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七都庙港土特产 苏州斜塘老街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七都庙港土特产 苏州斜塘老街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4-04-18 22:25:33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丝绸

早在2000多年前,苏州地区就有植桑、养蚕,以及缫丝、捣棉的生产活动。明清时代,苏州的丝绸已经名扬海外,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丝绸至今仍是苏州重点发展的传统产品。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船点

苏州船点属苏州船菜中的点心部份,苏州船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苏州水城不关。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誉,历史上交通工具主要依赖舟楫,当时仅集中在著名的山塘河中的就有沙水船、灯船、快船、游船、杂耍船、逆水船等十多种,而沙飞船、灯船、游船等一类均设有“厨房”。

明清时期,本地商人往往在游船上设宴,请“在吴贸易者”洽谈生意,船菜由此而越办越丰盛。吴门宴席,以冷盘佐酒菜为首,尔后热炒菜肴,间以精美点心,最后上大菜,大菜往往以鱼为末,图“吃剩有余”口彩。厨师深谙席间吃客心理,点心仅是点缀,小巧玲珑,既有观赏之美,又有美食之味。

目前,各名菜馆均在传统船点上推陈出新,培养许多制点高手,船点已成为宴席中不可少的内容。以花卉植物、虫鸟动物为主,如:白鹅,用镶粉、枣泥馅心等制成;白兔,用镶粉、细甜豆沙等制成;桃子,用镶粉、细甜豆沙、可可粉等制成;枇杷,用镶粉、枣泥、细甜豆沙、可可粉、芝麻制成。制作时先将芡粉、镶粉揉拢成粉团,再捏制成型,配上食用色素,然后放入蒸笼蒸熟,出笼时涂上麻油。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熏青豆

熏青豆是江南普通人家的一种家常小吃,所用之豆是毛豆。入夏,农村的早地里,田埂上、屋前屋后,到处是一簇簇毛豆萁,上面结满了豆类。因此,熏青豆虽好吃,但由于原料普通,却是一种大众食品。而熏制青豆也不是一件难事。先是选毛豆,要挑成熟的,个大粒满的,但也不能老,须是青豆,老黄豆做不到青豆那样好吃。豆剥好后即放在锅里煮,水头要掌握好,水太多,豆的鲜味会浪费在水里;水太少,煮熟时会粘锅。煮沸后根据食者口味放些盐和糖,一般应偏甜些为佳。不要煮得太稣,煮熟即可。然后将豆倒在铁丝网筛上,摊匀摊薄,再放到炭墼上熏烤,不能熏黄,熏焦,但一定要熏干。熏好后,这种豆碧绿生青,咸甜适宜,软硬适中。香糥可口,小吃过粥皆宜。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茭白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系多年水生植物,禾木科。食用部分是其肉质茎,又称茭肉。茭白洁白柔嫩,肉质糯软,甘美可口,风味甚佳,入口清而有韵,无腻滞浊之感。因此,苏州茭白被世人誉为“水生珍蔬”,在唐代以前就名闻全国。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六城门之一的“葑门”即由“菰”引伸而来。《吴郡志》载:“葑,菰根也,今江东有菰田。”“菰草从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可见,食用茭白已有三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南宋石湖诗人范成大也说:“菰,即茭也,菰首,吴谓之茭白,甘美可羹。”明弘治十一年(1498)《常熟县志》有记:“栽水泽边,八月取台,其味甘美可食,又吕公茭台生于夏”,可见已有一年两熟之茭白。

茭白的产生系茭草感染黑粉菌发生作用的结果。古时茭草只会结籽不长茭白,结的籽称菰米或雕胡,为六谷之一,可作粮食。菰米煮成的饭,香脆异常,是招待宾客的珍品。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到秦汉时,人们已懂得利用黑粉菌刺激培育茭草。又经历代年年选育移种,才有如今娇嫩质优茭白。

苏州茭白品种很多,据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鲍忠洲介绍,苏州葑门外的茭白名气最响,历史上葑门外的娄葑、斜塘、郭巷、车坊等地地势低洼,到处都是烂田,最适合茭白等水生作物的生长。这里的茭白,无论是品种还是收益,都是翘首全国的。以品种为例,葑门外的茭白立秋茭种,两熟茭就有大头青种、两头早、小腊台、中腊台、大腊台、中秋茭、杨梅茭、吴江茭;一熟茭则有青种、白种、群力茭(又名大荡茭)、寒头茭等品种,就种植收益而言,秋种两熟茭每年8月种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就各收获一次,加起来亩产可达5500-8500公斤。苏州茭白品种早、中、晚兼备,合理搭配,供应期长,因此苏杭地区素有“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茭”之说。

娄葑镇种植茭白主要分布在葑红、葑塘、群力、友谊、团结、金厍、星红、金湖、二一四等村。娄葑农民每年在同一块烂田里往往要种早晚两季茭白,还在莲藕收获后套种秋茭,提高产出率。娄葑1993年全乡种植茭白面积11122亩,总产14014吨,畅销苏州、常州、上海、苏北、安徽等地,加工的茭白运销港澳地区。

