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地方特产介绍 贵州玉屏县有哪些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地方特产介绍 贵州玉屏县有哪些土特产更新时间:2024-01-09 06:53:07

一.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原来是因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其国内不产茶叶,进口茶叶所费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间,“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但说得比较明白,云:“茶本出于宋,……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原来不是因为茶叶“无用”,而是因为资财“有用”,要保护国力,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状况下它尤感必要。这时,“许食”的级别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为起点,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为什么“无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是托辞,我们姑且不去管他,但是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这样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方法,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汤,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这样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官府自是奈何不得。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随着金、元的大举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特别是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如今有些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自己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而他们的“食茶”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方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现在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从他们的服饰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他们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特别是女人着长衣服,扎腰带,很像蒙古的服装,女人和男人扎的头巾,都和现在的蒙古人类似。只不过现在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装罢了。他们的鼓楼顶,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还有一些习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就是在打油茶时,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由于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至今。

众所周知,中国茶道经历了煮、煎、点、泡四种饮茶技艺的演变历程。“寒夜客来茶当洒”,正如我们汉人接待来客必须奉茶一样,由于上述少数民族饮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当客人进侗家、苗家时,他们不递开水不备茶,而是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与汉人的奉茶礼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

茶叶:三江盛产仙人山茶,品质很好。江、浙一带的茶叶商户经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购上等茶叶。优质茶叶产自八江、独峒、同乐。农民靠产茶致富,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茶叶生产将成支柱产业。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制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原料:茶叶(专用的油茶茶叶),油果,荫米,花生米

先把荫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锅里放少许茶油,烧热,放茶叶翻炒,烧半焦,放水煮沸,滤去茶叶,加上荫米,花生米,油果,葱花。喜欢吃咸的就加盐,甜的就加糖。这是最简单的。想要丰富点的就买点猪肝粉肠,烫点青菜。

打油茶源于侗族,柳州的苗、瑶和部份壮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习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制作有简易,也有精工,吃油茶历史久矣。侗家人喜欢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还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们空腹去作两个来小时的工,回来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三个来小时,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饭后上鼓楼去闲聊,八、九点才吃晚餐。这种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较简便的、低档的。在油锅里放下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放一小团饭或玉米或豆子之类在碗里,泡进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较高档的油茶,制作就比较复杂了。先把阴米用热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黄豆,再炒猪肝、粉肠或瘦肉、香肠,再煮汤园或烫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的还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滤去茶叶,加上盐、葱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喷可口的油茶了。过年时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别讲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这四道油茶又称:一空、二园、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猪肝、瘦肉、粉肠;二园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园;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让客人喝糖水润喉、清嘴。过年时,不论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说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还有五六碟酸菜、酸鱼、酸肉和牛肉巴之类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汤园或糍粑片,如来不及作汤园、糍粑,则用糯饭代替。第五碗多为甜品。这种高档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够五小碗,主人才高兴,不然,主人以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领情。

二.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松桃烂糊桥米豆腐

松桃“烂糊桥米豆腐”,始产于清光绪末年,以色鲜味美出名。其主要原料,采用世昌响水洞“油粘”米和响水洞泉水磨浆熬煮而成,故又名“油粘鲜味米豆腐”。

响水洞乃松桃蓼皋八景之一的“响水泉飞”。此地得天独厚,气候温和,水质清纯,从洞口下限三公里所产“油粘”米,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点,清代曾作“贡米”,上献朝廷。昔人曾作诗赞:“人杰地灵水飞泉,得天独厚产油粘,色味俱佳称珍品,奉旨进贡民献鲜。“贡米”称谓历时虽久,却一直不衰,今每逢秋收,上级特令专仓储藏,不分别种混杂,可见非同一般。当地人用该米做米豆腐,稍加佐料。则别具风味,移至集场试销,食者无不赞誉,“油粘鲜味米豆腐”以此得名。

