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新野县十大特产必买 新野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新野县十大特产必买 新野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更新时间:2024-01-01 19:22:10

一.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夏思源清真糕点

夏思源清真糕点

夏思源清真糕点产于陶庙镇夏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有二百六十年历史。具有晶莹透亮、酥脆香甜、甜而不腻、入口既化、营养丰富之特色。畅销于山东、河北、上海、成都、兰州等地,倍受赞誉。许多港台同胞回乡探亲,把它作为珍品带回馈赠品尝。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新野县 新野红薯

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

红薯,又称甘薯、番薯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河南人称其为红薯,山东人称其为地瓜,江苏人尤其是徐州地区称其为白芋,四川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江西人称其为番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
旋花科一年生植物。蔓生草本,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叶互生,宽卵形,3-5掌裂。聚伞花序腋生,花苞片小,钻形,萼片长圆形,不等长,花冠钟状,漏斗形,白色至紫红色。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块根为淀粉原料,可食用、酿酒或作饲料。全国广为栽培。

三.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巨野承德牌烧鸡

承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鲁西南著名民营企业家郭承德先生创办。有大型冷库一座,现代化宰杀生产线、烧鸡生产线、火腿肠生产线各一条,每天可生产烧鸡10000余只,承德烧鸡做工考究,型如元宝,咸淡适口,熟烂离骨,无论凉热食之,均余香满口。承德烧鸡,承德烤肠,猪蹄等等20多个“绿色无公害”品种风味独特,热销各地.其中,承德烧鸡2001年被评为“山东小吃”。

四. 河南省 南阳 新野县 新野皮南肉牛

新野皮南肉牛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皮南肉牛是皮埃蒙特牛和南阳黄牛杂交改良的后代牛。皮毛细薄,皮质致密,富有弹性,是生产高档皮革的理想原料;肉质细嫩,色鲜味美,蛋白质和维生素A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1987年,新野县从意大利引 进素有“世界肉牛之父”之称的皮埃蒙特牛改良南阳黄牛。南阳黄牛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以个体大、肉质好、皮质优良享誉国内外,素有“南皮” 之美名。经过2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新野皮南肉牛改良群体不断扩大。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在北京用 皮埃蒙特牛与南阳牛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皮南牛呈现“一快、二低、四高”特点:一快,即生长速度快(平 均比南阳牛高49.3%);二低,即低胆固醇(平 均比南阳牛低37%)、低脂肪(平均比南阳 牛低26%);四高,即高出肉率(平均比南 阳牛高18.4%)、高档牛肉切块比率高(平 均比南阳牛高129.1%)、活牛售价高(平 均比南阳牛高16.7%)、产品附加值高(加 工分割后平均比南阳牛高108%)。20多年 来,新野县持之以恒地抓皮南牛品种培育,目前已按程序向国家品种遗传资源委员会进行了申报。同时,始终重视提高畜牧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等关键环节,打好特 色牌、走好特色路。

为使新野皮南肉牛品牌走出新野、走向全国、走出国门,1990年 中国农科院、农业部、河南省畜牧局及南阳地区领导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办了皮南牛肉质品尝会,瑞士厨师评价该牛肉完全符合最优级牛排肉的要求,每千克里脊肉估价25美元,皮南牛肉肉质得到 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2004年,新野县率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十二黑”牌皮南肉牛活牛商标, 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注册商标。2006年5月25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新野皮南肉牛肉品鉴定新闻发布会,皮南牛肉被中外肉牛专家确定为高档营养性保健性 双肌型牛肉。2009年11月10日,全国第四届牛业发展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 名牛业界专家学者参观了我县的皮南肉牛,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进一步宣传了皮南牛品牌。

目前,新野县存栏肉牛14.6万 头,年出栏皮南牛7.9万头,成为全国最大的皮南肉牛核心产区。

五.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巨野彩蛋

彩蛋在巨野由来已久,由民间画师精心构思,在禽蛋壳上绘制山水花卉,鸟兽鱼虫,仕女人物等图案,制成装饰品和圣诞用品。有较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六.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鲁西南织锦

