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西赣州特产新鲜出炉的仙人冻 赣州仙人冻做法配料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西赣州特产新鲜出炉的仙人冻 赣州仙人冻做法配料更新时间:2023-10-23 20:28:34

一. 江西省 赣州 兴国县 兴国灰鹅

兴国灰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兴国灰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兴国灰鹅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兴国灰鹅,其羽毛呈灰色.原产兴国而得名。初生时,仔鹅嘴尖有一点黄豆般大的黄白斑,脚青色。成年鹅青嘴,黄脚,背呈灰色,胸腹为灰白色,背翅羽毛形成波纹。公鹅额前有一明显肉瘤,似头戴一顶小帽。母鹅腹部有明显腹褶。兴国灰鹅不仅体型优美,风姿诱人,而且肉质细嫩,骨脆皮白,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有独特的蛋白酶。八十年代初曾在广东外贸协会上被专家评为最佳鹅种,夺得鹅中王冠,饮誉国内外市场。 兴国灰鹅耐粗食,不管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青草、青菜都吃。喜群牧,抗逆性强,母性好,母鹅产前会主动拨公鹅交尾,每次产蛋10-12枚,自然抱窝,而且抱性好,有护理雏鹅本能。在冬春两季长速最快,冬鹅日增重普遍在55克以上,65日龄左右即可出笼,春鹅日增重在50克以上,70日龄左右即可出笼。一般可长到4公斤,大的有5公斤,兴国人民养鹅已有1700余年历史,素有“灰鹅之乡”美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养鹅积极性日益高涨。兴国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养灰鹅当作全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来抓。1995年全县灰鹅饲养量突破350万羽,实际出笼300万羽。“灰鹅之乡”硬是“灰鹅之乡”。在河边、在溪旁你会看到鹅群在戏波弄水,追逐嬉戏,在草坪,在山坡,你会看到鹅群在俯首觅食,引颈高歌……。这蔚伟壮观的千鹅图、万鹅阵使人激动、欣悦、惊叹!

兴国人逢年过节,或宴请宾客都会用鹅肉作一道主菜。在酒家、宾馆更是必不可少的佳肴。鹅肉无论是炒、是焖、是卤,都很可口。油烧、白斩、味道照样鲜美。兴国老表还擅于用米粉拌鹅肉,佐以辣椒酱、葱末、姜丝、然后用笼床蒸熟,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那香味扑鼻的鹅头、鹅翅、鹅掌,……许多人喜欢用以下酒,那鹅杂用酸菜、蒜子、辣椒拌炒,也特别令人爱吃。鹅肉、鹅杂虽然好吃,却也有人嫌杀鹅“拨毛麻烦”,于是菜市场上一排排光鹅案应运而生。鹅屠把杀好拔干羽毛的灰鹅摆其案上,随你买多买少,实肉买杂大受顾客欢迎,现已成为兴国菜市一特色,灰鹅不但能食用,鹅绒、鹅毛也是好东西,用其制成的羽绒衣、羽绒被是御寒佳物。那种孔明不离手的鹅毛扇,如今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哩! 饲养灰鹅是兴国人民的一条生财之道,人们常说:“家要发,要有一个好老婆,一头好猪婆,一群好鹅婆。”兴国人对灰鹅情有独钟,因而也留下了不少兴国灰鹅的故事。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1700多年前,天上瑶池的一群仙鹤偷偷飞下凡来游玩,它们看到兴国山光水色瑰丽绝伦,秀媚的潋江波光潋艳,于是一齐降落江中戏水弄波,有只年轻漂亮的雌鹤,见岸边一蓬杜鹃开得格外娇艳,便飞游过去品赏,那知花后隐藏着一只正垂涎欲滴的癞1精啊!癞1张开大口,恶狠狠地向仙鹤扑了过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骁勇无比的雄鹅飞速游了过去,救了仙鹤,那只仙鹤深受感动,心甘情愿地留在凡间与雄鹅结为夫妻,繁衍后代。

千百年的精心选育,兴国灰鹅始成地方优良鹅种。为了保存兴国灰鹅的优良基因,县政府1986年兴办了兴国灰鹅原种场,对兴国灰鹅进行选育和系列开发,并于当年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1988年又列为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经过鹅种纯繁,精心选育,提高了兴国灰鹅的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经过江西省农业厅两次验收和复检鉴定,兴国灰鹅原种场被评为全省迄今为止唯一的地方原种鹅场。该场现易名为兴国灰鹅发展总公司。

