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福建福安特产送人 福安土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福建福安特产送人 福安土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15 13:19:49

一.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福建中国鲎

福建中国鲎:产于长江口以南沿岸海域,福建省为主要产地,平潭县为产量最大的县份之一。其卵、肉、肢及肉脏均可食,烩制成美味佳品。又为全身性水生药用动物,对痔、疔、癣、痢、红眼、青光眼、子宫颈癌出血等疾病均有疗效。

二.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草燕

草燕

平潭岛盛产富含琼脂海藻的石花菜,多在夏季采集。加醋熬成糊状,过滤去渣,倾入薄铁盆中,加糖、置于水中冷却,凝成软状后可食。因其状呈透明如燕窝,故名草燕。清凉爽口,乃清夏佳品。

三.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米时

米時也叫糍粑,冬至吃米時是一种习俗。将糯米洗净浸泡8小时,置蒸茏蒸熟,取出后放石臼中,舂至嫩食用,也可取成团放碾末的地瓜粉上,待冷硬后自然成圆饼。也可用炒熟的米、豆、花生仁、芝麻碾成粉,加白糖拌匀,将舂好的糯米米时切成小粒置粉上沾食;成圆饼的,切成块状油炸或蒸软沾粉食用。

四. 福建省 厦门 同安 煎蟹

煎蟹的做法比较简单,将整只蟳对半切开,放入佐料,如盐、酒、再沾上调和了许多姜末的蛋黄,放入油锅中,用文火慢慢煎至蟹壳呈红色后出锅。煎蟹最关键的是掌握火候,火太大容易将蟹肉煎焦,火太小又不入味。火候刚好的煎蟹出锅时蟹壳油光发亮,成大红色,蟹肉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食指大动。这时你可千万别犹豫,快快抓上一只,尽情享用美味吧,不过可先光顾着啃蟹身,肥硕的蟹钳也是不可不尝的美味,蟹钳肉质饱满,而且由于外壳的保护,调料并不直接接触蟹钳肉,使得蟹钳既保持了蟹肉的鲜味,又不失煎蟹独有的味道。有些老食客深知蟹钳之美味,会专门点上一盘蟹钳,边啃边聊,一整晚的时光就这样被消磨。

煎蟹一条街原来是在莲花路,而后又搬迁致嘉莲路,于是人们又跟随到此。人们对美食的热爱总是单纯而又执着。也许置身于美食中,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厦门煎蟹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有着一条远近闻名的煎蟹一条街,当中的公园煎蟹、同安煎蟹、莲花煎蟹都是做了十多年的老店了。巍为壮观的莲花新村煎蟹一条街,就因为一盘菜端出如此阵容,想必福建省没有其它一个地方能出其右?

此外,同安区丙州的煎蟹,更是独树一帜。正在规划新的海滨休闲煎蟹一条街。丙州的煎蟹得益于他们产品的新鲜和渔民对螃蟹的熟捻。

五.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福建金鲟

福建金鲟:因煮熟后呈金黄色而得名,又称红膏鲟,以东痒门所产最著。

六.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福安绿笋

福安绿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笋是我国南方优良竹种----绿竹的幼芽,因形似马蹄而笋肉洁白,故又称马蹄笋、白玉笋

绿笋产于夏季,质地脆嫩味道清爽,深受人们喜爱,它长于泥土中,是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且富含粗纤维,可溶糖及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和维生素A、B、B2、磷、铁、钙等物质,具有生津消署,降脂降压,清除体内垃圾,增强消功能的作用,是夏季理想的保健食品,尤其在福安独特地理气候条件作用下,福安绿笋更以其可口美味而闻名海内外。( 福安)

七.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蜜沉沉酒

福安市。用优质糯米,经多道工序酿制而成,香甜醇厚,荣获国家银质奖。

八.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穆阳线面,已有680年历史,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年产量30多万担,产值1亿多元。日前,穆阳线面成功获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穆阳线面是福安,其生产和加工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680年前。数百年来,穆阳线面一直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九道工序精作而成,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有着不同的配方。与福州等地的线面相比,穆阳线面更具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拉开可长达数米,细如发丝亦柔韧有余的优点。

穆阳线面的包装更是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据介绍,其成品制出后,要分成一绺一绺,不能切断,收成大约0.6米的长度,然后用红丝线扎住“头部”称为“只”,一公斤分为八“只”,这就是传统的“红头线面”。福安当地百姓不仅过生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尤其寿诞)时,穆阳线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彩头”食品。因此在福安,线面亦有“寿面”之称,大年初一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肴(一般是素菜),必须是长寿面,寓意年年长寿。

九.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官埔油扇

样式独特的官埔油纸扇堪称“中国一绝”。它的制作大致五道工序:一是取料,选用匀称篓竹,根据扇径取料;二是做扇骨,先“开丝”,后“剥白”留青,穿上一根篾条为“扇骨”,篾青末端用细线连成扇骨;三是裱纸;四是题诗作画;五是上油、晾干。

