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特产石磨花 河南特产槐树花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特产石磨花 河南特产槐树花子更新时间:2024-04-14 08:45:01

一. 亚洲 日本 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

在东京餐馆或旅馆里提供的几道精致菜肴中至少有一样是属于怀石料理。其原料取决于季节和区域国。日本人也愿意不远千里品尝各种地方风味,有时甚至花费毕生的时间遍尝各种地方风味食品(正宗的怀石料理价格不菲)。

怀石料理的工艺十分讲究,因此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如果一道美餐再配上宜人的背景,无论是白雪覆盖的高山还是美丽的海滨,那都是再进想不过的国。有些提供好一点的怀石料理的饭店成功地营造了这种气氛,无论外面环境如何,只要有绘画、插花、还有人造的假山流水,都可以烘手托怀石料理的愉悦气氛。

料理的用料一定要新鲜,当然、对于所有美食这一点都至关重要,再加上一份精美的菜单和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你就可以充分享受日本料理的美味了。

怀石料理味道不在于添加的香料,它讲究的是食物自身的味道。日本料理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但日本厨师并不刻意去创造独特风味,而是更注重食物的自然风味,并通过艺术加工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自然色泽以取得好的视觉效果。

二. 河南省 洛阳 牡丹瓷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诗中描述牡丹盛开时的盛况,古往今来,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咏颂。但是牡丹的花期短暂,牡丹盛开的美丽瞬间只能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牡丹瓷来自古都洛阳,她把瓷器烧制、粉彩涂抹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形象逼真、花色自然、花叶薄如纸张、叶脉清晰可见的牡丹瓷,它的诞生为中原大地又增添了一束多彩艳丽的文化奇葩。牡丹瓷博中国雕塑艺术众家之优长,集中国陶瓷技艺诸派之精髓,是中国悠久的瓷文化与瓷工艺延续发展过程中的创意成果。牡丹瓷是继中国“五大官窑”之后出现的独具洛阳文化特色的新派陶瓷制作工艺,是中国古老的陶瓷文化与悠久的牡丹文化有机融合的新派美术瓷种。

牡丹瓷是采用中国豫西地区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高岭土为制作材料,经过原料研磨-拌浆-滤泥-塑型-成型-晾干-素烧-施釉-釉烧等多道工艺制作流程,最终形成一件美轮美奂的牡丹瓷艺术作品。牡丹瓷博中国雕塑艺术众家之优长,聚中国陶瓷技艺诸派之精髓,形象逼真地再生再现了牡丹的形态、神韵、色彩和特殊寓意,既体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又兼备了瓷器的典雅古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鉴赏收藏价值。牡丹瓷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空白,延续了中国陶瓷工艺衍进发展的历史,开辟了牡丹文化创意产业新天地。

牡丹瓷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目前烧制成功的有以自然状物为主要题材的花盘、壁挂、花瓶、瓷鼎、盆景、花篮、屏风、人物、动物、中国结、单株牡丹树、大型艺术雕塑、日用瓷、牡丹瓷饰品、牡丹绣等十五大系列,百余种规格、花色齐全。

2013年11月8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洛阳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创作的牡丹瓷作品《独占春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2014年7月3日,国家主席1夫人1陪同出访韩国时,向韩方赠送名为“风姿秀色”的洛阳牡丹瓷。

三. 山东省 枣庄 薛城区 南石冬枣

已开发8000余亩,产量达35万公斤。该品种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果实易丰产,定植当年结果;二是果体个大,果实严整光洁;三是品质好,果肉白绿色,质地松脆汁液多、味甜略酸;四是特晚熟,一般霜降前后成熟。

四. 湖南省 郴州市 临武 香花石

“香花石是中国地质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世界新矿物,以发现地湖南省香花岭而命名;中国香花岭独有,类同动物类的大熊猫,被誉为“国宝”;香花石的发现,是中国地质学史和国内矿物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胡能勇介绍说。