兴国灰鹅在国内外市场声望日降,价格连年上升。供不应求,为了加快养鹅事业,县政府提倡利用冬闲田种草养鹅,一亩冬闲田种植意大利黑麦草,可养鹅120羽,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兴国灰鹅饲养量在2000年将达到1000万羽,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计划。

地域范围

兴国灰鹅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是分布于江西省兴国县辖区范围内各乡镇。中心产区为该县的潋江、长冈、埠头、高兴、古龙岗、龙口、永丰、江背、鼎龙、城岗、兴莲、方太、崇贤、隆坪、东村、均村等16个乡镇。农户家庭饲养区域遍布25个乡镇304个村。兴国县位于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雩山山区,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 01′ - 115° 51′,北纬26° 03′ - 26° 41′ 之间,东倚宁都,东南邻于都,南连赣县,西邻万安,西北界泰和,北毗永丰、吉安相连。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71.5公里,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距赣州市82公里,距省会南昌346公里。兴国是赣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全国扶贫重点县。生产规模540万羽,年产量324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二. 江西省 赣州 南康 唐江镇

江西四大名镇---唐江镇唐江镇位于江西省南康市中部,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江西小城镇改革试点镇。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3个社区、人口9.7万人。

唐江历史悠久。镇区内古街店铺和新区超市争辉,沿江两岸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相映,自古以来,唐江就是赣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民间素有“头唐江,二营前”之美称,拥有千年文化和商贸的积淀。

唐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东承赣州市,南启南康市,北接资源丰富的北部山区。唐江水陆交通发达,上犹江穿境而过,赣丰二级公路,康隆公路交汇于此,赣粤高速公路和昆夏高速公路均从境内穿过,即将建成的赣州机场在唐江的东部。乡村公路建设正在迅速进行,竣工通车的路段有:二店前——学田公路;唐江——白石公路;唐西——幸屋公路;土桥湾——白石公路;塘窝——下湾公路;九驳桥——窑前公路。正在建设施工的有:幸屋——油树;徐田坑——茶亭;平田——通古——上坑公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唐江镇经济发达。近年来,唐江镇已初步形成家具生产、木工机械、食品制品、经编纺织、汽车客运货运等与大行业相对的集聚,比较知名的企业有:南康市华洲人造板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000-3200万元;南康市通达客运有限公司,拥有客运车辆80多辆,为江西省名星企业……截止2004年底,唐江镇年产值超100万元企业260多家,超500万元企业3家,超1000万元企业2家,全镇实现工业产值近6亿元。

唐江镇商贸非常活跃。这里有小商品市场、蔬菜交易中心、耕牛交易市场、鱼苗交易市场、中天商贸广场等大大小小十几处交易区,其中,耕牛交易市场是赣南最大的专业市场,鱼苗交易辐射至邻近的上犹、崇义、遂川、吉安等市,唐江还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绿蔬菜供应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正向产业化发展。

唐江个私经济发展迅猛。2005年,全镇共有个私企业213家,个体经营2295家,其中家具行业155家,个私经济企业人数达1300多人,工业总值5.2亿元。

唐江镇传说

老古人相传一唐江、二营前、三古陂,说的是赣南几大名镇,唐江居首。

据说唐朝以前,东临上犹江的唐江墟镇还是一片蛮荒丘陵盆地,这丘陵里只散住着几户客家人。其中有一卢姓人家住在南来北往且东西横贯的十字路口上。那时,交通运输非常落后,贩运货物如盐、米、布匹等全靠背负肩挑和水运。路经此十字路口的贩运挑夫及行人多要向卢家讨茶水喝。遇到雨雪天就进卢家躲避,炎夏烈日当空时也是进卢家喝水、乘凉。卢家也同他们说古论今,谈天说地,欢声笑语满屋。

客家人向来好客,卢家也因如此好客而名扬四方。远近路客无不将卢家当作劳顿歇息、口喝饮水之处。可是,卢家房子矮小,每当路客多时,后来的别说无坐处,连立脚都没有地方,只好站在门外。为此,忠厚、勤劳、善良好客的主人老卢想造新房屋,请了地理先生择基定向和选吉日动土、奠基、装门和上梁。

