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中山有特产零食店吗 中山特产哪里买最便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中山有特产零食店吗 中山特产哪里买最便宜更新时间:2023-11-17 07:43:45

一. 广东省 中山 广东腊肉

广东腊肉,是中国广东省的当地,别具一番风味,此为广东民间风味,家家会做,日味咸香,肥而不腻,受到普遍欢迎。腊肉呈显金黄色,味香鲜美

制法:将猪肋条剔净硬骨、奶脯等,切成长40厘米的条。

洗去浮油,放入“调料液”(按每5千克肉计,用砂糖300克、曲酒125克、上等酱油500克、盐150克、硝10克调和而成)中,浸泡8--10小时取出。

挂在竹竿上,用青炭火烤3昼夜,即成色泽金黄、味香鲜浓的腊肉(也可利用日光暴晒,至晒干晒透晒出油时止)。

特点:食用方便,蒸熟、切片均可,是下酒佳肴;如果炒着吃,味道更好。

工艺关键

五花肉改成长40厘米、宽3.5厘米的长条形,放一盘中,用以上调料拌匀,腌七天后取出

在每条肉厚的一端,连皮带肉斜刀拉一小口,将线绳穿过系上,挂于竹竿上,放置阳光下通风处,干后盛盆装起,放在干燥处。

食用时洗净尘土,用旺火蒸约25分钟取出,斜刀切成片即可。

将干的腊肉放在盆内,置阴凉干燥处贮存。在洗尘土时可用毛刷刷洗。

二. 广东省 中山 沙栏鸡

沙栏鸡又名三角鸡,也称石岐鸡。主产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为广东省优质地方鸡种之一,因其做成的白切鸡皮薄、肉嫩、油少、色靓而闻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销往港澳地区。

广东及港澳地区喜食具有三黄(黄羽、黄皮、黄爪)特征的优质肉鸡,1929年(民国十八年)香山称模范县时期,沙栏鸡已销往香港、澳门等地。因沙栏鸡经石岐转口输往广州和港澳各地,故又称石岐鸡。1986年,沙栏鸡选入《广东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成为广东省优质地方鸡种之一。

三. 广东省 中山 茂生围香蕉

茂生围香蕉特点是:蕉身特别肥大,皮包青黄而带小黑点(俗称"梅花点"熟香蕉),焦肉特别丰厚嫩白,入口鲜美香甜。因为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基而又接近水源地段种植香蕉;结果所产的焦比其他地方为优。

茂生围香蕉是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茂生围的。中山各地均产优质香蕉,唯张家边茂生围的香蕉更趋上乘。

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地而又接近水源的地段种植这种香蕉,质量最理想。茂生围香蕉一年四季都有出产,以农历八至十月间产量最高,通常一棵蕉树能挂蕉果五十至六十斤左右,是中秋节赏月席间之佳品。虽然茂生园香蕉的生产基地已扩展到横门一带,但由于此焦果极受客商欢迎,出口供不应求,内销的数量很少。

四. 广东省 中山 钵仔禾虫

禾虫,产于水稻田淤泥中故名。中山沙田广阔,历来盛产禾虫,每年上半年立夏至小满,下半年寒露至霜降的节令之间,禾虫钻出泥面,这时用网具装捕。禾虫含丰富蛋白质、脂肪、铁、磷和维生素B等,营养价值高,味道非常鲜美、香甜,极受珠江三角洲群众所喜爱。禾虫的吃法有多种,有炖钵仔禾虫、生炒禾虫、晒禾虫干、制禾虫酱或禾虫饼、煲禾虫莲藕眉豆汤等,其中钵仔禾虫最受食客喜爱。

其制法一般是将禾虫洗净后放钵仔中用剪刀剪碎至充分出浆,再加上适量捣碎的蒜茸、陈皮、粉丝、旦白、榄角和油、盐等调味拌匀,放钵于锅中隔水炖熟,再将钵仔禾虫移至慢火炭炉或电炉上烘至干水有焦香味即可上桌。如将钵仔中烘好的禾虫切件用生猪网油包裹放油锅炸至微焦,其味则更佳。由于禾虫味甘香、性温,能补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脚气,属滋补食疗上品。