民国二十年左右,蓼皋镇南门厨师黄昌贵 ( 绰号“烂糊桥” ) ,善烹调,他将此米豆腐加工工艺从打米磨浆到上锅制作等一系列程序进行改进后,使其色泽玉绿,富有弹性,切成小方颗,久煮不老,色形如初;再佐以胡椒粉、姜、葱、红辣椒面、精肉脆哨,食之细嫩可口。每日一旦上市,顾客盈门,争相购食,供不应求。县城过去请客,常为早面 ( 鸡汤银丝面 ) 、夜酒 ( 席面 ) 、中午条 ( 糕饼典果 ) ,自烂糊桥米豆腐出市后,客人则要求吃他的米豆腐以代替早面午茶,至晚上开席,即便满桌珍肴也显乏味了。本地出外深造的学子或远居商旅,即今在港、澳、台、美、欧的松桃人,每每来信念及烂糊桥的米豆腐,以为珍贵。

解放后,黄昌贵师傅不幸病故,其家人中无从事饮食经营者,使此风味小吃几近失传。后官田街老厨师龙碑,凭当时印象,并经黄昌贵老伴回忆,再加自身多年模索实践,终将此特色风味继承下来。一九八七年,龙师傅以此参加省、地举办的风味小吃评比大赛,获“铜仁地区风味小吃”大奖和“贵州省风味小吃”二等奖,并受约参加了五省区食品制作展示会。受到广泛如评。从此,松桃烂糊桥米豆腐名声远扬。

三.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鼓楼重阳酒

重阳酒是广西著名土,在广西三江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色,本酒采用祖传配方,古老工艺,选用三江桐乡独特气候条件下盛产的上等香糯甜酒曲与得天独厚的清纯山泉水,经精心酿造,长期贮藏地窖发酵而成。

特色

重阳酒华南美酒,品质优越,用上等香糯米、甜酒曲、山泉水酿制而成,口感香甜纯厚,酒性温和,具有活血、养颜、强壮筋骨的功效。常饮能补血养颜,增强免疫,延年益寿。

历史传说

明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传永历皇帝携公主南行巡视民情,途径三江县,驻于古宜镇,三江知县忙设宴款待,捧出珍酒献之。席间,永历皇帝轻呷一口,顿觉悟浑身清爽,劳困皆无,急问:“此为何酒,这般神奇?”知县答:“此乃本县重阳酒也,重阳酒在民间酿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工艺繁杂,窑藏于地底数年,故为极珍唉!”永历皇帝听后,传部下要来笔墨纸砚,当即命下诏书。尔后,重阳酒一直作为进贡朝廷的贡酒。 三江鼓楼重阳酒传承千百年来历史酒文化精华,如今也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延年益寿之珍酒。

四. 贵州省 遵义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娄山大虫草

 娄山大虫草,学名草石蚕,俗称地牯牛,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茎连株状如老蚕,既是名贵中药材,又是佐餐佳肴。鲜口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主要成份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水苏碱、水苏糖、胆碱等,可治疗身体赢弱、肺涝、感冒、疳结、心脏病、高血压等病。有健脾开胃、增进食欲、强筋壮骨、养颜润肤之功效。娄山大虫草,采用大娄山中野大虫草为原料,运用先进工艺和现代保鲜技术加工而成,产品色泽自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五. 贵州省 铜仁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茶油

玉屏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玉屏茶油是贵州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的。

玉屏茶油产地范围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镇、大龙镇、田坪镇、朱家场镇、新店乡、亚鱼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围腰

水族围腰,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七.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米子

米子:

又名“炒米”,把糯米蒸成糯米饭,撒在簸箕里冷却,用磨子推,把颗粒压扁,晒干而成。炒成米子泡撒在煮沸了的甜米酒里,用小碗装茶盆递,是土家人献给客人的第一杯“磅嘴茶”。

