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谷县农特产公司 甘肃省甘谷县农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谷县农特产公司 甘肃省甘谷县农特产更新时间:2023-12-30 10:59:38

一. 山东省 聊城 阳谷县 南煎丸子

南煎丸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小吃。南煎,也叫煎烧,是南方多彩的方法之一。大体分为三类:荤、素、清真。味道鲜美可口。

食材准备

猪肉200克,清油250克(实耗约100克),料酒15克,黄酱15克,盐2克,味精克,白糖5克,葱姜末各2克,香油10克,鸡蛋液35克,水淀粉100克,高汤适量 。制作

制作步骤

1、肉切细末,加鸡蛋液,盐,料酒,味精,酱油,黄酱,香油,水淀粉搅拌,挤成个 南煎丸子

头均匀的丸子。
2、锅放油烧热,将丸子推入锅里煎,之后用手勺将丸子按扁,一面煎熟,翻个,继续煎,两面都煎好取好。3、锅留底油,放葱、姜爆香,烹料酒,加汤、酱油、盐、糖、味精,下入丸子,锅开后转微火靠入味,再转大火勾芡,翻个,淋香油即可。-

营养价值

猪肉是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因为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 南煎丸子

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因此,经过烹调加工后肉味物别鲜美。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和止消渴。-

二. 山东省 聊城 阳谷县 阳谷泥哨

阳谷哨来源于古老的乐器种类“埙”。阳谷哨,原名“咕咕虫”,用胶泥烧制而成,是阳谷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应是从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阳谷哨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7—10个孔,音域广,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动听。

阳谷哨,是一种利用我国北方各地普遍出产的“胶泥”(黏土)制作而成的一种“圆葫芦”状,类似于中国古代乐器“埙”的一种民间乐器。“阳谷哨”与“埙”的不同之处在于,“埙”的吹奏孔是在顶部的一个简单的圆孔,吹奏方法较难掌握,而“阳谷哨”的吹奏孔则型同“哨子”的嘴,扁长且有一个圆形的风口,吹奏省力,老少皆易。这种既象“埙”又似“哨”的民间乐器,因其发明者李保正是山东省阳谷县的一个农民,故而,在1953年,被原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音乐家们定名为“阳谷哨”。李保正1952年和1953年先后两次到北京,受到中国音协副主席查阜西同志、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杨大均教授、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张赵沨同志等专家指导帮助,特别是届时了原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通货子,经他介绍推荐,李保正到中央美术学院陶瓷附属厂试验制作瓷哨,北京市文化处还派专人交李保正识谱。配制成功后,李保正把改良后的阳谷哨赠给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的各地音乐家们,阳谷哨从此吹响全国。

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阳谷哨销往冀鲁豫及东北三省各地,深受人民喜爱,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随着时间推移,现代科技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阳谷哨逐渐遭受冷视。1980年,国家对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阳谷哨被市县文艺工作者系统整理后,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乐器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民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阳谷哨能吹奏的小曲有山东民歌《送情郎》、《四贝上工》、《十杯酒》、《二姑娘要陪送》;山东民间小调《卖饺子》、《锔大缸》、《斗鹌鹑》;山东民间戏曲曲牌《四根弦大原版》、《大梆子原版》、《大梆子开门》、《秧歌舞》等曲调。

二OO二年起,阳谷哨第二代传人辛福春带着阳谷哨,连续参加了五届“聊城市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并获得第五届旅游节民间绝活现场制作并吹奏演艺大赛金奖。2006年5月18日至21日,阳谷哨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同年6月13日至15日,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和6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山东省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河南、山东等地客商纷纷订制货物,阳谷哨也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历史起源

阳谷哨来源于古老的乐器种类“埙”。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乐器,同其它乐器一样,它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发展的。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猎时发现,若对准石榴星上用来系绳索的小孔吹气,可以发出呜呜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像野兽的鸣叫声,古人就用它来吸引野兽,这大概就是原始单孔埙的雏形了。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埙,一个是7000年前我国浙江杭州湾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埙,另外两个是我国西安半坡村母系社会遗址出土的。其中一个只有吹孔,另一个除吹孔外,还有一个音孔,能吹两个音。这两个埙大约也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埙逐渐发展,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外形特征