官埔油纸扇演绎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过去福安民间迎新娶媳,油扇是不可少的礼品。

在电风扇没有普及之前,油扇也是消夏的必备用品。在福安,城北的官埔村是这一传统产品的唯一产地。

做这种扇子要选用长势匀称、大小适中、竹节较疏、厚薄相宜的竹。取料时还要注意多出把手的一段,这一段的上方要正好在竹节上。然后是“开丝”,即将把手上方那段竹子开成细丝,再把竹丝的“篾白”剥去,留下“篾青”。然后在扇把上方的竹节两边各开一个小孔,穿上一条稍微粗一些的篾条作为“扇肩”,扇肩的长度大约是扇子周长的一半。接着用细线分别依次将这些篾青的末端和中段连缀在一起,并且都固定在扇肩的两端,绷紧,使扇肩两端弯成弓形。这样,由于扇肩的弹力作用,就形成一个圆形的“窝”,“窝”的顶部恰好就在扇把与扇肩交叉的竹节上。扇子的骨架就这样做好了。

其后的工序是褙纸。所用的纸是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裱褙时,先褙扇面,晾干后再褙上扇底,尔后用干的棕刷将扇子的两面整平,再晾干后用利剪修理。这样就出现了扇子的雏形。

尔后是美化和上油了。所谓美化,就是在扇面上画一些简单的花草虫鱼,或写上“清风徐来”、“心平气和”、“莲叶何田田”之类的“雅言”。字画都用墨色,有的花卉也用红、黄、蓝、绿点缀一二,但都极简练。这是民间书画家一展艺术才华的最好机会,也使得扇子这一生活用品成了一件艺术品。有些文人雅士还定做扇子馈赠亲友,这时往往亲自抓笔题诗作画,艺术品位就更高了。美化后就上油。上完油,晾干,油扇成品就出来了。夏令来临,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心爱的扇子,上面写着自己喜爱的“佳句”,看一眼就感到惬意,暑气也自然消褪了一半。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常见的一首扇子诗:

扇子时常在手中,五龙摇动引清风;

暑气消褪人快活,今夏逍遥在其中。

这种扇子的特点是风力大,耐用,而且一物多用。大人们最喜欢用直径40厘米上下的大扇子,既可扇风又可遮阳,还可以用它驱蚊逐蝇挠痒痒;上街买东西,没带篮子,就用扇子盛着回来。小姐们则喜爱小扇子,直径大约只有20厘米,直可谓“小巧玲珑”。老一辈人说,旧时还有一种“贡品扇”,做工极细,扇面的下方饰有祥云剪纸图案,把手的末端还缀以彩色丝绦,雅致至极。

官埔油扇甚至成了福安的标志:拿着油扇到外地去,明眼人一看便知你是福安人或者是打从福安来。

有意思的是这扇子还演绎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过去福安民间迎亲娶媳,油扇是不可少的礼品,女方的所有亲属人人有份;而且大、中、小各种规格都要齐全,隐喻一家老小数代同堂。婚后还要继续送,汉家送三年,畲家送一年。福安风俗,每年端午节娘家都要给女儿“送节”,五月初一送节的人家最多,这一天官埔村也最为热闹。一担担的红布袋和红礼担装的是小孩子过节的新衣和大大小小的扇子,也装着外婆对小外孙的疼爱和母亲对女儿的祝福。这种风俗延续至今,虽然没有先前那样普遍,那样传统,那样“礼数周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一股浓郁的亲情和对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人生的祈盼。

近些年用扇子的人越来越少,但是福安人仍然没有忘记它们。官埔人仍然还在做他们“祖上流传”的油扇,并且还要一直做下去。

十.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黑糯米饭

黑糯米饭

各地畲族皆过此节。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乌糯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糯米饭馈赠亲友。三月三吃乌饭的来历,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英雄雷万兴(一说蓝天凤)被官家抓去,乡人为了让他在牢中吃上饭,便把米饭染黑,狱卒见米饭很脏且又像山蚂蚁,不敢抢食,这才保住了雷万兴的性命。他出狱后,于农历三月三日副食大家下山复分,胜利后又煮乌米饭庆贺。

后来每逢三月三,人们都要吃乌米饭。民间又传,吃了乌米饭,上山不怕山蚂蚁咬;又认为三月三是谷子的生日,吃染黑的米饭可使谷魂不认识,才乐意生长。

乌米饭是将乌稔树叶捣碎,泡水后滤去渣子,然后用其水汗浸米,再把米蒸熟即成。

另一版本:乌饭节的由来,相传是唐代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族人民-官府的压迫,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粮草断绝,身处绝境。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稔的植物上结的野果充饥,度过难关。最后,畲军突围成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此后的一个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想吃这种野果,吩咐士兵上山采摘。但此时正值春季,乌稔树上只有刚长出的绿叶。士兵只好采了叶子回去和糯米一起蒸煮,没想到做好的饭香甜可口。雷万兴吃后很高兴,下令今后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蒸乌米饭。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畲族人民每年的一个重要节日,来缅怀英雄、祭祀先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