装门和上梁前的动土、奠基、行墙都很顺利,老卢一直心情舒畅。

可是,即将上梁的时候,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正从放在厅前的大梁上走来。老卢认为这很不吉利,就走到孕妇面前轻声地责备:“唉,你这不是坏了我的好事。”孕妇一听,觉得很委屈,心想:“难道怀孕女人就不能出门了吗?”于是孕妇昂起头来,对着一双双含有责备的眼神,大声地说:“怕什么,文官武将、普通百姓,哪一个不是从娘肚里出来的?”孕妇话落,时辰即到,炮鸣上梁,大吉大利,顺顺当当。

自此,人们也效仿老卢,在这十字路两边做起了一排排新房屋,摆起了一个个售货摊子。加上临上犹江水运货物便利,不上几年,唐江交易场渐渐热闹了。看到今天来几个,明天几伙做生意的人,老卢想:把这些做生意的人定日集中,那就更方便大家。有一天,人多热闹时,他将想法与大家说了。众人十分赞成,并推举由老卢出面,请当地最有名望的杨老地理选个吉日。老卢找到了杨老地理,杨老地理翻书曲指算了算,说:“下月初一辰时,唐江开墟!那天将会发生三件奇事:蛇打鼓、马骑人、头顶天。”

不几日,唐江开墟会出现三件奇事的消息很快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传开了。初一这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怀着好奇心,顺便做些交易,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云集唐江。

辰时,一只老鹰叼条蛇从唐江上空飞过,听到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吓得一松口,蛇即跌落掉在鼓面上,“咚”的一声巨响,有些人吓了一跳,有些人马上喊起来:“蛇打鼓!蛇打鼓!”一听说“蛇打鼓”出现,争相观看的人蜂拥而至。这时,一个肩背木马的木匠也往里挤,立在高处的老卢马上大声说:“大家看,‘马骑人’的奇事在你们后面又出现了。”正巧,一个买了锅的男子汉刚将锅顶在头上,才听到那边有人喊:“蛇打鼓”,这边又有人大喊出现了“马骑人”,赶紧挤过来看热闹,站在高处的老卢又大声说:“大家快看,头顶天的人来啦!”随着老卢指的方向看去,众人皆哈哈大笑,顶锅人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也许从老卢的第一个店开张到唐江开墟,都赶上了吉利的日子,做生意的人愈来愈多,生意愈来愈旺,唐江遂成赣南著名的大墟镇。

三. 江西省 赣州 兴国县 兴国油茶

兴国该县油茶品种较多,油茶山面积占山地面积的67%,人平油茶3.9亩,人平油茶产业收入280元。在油茶主产区的均村、茶园等乡镇,油茶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成熟季节分有秋分子、寒露子、二水桃、霜降子4个品种,其中“二水桃”被列入全省推广的优良品种。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国栽培油茶已有2300多年历史。全县每个乡村均有油茶分布,其中油茶面积上万亩的乡镇有18个,最多的均村乡16.5万亩,茶园乡12.9万亩。全县常年油茶产品产值52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兴国油茶还具有单产高、品质好的优势。据调查,该县已涌现一大批油茶高产典型。如县经济林场80亩油茶林,一般年份亩产茶油20多公斤,高产年份可达到30多公斤。均村乡长竹村农民陈瑞生承包乡林场500亩油茶山,亩平产油11公斤。高兴镇老营盘村村民叶爱华经营的15亩油茶山,亩产茶油近12公斤。如今,兴国县茶油以其色青味香的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远销南昌、上海、北京和港澳地区,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促进油茶系列原辅材料的加工升值,该县在发展民间小加工厂的同时,建设了两家较大规模的茶油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出油率和茶油品质,还开始了皂素提炼等精炼加工,兴办了活性炭厂。两家大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茶籽1.3万吨,茶枯饼2.7万吨,不仅解决了该县油茶产业的后顾之忧,还带动了周边县市的相关产业。其中一家加工企业还被市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龙头企业”。

“科技兴油”提升了兴国油茶林的品质。该县在油茶普查的基础上,挑选了一批优质“二水桃”品种,培育出优质砧木,从浙江亚林所引进42个优良无性系品种的枝条为接穗,通过嫁接,建成了80余亩良种采穗两用种苗基地。在国家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县以茶园、均村、良村、南坑、枫边等5个乡镇为示范乡镇,实施大规模油茶低改。经过3年项目建设,共改造低产油茶1.6万亩,增产茶油2.2万公斤。茶园乡义渡村上官进全承包的9亩油茶山,实施低改技术以后,由亩产茶油2.6公斤提高到11.3公斤。近几年,该县每年计划安排1万亩油茶低改任务,逐步提高油茶单产。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该县还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由县油茶办实施,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资料,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规范低改技术标准。通过这些措施,该县涌现了一批年产茶油500公斤以上的产油大户。