“阳谷哨”与埙类似,阳谷哨形如雏鸭,阳谷哨的创制人李保正,1921年出生于阳谷县四角棚乡大碾部村,自幼喜爱笛、管、哨之类乐器,常用粘泥制成可吹的长短不等的哨管。上个世纪40年代,李保正在哨管的基础上,参照唢呐、笛子的形制,改为六孔、并做一扁嘴,后又改为七孔和一风孔,即成为阳谷哨的原始模样。由于这种既象“埙”又似“哨”的民间乐器的发明者是阳谷人,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1953年为其定名为“阳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对阳谷哨进行了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上展出,销到全国各地。它分为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悦耳,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又可以吹奏多种民间小调及流行歌曲,也可为山东梆子、两夹弦等地方戏曲伴奏。阳谷哨从最初的3个孔逐步增加到9个孔、10个孔,能吹出包括5个半音的12个平均律的曲子。品种由单一雏形,发展到现在的十二生肖、鱼、鸟、龟、兽等五十余个品种。

创始人

辛福春的老师——阳谷泥哨的创始人李保正,是阳谷四棚乡大石碾郭村人,解放前,初创了第一代阳谷泥哨。当时的卵形泥哨有7个孔,其中一孔贴哨膜,能发出7个音阶。演奏时用嘴控制气流,声音清脆响亮、婉转悠扬,可吹奏多种民间小调及流行歌曲,也可为山东梆子、两夹弦等地方戏曲伴奏。在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时,阳谷泥哨更见功力,啁啾的鸣叫声悦耳动听,非常逼真,令人称道。

新中国刚成立时,李保正将阳谷泥哨拿到了北京,在当时首都的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阳谷泥哨,以它音韵柔美和简便的吹奏方式,博得了北京人的喜爱。当时众多音乐内行认为,人人能吹的阳谷泥哨,若经过创新与改良,定会前途无量。1953年,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欣然将其定名为“阳谷哨”。阳谷泥哨有了正式名称后,李保正先后收了20多个徒弟,但既懂制作又通音乐的徒弟寥寥无几,单靠制作小哨子的徒弟们很难维持生计,大都没坚持下来。擅长绘画、雕刻和音乐的辛福春,起初走村串巷给人画像维持生活。1965年,在一次赶集画像时,李保正和辛福春临摊而坐,李保正叹服小伙子逼真的画像,而辛福春也对一个个圆溜溜的泥哨产生了浓厚兴趣。懂乐曲的辛福春拿起一个泥哨便吹,美妙的韵律顿时吸引了他,也迷住了在场的所有人,辛福春索性非要拜李保正为师不可。看到眼前这个懂音乐的小伙子的执着劲,李保正爽快地答应了。鉴于当时音乐界对“阳谷哨”到底是“乐器”还是“音乐玩具”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又赶上0,“阳谷哨”被当作民间一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把戏”,从音乐界渐去渐远。

1983年,近七旬的李保正感到他的泥哨不被世人所关注,非常失望。遂将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压箱底的泥哨制作工具一骨碌全给了辛福春,从此再也不做泥哨了。接过老师的传世工具,辛福春心里很沉重,他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拜访了音乐内行。后来发现,阳谷哨以其洪亮低沉的韵律填补了乐器的空白,这着实给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制作工艺

制作阳谷哨时,用粘土(胶泥)烧制成形,从其制作原料、外型以及发音原理看颇似陶埙,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最早产生年代不详,起初为红泥捏制、晾干,比较粗糙。目前,知道最早制作表演的是解放前40年代阳谷县大碾郭村农民李保正,当时称“咕谷虫”。要将挖出的胶泥弄碎、晾干,再泡成泥浆、控水,晾到一定湿度,摔熟、切成块,捏成各种形状,再放上哨眼,阴干,放在小火窑烧2小时就制成了。辛福春老人对泥哨的制作工序毫不隐瞒。辛福春说,泥哨的主要特点是哨音清脆响亮。因此,在制作时,须将哨子内壁做圆润,哨孔搞圆滑,目的是传送空气时没有阻碍,形成很好的空气对流,从而使得音响清晰、音调高亢。