八.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绿豆粉

印江绿豆粉是以大米和绿豆作原料,特殊加工而成,具粉丝绵,颜色翠,煮不烂,泡不溶,口味好,扑鼻香等特点。

绿豆粉又称锅巴粉,顾名思义,定是用绿豆做原料,且在锅中烙成锅巴而得名。烫好的锅巴粉色泽金黄,十分诱人,再配以肉末软臊,贵州酸辣椒,口味独特,香辣美味。锅巴粉加进绿豆作原料,其作用是能清火解热,爽心提神。

在多数食客选择的过程中,绿豆粉有很高的人气,这是因为绿豆营养价值高,有美容、保健等功效,因此人们也把绿豆称为“绿色珍珠”或“穷人的肉食品”。

据研究,绿豆粉中的多糖成分能促进体内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分解,从而可以防治冠心病和心绞痛等诸多疾病,用绿豆和大米等原料制作而成的绿豆粉,因此也倍受食客的青睐,自然而然地成为多数人的佳选。

绿豆粉,就是用绿豆和大米做原料,磨成浆,把浆放在大锅里烙成饼状,然后用刀切成细条而成。

如今,我们吃的大多数绿豆粉,由于配料和磨制过程,在要求操作、材料简化方面都有所变化,但主要的制作过程,还是通过利用“选、泡、磨、烙、烫”等五道传统工序,最后再加上各种佐料,香气诱人的绿豆粉就算大功告成了。

九.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牛瘪

“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食“牛瘪”古已有之。据宋代朱铺著《溪蛮丛笑》记载:“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牛瘪”的制作工序复杂,将牛羊宰杀后取其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花椒、生姜、陈皮、香草等,放入锅内煮沸,文火慢熬,将液体表面的泡沫及杂质除掉,过滤回锅加入食盐、葱蒜、辣椒即成。可以将牛肉放汤中一起煮食,也可以“牛瘪”作盐碟,用煮熟的牛肉蘸着吃。

制作方法:

1. 首先给牛喂些牛爱吃的中草药—像首乌葛根绿豆柴胡参党土,人参,当归,防风金荞麦等等和一些新鲜的鲜草。

2. 喂半小时左右把牛杀了,然后将牛刚吃进到胃还没有消化的这些中草药取出放入高温锅加二倍以上的高温沸煎三十分钟后取出。

3. 用丝瓜咯多次去渣,去渣干净后存放在一边备用:

4. 然后将新鲜的牛肉放在樟木制的砧板上切丝(樟木制的砧板可以杀牛肉上有的牛肉钉),切好后放入锅中拌生姜片爆炒二十分钟左右。

5. 炒熟后可以将牛瘪倒入牛肉中(如果是炒牛肉则放少些,拌后炒到半干即可以了。如果是火锅则至少放入现有牛肉的两倍),同时加盐味精等配料,要吃时还要放些五香(即石菖蒲)藿香、川芎等为香料即可。牛瘪还有汤锅与干锅之分,即火锅汤汁的多少,汤锅牛瘪比较鲜嫩,而干锅牛瘪香味更浓郁,热烈。

功效:

牛食百草,其中许多是草药,而牛胆则有消炎的功效,牛黄入药清火泻热众所周知。“牛瘪”既是一味独特的美食,还具有消炎解表、治疗炎症和感冒等功用。

十.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紫色红薯

贵州省松桃县太坪营乡永红村地处梵净山东麓,位于贵州东北边缘川、湘、黔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植被、山川河流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景像。当地土质肥沃,多为酸性红壤,地势较为平坦。得天独厚的土壤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的特色农产品的培育。

永红村建有特色农产品原生态生产基地3000亩,主要生产紫色红薯、紫色马铃薯、蓝莓浆果等紫色、蓝色花青素特色农产品。农作物的生产全部采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注重于原生态的生态系统平衡,其产品安全、环保、质优。2009年该村种植紫色红薯250亩,由于种植的紫色红薯品种质量好、商品外观好、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销往重庆、怀化、贵阳,被消费者称为“紫罗兰”红薯。 2010年该村种植紫红薯1000亩,总产鲜薯2000吨。

太坪营乡永红村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于“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称号,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