该矿晶主要产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分布在白色条纹岩的黑云母脉中,接触带中发育有含铍(Be)的绿、白色的条纹岩与锂铍石、铍镁晶石、金绿宝石及萤石、方解石、锡石、白钨等共生。化学成分为:Beo15.78%Cao34.60%、Li2o5.85%Sio235.66%、F7.81%少量Al、Fe、Na等。

香花石外观为黑白相间矿物,黑色为云母,白色多为方解石,并有白色和紫色萤石共生。晶体多为乳白色或米黄色,也见少量淡绿色晶体和无色透明晶体。香花石晶体多呈球状,肉眼观察似鱼子蛋,分布在白色方解石或萤石中,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在太阳光下能见折射七彩光,彩溢夺目;在放大镜下,香花石晶体呈多面体,棱面最多可达128个棱面,排列有序。据资料介绍,香花石晶体系等轴晶形,分别以立方体、四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三角三四面体、四角三四面体、五角三四面体、五角十二面体等晶形。

香花石晶体硬度为摩氏6.5度,比重2.9—3,性脆,表面呈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不完全解理。花石有二种结晶习性,一是结晶颗粒大而晶面少,发育二个单形,二是颗粒小而晶面丰富但少见。

它的科研价值、收藏价值是行家们梦寐以求的矿物品种。而它黑白相间的基岩,流畅优美的蛇纹线条,白色方解石伴生紫红色萤石,及点缀在其中珠光宝气的晶体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尤其在光亮油黑的云母中,突出一颗颗亮白透明、如珍珠般光泽的球形晶体。黑白分明的强烈反差格外炫丽夺目,宝气十足;如果在放大镜下观看,则更让人赏心悦目。一些肉眼看不太清的晶体,放大后有的犹如一颗颗钻石,镶嵌在白色方解石或黑色云母,中闪闪发亮;有的好似一堆堆珍珠分布在石中不同位置,五光十色,珠圆玉润;有的成片铺撒,有的成条如带;稍大的晶体可见棱角分明,呈现毕丽灵气,大晶体则可分辨出不同棱面。恰似花团锦簇,叫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香花石产于香花岭矿区癞子岭半山腰一处约200平方米的地方,海拔高约900米,因香花石与锡砂,白钨等矿共生,近20年来,一些采矿的民工已将香花石矿点炸得百孔千疮,香花石矿也因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实在让人痛心!目前只能在矿点的废石中找寻香花石,肉眼可见的晶体非常稀少,4mm大以上的极少,10mm大以上几乎绝迹,可见香花石及晶体之珍稀!

五. 辽宁省 大连 瓦房店 将军石地瓜

将军石地区农产品有地瓜、桃和苹果,由于受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沙质土地)的影响,这里生长的地瓜外观梭形、红皮黄壤、整体光滑顺溜无凸凹不平、口感细腻甜脆。也正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将军石地瓜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同时这里的地瓜也是抗癌明星,在所有的抗癌食品中,它的作用经科学验证,在全世界推广。

六. 安徽省 安庆 潜山 潜山石耳

石耳:属地衣门石耳科,菌体成叶状。向阳面灰白或绿色,贴石一面黑褐色,生长期有毛丝状、中央有脐状突出物,着生于岩石的基质上。水分蒸发后,革质易脆折。多生长在海拔700-1800米的悬崖石壁的阴湿石缝间。因气候而异、雨季长短,一般雨季长耳轮一厘米,小群落分布,几片或几十片不等。视叶片大小、一公斤干石耳约1400片左右。石耳的药用价值很高,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曾把它列为上品药材,应用于医疗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潜山县志》载:“石耳,产于崇山石壁。性凉入肺,治肺热,兼治肠同风下血。其性平,凉寒味淡。”根据药物生化分析,石耻的主要成份有氨基酸、蛋白质、卵磷脂、胆硷、果胶、麦角甾醇以及花岗岩内各种微金属成份,其药用功能是滋阴、润肺、止血,治疗高血压、各种热症、胃肠道出血、痔疮下血等常见疾病。根据近代医学报道,石耳还有抑制恶性肿瘤、出血功效。石耳除药用外,因其含有多种微生素与人体必需各种微金属元素,亦可佐菜食用。