五. 广东省 中山 菊花炸鱼球

菊花炸鲮鱼球之所以有特色,除以菊花为菜食外,又因中山所产鲮鱼,尤为肥美。

菊花炸鲮鱼球的祖传制法:以鲮鱼肉配入生粉、水和腊肉粒(或肥肉粒),另蒜茸、陈皮、盐糖、味精等。搅拌至起胶;又放入生粉、开水,再搅拌,放入配料,以顺同一方向,由慢至快地搅拌,然后挤成球状,入油镬炸之。炸至呈金黄色,便可上碟。碟边再以食用菊花生菜丝铺成图案装饰。食用时,还可佐料配蚬蚧汁,其味更加香甜独特。小榄所制的蚬蚧,也是无与伦比的。

六. 广东省 中山 三乡濑粉

三乡濑粉,是用以优质粘米为主要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很有韧性的园条状鲜粉,成品配上上汤肉料,吃起来粉条润滑爽口而有弹性,非常可口。

三乡濑粉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材料可不简单。它是以优质粘米为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非常有韧性的圆条状鲜粉,粉质韧滑爽口,类似桂林米粉。美味的精髓除了本身的口感,还在于以猪骨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其他杂骨熬制而成的汤。

三乡濑粉的味道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品尝出来的,而是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咀嚼,品味一下它的柔中带韧。三乡濑粉会随着配料的不同而显得别有味道。如果配料带有叉烧、青菜和葱等,它的味道就含有少许清脆干爽的感觉;如果配料有鸡肉和姜等材料,濑粉的味道就有蒜辣的口味。

七. 广东省 中山 蕉蕾粥

蕉蕾粥,粥色奶白,粥气清香,味感鲜甜,是一款沙田风味的靓粥。新鲜爽口的蕉蕾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很高的食补功效,除了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外,还能解湿毒、润胃肠。

八. 广东省 中山 三乡豆捞

这是一道地道的三乡小吃,在三乡也不是每间餐厅都能做出那种地道的风味来。

三乡豆捞的用料和做法都比较简单。原料只需糯米粉、花生、清水三样,先将糯米粉用清水和面,搓成粉团,跟汤圆差不多大小,搓好后,用开水烧熟。熟透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在等待粉团晾干的时候就将花生碾碎,然后把已经晾干的粉团,在花生碎上一滚。一份香香甜甜的豆捞就出来了。

九. 广东省 中山 小榄菊花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菊花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广东省中山市的重镇。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南宋时期,小榄开始种菊。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栽培过渡到整形盆栽。1782年和1791年,各大姓氏先后联合举办了两次大型的菊花会。清嘉庆甲戌(1814)再次举办大型菊花会,乡绅约定,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逢甲戌年便要开一次盛会。至1934年,共举行了3次菊花大会。大会之间,每年或数年举办一次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为秉承传统,各村联合举办了甲戌菊花大会。

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极强,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早已深入人心,传承菊文化的小榄菊花会对陶冶性情、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增进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十. 辽宁省 大连 中山区 炒焖子

炒焖子

焖子是大连的一道美味小吃。焖子是由一种特殊的凉粉炒制的,这种凉粉是用地瓜粉熬制的,通常是墨绿色的,并不透明,看上很厚重的样子,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摆在案前。

炒焖子用的是直径大大的而又扁扁的平底煎锅,用油多少是影响味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油不能太少但绝不可以太多,太少了容易糊锅底,而油放多了会使焖子四面都是腻腻的而且不会上嘎(音ge,指焖子两面煎好后那层焦焦的、黄黄的、酥酥的、香香的东东),熟练的炒手一般都用一个小扁刷均匀的把油涂匀,然后拿起一大块生焖子放入锅中,用铲子把它边铲边压碎成小块,块越小越好(决不可以用刀切,否则风味尽失。),下面就需要耐心慢慢的炒了。

炒焖子的火候也是一大关键,火决不能太大,时间决不能太短,否则焖子容易炒不透,外面看着好了,但里面是实心的,味道大打折扣(一些小摊往往因为食客多而偷偷缩短工时,一点要注意。),最好是用烧煤的大炉子滋润着炒,等炒到焖子从内到外都变成淡黄色,通体晶亮透明,软软的,糯糯的,上下都已结了一层黄灿灿的嘎,一阵阵异香扑鼻而来,可以出锅了。

吃焖子必不可少的调料只有两样,一是用兑好盐的蒜汁,二是破(指用水兑)好的芝麻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