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内蒙二连浩特大草原特产 内蒙古二连特产大全及价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内蒙二连浩特大草原特产 内蒙古二连特产大全及价格更新时间:2023-10-10 09:39:47

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武川县 武川莜麦

武川莜麦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侧,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的雨水,长时间的日照,是莜麦生长的最佳条件。武川莜麦没有病虫害,也不需要施化肥,是纯正的绿色食品。武川莜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农作物,且氨基酸比例平衡,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高,为全蛋白的37%,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等。而脂肪中的亚油酸含量占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38.5%—45.3%,约为花生油的2倍;莜麦中的亚油酸和脂肪酸对于粥样动脉硬化引起的各种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所以常吃莜面对于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和由其引发的心脏病有良好的效果;莜麦中的钙、磷、铁、核黄素等营养物质都是谷类作物之冠。

二. 河北省 承德 围场 草原荷叶鸡

草原荷叶鸡:源于叫化鸡,传到草原后,选用坝上的柴鸡,草原的黄土,坝下的荷叶作原料。制作时,将柴鸡宰杀后,褪毛,由腋下取出内脏,清水洗净(也可用调料腌制),用荷叶包好,再用黄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烧。熟后摔开泥土,吃时用餐刀割成小块,蘸着调料,味道鲜嫩可口,伴有荷叶的幽香,独具草原风味。

三.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武川县 武川土豆

武川土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川土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们武川土豆不仅上了1餐桌,今年又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餐饮食品和展品。”日前,记者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中棚种植大户范埃柱的家,提起武川土豆,老范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武川县三合泉村,田间地头处处是老范一样忙碌的身影,农民们有的翻垄,有的装箱,中棚内到处堆满了刚挖出来的马铃薯。农户介绍说,每亩中棚至少可收4000斤商品薯,而且早已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被订单收购。

“哈乐镇三合泉村近两年来共建有中棚200亩,2009年每亩中棚收入超过4500元。农民种植中棚马铃薯的积极性一浪高过一浪,今年我们还特意引进了‘费乌瑞它’马铃薯新品种呢。”武川县哈乐镇1邸国雄兴奋地介绍起武川土豆的“洋品种”。

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较适合优质马铃薯生长,土豆营养成分高。然而,长久依赖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无法让武川土豆在产量、品牌、效益等方面实现突破。

怎么办?“我们立足当地实际,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提出‘薯业立县’的发展战略,开展精细化、高效种植,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来抓。”武川县委书记王雪峰说,近年来该县马铃薯由过去的十几万亩迅速扩大到现在的70多万亩,年产鲜薯近8亿公斤,而中棚马铃薯的种植成为武川县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一次飞跃。

据了解,为实现武川马铃薯的精细化、高效种植,武川县将中棚建设列为全县农村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予以推进。2008年,按照呼和浩特市有关部门大力发展设施避灾农业的要求,组织实施1500亩中棚种植模式试点工作。当年,头茬马铃薯亩产量超过4000斤,接茬主要种植白萝卜、西芹等蔬菜。两茬每亩平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左右,与同类大田种植相比,效益约提高3倍。

尝到现代化农业甜头的武川人认真总结完善中棚试点种植经验,2009年又建设中棚8000亩,使全县中棚总面积近1万亩。“头茬中棚马铃薯提前一个半月收获,后续种菜。中棚内有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等设备,产出的马铃薯有武川的绿色食品品牌,还全部实现了订单种植,不愁卖。”范埃柱的话道出了不少武川农户的心声。

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为武川土豆产业提供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全县的中棚马铃薯都实行了“七统一”的种植栽培模式,即统一籽种、统一耕作方式、统一密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微喷滴灌、统一锄草培土、统一病虫害防治。今年,武川县继续加大中棚建设力度,又建设中棚2500亩,以“五分棚”为主,并全部配套节水微喷设施,使全县中棚面积达到1.2万亩,涉及8个乡镇、78个行政村、5750家农户、2.3万多农民。

此外,优化育种让武川土豆步入高产高效的发展之路。今年,武川县还以县种薯繁育中心为龙头,积极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推广工程,并着力打造了2.5万亩的上秃亥高效设施农业示范项目区、圪顶盖农业综合开发样板区、得胜沟宝坤有机农业庄园等农业示范项目区,从根本上提升了武川马铃薯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夯实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

几年来,武川县在网上招商,走出去推介,和数十个大中城市的超市建立了供货渠道。

经过精心培育,2008年,武川土豆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为1、残奥会运动员专用鲜薯。武川县也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国家级绿色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如今,成名的武川土豆正在上海世博会向广大观众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产地范围。

武川土豆产地范围为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西乌兰不浪镇、哈乐镇、二份子乡、哈拉合少乡、得胜沟乡、大青山乡、上秃亥乡、耗赖山乡共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四. 吉林省 白城 通榆 草原红牛肉

草原红牛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草原红牛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专家通过审定。

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发起于2008年,是由通榆县人民0牵头,与通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通榆县畜牧业管理局和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等单位组成申报领导小组,共同协调组织进行的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多次协调与修改文件后,终于在2010年12月10日以143号公告向社会公布,同意受理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在两个月公示期内没有异议。