不断创新

摆弄阳谷哨40多年,辛福春不断对哨子进行创新和改进,他根据泥哨内腔空间的大小和吹孔的位置不同,设计出了不同音质的泥哨,阳谷哨由最初的无嘴到有扁平嘴,由7个孔改成了9孔、10孔,能够吹出包括5个半音的12平均律的曲子。

辛福春还把泥哨捏成十二生肖,做成龟、鸟、鱼、兽等各种造型,或在泥哨上雕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草鱼以及龙凤等吉祥物,或用油彩绘出秀美风景。在他的精心打扮下,阳谷哨不但音质美,而且还成了玲珑剔透的工艺收藏品。目前,阳谷哨已发展出近50个品种。

2002年“江北水城(聊城)首届文化旅游节”,辛福春作为阳谷哨的惟一传人,为水城人和各地游客制作泥哨。他精心制作的300个阳谷哨刚刚摆上摊面,就被纷至沓来的游人争相购买。很多河北、河南和省内的诸多经销商也慕名而来,找辛福春订做阳谷哨。

2005年5月7日,在“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的民间绝活大赛上,辛福春老人现场制作并演奏的“阳谷哨”,赢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阵阵喝彩,被评为民间绝活“金奖”。

传人

辛福春,是阳谷哨的唯一传人。在制作和吹奏阳谷哨的40多年里,他根据泥哨内腔的空间的大小和吹孔的位置不同,设计出了不同音质的泥哨。目前,由最初7个孔,改成了9孔、10孔,能够吹出包括5个半音的12平均律的曲子。

辛福春还把绘画和雕刻艺术融进泥哨制作之中。把泥哨捏制成鸟、鱼、龟、兽等形状,或在泥哨上雕刻出花草龙凤,或用油彩绘制出秀美的山水。经过他的点缀,阳谷哨不仅是音色优美的乐器,而且成了漂亮的艺术收藏品。目前,阳谷哨拥有近50个品种。

三.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花椒

花椒有川椒、秦椒之别,甘谷花椒属于秦椒。《本草纲目》云:“花椒为秦地所产,故言秦椒。”甘谷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花椒栽培在甘谷林果业中是仅次于苹果的拳头产品。甘谷花椒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痛之功效。花椒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料之王”的美誉。特别是用椒油调拌的凉菜或煎炸的食品,风味独特,香气馥郁。

甘谷土壤气候适宜于花椒种植,农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习惯,农民在庭院、房前屋后或田埂垄间随意种植,届时收取,甚至随需随取,十分方便。以前,我县较大的花椒林只有西二十铺一处,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利用沟坡地,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鼓励林果业发展的一系列好政策,建成许多颇具规模的花椒种植基地。甘谷花椒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质量上乘,是花椒中的上品,有许多优良品种,尤其是“大红袍”,品佳香殊,饮誉四方。甘谷也获得了“花椒之乡”的称号。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目前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四.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苜蓿肉

苜蓿肉这里的苜蓿也有人写作木须指的是鸡蛋。早年,人们避“蛋”字的讳(府谷人把1叫蛋),不说吃蛋。将鸡蛋两三枚打入碗加盐和料酒少许将黄打散,炒瓢放油炼热倒入鸡蛋翻炒,要炒散。蛋熟倒出。炒瓢放油炼七成热,加入滑好的肉丝或肉片(滑法见前)再放葱丝、蒜片、醋、酱油、盐、调味品翻炒入味,待肉炒香加入炒熟的鸡蛋,拌匀即可装盘。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天水麻食

天水麻食 用麦粉和成软面团,每次掐一小点,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个个小海螺状,在开水中煮熟,捞入碗中,浇上臊子,调入佐料即可食用。特点是入味、滑爽、易消化。还可做成炒麻食、烩麻食等。

