东三省等地。去年远销至俄罗斯。几年来,该产品市场价稳定在每公斤2.4元以上。
五. 广东省 惠州 惠阳区 三门龙虾

三门龙虾
六.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蜂蜜醋

蜂蜜醋是龙门县养蜂研究所最新研制的蜂蜜产品之一,以天然蜂蜜为主要原材料经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食用醋,它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有机酸(如苹果酸、洒石酸、柠檬酸、乳酸等)、微量元素(如镁、铁、钙、钾、磷、钠等)及多种维生素(如B1、B6、B12),酸甜可口,酸味柔和,深受顾客青睐。蜂蜜醋的包装有180克和500克两种。2002年总产量800吨,产值1520万元,产品远销港澳台等地。
七. 广东省 惠州 惠城区 矮陂梅菜

矮陂梅菜
矮陂镇是惠州土梅菜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具有400多年的历史,全镇梅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总产量达4万吨。梅菜,又称富贵菜、正气菜,是惠城区矮陂镇的土,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曾被历代皇朝列为宫廷贡品,为岭南三大名菜之一。其色泽棕黄、芳香浓郁、味道鲜美、口感嫩脆。据华南农业大学化验中心测定:梅菜含糖5.7%、蛋白质5.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17种氨基酸及锌、镁等7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消滞健胃、隆脂、降压等保健功效,并获美国食口管理局认可,被定为“天然健康食品”。
所惠阳志记载,明朝下叶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历史。传说是一位神仙老人赐给土桥青年亚梅种的菜,故名“梅菜”。它是岭南,上京朝贡,为宫廷食品,又称“贡菜”,至今北京各饭店仍保留“梅菜扣肉”粤菜食谱。
传说,在惠城区矮陂镇土桥村,这个村都姓卢,500年前从江西迁来定居,卢家娶个年轻的媳妇名叫洪梅,她勤劳善良,非常孝敬老人。这个村都是胶泥土地,种水稻可以种菜难,一到插秧季节村里人就没有菜吃。为了这事,阿梅经常都要走几十里回娘家拿菜来给公婆吃。村外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独木桥,人从桥上过,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有一次阿梅在河边洗衣服,有位阿婆要过河,独木桥太窄了她不敢过,阿梅说:“阿婆,我背你过去。”于是,阿梅?着齐腰深的水把阿婆送到河对面。
到了对岸后,阿婆从口袋里掏出两粒菜种对阿梅说:“这菜猪不吃,牛也不糟踏,稻子收割后你把它种上,明年春你用足盐把它腌好,插秧时就不会缺菜吃了。”阿梅接过菜种,就回去洗衣服,一回头,河上出现了一座土桥,再回头看阿婆,阿婆也不见了———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哩!后来这个村就叫土桥村,种的菜就叫梅菜,村上还建座禅寺供奉观世音菩萨,禅寺有口钟是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当地人说梅菜就是铸钟之前开始种的。
在惠州以矮陂为中心的乡镇,梅菜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全镇现有梅菜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可达2.2万吨。梅菜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45%,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1995年惠阳市获全国首批百家之乡——“中国梅菜之乡”称号。并于2004年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惠州梅菜”原产地标记的评审。
据华南农业大学化验中心测定:梅菜含糖5.7%、蛋白质5.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17种氨基酸及锌、镁等7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消滞健胃、隆脂、降压等保健功效,并获美国食品管理局认可,被定为“天然健康食品”。
八. 广东省 惠州 惠城区 惠州西湖醋鱼

相传苏东坡任惠州刺史时有意改良东江菜的“肥、咸、热、香”,下厨烹鱼时,特意放了几滴惠州陈醋,以解油腻,成就了这道与杭州“西湖醋鱼”齐名的佳肴。
特色:酥口松脆,味道甜酸醒胃。
九.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南昆山竹席

南昆山竹席是采用南昆山的毛竹精制而成。南昆毛竹粗大,节疏,坚韧。南昆竹席制作精致,在国内国外市场十分畅销。
南昆竹席的制造,非常讲究。一是迁材严格-----用多年的疏节老竹;二是防蛀有方-----以石灰水泡浸竹料,久不蛀;三是编法精巧-----将竹片破成极度细竹条,穿以上了蜡的棉绳,织好后要注平,紧,滑。有些竹席还烙上图案,成为可用可赏的艺品。
十.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蒜蓉观音菜

蒜蓉观音菜
观音菜:溪石孕育清甜菜观音菜是南昆山特有的一种石蒜,生长在海拔三百米以上的山溪边、石堆中,叶子类似韭菜,味道微辣、淡香,可以作为佐料,一般都用来做主菜。观音菜有个神奇的传说,早年南昆山遇到大旱时,受观音大师的甘露滋润长出石蒜,帮助人们度过危机,人们为了纪念观音,便把石蒜称为观音菜。
观音菜的做法很多,但是蒜蓉做法最能吃出它的独特味道。丹枫寨的师傅先将蒜蓉炒香,再放入观音菜,快速翻炒一两分钟,出锅。这样做出来的观音菜清甜爽滑,嚼在嘴里只感觉到齿颊之间满是浓浓的乡野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