鲁锦系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盛产于县内各镇。因织工精细、绚丽多彩,极似织锦,被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系经十几道工序织成,花色品种繁多的织物。设计布局精细,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名扬中外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

七. 河北省 保定 博野县 博野黄冠梨

博野黄冠梨是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的。博野黄冠梨不仅个大、品相好,还汁多、肉细、甘甜、吃后没有任何渣子。

沙窝村建于唐朝,建村伊始就开始引种当时祖籍晋州的大唐名相魏征亲手培育的优质鸭梨,明清时期栽培日盛,至康熙年间已形成规模种植,沙窝及周边千株以上梨园随处可见,至今沙窝村仍保留2500株距今250多年鸭梨古树群,目前,沙窝村的梨果形成了早中晚熟10多个品种,梨园近万亩,梨树10万株。

大北河村的果农们种植果树有30多年的传统,在林果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果农采用高接换头技术引进了“皇冠梨”“红香酥”等市场畅销的梨果,为了确保梨果走上大市场,该村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坚持无公害管理,果树施肥全部使用家畜、家禽等农家肥,坚决杜绝追施硝基类化肥;果树从预防病害到防治各类虫害,全部使用低毒和残留期不超过7天的农药。进入大市场,果品要有标准的重量。为了使每个梨果重量在0.35—0.40公斤,他们严格按照技术要领疏花蔬果,使每棵梨树结果数量和个头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橙黄色的色泽也是果品的重要标准,为了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们改过去用塑料薄膜套袋为专用纸袋套装。同时他们还成立了林丰果品专业合作社,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注册了“美嘉丰”牌商标。

八. 山东省 菏泽 巨野县 冯家烧鸡

冯家烧鸡

冯家烧鸡始创于清代末期,创始人为冯德聚老先生贺其母冯赵氏,现掌管人为其儿媳郭艳君女士。该烧鸡采用当年散养土公鸡,以严格细致的宰杀卫生标准,加入近三十种名贵佐料,用百年循环老汤精心烹煮。出锅的烧鸡,外酥里嫩、五香脱骨、色泽诱人、口味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九. 河南省 南阳市 新野县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新野张飞板面起源于清朝,由谁创制已不可考,其以用料精、制作细、食之味美、久吃不厌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能和郑州烩面、兰州拉面媲美的南阳地方主要面食之一。

在豫西南新野县,人们始终传承着一种作法独特的风味小吃-新野张飞板面。这种享誉中外的三国板面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而它与三国名将张飞有着一段轶文趣事。相传公元201年刘备屯兵新野,责令张飞演练部队,扩大蜀地。随着训练的艰苦,张飞每顿食一桶面食而还感觉饥饿。于是,张飞叫来火头军士,令他想办法做出耐饥饿的饭。一个多月过去了,军士还是缩手无策。有一天,张将军发了脾气,把和好的面抓在手里,使劲甩在青石板上,面越摔越结实,将军顿时感到奇怪,又重新将面在石头上摔,然后拉成条,丢进开水锅里煮,捞出来以后兑以佐料,将军品尝后顿感可口。从此,火头军士便仿照将军的方式为将军做饭,将军吃后感觉面揉、有筋骨,吃了两大碗后,半天也不感觉饿,后成为张将军每顿必食的“美味佳肴”。凡将军打仗之时,必定要饱吃一顿,战场上将军勇猛顽强屡战屡胜,成为传奇式的人物。

如今,新野县在传统的工艺上,通过精加工、细操作、揉条摔板、厚薄均匀、炸炒焖炖、佐料齐全。视之,粉白、菜青,油红;品尝,肉烂、辣香、味道极佳。县城板面能手马国龙曾以张飞板面参加河南省烹饪协会举办的地方风味小吃和河南名吃比赛,多次获得了地方风味名吃金奖,使张飞板面名声大振。于是,凡到新野县来观光旅游的客人,必然要到板面馆,来上一碗张将军发明的板面,慢慢品尝,有滋有味,体验当年张将军的勇猛、分享其快乐。

新野板面的做法:

1、取新野产优质小麦精粉,根据不同的季节,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之后制成直径半寸、长8寸的小面棒,而后涂上香油,码在案板上,并用干净的湿毛巾蒙住备用。