六.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小米凉粉

府谷有名的小吃,小米掏净,冷水泡十至二十分钟捞出,配合清水磨成米浆,入锅熬煎,边熬边搅,快熟时加入蒿籽粉。把熬熟的米浆在高粱箔子上摊成薄饼,晾冷后再摊一层,如此反复摊晾即成。吃时切成细条,调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调味品、凉吃味道甚佳。

七.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郎枣

郎枣

郎枣分布于山西省太谷、祁县、平遥等地,为当地主栽品种,约占当地栽培总数的80%左右,栽培历史不详,但数百年生老枣树各枣区生长很多,是当地古老栽培品种之一。果实中大,圆柱形。果皮较薄,深红色,果面光滑。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致密,味甜略酸,汁液中多,品质中上,适宜制干,也可加工蜜枣,制干率55.56%。

该品种适应性较强,较丰产,产量稳定,果实大小较均匀,可食率高,鲜枣较耐贮藏,成熟期较早,可在气温稍低的地区发展。

八.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甜醅

甜醅亦称酒醅,味香甜,酒味甘醇,有健胃消化、提神益智之功效。甘谷甜醅品种有二:一为小麦所做,一为莜麦所做。做法是将优质白小麦或莜麦潮水,在碾盘或石臼中碾去或舂去麸皮,簸淘干净,煮熟后晾凉,按一定比例将酒曲拌入麦醅之中,拌匀后装进缸或麦草囤中,上盖棉被,置热炕发酵,一般36小时后可食用。甜醅发酵反应生成的甜醅酒,为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在甘谷城乡,甜醅除居家制做外,出售者亦不少,四季皆宜。

出售的甘谷甜醅,几乎都是小麦所做成,而外地甜醅则是第二种的莜麦甜醅。外地人来甘谷,多喜购一包新鲜甘谷小麦甜醅回家品尝,以此为乐。

九.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府谷杏瓣儿

府谷县的传统食品之一。据考证,杏瓣儿始制于唐代。在府谷一带,几乎村村都栽有杏树,杏瓣儿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儿也曾为贡品。在解放前,这里产的杏瓣儿就已经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晋西北、陕北、内蒙西部大多为红杏的杏瓣儿,而唯独府谷一带是油杏瓣儿。加工时,先将杏仁放在开水锅内煮l~2小时,捞出后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将浸过的杏仁捞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红皮;用开水煮熟后用凉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分别加入各种食用色素,再拌少许黄油。就制成各种彩色的杏瓣儿。

最后是炒杏瓣儿,是把杏瓣儿和粗糠一起放在锅里干炒,杏仁由白色变成浅黄色即成。在炒的同时糠经加热后渗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儿是油润润的,油杏瓣儿也由此产生。

油杏瓣儿的特点是:色鲜味美,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十.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太谷熏鸽

太谷熏鸽是太谷县的传统地方名产,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始创于清代。此名产在旧时多为商家大贾招待国内外客商的。当时太谷城内西大街南门楼道巷的“隆盛昌”和太谷南门外“三盛园”的熏鸽最负盛名。

加工太谷熏鸽一般选用的是野鸽,将宰杀好的鸽子,在80度的开水里浸泡3分钟,然后将鸽毛煺掉。从臀部开膛,将内脏取出,然后将鸽子在冷水中洗净,切勿用热水洗,用热水清洗会影响鸽子的皮色。将洗净的鸽子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

在卤制前,先将鸽子在沸水中汆透,然后将汆好的鸽子放入卤锅中,加放花椒、大料、大茴、砂仁、豆蔻、姜、葱、盐等佐料和药料。煮沸后,用微火卤煮。当鸽子卤制到用筷子能扎透,就基本煮熟了。捞出后,将鸽子放入熏筒内,将杨柳木锯末和柏木锯末放火熏锅内,再将熏锅上火,待起烟时,上边扣上砂锅,熏至金红色即成。

那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熏鸽摆在餐桌上,的确令人垂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