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疆之味 新疆特产 大美新疆品味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疆之味 新疆特产 大美新疆品味特产更新时间:2024-01-06 14:42:26

一. 新疆 喀什 巴楚 巴楚胡杨蘑菇

巴楚胡杨蘑菇属于着名的羊肚菌。主要产于喀什地区巴楚、麦盖提等县。故享有“沙漠人参”的美称。巴楚蘑菇属高档保健食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20种氨基酸。年采集量10吨左右。

二. 新疆 和田 和田一牧场羊肉

和田一牧场羊肉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田一牧场羊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位于和田策勒县境内,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的南缘、昆仑山的西北坡,海拔2300-4500米,牧场境内天然草场84406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79346公顷,占草场面积94.01%,属新疆南疆地区少有的优质牧场。山区气候凉爽,属高寒干旱大陆性气候。年积温2792℃,昼夜温差大(20℃左右)。山区草场以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原草场为主,牧草资源比较丰富。冬、春、秋草场多分布昆仑蒿(维吾尔语:牙不荃)、紫花针茅、昆仑针茅、沙蒿、驼绒藜等富含高蛋白的优质牧草,植被覆盖度在40%,草层高度10-20厘米。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一牧场所产肉羊肌肉纤维紧密,弹性良好,质地干爽,不粘手,气味新鲜,味美鲜嫩,醇香适口,无腥膻气味,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尤其富含蛋白质、灰分和磷、铁、铜、锌等微量元素,是畜禽类产品之佳品。为做强、做优畜牧产业,一牧场在发展羊肉的生产中采用“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坚持走“山上放牧与山下育肥相结合、饲草料基地与育肥羊基地相结合”的环保之路, 2007年一牧场羊肉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证书,目前一牧场是南疆最大的有机羊生产基地。

所在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5个农牧业连队。

地域范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和田一牧场羊肉产区位于和田地区策勒县境内,地处努尔河之旁,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喀喇昆仑山北麓山地区。地理坐标:东经81°03′-81°04′,北纬36°20′-36°36′,地域保护范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有5个农牧业连队,草原面积118.7万亩,牧羊总数10.85万只,年产羊肉16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肉色鲜红匀称,有光泽,脂肪呈乳白色,肉层厚实紧凑;肌肉纤维细致紧密,弹性良好,受压后能复原;外表略干,不粘手,气味新鲜,耐贮运;熟食味美鲜嫩,醇香适口,肥而不腻,无腥膻气味,为优良的肉类品种。2.内在品质指标:和田一牧场羊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灰分和磷、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经测定每100g羊肉中含蛋白质≥15%、灰分0.8-1.4%、磷≥165mg/100g、锌≥2.5mg/100g、铁≥1.85mg/100g,氨基酸为16.8%,脂肪酸中对人体有益的油酸为33.6%。各项指标符合国家优质肉羊品质标准,因此,一牧场羊肉是畜禽类产品中“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 3.安全要求:在放牧和销售过程中严格按照有机食品质量安全有关规定执行。产品符合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三. 新疆 乌鲁木齐 水磨沟区 新疆野西瓜

新疆野西瓜

野西瓜这种植物的叶呈掌状裂,再羽状深裂,叶外形极像西瓜,而称为野西瓜苗。但它属于锦葵科的直立草本植物,与属于葫芦科攀缘草本的西瓜相去甚远。它的果实外形与西瓜外形极为相似,故称为野生西瓜。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关节肿大、四肢发麻等有特殊的疗效。

用法:

方法一:取外敷:野西瓜(适量以盖住患处即可),用白酒泡10-20分钟,泡软后,捣碎,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摊平在一张白纱布上.用白纱布把野西瓜和蛋清的糊状物,裹起来.敷在患处.(切记不要把野西瓜和蛋清的糊状物直接敷在患处,那样会灼伤皮肤),敷15-25分钟后(最长不超过30分钟)

方法二:每250克泡酒一斤,泡制一个星期后,将药酒涂抹于患处,坚持数日,以自己接受状况为易。

温馨提示:

本中药材,有些人可能会过敏,因此使用前请先局部试用,以免发生皮肤过敏的现象。

特别提示:野西瓜千万不能食用,只能外敷!

