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好吃的西乡特产 西乡特色美食有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好吃的西乡特产 西乡特色美食有什么更新时间:2024-05-15 09:19:28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陕西省 汉中 西乡县 西乡樱桃

野樱桃在亚洲和欧洲各有两个大品种,互相没有任何联系,后来的其他樱桃都是培育出来的。在世界上主要在北半球分布,在国内主要产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生于山坡阳处或沟边,常栽培,海拔300~600米。

陕西省西乡县有西北最大的樱桃基地-樱桃沟,每年4月下旬举办樱桃节。

三. 陕西省 汉中 西乡县 午子仙毫

午子仙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午子仙毫茶是绿茶的一种,出产于素有“中国著名茶乡”之称的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创制于1984年,是陕西省名牌产品。其状似兰花,色泽翠绿,叶底芽匀嫩成朵。

基本介绍:

午子仙毫为名优绿茶,产于陕西省西乡县南道教圣地午子山。是西乡县茶叶科技人员研制开发的国家级名优绿茶。是陕西省政府外事礼品专用茶,人称“茶中皇后”。

茶园地处陕西南部,汉中地区东部,年平均温度14.7℃,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海拔高度600~1200米,适宜茶叶生长。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茶区内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土质肥沃,具有“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

汉中市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2]据《西乡县志》记载,西乡产茶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历史上曾有:“男废耕,女废织,其民昼夜不制茶不休之举”的记载。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西乡在明初是朝廷“以茶易马”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于1984年开始创制,经两年努力,获得成功。于1985年初月通过省级技校及新产品鉴定,被选送全国优质产品展评会上展出,受到普遍赞誉。1986年获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通过全国名茶复评,1991年获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中国文化名茶”奖,同年获全国名茶品质认证,1995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种植规模 :

截至2012年6月底,汉中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8.8万亩,总产量达到9661.9万吨,总产值近10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位居陕西省首位,分别占到全省58%和71%。汉中市全市有48个企业近12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茶认证。汉中产茶县有8个,占全市县(区)总数的72.7%,产茶乡镇11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7.9%,拥有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经营企业300多个,加工机械4000余台,年加工能力1.5万吨左右,全市种茶农户1.3万户,茶叶专业贸易市场11个。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南茶产业发展,为茶产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汉中市委、市政府早在1998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时,就将茶叶确定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2004年,汉中做出了 “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的决定”,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2007年又做出了“加快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决定,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去年,汉中市财政为汉中茶产业发展提供了500多万的扶持资金。

功效与作用

午子仙毫是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营养品,具有抗病毒、解渴降温、提神醒脑、解毒利尿、除腻化积、减肥美容、养颜益寿、降脂降压、抵御副射、防癌抗癌等功效。

午子仙毫常期饮用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且绿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类黄酮、茶氨酸等物质,具有解毒抗氧化的作用,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每天勤喝绿茶可冲散人体内的废弃物,使肠道畅通,对防止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午子仙毫还能提升消炎药功效,只要用百分之五浓度的午子仙毫绿茶水服送消炎药,就可提升消炎药的功效,这得利于绿茶中的儿茶素及日柏醇等等成分。这些成分还具有很强的抑菌和抗菌功效。

午子仙毫可以辅助完善消化,缓解由细菌引发的急性拉肚子。午子仙毫还有瘦身的功能,对于常常接近油漆、计算机等人群可多喝绿茶,喜爱吸烟饮酒的人可多喝。而针对老人来说,最好选择冷泡制方法沏茶,即用凉白开沏茶,如此可降“三高”。

地域范围

陕西省西乡县所辖的城关镇、古城镇、堰口镇、五里坝镇、沙河镇、杨河镇、骆家坝乡、两河口镇、左溪乡、高川镇、罗镇乡、茶镇、司上乡、峡口镇、马家湾乡、三花石乡、白龙塘镇、桑园镇、白勉峡乡、私渡镇、柳树镇、大河镇 22个行政乡镇

特定品质

午子仙毫茶是绿茶的一种,出产于素有“中国著名茶乡”之称的陕西省西乡县。其状似兰花,色泽翠绿鲜润,白毫满披;香气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叶底芽匀嫩成朵,十分美观。

文化典故

午子仙毫据《西乡县志》记载,西乡产茶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历史上曾有:“男废耕,女废织,其民昼夜不制茶不休之举”的记载。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西乡在明初是朝廷“以茶易马”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午子仙毫于1984年开始创制,经两年努力,获得成功。经有关专家审评,获得一致好评,并于1985年被选送全国优质产品展评会上展出,受到普遍赞誉。

四. 陕西省 汉中 西乡县 西乡菜豆腐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是西乡的名小吃,原在西乡是招待宾客的佳肴。

现在以是大众化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黄豆,经过浸泡、打磨成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该豆腐质地细嫩,色泽清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别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后清香意爽,余味无穷。菜豆腐营养价值高,既经济又实惠,真是-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西乡的菜豆腐。

五.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六. 陕西省 汉中 西乡县 西乡清真凉糕

清真凉糕是深受西乡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它有“年年高”之意,意指越来越好。过年过节为了讨个吉利百姓们都会食用,吃起来又凉又甜甚为爽口。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八. 陕西省 汉中 西乡县 李老幺烧鸡

李老幺烧鸡

烧鸡的做法:(1)

鸡的选择与宰杀:选用半年以上,两年以内,1—1.5公斤的健康鸡,颈部宰杀放血,去毛,腹下开膛,取出内脏,切去两爪,洗净体内腔血污,清除口腔内污物。(2)

造型:把洗净的鸡放在案板上,腹部向上,一手按鸡,一手握刀切开肋骨,用秸秆撑起体腔,再用两腿插入刀口,两翅交叉插入口腔,使鸡形成一个两头尖的半圆型。然后,用清水漂洗挂起晾干水分。(3)

配料:用老汤,以每100只鸡为例,配上砂仁15克,豆蔻15克,丁香3克,草果30克,内桂90克,良姜90克,陈皮30克,白芷90克,食盐2~3公斤,硝石18克。(4)

油炸:鸡体沥干水分后,在表面

涂上一层糖稀或蜂蜜汁,配比是糖稀或蜂蜜:水=2:3。然后把鸡放在150~160℃的油中翻炸约半分钏,成为柿黄色时捞出,捞鸡时注意不要叉破鸡皮,用肉叉夹往鸡的颈部放在盘中凉透。(5)

煮制:把油炸的鸡一层一层放在锅里,用陈年老汤加紧上配料,淹过鸡体,用竹箅子夺盖锅上,先用旺火把鸡汤煮沸,然后于再小火慢慢焖煮,直到煮熟。一般嫩鸡煮2小时左右,两年以上的老鸡煮4~5小时,要根据鸡的年龄和大小适当掌握,掌握炎候对烧鸡的品质和风味有重要影响。(6)

出锅:煮好以后,由于烧鸡非常熟烂,要注意保证把鸡完整的捞出。捞鸡前要准备好勺,叉,筷及盛器用具,先撇去汤面上的浮油,然后一只手用叉夹、往鸡颈另一只手摊开双筷住鸡腹内的秸秆,两手配合把鸡迅速捞出,放在箅子上,保持鸡象完整。品质特点:烧鸡成品色泽浅红,微带嫩黄,造型完整,鸡皮不破裂,无绒毛,具有浓郁的来不得地滋味,咸淡适口熟烂离骨,口咬齐荐的为正品。西乡的烧鸡颇负盛名,其中以李老幺烧鸡最为出名。

九.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严和尚的烧猪头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