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宿迁特产酥鸡饼怎么做 沭阳酥鸡饼正宗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宿迁特产酥鸡饼怎么做 沭阳酥鸡饼正宗做法更新时间:2024-05-15 13:47:53

一.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酱羊肠

用料:熟羊大肠、辣椒、面酱、油、大蒜

做法:

羊肠切段、辣椒切段,热锅凉油,将面酱炒一下,下大肠和大蒜煸炒,熟后出锅即可。

二.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壮家酥鸡

壮家酥鸡是壮家传统名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以鸡为主要原料,经腌制后,炸成金黄酥脆的鸡块,配以鲜汤。菜式酥软,有肉有蔬,汤肴配合,老少皆宜,是壮家逢年过节的必备菜式。

三.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八集小花生

八集小花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泗阳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由鲁赴吴讲学,路过今天八集这个地方,当地学子闻名挽留夫子讲授,学子们有的送干肉,有的送当地土产花生,孔夫子品尝花生后,连声赞道:“微乎此果,食可长生。”孔夫子走后,人们把他讲学的地方起名“学城”,建房立牌位,他夸赞的土产花生,取名“长生果”。

八集乡土地大都属于砂质壤土,日夜温差大,生长出的花生壳薄,肉嫩,油量高,含油量高达40%-43%,富含钙、铁、镁、锌等微量元素。经过炒制,八集小花生具有白、香、甜、脆的特点,口感较好,堪称馈赠亲友的上品。

八集小花生

地域范围

“八集小花生”生产区域位于江苏省泗阳县城东北部,包括八集乡所属7个行政村1.8万亩、众兴镇同兴等4个行政村1.2万亩、王集镇前圩等14个行政村2万亩,共计25个行政村5万亩,区域内地势相对平坦,成南高北低走势,海拔17-22米。保护范围位于东径33°44′21.7″~33°52′59.4″与北纬118°43′19.54″~118°50′57.94″之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八集小花生”生长在砂质土壤,果壳洁白,壳皮薄粒饱,果型均匀美观,籽仁饱满。 2、内在品质指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和钙、钠、锌、锰等矿物质,据测定花生果内脂肪含量为40-42%,蛋白质含量为22-24%,水溶性糖含量为2.5-3%左右。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炒制后的“八集小花生”香甜可口,具有“白、香、甜、脆、入口无渣、食之不腻”特点。 3、安全要求:“八集小花生”生产环境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1)要求;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 花生》(NY5303-2005)标准。

四.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洪泽湖特色水产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泗阳县裴圩镇南部,我镇有22华里的湖岸线,是一个浅水型湖泊,由于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故又被称为"悬湖"。洪泽湖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景色壮美,放眼眺望,千里湖面,那水连天,天接水的浩瀚湖水波光粼粼,在湖水的辉映下,天空发湛蓝。南来北往的机船、渔船穿梭般驶过,百舸争流,千帆竞舞,沙鸥翔集,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冲向蓝天,时而绕船盘旋,阵阵渔歌伴着水鸥动听的啼鸣,奏响一道美妙的“水乡交响曲”。

洪泽湖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历史上,洪泽湖就有“日出斗金”之说,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洪泽湖湖水清澈,水草茂盛,水生资源丰富,有水生高等植物81种、鱼类67种、底栖动物76种、鸟类194种,其中属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有4种,二类重点保护的有26种。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也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湖内鲤、鲫、鳙、青、草、鲢等近百种淡水鱼,以及洪泽湖的螃蟹和大青虾等水产。鱼、虾、蟹因无土腥味,所以味道鲜美异常,尤其龙虾更是中外驰名。

五.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盐水鸭

盐水鸭

六朝古都金陵向以鸭肴驰誉海内,故历来被冠以“鸭都”美称。其鸭肴之多,食鸭人之众,可谓中华之最。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即有“筑地养鸭”的记载,事见《吴地记》;另据《陈书》记载,-与北齐军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带交锋,-“人人裹饭,媲以鸭肉”、“炊米煮鸭”,使得士气大振,终于以少击众,大胜而归。此为金陵鸭馔最早见于正史之记载。一说金陵盐水鸭已有1000多年历史,但至迟明初金陵盐水鸭已享有厚誉,五百多年来,盛名不衰。如今已成为江南一带普遍受欢迎的佐酒名馔。清代南京方志学家陈作霖《金陵琐志》载称:“鸭非金陵所产也,率于邵伯、高邮间取之。么凫稚鹜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阑池塘以畜之。