四. 新疆 和田 策勒县 新疆石榴

石榴是水果中的上品,营养丰富,风味清凉、甜美。据史书记载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树种。石榴花灿若云霞,其果外形独特。新疆石榴的主要产地在南疆喀什、和田等地,果皮薄,籽粒大,味甜多汁,品质优良(按味道可分为“酸石榴”和“甜石榴”两种,按籽儿的颜色又可分为“红籽儿石榴”和“白籽儿石榴”)。石榴除食用外,还可入药。

五. 新疆 阿拉尔 新疆马鞍

主产于新疆伊犁、阿勒泰、和田等地区。按制作用料分,有木制镶玉鞍、木制雕刻画漆鞍、木制包皮铆钉鞍等种。

木制镶玉鞍以核桃木等优质木料为原料,经精细加工制成。其前后锈上镶有各色玉石、玛瑙等;鞍的两侧饰以带。

绚丽多姿,熠熠生辉。属高档产品,历代作为贡品。木制包皮铆钉鞍为木质鞍桥,包以上等牛皮,用铜制铆钉铆制而成花纹图案,两侧装有鲜艳或素雅的丝带。坚固耐用,美观大方。木制雕刻画漆鞍用优质木科制成后,雕刻各式花纹图案,并用多种彩色油漆装饰。按乘者分,有男用与女用之别。男用鞍多彩和禽兽刀剑等图案,花纹纤细,古朴大方,鞍的两侧饰以素牙雅带条,全鞍色调淡雅庄重。女用鞍多采用花草鱼蝶等纹样,并镍有玉石、玛瑙、悲翠等,两侧并饰丝制彩带,鲜艳华丽。全部产品增制作精细,坚固耐用。新疆地区以经营牧业为主,必以骑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多养宝马良驹,配以精良马鞍,故马鞍制造工艺应运而生,形成主要手工业。早在汉、唐墓中均有马鞍发现,至宋、明、清时,马鞍已作为大宗商品向内地出售。今已伴随新疆马匹遍布全国各地。

六. 新疆 乌鲁木齐 天山区 新疆热瓦甫

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族人喜爱的弹拨弦乐,有四种类型,比较普及。木制琴身,音箱呈半球状,用羊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颈与音箱相接处两侧各有一个羊角形饰物,音箱造型像一个公羊头,保留着游牧生活的痕迹,早期的热瓦甫有三根弦,以后发展到四五根弦。其右侧的主奏弦是双弦,一根是肠弦,其余都是钢弦。琴身四周用黑白对比之色绘有巴旦木及几何图案,油漆成古铜色,古色古香,光亮照人。其它还有艾杰克、萨塔尔等。

七. 新疆 喀什 伽师 热瓦普

热瓦普,又称热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热瓦普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热瓦普,又称热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块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驴皮。琴头的弦槽部位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上缠有二十八个丝弦品位。琴杆与音箱连接处两侧各设一弯角。琴杆、音箱上镶有驼骨、贝壳等装饰。张一条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鸣弦,均用钢丝弦。主奏弦定弦c1,四条共鸣弦定弦e、A、d、g,六条共鸣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约两个八度。

发展历史

公元14世纪,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 吸收外来乐器,创制出一些新乐器,喀什热瓦普就是维吾尔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在民间一直盛传不衰。到了清代,热瓦普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中,并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载入史册。成书于公元1746年的清《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回部乐技》 载:“司胡拨一人,回名喇巴卜。”清《皇朝礼器图式》附有其图。《清史稿》(卷一一) 载:“喇叭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凿空纳丝弦,以五轴绾之,左二右三,曲首右侧以两轴绾钢弦。用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 (古维文手抄本)中,叙述了十七位艺人创作的“木卡姆”流行情况,据艺人讲: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器乐演奏社团大同乐会,曾参照历史资料制作了一套我国民族乐器,包括古代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其中就有喇巴卜两件,并且还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原形制的七条琴弦,有五条丝弦、两条钢弦,乐会制作的喇巴卜只张了五条丝弦。喀什热瓦普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在北疆地区也有流传,它在工艺、音质和演奏诸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如果说“弹拨尔”是一种能奏出极富有魔力的乐器,那么“热瓦甫”这种乐器就是最为普及的乐器了。 热瓦普,又称拉瓦波、喇巴卜。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乐器,也是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