兴国油茶加工业现状尤其被人们关注。据了解,目前,该县较大的加工企业只有2家,其余都是家庭小作坊,深度加工不够,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比例还不高。由于龙头企业的品牌尚未完全形成,产品知名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兴国茶油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有关人士指出,树立品牌创新意识,走出传统小作坊,主动融入大市场,是兴国油茶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为此,该县还需要继续努力,采取措施,把油茶产业从散户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包括建立油茶丰产林基地);同时,尽快提高加工技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把兴国茶油真正打造成走到哪里都“吃香”的品牌。

据兴国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严格奖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行送科技下乡,免费为林农服务,分期分批办好“农民知识化培训班”;抓好良种推广应用,以本地选育的“二水桃”良种和引进省、市林科所选育的良种造林,逐年淘汰劣种;抓实低改,重点抓好40万亩低产林的常规改造,提高单产;抓好加工,对茶枯进行深加工,扶持龙头茶油加工企业,解决林农卖“油”、“饼”难的问题,增加油茶产品的附加值。

2004年12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兴国县榜上有名,被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被誉为“江南绿色油库”的兴国,油茶资源丰富,全县有油茶林面积52.3万亩,常年产油量达230万公斤,最高年产达到近330万公斤,在赣南稳居第一,在省内位列前三,是江西最大的“绿色油库”之一。油茶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获得“中国油茶之乡”称号之后,兴国县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信心更足了。兴国茶油由此“香”名正盛,越飘越远。

兴国油茶产业日益壮大,是该县多年来重视油茶生产的结果。长期以来,兴国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油茶生产当作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全县油茶生产规划和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县油茶生产领导小组,在县林业局设立了油茶办。县里还为此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林权落实到位,并长期保持稳定,不随人口的增减而调整;鼓励油茶林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方式经营,对油茶大户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提供贴息贷款;县财政每年全额返还油茶籽税用于发展油茶生产,并从中安排10万元给林业部门专门培育壮苗,县林业局还从育林基金中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油茶低产林改造和科技投入。

四. 江西省 赣州 赣县 鳝鱼馓子

鳝鱼馓子赣州(赣县)名菜,有用现成油条者叫油条烩鳝鱼。熟鳝鱼片(米酒酱油腌渍)拌淀粉,面粉揉搓油炸成酥条;先炒玉兰片、香菇、姜、菲,下高汤后将鳝鱼、馓条(或油条)入锅,团粉勾芡,撒胡椒粉。这里关键是高汤适度,也有高汤料放得很多的就成了鳝鱼汤了。

五. 江西省 赣州 南康 南康汤皮

汤皮是一种用米浆做成的糕,晒干后可储藏,特好吃。汤皮有两种,一种是汤皮丝,它一丝一丝,绕成一团;另一种是汤皮片,可用来沙炒和油炸,十分香脆。现在客家人把汤皮糕当早点卖,把蒸熟的汤皮糕切成丝,配上大蒜、辣椒、酱油、生姜、盐等作料做成的引(囱)子,十分好吃。

做汤皮的工序很复杂,也很累人,因此,客家妇女一般都会互相帮助。头天要先将米放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用石磨碾成米浆,放上切得很碎的葱、蒜、姜之类的香料搅匀,浇在竹做的小簸箕中,再将小簸箕放于锅里烧开了的水面上蒸(不直接放入水中)不大一会儿功夫就拿起来。如此反复,一次次蒸成一张张薄薄的米糕,便成了可以吃的汤皮糕。如果要做成汤皮丝,便要用上好的刀工切成丝;绕成团去晒干。如做成汤皮片,便晾在竹竿上晒干,然后用剪刀剪成片。不管是汤皮丝还是汤皮片,都是一种上好的食品,也是客家人才特有。

六. 江西省 赣州 全南县 瑶家笋干

纯天然绿色食品,以瑶山野生竹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脆嫩,香气郁郁,瑶寨笋干不仅可辅佐名菜,而且有相当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具有减肥、防癌、抗癌作用。

