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鹤峰 土特产 鹤峰县特产介绍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鹤峰 土特产 鹤峰县特产介绍大全更新时间:2024-05-08 14:18:53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翠泉”牌鹤峰茶

“翠泉”牌鹤峰茶

“翠泉”牌鹤峰茶,属特种优质绿茶。由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包括高档名茶、优质烘青、优质炒青等,年产量500吨以上。

该产品采用独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优质鲜叶原料,经独特工艺精制而成,一般以春季采制为主。其品质特征:条索紧细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绿匀整。

产品曾获湖北省名茶评比特等奖、中国“陆羽杯”名茶评比金奖、湖北十大名茶、湖北名牌产品、湖北著名商标等荣誉。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鹤峰葛仙米

鹤峰葛仙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葛仙米

葛仙米俗称天仙米、天仙菜、水木耳、田木耳,为水生藻类植物,属蓝绿藻的一种,单细胞,无根无叶,墨绿色,珠状,纯野生,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相传东晋时期,炼丹术家、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在隐居南土时,灾荒之年采以为食,偶获健体之功能。后来葛洪入朝以此献给皇上,体弱太子食后病除体壮,皇上为感谢葛洪之功,遂将“天仙米”赐名“葛仙米”,沿称至今。

葛仙米营养丰富,是宴席佳品,含有15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其它自然食品不及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锰、钙、锌、铁、磷等矿物质成分。

食用时干鲜宜烹,糖盐可调,蒸、炒、汤不拘,其味鲜美。《本草纲目》赞葛仙米为“肥绝佳食”。

此外,葛仙米还有药用保健功能,据《全国中草药汇编》介绍,葛仙米“性寒、味淡,可以消热、收敛、益气、明目,主治夜盲症、脱肛;外用可治烧伤、烫伤及护肤美容等”。

鹤峰县走马镇是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区,这里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池沼达670余公顷,因葛仙米生长对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阳光、经纬度、海拔等)要求极高,当今世界上仅非洲有极少量被发现。葛仙米不愧是世界上真正罕见的珍品。

鹤峰葛仙米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走马镇、五里乡、太平乡、容美镇共5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翠泉绿茶

翠泉绿茶产于鄂西南陵山区腹地鹤峰县,该地壤肥沃、天然含硒,常年云雾缭绕,独特的气候孕育了翠泉绿茶良好的品质,该产品选用优质芽叶精制而成,具有汤嫩绿明亮、滋味鲜醇,回味甘爽、栗香持久、耐冲泡等特点。

“翠泉”商标连续两届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翠泉绿茶连续三届被授予湖北名牌产品,连续四届获湖北十大名茶;翠泉绿茶被认定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鹤峰薇菜

鹤峰薇菜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在全国薇菜产业链中,鹤峰县唯一被中国科学技术部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唯一被农业部认定为山野菜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湖北省鹤峰县建成中国最大薇菜生产出口基地,使昔日山中草,今朝成为创汇宝,薇菜出口量占南方薇菜总量的百分之七十、湖北省的百分之八十。

现今,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湖北鹤峰现已加大薇菜的出口模式,在全国薇菜产业链中,鹤峰县是唯一被中国科学技术部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唯一被农业部认定为山野菜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声名远播,近段时期,鹤峰县还投资了一千八百万元人民币的薇菜食品加工厂已经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传销链铺满五湖四海,是名副其实的薇菜之乡。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鹤峰茶

鹤峰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鹤峰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2004年底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鹤峰县荣膺“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鹤峰县有茶园10.8万亩,去年茶叶总产量近6500吨,总产值1.45亿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直接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5000万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该县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重点推广应用了机剪机采、无性系良种、名优茶加工及无公害生产等新型适用技术,10.8万亩茶园中有9.5万亩通过了中国有机茶开发与发展中心的认证。

茶叶产业是鹤峰县的第一名片、特色产业培植的第一重点、农民增收的第一财源。该县聚合众力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企业有龙头”的茶叶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5万亩,茶叶年产值过5亿元,茶农直接现金收入2.6亿元。如今,鹤峰绿茶、白茶、黑茶、宜红茶等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吃香,而且畅销国际市场。