茭白是夏秋蔬菜珍品,可蒸、炒、炖、烹,亦可搭荤烹调食用,均具嫩、糯、香特色。茭白在秋后“清塘”时,剥取嫩茭芯的“茭儿菜”(又名茭白脑子)煮食更是鲜美无比。选购茭白时,以茭白皮色微黄,肉质白净细结为佳,肉质呈黄糯心者更是上品。如果发现茭肉如灰或黑斑属于病茭,系黑粉菌侵入过多,其茭肉不可食用。茭白带壳储存,茭肉可保鲜数日。

茭白营养绝佳,含有抗坏血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茭白亦能治病,因其性味甘、冷、滑,能止消渴,解酒毒,压丹石毒,降高血压等功能。茭白籽能调肠胃,解燥热。有中医私方称:茭白能治酒皶鼻赤,用生茭白捣烂,每晚敷于患部,翌日洗去;另每日用茭白30-60克水煎服,连续一周至半月,有良好疗效。

五. 安徽省 池州 石台县 七都臭豆腐

七都臭豆腐是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的特色美食。七都的臭豆腐干让人吃得回味无穷,因此它才得以遗“臭”千年,“臭”名四里。

七都,是池州市石台县的七都镇的简称。俗话说:臭豆腐不臭和女人不姣,是人生中不完美的两大极致。姣者,美好的意思也。这样说来,池州石台县七都镇的男人们是有福了,这里自古出美妇女,还有闻名的臭豆腐。

相传,臭豆腐的诞生,源于一次无心之失:豆腐没有及时推销出去而被长期遗忘在角落里,等发现时已为晚矣,本来纯洁如玉的豆腐已经彻底1了。其实这样的事件在人类历史上不知重演过多少次,平淡无奇,结局无一不是将其抛弃。偏偏那一年出了个叫王致和的安徽小子,天生就是个喜臭之人,他硬是大着胆子吃了一口。结果,啊,这一吃真是石破天惊,历史值得大书一笔:中国从此出了个臭豆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臭豆腐演绎了这个原理。女人说愈堕落就愈快乐,臭豆腐最有这种精神,世上懂得“先臭后香”抑或是“大臭就是大香”的女人,肯定是常吃臭豆腐的。

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是个千年古镇,昔为徽省通衢之必经之道,饮食来很是发达,如今,这里的豆腐坊秉承了老0的手艺,所做的臭豆腐干通体呈黑色,据说,卤料中加了数十味中药,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当地人喜欢在炎夏以臭干子拌麻油佐餐。

臭豆腐拌马兰头,是七都人对臭干子的另一吃法。马兰头是野菜,比荠菜更高一格,具野香味,七都人喜欢用臭干子来拌,取其口感之韧,臭味之浓,与切得碎碎的马兰头结合,真是臭香臭香。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苏州五香酱肉

江苏—苏州五香酱肉,具有长方形,皮呈酱红色,均匀光亮,精肉略红,肥膘洁白晶莹,香味芬馥,肉质柔嫩,咸中带甜,入口即化,鲜美可口等。

制作:肉100千克 酱油3千克 绍兴酒3千克 精盐6~7千克 桔皮150克 八角茴香200克 葱2千克 生姜200克 白砂糖1千克 -50克。

1、取块:采用皮薄肉嫩,肥膘不超过2厘米,带皮的肋部肉为原料。先刮净皮毛,清除血污,割去奶头,切成每块10×16厘米,重0.8千克的长方块,并在每块上划成8~12条刀口,以便吸收盐分。

2、腌制:将盐和硝的-撒在肉块上,并在肉块表面擦盐,然后置于木桶中,经5~6小时后再放入盐卤缸中腌制。腌制时间视环境气温而定。室温20℃腌制12小时可,若30℃以上只需4~5小时,冬季气温低,腌制作1~2天才能腌透。

3、酱制:腌好的肉坯沥干卤水。锅内先烧开水,再投入香料、辅料,然后将肉坯下锅,旺火煮制,加入绍酒、酱油后,再改小火焖2小时,待皮色呈麦秆黄色时,在出锅前30分钟加入糖。出锅时逐块摆在盘里,皮朝上,趁热将肋骨拔出,保持形状美观,冷却后即为成品。

功效:牛肉富含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该季节的补益佳品;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适宜于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慈姑

慈姑,也是苏州“水八仙”之一。这个名字真好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慈姑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其叶像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就是说在慈姑每株的根部都会生长出十二个果实来,就像一位年轻的妈妈慈爱地哺育着自己众多的孩子,多么慈祥呵。慈姑又称茨菇、茨菰、白地栗、燕尾草。