公示期过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立即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核。经过专家组的审定,最后确定通过了通榆县人民0提出的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请求。这样,中国草原红牛发展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五. 内蒙古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驼形组合蒙古刀

驼形组合蒙古刀是牧民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是室内装饰品。该产品采用手工雕刻鉴花的制作方法,造型艺术另有别致之处。驼身用红、桦木雕刻而成,刀把以牛角、驼骨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呼和浩特)

六.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回民区 手撕牛肉

料:

牛肉、山楂或茶叶包、桂皮、大料、花椒、香叶、陈皮、良姜、肉蔻、草果、酱汁,葱段,姜片

作:

1、牛肉切大块

2、山楂或茶叶包、桂皮、大料、花椒、香叶、陈皮、良姜、肉蔻、草果垫底,浓酱油将肉没顶,料酒酌加,放冰箱一天一宿

3、酱汁,葱段,姜片入锅,添一倍水烧开,牛肉下锅,复开后,撇净浮沫,高压锅喷气后小火压12~14分钟,以筷子能顺利穿透而略有阻力为宜。

4、煮好放凉后切成小条,下油锅炸至外表焦脆即可。

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托克托县 蒙古族头饰

蒙古族头饰

蒙古族头饰很美丽、华贵,一般用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穿缀而成。蒙古族服饰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八.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托克托县 托县莜面

托县莜面名闻遐迩。托县人对莜面情有独钟,三天不吃莜面思谋见就香。

托县莜面有蒸、氽、炒三种做法,有凉汤、热汤之分。

先说和莜面。莜面须放在陶瓷盆里和。一半莜面一半滚水。莜面和得“放了屁”,有了声音,民间有“惊死公公,吓死婆婆”之说,莜面才和好了。和莜面有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然后是制作。有搓鱼鱼、推窝窝、压饸饹等做法。巧媳妇们用双手搓,看得人眼花缭乱。两只手能搓拾几根,其细如龙须。蒸熟以后,入口筋道,极有咬头。推窝窝是在石板上或切菜刀上,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间夹一段莜面,用手托推薄,左手食指卷起,立于笼屉之上,薄如蝉翼。最简单的是压饸饹。下好了剂,在饸饹床上压出火柴棍细的条条。

凉汤的制作极有考究。黄瓜,水罗卜,辣辣换。切得碎粉粉、红腾腾、绿莹莹、花生生。加醋、酱油、盐、芫荽、葱花、韭菜、香油、鸡精。根据口味调制凉汤的多少。然后用勺子盛胡麻油炝葱和芝麻。炝好葱和芝麻的胡麻油,须放的凉了才能加入菜中,否则胡麻油的热度影响了菜的脆度。喜欢吃西红柿、茄子蔬菜的,可以上茏蒸熟,蘸盐汤就莜面。

热汤的做法,是用新鲜的猪、羊肉切成丁状或细条,加盐、鲜姜用慢火熬熟。出锅时佐以芫荽、葱花、韭菜、鸡精,滴少许香油。,莜面蘸热汤吃,让你吃得香油辣水,满头冒汗。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滚水正好好。

氽莜面是把和好的茯面搓成筷子粗细,一寸左右长短的“鱼鱼”,蒸熟以后,加入熬好的热汤中,既汤汤水水,又不失莜面的精气。

炒莜面更是做法简单好吃。莜面蒸熟以后,切碎,用胡麻油佐葱花、姜、花椒、盐炒制。用慢火炒得莜面“出了汗”,才味香好吃。

莜面极有学问。看好了火候,带皮山药煮得快熟了,水也恰到好处,然后急火蒸莜面八分钟,锅里的水正好蒸发了,铁锅烤的山药焦黄。满家莜面香、山药香。揭笼莜面三口香,让你大饱口福。有俗话为证:莜面捣烧酒,越吃越有。

托县莜面是寻常百姓家的饮食,如今又以其浓浓乡土风味享誉四方。

九. 河北省 张家口 张北 张北草原红牛

张北草原红牛

草原红牛是以乳肉兼用的短角公牛与蒙古母牛长期杂交育成,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的特点。

1985年经国家验收,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目前草原红牛总头数达14万头。夏季完全依靠草原放牧饲养,冬季不补饲,仅依靠采食枯草即可维持生活。对严寒酷热气候的耐力很强,抗病力强,发病率低,当地以放牧为主。其肉质鲜美细嫩,为烹制佳肴的上乘原料。皮可制革,毛可织毯。

十. 内蒙古 呼和浩特 赛罕区 传统食品手扒肉

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的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

蒙古族的手把肉不同于一般的吃肉啃骨,不仅烹制上有许多独特技艺,而且在食用上也有许多特有的礼仪文化。“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手扒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不加任何调味佐料),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这种传统做法的特点是肉嫩,味鲜。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再加佐料烹调后食用。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手扒羊肉质鲜嫩,味美可口,食用时常用蒙古刀切成小块,蘸上青蒜末、鲜酱油。当地蒙古族习惯吃法是一手拿肉骨头,一手拿蒙古刀,边剔边吃,技艺娴熟,常常可做到骨头上一丝肉渣都不剩。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