约以十旬肥美可食。……而皆不及‘盐水鸭’之为无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

盐水鸭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农历八月至九月底,稻谷飘香、桂花盛开时制作者为上品,习呼为桂花鸭,以其“肉内有桂花香也”。盐水鸭制作包括宰杀、腌制、烘干、煮熟等过程,因其腌渍期较短,故需现做现吃。其加工过程中,控制火候为其成败关键。南京名厨所制盐水鸭脯上席时,特讲究鸭块之造型,或为菱花状,或为葵花状,以其形式之美而佐食家之逸兴。该菜成型皮白油润,肉嫩微红,淡而有咸,香、鲜、嫩三者毕具,令人久食不厌。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新袁柳编

一、简介

新袁柳编是流布于江苏省泗阳县新袁及其周边乡镇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柳编采用杞柳为原料,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以造型美观、花样繁多,简便实用而普遍被当地群众作为生产生活、家居装饰用品。随着编制技艺的日臻完善,新袁柳编也由最初的粗加工演变为精加工,同时,也由乡亲邻里相互馈赠之物转变为市场销售产品。它无毒、卫生、精致、美观,倍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二、形成背景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一带,黄河故道水位暴涨,冲决堤岸,黄河故道与洪泽湖连成水天一片,宽长数十里,几无一片干土,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新滩湖。天长日久,洪水四流,黄水所夹带之泥沙,沉积淤垫,原来的新滩便逐渐形成了滩涂。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当地人便在这里栽植大量耐湿、耐碱的杞柳,用来固沙保土。每年入冬季节,人们便将干枯的杞柳收割回家当作柴禾。由于柳属落叶类灌木,自然繁衍较快,年复一年,这里便形成翠柳万行的自然景观。

三、发展沿革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柳编是每个农户家中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运用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久远,传承广泛。新袁柳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色鲜明的物产。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杞柳),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新袁一代,袁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袁靖,世代以木工为生,替附近百姓订做家具等。他天生聪颖,发现新滩湖到处长着茂密的杞柳,当作柴禾实在太可惜,便常用杞柳编制床垫及各种容器。日久,邻里相互效仿,以此编织家庭日常用品,开始从简单的床垫、草篓到复杂的簸箕、笆斗、提篮等,就这样,他们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依然沿袭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一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常作为当地能人而深受地方百姓推崇。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经常编织一些筐、篓、簸箕等相互赠送,以表达乡邻友好之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深入人心,许多掌握精湛的柳编技艺的新袁人,忙于生计,将一些柳编产品由原来的家用品变成了商品,许多家庭以柳编为生,大大促进柳编技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柳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新袁柳编开始从传统农户走向规模化生产。新袁办起了藤柳厂,开始时规模并不大,七八间房子,几十个工人,利用当地栽植的杞柳条,加工一些农家日常用具。后来,柳编规模日趋扩大,技术也日益精湛,由县外贸部门安排,为外商生产一些包装箱、抹布篮等用具。产品门类也渐渐多起来,有提篮、童篮、吊篮、挂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欧、美国家许多上层人士家中,都少不了柳编用具,特别是盛瓜果的器皿和常接触的各种筐篮。

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庄德新先生,在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发表《新袁小镇散记》中,对新袁柳编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新袁柳编享誉海内外。

四、工具及产品

新袁柳编的制作工具有:刀子(传统常用镰刀)、扳钩和斧头。其余则主要靠手工旋编而成。柳编产品种类繁多,早期产品有簸箕、笆斗、晒簸、草篓等;后期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柳编产品:提篮、童篮、吊篮、挂篮、果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

五、主要技法

新袁柳编制作技巧简单,大致可分为取材、浸泡、脱皮、晾晒、选料、编制、着色、罩漆八个阶段。

1、取材:是将生长在沟渠、河道旁的杞柳,砍伐回来,打包成捆,以便浸泡。

2、浸泡:将杞柳条放到水里浸泡约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使其表皮松软,便于脱皮;

3、脱皮:将浸泡好的杞柳条表皮刮去;

4、晾晒:将脱皮后的杞柳条放到阴凉处凉干备用;

5、选料:把脱皮后的杞柳条,根据粗细、长短进行分类,以备量材适用。

6、编制:根据需要及样品图纸进行制作;

7、着色:根据需要对柳编制品涂上颜色;

8、罩漆:将所制成品罩上清漆,这样既光滑美观,又经久耐用。

六、传承状况

传统的新袁柳编传承,多以家庭为单位或邻里相互借鉴而自觉传承,它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传承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些擅于柳编技艺的民间能手,如:袁靖和袁林兄弟二人(1832—1856);袁氏家族中袁怀玉、袁怀成、袁玉宝、袁怀高、袁怀中(1969—1978);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崔建华、徐其实、韩光全、张修发、肖其贵、杨恒平、张家俊、陈明亮、朱长安等师徒传承;现在尚有杨同志、李继先、贺辛之、周以平、周海燕、杨兰英、崔长之、葛广显、田兵等依然在师徒传承。