七. 江西省 赣州 定南县 炒东坡

取猪大肠洗净切成段,用本地的一种特殊酸菜即醋果子作为主配料,再加其它佐料爆炒面成,其特点是色泽素雅,味道酸美,人口滑嫩,是一道颇具地方风味的佳肴,因食用时耐人咀嚼,意味深长,犹读苏词,故称炒东坡,俗称为醋果子炒大肠。

八. 江西省 赣州 信丰县 银杏仁

选用优质白果,采用原始的生产工艺,精致而成,最大程度保持了白果的原有风味,且无剥壳去衣之烦恼,可任意煮食。

九. 江西省 赣州 于都县 于都肉皮

猪肉皮,是于都客家人宴席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可谓色、香、味俱佳,蜂窝般厚厚的肉皮色泽金黄油亮,油香猪肉香扑鼻诱人,脆软不酥,鲜美可口,百吃不腻。

宴席间上肉皮,必须放鞭炮奏乐,最少是放一挂鞭炮,到底为何?解释不一:一说表示“发”的意思。端到桌上的肉皮每块的厚席是原猪皮厚度的至今倍以上,意思是“发了”、“发家”、“发财”。二说表示“高级菜”来了。以前的地主、富豪摆宴席要上海参,海参是珍贵名菜,一般人是吃不到的,所以富裕人家摆宴席上海参时就会放鞭炮奏乐,表示他家富裕,能上海参。同时,也告示客人马上可以吃到海参了。后来,就有很多人用肉皮代替海参,表示“高级菜”来了。三说向客人告示上到一半的菜了。表示在一桌菜的数量上到了上半时上肉皮,如果宴席共11个菜,那么,第6个菜就是肉皮。四说表示“辞客”。于都客家人设宴,上第三者个菜时要放鞭炮奏乐,上肉皮时要放鞭炮奏东,散席时会放鞭炮奏乐,当听到第二次放鞭炮奏乐时,表示宴会已进行了一半,还没有来的客人最好是不要来了。

上肉皮,在于都民俗里到底有多少含义,一时难以考证。不过,这里所说的肉皮确实是一道好菜,色、香、味博得众人喜爱,当然,它的加工烹调也有点“麻烦”:首先把新鲜的猪皮煮熟,把猪皮上所剩的肉削净后,把猪皮晒(或凉)干,然后放到油里炸,用水泡后,切、煮(一般都和猪肉、鸡、鸭等一起煮,或用荤汤煮),最后捞起加佐料上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皮不仅用于宴席,在于都的客家饮食店里基本上都有这道菜,并且食客特多。

加工烹调:首先把新鲜的猪皮煮熟,把猪皮上所剩的肉削净后,把猪皮晾干,经油炸(把干猪皮先用碱水将上面的油污洗净,晾干表面的水分,用温油炸至金黄色酥脆时即可贮存备用),用水泡后,切、煮(一般都和猪肉、鸡、鸭等一起煮,或用荤汤煮),最后捞起加佐料上桌。猪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它在烹调过程中可转化成明胶,明胶具有网状空间结构,它能结合许多水,增强细胞生理代谢,有效地改善机体生理功能和皮肤组织细胞的储水功能,使细胞得到滋润,保持湿润状态,防止皮肤过早褶皱,延缓皮肤的衰老过程。

十.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黄王凉粉冻

黄王凉粉冻

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出产许多野生的凉粉果,皮青青的,里面好多象白芝麻粒的籽,是夏季用来做凉粉冻的好原料。

修水的凉粉冻在周边三省九县是有名的,而最出名的又要数黄庭坚故里杭口双井的“黄王凉粉冻”。这种凉粉冻是取“双井”水做成,在碗中,晶莹透亮、闪闪颤动,加少许黄色的沙糖和芝麻,呈一种微黄的颜色,象块透明的琥珀,吃起来又凉又甜又香。一碗下肚使你感到燥热即去、暑气顿消,很有止渴、清热、祛湿之功效。

谈起这“黄王凉粉冻”名字还有一段故事。相传黄庭坚小时候最爱吃凉粉冻。一日,他读书习字累了,走出书斋,来到田野深深地吸一口田园湿润的新鲜空气,顿觉视野开阔,心情舒畅。他看到“钓砚”旁的凉亭上悬挂着一串串的凉粉果藤,心想,眼下正是采摘凉粉果的季节,自己何不去采摘回来亲自做一回凉粉冻。当他准备回去邀个伙伴时,正遇着房下姐姐黄玉兰牵着水牛过来。黄庭坚一转念停下脚步,对黄玉兰说:“玉兰姐,我帮你一起去放牛。”

玉兰比黄庭坚大两岁,她知道这个房弟是个神童,年纪小学问多,寻思与他一同放牛,既可考考他的学问,又可以从他处学点见识。于是笑着说:“好哇!”