地域范围

鹤峰茶产于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铁炉乡、五里乡、燕子乡、中营乡、下坪乡、邬阳乡、太平乡、容美镇等9个乡镇。鹤峰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5′-110°38′,北纬29°38′-30°14′。东毗湖北省五峰县和湖南省石门县,南邻湖南省桑植县,西依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西北与湖北省恩施市相连,北同湖北省建始县、巴东县接壤,境内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67公里,国土总面积2892平方公里。茶叶总生产面积8800公顷,总产量10422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鹤峰县土壤种类较多,红壤、黄棕壤,山地黄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469土种,201个变种,总面积432.95万亩;全县土壤中性偏酸;普遍缺氮,严重缺锌,有机质含量丰富,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鹤峰县地貌由低山、二高山、高山三种立体地貌类型组成,整个地势均由平地、缓坡地和陡坡地组成,夹有河谷平坝,四周高山环绕的形势。

(2)水文情况:鹤峰县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溇水河、咸盈河、林溪河、王家河、白泉河、江坪河六大流域构成。其中主要河流溇水河,发源于西北部的云雾山脉,山坡谷,向东南逶迤奔去,在江口出境进入湖南桑植县,

流程全长147.5公里,干流落差1455米。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430mm。

鹤峰县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山区水能发电县。境内无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鹤峰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4.5-7.5之间,砷≤0.05,镉≤0.005,铅≤0.05等有关指标符合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3)气候情况:鹤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15℃,昼夜温差明显;年均空气相对温度76%,年日照时数1960小时,无霜期249天;全县各地年降水量差别不大,年均降雨量1710mm,降水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90%,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降雨量为466mm,占31%,6-8月平均降雨量为380mm,占25%,9-11月平均降雨量为320mm,占21%,12-2月平均降雨量为250mm,占16%。

(4)人文历史情况:从晋朝至今,鹤峰人民一直有生产、食用茶叶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亦云:“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又说:“山南以峡州上”,鹤峰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处于“巴山峡川”其间。由此说来,鹤峰是茶叶发源地之一,且茶叶品质上乘。公元1704年,清代文学家、诗人、戏剧家、旅行家、社会学家顾彩受戏剧家孔尚任之托和

容美土司田舜年盛情相邀,在容美土司游历5个多月,结诗成集《容美纪游》载:“……诸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日‘湘潭茶’,故茶客往来无虚日。”

公元1867年,鹤峰第一任知州毛峻德在第一部《县志》里记述:“容美贡茗,遍布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

由此可鉴,我县栽培利用茶叶的历史渊源可究。鹤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一直把茶叶生产作为鹤峰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鹤峰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使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茶叶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鹤峰茶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2年国家农业部把鹤峰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2004年国家农业部把鹤峰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县。2004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鹤峰为中国茶叶之乡。2002年以来鹤峰茶先后有8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鹤峰县已发展成为鄂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鹤峰茶基地位于走马镇、铁炉乡、五里乡、燕子乡、中营乡、下坪乡、邬阳乡、太平乡、容美镇等9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福鼎大白、槠叶齐、福云六号、龙井43及鹤苔早等大叶形良种;符合DB42/111-2002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

(3)生产过程管理:鹤峰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鹤峰县茶叶生产技术规程》(DB422828/T001-2005)。为了保证鹤峰茶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①茶园肥培管理:茶园冬季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主要以经过腐熟的土杂肥、饼肥、栏肥等为主,施肥结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松土时进行。②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可采用每50亩面积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灭蛾类,降低害虫危害指数;二是可根据害虫种类,选用绿色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也可用雷公藤、除虫菊等经济有效、无残留的土农药。农药使用必须符合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茶树蓬面每平方米达到10-15个标准芽时为开采适期。茶叶采摘要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早上,鲜叶要用竹制器具盛装,使用专用车辆及时运输符合绿色食品加工条件的加工厂加工,加工人员要经过鹤峰茶生产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原料进入车间后要实行人工拣除其中的杂质,按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摊青、杀青、揉捻、烘青、整形、提毫、烘干。鹤峰茶产品加工必须符合DB422828/T002-2005鹤峰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5)生产记录要求:鹤峰茶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显毫,为茶种上品。

(2)内在品质指标:鹤峰茶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亮,内含物丰富,耐冲泡,口感好,新鲜感强,100克干品含粗纤维≤16g,灰分≤6.0g。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安全要求:鹤峰茶执行《绿色食品茶叶》NY/T288-2002。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鹤峰茶按照《鹤峰茶》地方标准分为鹤峰茶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共4个等级。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鹤峰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和标注形式)。