但是,伴随当年的“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景象渐远,新袁柳编也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料市场。柳编的功能也由实用性更多地转变为装饰性,它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日渐疏远。

七、传承人

田兵:男,1946年出生,新袁镇河堰村学校组人,其柳编技艺精湛,手法多变,擅大中型柳编。作品新颖别致,深受消费者亲睐。

崔建华:男,1948年出生,新袁镇新袁街人,擅小型装饰品柳编制品生产,作品特色鲜明,小巧玲珑,技艺巧夺天工。

七.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鸭脯

鸭脯

老侯珍禽野鸭,是一家以侯氏家族传承67代的制作珍禽野味配方为基础的制造珍禽养生食品的专业化公司,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运用家传秘方相继开发出几十个产品分为三大系列:一为礼品系列,二为美滋休闲系列,三是方便食品系列,三大系列几十个品种。老侯产品一直以口味独特,品种多样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销售每年都以100-200%的速度翻番。目前公司总资产1827万元,其中流动资产712万元,固定资产965万元,净资产766万元。

"老侯"牌野鸭被评为淮安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中国消费者领军品牌,公司已成为淮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食品行业改革创新优秀单位;公司董事长侯泉声同志被评为淮安市、江苏省、全国创业之星,淮安市劳动模范。老侯野鸭脯,是采用野鸭的脯,配上中药制作而成,区别于家鸭脯更多具有营养保健的功效,是您休闲消费的理想佳品!方便的小袋包装,物美又价廉,很适合作为美味零食来招待亲朋好友,爱好美食的朋友可有口福了哦!

八.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上塘贡米

上塘贡米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米,因其产地面积小,产量低,营养价值丰富而更显珍贵。

九.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马厂馍头

在沭阳马厂镇老街东头,有一家坐北朝南的季姓馍头作坊,别看是寻常百姓,其貌不扬,可他们继承祖传工艺,做出的小馍头却是独具特色,名闻遐迩。一般馍头的做法是:用面糟头和面,待面发酵后兑碱做好馍头蒸熟便成。而季家小馍头的制作工艺独特又复杂:一开始选用优质高梁烧酒的大曲做引子,和优质小麦麸搅拌成大半碗糟糊。待糟糊发酵后用开水泡透,然后滤出糟头水(约半市斤)和一市斤面用开水拨成糟头。等槽头发酵再用开水拨新糟头。如此反复8次,每次都用一市斤面拨糟头,这样糟头越拨越多,最后用第8次糟头及25市斤左右面粉用开水和成硬面,待1个半小时硬面发酵后,再用开水拨成软一点的面,等面再发酵后不需兑碱,只需用手反复搓惯揉成小馍头。同时把笼锅烧开后,把蒸笼端下炉旁,把揉成的馍头摆在笼里。

如在上笼之前,即用烧酒大曲做糟糊到揉成馍头这些所有工序都做得好的话,馍头一上笼见热气马上就长大长足。如其中有一道工序没做好,馒头上笼后见热气则不长大,即把馍头装进笼中,放在炉上用慢火热气催长,待馍头长大长足后,再用强火烧15分钟,然后用中火蒸烧25分钟,共约40分钟即可蒸熟出笼。经过上述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季家馍头,白嫩松软,清香扑鼻。数两重的一个馍头,用劲一勒,便缩成一小团,待一松手,馍头又恢复原来的一般大小,形状丝毫未变。吃起来酒曲醇香,味道鲜美,醒脑爽神,热天可保质3天,冷天可保质1个月,连热连吃,色、香、味、形一点都不变。加上用酒曲发酵、开水和面、不用食碱、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等特点,季家馍头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营养美食,历来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欢迎。方圆百里,遐迩闻名,是马厂镇一大,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名优产品展览。

十.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骆马湖红心咸鸭蛋

产品描述:宿迁骆马湖拥有60-70万亩水面,是江苏四大湖之一,素有“苏北小太湖”之美誉,水质优良,景色怡人,物华天宝,溶氧丰富,硅氮含量高,其湖水可直接饮用,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湖中众多岛屿给广大渔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养殖空间,所养近百万只鸭鹅,它们食天然水草、蜗牛、小鱼、小虾、所产蛋个大、黄大、油多、滋阴壮阳。公司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将鲜蛋腌制成“咸鸭蛋”经过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精制而成,具有蛋白细腻、黄蛋油沙,咸淡适中,美味可口,即开即食,是理想的方便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