热瓦普-种类

维吾尔族的热瓦甫种类很多,分为喀什热瓦甫、新型热瓦甫、多朗热瓦甫和牧羊人热瓦甫等。喀什热瓦甫因流行于喀什一带而得名,它发出的声音柔和,音量虽较小,音色却委婉细腻。 欢乐的节日人们弹起喜爱的热瓦甫新疆的塔吉克族把热瓦甫称为“热布卜”,是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普遍的弹弦乐器。主要流传于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邻近的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地。热瓦甫多用杏木制成,与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甫相似,全长7O厘米,比热瓦甫稍短、粗,琴箱较大、呈扁圆形,主要以牛、马或驴皮蒙面。演奏时用杏木、梨木、牛角或化学拔片弹奏音乐,演奏出的乐曲音色丰富,音响旋律多变,所以常用于合奏及独奏。(此外,塔吉克族还有一种专供儿童弹奏的小型的热布卜,叫做“热布卜乔”。)

八. 新疆 喀什 泽普 烤包子

    烤包子类似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皮色黄亮,肉质鲜嫩,香酥可口,很受顾客欢迎。“薄皮包子”是各族群众所喜欢的美味食品之一。它的特点是皮薄油亮,肉嫩油丰,香润可口。维吾尔人吃薄皮包子时很少单吃,常常和馕或者抓饭一起吃。( 喀什)

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两种食品,类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顾客欢迎。

相传在1000多年前,有个叫依不拉音·艾利克斯拉木的圣人,是主管食品的神,他的烤包子或薄皮包子做得最好,至今市场上的饭馆里,维吾尔族厨师在揭笼或从馕坑里取包子时,还要拉长声音呼喊他的名字,表示这是依木拉音·艾利克 斯拉木风味的包子,以此来招揽客人。

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烤包子所用的馕坑,叫“沙木萨吐努尔”,比一般馕坑小,是用小号的水缸,取掉底部,倒扣过来,四周土块垒齐。烤包子时,要往坑里洒些盐水,以防包子脱落。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有一种烤包子叫“潘莫尔达”,多为家庭专门制作。这种包子的馅和烤包子的馅一样,但做皮的面里要掺鸡蛋和油。还有一种烤包子叫“果西格吉德”(疙瘩包子),这种包子的皮要加酵面,用淡水和面,擀成硬皮,馅既可用羊肉也可用牛肉,其他原料和烤包子一样。这种包子呈圆形,馅很多,味道很香。还有一种叫“桑布尔萨”的油炸包子,其馅的原料和其他包子相似,不过要事先在锅里炒一下,然后再用。这种包子形似饺子,用花边刀压边,也有用手工捏成花纹,做工十分讲究。这种包子除了招待客人外,还作礼品,在红白喜事时,相互馈赠,其风味为烤包子之首。

九. 新疆 喀什 伽师 喀什西酸梅

西酸梅果实富含有机酸,具有抑止体内乳酸的产生。全地区酸西梅面积27263亩。除叶城和塔县以外,各县市均有分布。按面积大小,各县市分布情况为:伽师县最大,占总面积的89.0%;其次为英吉沙、麦盖提、巴楚、疏勒和莎车五县,占总面积的10%;疏附县、喀什市、岳普湖县和泽普县面积均很小,占总面积的1%。

十. 新疆 巴音郭楞 和静县 新疆紫草

新疆紫草(别名新疆软紫草)分布于新疆的天山南北坡和西藏的西部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前苏联中亚地区、西伯利亚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4200米的山地砾石质阳坡、洪积扇、草地及草甸等处,生境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植被相对良好。新疆是我国新疆紫草的主要产地 ,主产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山区;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拜城、温宿、乌什、阿合奇等县市;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乌恰等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乐、精河、温泉等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曾经有较多的分布,因过度采挖资源明显减少。

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 Johnst)是多年生草本,高15—35cm,全株被白色糙毛。根紫色,多扭曲。茎单一或从基部分成二歧,基生叶丛生,披针状条形或条形,长5—25cm,宽0.5—3cm,全缘;茎生叶互生,形状似基生叶而变校蝎尾状聚伞花序密生于茎顶,近头状;苞片叶状,线状披针形,具硬毛;花萼短筒状,5裂;花冠长筒状,淡紫色或紫色,长约l0mm,5裂,裂片椭圆形,喉部与基部光滑无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或无;子房4深裂,花柱纤细,柱头球状。小坚果骨质,宽卵形,长约4mm,淡褐色,有疣状突起。,千粒重9-11g。花期6—7月,果期8—9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