(3)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鹤峰木瓜

木瓜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贴梗海棠或木瓜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皱皮木瓜”,后者习称“光皮木瓜”。主产于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安徽宣城产者称“宣木瓜”,质量较好。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摘。皱皮木瓜置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部后晒干;光皮木瓜纵部成二或四瓣置沸水中烫后,晒干。切片生用。

作为水果食用的木瓜实际是番木瓜,果皮光滑美观,果肉厚实细致、香气浓郁、汁水丰多、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百益之果”、“水果之皇”、“万寿瓜”之雅称,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木瓜富含17种以上氨基酸及钙、铁等,还含有木瓜蛋白酶、番木瓜碱等。半个中等大小的木瓜足供成人整天所需的维生素C。木瓜在中国素有“万寿果”之称,顾名思义,多吃可延年益寿。

木瓜营养分析:

1、健脾消食:木瓜中的木瓜蛋白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现代医学发现,木瓜中含有一种酵素,能消化蛋白质,有利于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故有健脾消食之功。

2、抗疫杀虫:番木瓜碱和木瓜蛋白酶具有抗结核杆菌及寄生虫如绦虫、蛔虫、鞭虫、阿米巴原虫等作用,故可用于杀虫抗痨。

3、通乳抗癌:木瓜中的凝乳酶有通乳作用,番木瓜碱具有抗淋巴性白血病之功,故可用于通乳及治疗淋巴性白血病(血癌)。

4、补充营养,提高抗病能力:木瓜中含有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有效补充人体的养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抗痉挛:木瓜果肉中含有的番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木瓜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缺奶的产妇、风湿筋骨痛、跌打扭挫伤患者、消化不良、肥胖患者;

2、不适宜孕妇、过敏体质人士。

木瓜食疗作用:

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

具有消食,驱虫,清热,祛风的功效;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肺热干咳,乳汁不通,湿疹,寄生虫病,手脚痉挛疼痛等病症。

木瓜做法指导:

治病多采用宣木瓜,也就是北方木瓜,不宜鲜食;食用木瓜是产于南方的番木瓜,可以生吃,也可作为蔬菜和肉类一起炖煮。

1、舒筋活络。用于湿痹引起的肢体拘挛疼痛,本品能祛湿邪,解拘挛,舒筋络。常配牛膝、威灵仙同用。

2、和胃化湿。本品气香能醒脾和胃,味酸能生津空运舒筋,常用于治疗胃失和降的呕吐、疼痛、泄泻。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嗍(suo)丢

嗍(suo)丢

“嗍丢”是一道鲜为人知的容美土司秘菜,它成形于明末清初,源于土家先民的奇思妙想。“嗍丢”即把用香料拌过的小石头放入口中吮吸品味,尔后吐出丢弃,由此可见其奇特之处。

据传,田土王吃遍了天下所有的山珍海味,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什么美食,但每天总想吃些稀奇的佳肴。于是贴出告示,在民间重金征求奇菜,条件只有一个:必须是土王从没有吃过的菜,否则献菜的人将被杀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一时间,天下名厨蜂拥而至,总认为土王绝对没有吃过自己做的菜,结果,所有献菜的人都被土王给杀了。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前去献菜了。

有一位生活在龙溪江(溇水)南的田姓土家猎手,他是容美一带远近闻名的神箭手,勤劳、勇敢且非常英俊,由于家庭贫寒,二十好几还未成家。一天,他去江北的大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声声惊叫声,急忙寻声找去,看见一位山妹子失魂落魄地站在一处险峻的峭壁边缘,不远处一只吊睛猛虎低匐着前肢,嘴里发出阵阵低嚎,随时准备着扑向美味的食物。说时迟,那时快,小伙子“嗖嗖——”几箭,对准吊睛猛虎的颈部射去,不时,老虎就瘫在地上一动不动。

这山妹子是十里八村出名的俊妹,心灵手巧,会做一手好饭。她见这小伙年轻英俊,身手不凡,在这危机时刻救了自己,心中暗生爱慕,便要以身相许以作报答。

次日,年轻的猎人提着礼物来到山妹家提亲。山妹的父亲是个嫌贫爱富的人,见猎人一贫如洗,就对他进行百般刁难。他对年轻的猎人说:“我女儿可是这方圆百里最俊的姑娘,多少富商大贾前来求亲我都没答应。要想娶我女儿,除非你能带100两黄金,才来接我女儿过去。”猎人家徒四壁,哪有这么多银子呢,急得团团转却想不好的法子来。