黄庭坚在前面牵着绳,黄玉兰在后面赶着牛,姐弟俩很快就来到修河边的“钓砚”旁。黄庭坚把牛绳往水牛角上一圈,对黄玉兰说:“让牛自己吃草去吧,我想请姐姐帮我到亭子旁摘凉粉果。”

玉兰想:这房弟年纪不大点子多,说帮我放牛,其实是要我帮他摘凉粉果。于是说:“姐要问问你,这凉粉冻是怎样做的?你若答不上来,姐可不帮你摘”。

黄庭坚知道玉兰姐考他,眼睛骨碌一转,说:“将凉粉果破壳取子,加少许新鲜米饭,用布包着入凉水中揉搓,汁出后稍等片刻即成凉粉冻,加沙糖和芝麻拌之非常好吃”。

玉兰惊奇地望着黄庭坚说:“哟,看你书呆子样,都还晓得。谁告诉你的?”

黄庭坚得意地说:“看我娘做过!‘有样没样,多看世上’呗”。

说着两人来到“钓砚”旁的凉亭边采摘凉粉果。不一会就采摘了许多,玉兰用自己的生布手巾包了鼓襄襄一大包。这时,牛也吃饱了,姐弟俩高兴地往回走。路上,玉兰索性让黄庭坚骑在牛背上,自己跟在后面走。

黄庭坚骑着水牛在田埂上慢悠悠地走着,高兴极了。他望着明月湾的风光,从心里感叹双井村这个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黄庭坚得意之时,随口用本地的山歌调唱着自己的得意之作: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到家后,兴犹未尽,提笔就在玉兰包凉粉果的生布巾上写下了路上唱的这几句诗,又题上:书赠房姊玉蓝,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还盖上了印章。

光阴茬苒,时过境迁。黄庭坚长大后在外做官,黄玉兰长大后嫁给了杭口王庄一个名叫王监的人。话说有一年夏天特别热,县城凉粉冻特别销,尤其是双井黄家的凉粉冻,比其它地方的可多卖到一两倍的价钱。玉兰凭着自己在娘家学的手艺也做起了凉粉冻的生意。可是,王监第一天拿到县城卖,却因人们不认他是双井黄家的凉粉冻而没卖到好价钱。当时正宗的双井黄家凉粉冻只在县城西摆王亚桥上的凉亭里卖,王监是杭口人当然不能去,只好挑着凉粉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但人家却不信他是“双井”货。王监垂头丧气回到家,妻子玉兰拿着生布巾帮他拍去身上的尘土,王监一眼看见生布巾上黄庭坚的真迹,顿时计上心来。第二天,他照原挑着凉粉担子,上面盖着有黄庭坚手书真迹的生布巾,一边吆喝着:“买正宗的‘黄王凉粉冻’啊”!一边拿着生布巾给人家看。原来,这生布巾上的字因年久模糊了,特别是“书赠房姊玉蓝”几个字,隐约成了:“书赠房弟王监”。加之玉兰做的凉粉冻除没有用双井水外,其它不任颜色、味道都与 正宗的双井黄家凉粉冻没有区别,因此,王监一担凉粉冻很快就卖掉了,而且卖到好价钱。

这事被双井黄家卖凉粉冻的知道了,告诉本族长老。本族长老出面到杭口找到王监,知道他是双井黄家的女婿,看了看生布巾,确认是黄庭坚手书真迹,于是,没说什么就回来了。回家后对本族人说:人家王监的“黄王凉粉冻”意思是黄色的王家凉粉冻,没有说卖双井黄家凉粉冻;生布巾上的字确实是黄庭坚给他房姊玉兰的手书真迹,只是字有些模糊,给人产生错觉,我们没有理由干涉他,大家还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凉粉冻做的更好才是道理。从此,修水街上的双井黄家、杭口王家凉粉冻都叫黄王凉粉冻,并成了品牌一直传到今天。现在许多餐馆还把凉粉冻开发成一道汤,即在冰凉的绿豆汤中加一些切成小块的凉粉冻,作为上桌第一道解暑开胃汤,很受顾客欢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