2、做板面时,厨师左手捏住小面棒的3个头,右手捏住小面棒的另3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板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3根小面棒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3次,总长度达5丈有余,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板面也由此而得名。

3、板面要好吃,除了面筋道柔软外,所浇羊肉臊子的口味也很重要。将鲜羊肉切成小肉丁,先用羊油将辣椒炸黄捞出,将羊肉丁加花椒、醋一起入锅煸炒,炒至肉烂油 清时再将食盐和豆瓣酱加入,同时放些茴香、丁香、肉桂等调料在锅内炒干即成臊子。臊子做好后在搪瓷盆里放置一段时间变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

4、板面下锅、煮好、捞起,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盛时在碗内加菠菜或小白菜垫底,而后浇上沸腾的枣红色臊子,再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仅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新野县 板面

简介

曾因诸葛亮一把火烧出了名气的三国历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颇具历史渊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称张飞板面)。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誉周边。

由来

相传,古城新野“板面条”始创于东汉末年,桃园兄弟刘、关、张驻守新野之时,那位“豹头环眼、吼声如雷”的张飞将军,总嫌面条太软,咬着没劲,吃着乏味。厨师为了满足这位“喝断桥梁、粗中有细”的大将军,多次琢磨,反复研制,才制成这种“板面条”。张翼德吃后哈哈大笑,高竖拇指,连声叫好!自此,“新野板面条”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荆、襄一带广为流传。

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板面是由张飞发明的:

张飞的急躁脾气那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要求速度,而恰恰因为行军打仗对时间要求很紧的缘故,所以火头军做饭速度自然是跟不上了,有一天张飞正因军事上的事烦着呢,当听到有人抱怨饭还未做好时,更加的恼火了,于是到了军中查看后勤,当看到士兵们仍在靠手擀刀切做饭时,更是气不大一处来,抓起案着的面团摔了起来,边摔边骂,临走之时又顺手把摔出来的面扔到了锅中,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结果做出的面很筋道很好吃,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做面的速度要比先擀后切快的得多,于是军中厨师便开始效仿并加以不断的改进,最终形成了这独具特色的板面。

食品特点

新野板面之所以能够风味独特,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因有地方特色,故又称“新野臊子”)好。

其臊子,一般以牛羊肉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种作料炒制而成。其做法是:精选肥瘦适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将干红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黄,色味被收入油中时,捞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备用;将切好之肉丁入油,反复煸炒,至肉块定形后,将拍过的辣椒及精盐等调味品适时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着色均匀呈枣红色时,离火降温。成品臊子精在工艺,巧在火候,香而不腻、辣而不辛、咸而不涩,色如玛瑙,晶莹悦目,味道鲜美。这种臊子的一个奇特之处是保鲜期长,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经夏不腐,味道不变。据说还是当年诸葛亮在深感军队行军打仗,朝此暮彼,居无定所的情况下潜心研究发明的。

其面条制作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小麦精粉,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至筋道,再经过反复揉条摔板,直至其触摸如丝绸、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板时噼啪作响即可。

这样的面条宽窄有致、均匀好看,二两面,三根条,板拉扯直后可达四丈有余。板后面条即入锅、起碗,放几根青菜,浇上臊子,真个是白面条、绿菜叶、红臊子,入口来“辣酥酥,香喷喷”,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臊子和板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以至于人们如此评价:有其面而无其臊子,味不可口;有其臊子而无其面,便不成特色。

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积淀和众多能工巧厨的反复改进,新野板面已更具魅力。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达官布衣,各色人等俱百吃不厌。

板面的面要揉得很筋道的,至于料子,新野县的板面的做法是把干红椒用温油炸至半糊(偏糊一点),然后把卤牛肉、卤过牛肉的汤一直倒进辣椒和油里,大火煮开后慢火焖,煮到入味。做好以后最好吃的就是那个辣椒。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的臊子。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讲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锅臊子,各种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放。制作时,先将牛油稀释烧沸,然后再下佐料。晒干的红辣椒用量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泽,牛肉也占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块块,待辣椒红颜色下来之后,再把牛肉丢进锅里。这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

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平时家里吃点面食的时候可以放一点,味道很好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