一天,猎手去市上卖自己打的山鸡,看到了土王“求菜”的告示,眼睛一亮,如果能拿到土王的赏银,不就有钱修桥了吗?他赶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山妹,并请她帮忙想注意。聪明的山妹在家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经过反复烧制,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一道美味且土王肯定没吃过的菜。第二天一早,猎手就赶往屏山土司爵府,献上了这道菜。土王一看,这道菜以石头为原料,自己确实没吃过,品赏过后,味道奇特,麻辣香甜溢满全口,不禁赞赏有加。鉴于这道菜很有味道和新意,土王给这道菜取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嗍丢”,并赏给猎人黄金千两。猎手和山妹将100两黄金给了她父亲,然后用剩余的赏金在龙溪江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桥,供两岸的人们通行。后人经过此桥,感叹猎人和山妹的聪慧和善良,为纪念他们,于是把这座桥称为“夫妻桥”。

其实,这道菜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精挑细选于龙溪江边沙滩上的圆润干净形状一致的小青石子(要求和板栗仁一般大小),用清水清洗数遍,稍微沥干,拌上盐和各种香料,放入菜油中油炸,起锅后待冷至适当温度,装盘上桌就形成了这道奇特的菜——“嗍丢”。吃法也很简单,就是用筷子夹起油炸的小石子放入口中嗍之,光滑圆润的小石子滑溜于口,舞动于舌尖,轻拂腔壁,不经意中又轻轻磕响牙音,香料的味道溢满全嘴,沁人心脾,别有一番风味,嗍后丢之,还能感觉到小石子伴着余香游走于口中,耐人寻味。

这道菜一直为容美土司所独有,是历代土司最为钟爱的菜肴之一,由于没有流传于民间,所以鲜为人知。据说历代土司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长期食用此菜。现在看来,也不乏科学道理蕴含其中。虽然人们只吮吸了“嗍丢”中香料的味道,并随之将小青石丢掉,但这种小石子是产于鹤峰县境内水蛟蝉溪边。现代科学早已证明鹤峰境内的土壤、岩石、植物中含有富集的硒元素。土司在吮吸小石子的过程中,也吸入了一定量的硒元素。硒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它能催化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生物膜免受其害,起到抗衰老作用;它还能解除有害重金属如镉、铅等对人体内的毒害,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癌治癌的作用。同时,土司在食用“嗍丢”时,可以尽量享受美妙的饮食文化乐趣,却不会摄入大量的热量而导致营养过剩,因此不会因营养过剩而引发各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这两个原因,可能就是历代土王长寿的秘诀所在吧。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腊肉土豆片

腊肉土豆片

大抵是因为好吃,所以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同伴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我。在大家的戏谑声里我居然没怎么推托,想想也是哦,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土家菜系以猪肉为主,犹以“腊肉”见长。“腊肉”的制作都在每年的十冬腊月,把猪杀了,分切成块,然后涂抹上盐巴、花椒等调料,以“棕叶”搓成的绳拴挂于火炕之上,任火燎烟熏......这样制作的腊肉可以放三五个月甚至半年也不会变味。

每有客至,便取其中一块。先置炭火上烧烤其皮,任肉油“滋滋”作响,那诱人的香味也渐渐曼延开来......再将烧烤好的肉块丢在炒锅里,用水浸泡十来分钟,然后用刀将猪皮上那层泡软的外皮清理掉,用“刷帚”将猪肉洗净,置于甑板上分解成两指头大小的肉块,放入炒锅,加花椒、辣椒、八角香或者桂皮等物,舀生水至没肉,拿盖将锅合严,然后以文火煨炖。

在煨炖的同时,取晒干的“土豆”片若干,用热水浸泡约十来分钟,至温软时取出笠于筲箕之上。

待肉块煨炖到三十分钟左右时,拿筷子轻戳肉皮,肉皮松则肉熟,这时将笠于筲箕之上的“土豆”片尽数倒在锅中,再掺入少许的水炖开。

说话间,拿小锅将肉盛起,撒上大蒜,端上桌来。哈---我自己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那才叫一个香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