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淘宝上的成都特产是真的吗 成都特产哪里买不被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淘宝上的成都特产是真的吗 成都特产哪里买不被坑更新时间:2024-01-14 20:52:12

一. 四川省 成都 新津 张牛肉

张牛肉又名火边牛肉,色黑而亮,肉质松软,细嚼干鱼,根根化渣,风味独特。张牛肉已有90多年历史,原名徐牛肉,为徐绍林所创。新中国成立后,将技术传授给女婿张清云,更名为张牛肉。

二. 四川省 成都 温江 温江蜂蜜

温江县盛产油菜籽。油菜花开季节所酿蜂蜜呈乳白色,蜜汁浓,是营养佳品,亦可入药。解放前夕,全县有中蜂2631群。1972年起,试产蜂王浆,采收50斤。1977年中西蜂发展到6777群,产蜜达80万斤,产蜂王浆453.3斤。1984年开始

三. 四川省 成都 新都 家常海参

·原料:水发海参300克。 猪肥瘦肉50克、黄豆芽100克。青蒜苗20克、郸县豆瓣20克、猪油65克、料酒20克、盐卫克、鲜汤300克、红酱油10克、味精0。5克、麻油10克、豆粉10克。 ·制作过程海参片成上厚下薄的斧楞片,用好汤喂两次捞起。猪肉剁细。青蒜苗切成大粗花。黄豆芽去净根脚。豆瓣剁细 。炒锅置火上,下猪油烧至四成热时下猪肉,放料酒、盐肥散,盛盘。再将锅洗净入下猪油烧至六成热时,下 豆瓣炒出香味呈红色时,加入鲜汤烧沸,将豆瓣渣捞出,放入海参及肥好的猪肉、红酱油、料酒推转,将锅移 至小火上煨,待煨至亮油时,勾薄芡,下蒜苗、味精、麻油推转。另用一锅烧猪油,将黄豆芽炒熟,装入盘中 垫底,然后将海参连汁淋于豆芽上即成。 ·特点:汁色棕红,咸鲜微辣,海参火巴糯,肉馅软酥。( 成都)

四. 四川省 成都 新津 徐公茶

徐公茶由华夏茶文化专家、新津徐金华先生精工焙制之佳茗。徐公茶雅号碧潭飘雪。采明前上等细嫩碧绿茶芽,配质优形美伏天茉莉鲜朵,手工操作,精工窨制;芽因出云雾山,摄天地气,得个中三味;花因人工手择,洁嫩如雪,自在清芬。发水冲泡,见汤色澄碧,仿佛幽潭,乳花飘忽,浮悬水空,似碧潭飘雪。轻呷细品,齿舌遍香,有绿茶清香味,得茉莉魂。

五. 四川省 成都 新都 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是川菜中人们非常喜爱的一款家常风味菜式。 该菜以成都的竹林小餐、蜀苑酒楼两处最有名气。蒜泥白肉讲究 选料、要求肥瘦相连的猪腿肉;讲究刀功,要求片张薄而均匀, 肉皮、肥肉、瘦肉三者相连;讲究调味,要求色红味浓,突出蒜 香味。品尝此菜给人以爽口、肥而不腻的美感,宜于下酒佐饭。

选用肥瘦相连的坐臀肉或五花肉传统上选用前者,经水煮刚断生、切片、卷片和凉拌而成,成菜香辣鲜美,蒜味浓厚,爽脆嫩滑。五花肉一向是中式菜的主角,将它放入清水中连皮烹煮,可使汤汁浓稠油亮,五花肉肥美多汁,用青瓜条将肉片卷成团,蘸着蒜泥酱汁送入口,就算多吃都不怕腻。

六. 四川省 成都 邛崃 邛崃黑猪

邛崃黑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邛崃黑猪

四川省邛崃市临济镇、卧龙镇、孔明乡、宝林镇、临邛镇、前进镇、固驿镇、高埂镇、羊安镇、冉义镇、牟礼镇、回龙镇、天台山镇、夹关镇、茶园乡、桑园镇共1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邛崃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邛崃黑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邛府〔2014〕40号

邛崃市(区域性)地方标准:DB4307/T004-2014《邛崃黑猪养殖技术规范》

七. 四川省 成都 温江 韩包子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

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生前撰写对联一副赞韩包子:“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形象地描绘出韩包子的特色和它在成都名小吃中的地位,以及食客在品尝时的欢悦心情。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生前撰写对联一副赞韩包子:“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形象地描绘出韩包子的特色和它在成都名小吃中的地位,以及食客在品尝时的欢悦心情

韩文华已逝世多年,为保持韩包子的传统风味特色,长期以来在包子制作过程由韩包子传人即韩文华亲自带出的具有高、中级面点师技术职称的厨师王永华、林善涛等主理,严格掌握用料比例和操作程序。首先选用上等面粉(精白粉)加猪板化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其次,馅心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如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酥后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并配以上等酱油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火腿包子馅心所用的火煺非市场上买的,而是该店精心腌制的。待火腿腌熟后剁成细末,与剁细的鲜猪肉、调料拌匀方可。由于用料考究,精心制作,所以韩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等特点,其色香味形俱佳。现在,韩包子在挖掘传统包子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不同口味的包子,共有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茉,附油等8个品种。另外还有韩包子系列套餐供应。( 成都)

八. 四川省 成都 温江 温江酥糖

温江酥糖问世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温江酥糖创始人是明末温江县寿安乡著名糕点工人马敬山。他开设的糖果作坊吉祥斋,就以生产中式糕点著名。他精通中式糕点的蒸、烘、炸、烤等工艺技术,首创独具风味的新品种——酥糖;并用后汉名将“马援”的爵号“伏波将军”为商标。定名“伏波牌酥糖”。据说,马敬山自誉为马援后代,而马援在后汉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马敬山借此宣扬酥糖声誉。

温江酥糖香、甜、酥、脆、细腻、化渣,香不腻人、甜不见糖、酥不顶口、脆不觉硬,食后有芳人心田、心情舒畅之感。

清光绪二十四年,县人马敬山,精通小糖技术,在吴家场经营“吉祥斋”京果铺,创制酥糖。因与后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同姓,故取名“伏波牌”酥糖。嗣后,吴家场李土奇开“魁成号”京果铺进行仿造,取名“老君牌”酥糖。这两个产品,分别与民国23年、32年的四川省劝业会上赢得“酥糖创始第一家”锦旗和地方名产品金质奖,从此酥糖驰名,销路扩大。其后,鱼凫镇的“凤池轩”京果铺雇请马敬山之子为技师,生产酥糖。再后又有“寿康村”等京果铺相继仿造。全县年产酥糖约一万盒。

温江酥糖采取传统配方,用料考究,工艺独特,以白芝麻、精白糖、糕粉、熟面、诒糖、熟化猪油为配料,经过制面、制糖坯等工序,然后取锅两口,用暗火分别将面、糖反复迭制成薄片,以不见筋络为佳,再卷成筒状,切片包装。温江酥糖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

九. 四川省 成都 双流 张麻饼

在双流我去过很过次,但我在每个超市都看见张麻饼。促销给我介绍:它是外苏内香的,真的打开包装,好香啊。它是芝麻做的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东西,我带回老家,都说这个东西,把势!希望他们越做越好!

十.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成都小吃

成都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