苏州娄葑一带种植慈姑历史悠久,原分布在群力、葑红、葑塘、团结、金厍、二一四、金湖等村,斜塘、车坊水网地区也有种植。娄葑种植的慈姑主打品种为“苏州黄”。慈姑首推“苏州黄”,“苏州黄”慈姑特色是黄衣、果大、肉白、质地香糯,属于江苏省著名高产优质慈姑品种。

宋代学者苏颂曾这样描写慈姑:剪刀草茎干,其色深青,每丛十余茎,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蕊深黄色,球茎大者如杏、小者如栗。食用部分为底下匍匐茎先端膨大的球茎,每株球茎可达10余个。球茎原有微毒,后经人们长期栽培改良,成为可食之物,用做蔬菜。据老农说,慈姑产果数有一定规律,常年一般一株慈姑产果12个,闰年就会得产13个。此现象在古籍《尔雅翼》中也有记载:“慈姑岁有闰,则生十三子。 ”这么说闰年必定是慈姑的大年了。

慈姑种植为单作或套种,一般在清明后将慈姑顶芽连同慈姑肉切下,用湿草铺盖催芽,10-15天出芽,然后插扦秧田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或套种至大田。慈姑生育期为190-200天,立冬至翌年3月均可挖收,亩产量可达800公斤。慈姑耐贮耐运,所以是冬春两季应市的主要水生蔬菜。

慈姑富有营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维生素C、胆碱、甜菜碱等。慈姑常作蔬菜食用,能烹调出“大蒜炒慈姑片”、“慈姑炒肉片”、“慈姑炒鸡丁”、“慈姑菌菇老鸭煲”等多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因慈姑略带苦味,烧出来的菜肴别有风味。慈姑一上市就有许多食品单位收购,有加工成时令小吃食品“油氽慈姑片”,金黄香脆,赢得人们的青睐。煮熟后的慈姑,剥皮后蘸糖当闲食点心,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慈姑也是药用植物。 《本草纲目》记载:“慈姑味甘、性寒。主治百毒,难产胎盘不出,捣汁服。叶,主治诸多疮肿,小儿丹毒,捣烂涂于患处即可消退。又可治蛇、虫咬伤,捣烂擦患处。调蚌粉,可去痒消痱。 ”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 巴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鲀属硬骨鱼纲,副鳍亚纲,鲈形总目,鲀形目。长江暗纹东方鲀以长江下游地区产量最大,人工养殖最多。因其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故在江苏省三项工程和2000年河鲀全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被列为高产高效养殖品种之一。因其有“鱼中之王”和“菜肴皇冠”的美誉而为食客拼死而食之,开发控毒巴鱼的生产和食用是一项利好的项目,巴鱼因其产量高(600-800斤/亩),产出高(12000-18000元/亩),利润高(4000-8000元/亩),而受到各界及养殖户的亲睐。

常熟市白茆顺隆鱼虾育苗场主要从事水产新、名、优品种养殖示范推广及名、优苗种繁育,同时为周边水产养殖户提供健康养殖指导。育苗场承担的2001-2002年度的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暗纹东方鲀人工繁殖及一龄商品鱼(巴鱼)养殖技术开发项目”获得成功,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早春,育苗场从海安中洋公司河鲀养殖基地引进亲本28组,进入温室,进行人工越冬培育。由于相关技术没有掌握等等原因,当年没有成功,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2002年,又引进亲本36组,并聘请中水所专家为技术指导,再次投入试验。期间了运用仿生态培育技术、人工繁殖技术和幼苗培育技术,并通过不断改进设备条件和操作技术,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成功,当年繁育夏花达40万尾。同年年底,在常熟市科技局主持下,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在此基础上,育苗场又承担了2003-2004年度市科委下达的项目“暗纹东方鲀早春繁殖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实现生产季节提早到3月份,比天然产卵提早三个月,为实现提早商品鱼上市打下了基础。两年内,育苗场获取暗纹东方鲀早苗1100多万尾,为养殖户获取效益2500万元以上,也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档、高效特种水产品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还有冠以“苏”字的“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

从1991年在苏州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苏州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这种内涵和风格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虎丘彩蛋

清代中期,虎丘一带画铺很多。他们从我国民间把鸡蛋染成红色,作为婚嫁喜庆和生儿育女的吉利礼品这一习俗得到启发,在空蛋壳上画上国画,作为摆饰品出售,久而久之,彩蛋就成了一项美术工艺品。

建国后,苏州成立了彩蛋生产合作社,彩蛋的绘画质量、装潢设计有了很大提高,花色品种大量增加。彩蛋的材料从鸡蛋壳扩大到鸭、鹅、鸽蛋等蛋壳;彩蛋的绘画题材,山水、人物、花鸟、风景、戏文应有尽有。配以玻璃盒或玻璃罩装潢,引起了来苏旅游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和苏州旅游事业的发展,过去仅为少数游人、香客购买的彩蛋这一“虎丘土产”已经形成专业化生产并行销国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