七. 海南省 五指山 淡水石鲮鱼

生长在五指山地区的淡水优质鱼种,喜欢在河水中急流处生活、觅食,以河水中的水生虫为食,外观与泰国石鲮鱼相似,单体最大重量不足200克。肉质坚硬,味道鲜美可口,其粪便可食用,在当地很受欢迎。( 五指山)

八. 云南省 红河 绿春县 哈尼族石蹦炖蛋

石蹦炖蛋,是哈尼族的名菜,鲜美滋嫩可口,营养极好,并且是民间治疗肝炎的良药。

石蹦,又名抱手。属棘蛙群,全国共有7种,云南有5种。产于云南景东县的花棘蛙为。雄蛙胸腹有黑色小棘刺,用手指置于胸前,其前肢将手紧抱不放,故名抱手。体肥大,鲜甜,可与仔鸡媲美,有滋补小儿疳瘦及治疗疳结之食效。

原料:

主料:石蹦1000克。

配料:三七20克,鸡蛋2个。

调料:精盐7克,胡椒面2克,姜末3克,熟猪油100克。

制法:

(1)将石蹦剖腹洗净,三七用油炸熟研粉。将蛋液磕入碗搅匀。将石蹦、三七、盐、胡椒面、姜末装入土陶钵,再加入蛋液拌匀。

(2)锅上火,注入水,放上陶钵,盖上锅盖,炖半小时即成。

操作要领:

三七粉苦凉,若不喜欢可以减去三七粉。炖时火不宜太猛。

九. 四川省 甘孜 丹巴 石巴子

石巴子,属高原,又名雪山鲢鱼,是一种比大渡河鱼还要贵重一点的鱼类,它喜欢生活中湍急的河水中,前胸有吸盘可以紧紧地吸在石头上,黄色,大的略黑,大小为一俩左右,最大约半斤,肉质极为细嫩可口,只有一根骨头,无鱼刺。

十. 广东省 韶关 乳源 石韭菜

韭菜大家吃得多了,石韭菜你可能没听说过。石韭菜,顾名思义就是长在石头上的野生韭菜,有些地方会叫野韭菜,从化、佛冈地区还会叫观音菜。

广东的石韭菜都野生在石灰岩地区,在只有一点点泥的石头窝里一茬茬地长着,生命力很强。曾经有些农业公司也将其开发成项目,在从化等地人工种植,所以在超市里有时也能找到包装好的。不过现在不流行野菜了,所以想要吃的话大概要去产地的市场才能找到。

说来也奇怪,一般野生的蔬菜总是比人工种植的同种要矮瘦一点的,更别说是长在石头上的野菜了,偏偏这石韭菜却比我们平时吃的要高大得多,以至于第一次从乳源拿了两把回家的时候,父亲竟以为是我在山区挖到的野兰花而没敢放进锅里。

韭菜纤维很容易就残留在牙缝里,因此吃起来不太方便,不过在清明前后的石韭菜却完全没这个问题,不仅又爽又脆,而且香味不像种植的韭菜那么浓烈,吃完之后也不至于在嘴里留着一股味道。因此每年四五月间,如果有朋友从韶关到广州的话我总会拜托他们带两三斤石韭菜。

烹调上也没多少讲究,终归是瘦物,所以一般用来炒咸猪肉、五花腩等。最地道的吃法当然是炒瑶家腊肉了,吸足了肥油的石韭菜碧玉般的铺成一碟,隐约地可以看见一指宽的暗红色肉片点缀其中;还未上碟就香气四溢,能让楼上楼下都食指大动。

因为不想总是麻烦朋友带土腊肉来,所以我又自己想了个好办法,在市场的鸡档讨些鸡膏,回家煎成鸡油来炒石韭菜,起镬的时候再搭点普宁豆酱,既好看又美味,后来也成了我家的一个招牌菜了。

吃石韭菜很讲时候,只有四五月的石韭菜才是最新鲜的,过了这个时间,菜就老了,吃起来满口是渣。不过,这样也符合我们老祖宗的教导:不时不食。过了季节,对食物的相思会更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