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潍坊特产风筝工艺品 潍坊工艺品风筝专卖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潍坊特产风筝工艺品 潍坊工艺品风筝专卖店更新时间:2024-01-22 01:12:18

一.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敦煌工艺蜡染

90年代以来,敦煌引进云贵地区的蜡染工艺手法,将莫高窟藻井、卷草图案及佛陀、菩萨、飞天,伎乐等形象加工成衣料、壁挂,帘巾、信插等。蜡染独具的冰裂纹理很适合表现壁画斑剥蚀落的韵味,一经问世,即受到中外宾客的欢迎。敦煌书画院独立设计、加工的产品.简洁明快,色调柔和,因而最为走俏。( 敦煌)

二. 青海省 海西州 乌兰县 丹麻彩石工艺品

学名叶腊石,产于青海省湟中县丹麻乡,故名"丹麻彩石",又称昆仑彩石。产于当地30厘米厚成带状纵横山脉土层之内,呈晶体色纹或瓣纹。颜色由白色、黄褐、红褐、紫、橙色等组成,多为黄褐色,局部呈微透明或半透明,色泽淡雅柔和,花纹自然流畅,层次错落有致,花纹有似潺潺流水,有似惊涛骇浪,有似奇峰云天、有似日出灿烂朝霞,神采各异,是很好的观赏奇石,已经和正在开发为工艺品。 丹麻彩石质地腊润,硬度为4度,其化学成分含量是氧化52.65%,二氧化硅0.87%,铝6.63%,氧化钾0.06%,钙0.21%,锰0.02%,含锶较高,达0.1%,储藏量50.4吨,含矿率40%。它有两大类,一类?quot;冻石"石质较软,器通称"软玉",有油滑之感。颜色有雪白色、乳白色、乳黄色、褐色和紫色等,最适合雕刻小型墓ひ掌贰H缯屡Α⒂∧嗪小⒋笸放!㈥笈!⒐垡艉痛锬Φ取V柿可铣说牟适纫允释该鞯?quot;水晶冻",瑰丽多彩的"玛冻"和花纹精巧的"脑纹冻"最佳。另一类为"雪花石",呈白色,因石内含雪花状的花纹而得名。 彩石雕刻有圆雕、薄意、浮意、高浮意、透雕、镂空和镶嵌制品等,再根据石形、石纹、石色、花纹层次来选定题材,经精雕细,制成花样繁多,令人心旷神怡的工艺产品。有些产品曾获得奖励。如彩石笔筒,1981年在全国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评比中获优秀奖;花盆,1981年在全国工艺品评比会上,评为优秀产品;镶嵌挂屏,1981年在中国国际旅游会议旅游纪念品评比中奖表扬奖。技艺精湛的笔架、彩石珠、花插、座屏、镇纸、酒具、台灯,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景物等等,均为观赏和收藏的精品佳制。( 海西)

三. 山东省 潍坊 坊子区 潍坊刺绣

潍坊刺绣始于清代,原是潍县城乡广泛的家庭副业,素有“九千绣花女”之誉。时潍县妇女吸收南绣的技艺,形成了图案简练生动,色彩鲜明热烈、绣工精致细腻的刺绣特色。清光绪至民国前期是潍县刺绣的兴盛时期。时潍县经营绣货的作坊、店铺达30余家,绣制品由简单的枕套、门帘、桌围,到华丽的裙衣、礼服、霞披、戏衣、轿衣等。1956年,潍坊刺绣厂建立后,成为潍绣生产基地。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抽纱针法相结合,绣制了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拖鞋、靠垫、睡衣、台布等产品。并与青州花边相结合,研制了彩绣高档大套及机套、枕套等出口品。绣制品“窄带百带丽”,玲珑剔透,美观大方,畅销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地。刺绣艺人还研制了花鸟、山水、走兽、鱼虫等潍绣欣赏品。为人民大会堂绣制的“盘金仿古铜器挂屏”四幅,庄重典雅,富丽堂皇,为潍绣艺术精品。手绣“武梁祠汉画”,古色古韵;“老虎”“百花齐放”“蓬莱日出”“大明湖”等形象逼真;“松鹤献瑞”“南湖”“延安”“早春”等意境幽深。不少潍绣佳作,在全国和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及旅游品展览会上获奖,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潍坊刺绣已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杨家埠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之一,而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一支独有流派,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流派。它与杨家埠年画一样,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都凭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有了一席之地,堪称“寒亭名片”。

溯源

西杨家埠村是杨家埠风筝的的中心产地,也是潍坊风筝的故乡。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已开始扎制风筝。至明末,西杨家埠的艺人把木版年画的技艺与风筝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风筝与木版年画成为齐头并进的姊妹艺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杨家埠已有风筝作坊30余家,年产风筝4万余只,其附近仉庄、三角埠、王家道、仓上等村也开始仿效生产。清末民初,杨家埠一带村庄所扎制的鹤、燕、蝶、蝉及各种人物风筝近百种,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仅西杨家埠村就有60余户、200余人从事制作,年扎风筝18万余只。“七七事变”前,每年清明节前后,每逢潍城沙滩二、七大集,杨家埠风筝上市量8000余只,年经销量超过20万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埠风筝受战乱影响,日趋衰落,至潍城解放前夕,风筝的扎制业几乎濒于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风筝的制作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得到恢复。其中哪吒闹海、刘海戏金蟾、水漫金山寺等20余种风筝,已开始销往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地。在北京、天津、潍坊三家风筝产地鼎足而立的竞争中,潍坊风筝以扎、糊、画俱佳和放飞高稳的特点,独树一帜。1958年,西杨家埠扎制的风筝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参加了美、英、日、法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销和放飞。

“文革”期间,西杨家埠的风筝扎制业受到极大破坏,年均扎制不足1.5万只。1978年,杨家埠风筝得到长足发展,年扎15万只。1981年已达到抗战前的水平。1984年,杨家埠风筝的扎制达35万只,1986年达50万只。1987年,杨家埠村风筝厂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筝加工厂,杨家埠风筝年扎制量突破100万只。

杨家埠风筝的扎制原多为鸟虫与人物类,有着浓郁的乡土风味。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现杨家埠风筝已拥有300多品种。小不盈尺,放飞时用细线牵动,微风即起;大长数百米,放飞时需8吨载重汽车牵引,四级风以上方能腾空。198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风筝比赛中,杨家埠风筝以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起飞平稳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友人。其中,“荷花屏”、“小蜈蚣”、“天女散花”、“友谊花开”、“钟馗”、“包青天”等10余件作品,分别获全国风筝比赛一、二、三等奖和创新、设计奖。1986年,西杨家埠村85岁的风筝老艺人杨同科,积其丰富的扎制经验,创作了长350米,腰径70厘米,共320节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放飞中,使国内外20万观众为之叹服。美国《洛杉矶时报》用一个整版的彩色篇幅刊登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台也纷纷作了报道。泰国《世界日报》称“山东杨家埠风筝蜚声中外”。1988年4月,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有美国、联邦德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协会负责人,一起荐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

杨家埠风筝扬名中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游人。西杨家埠接待来宾逐年递增。谷牧、贺敬之、朱穆之、郝平南等来此为其题词赞誉。有4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前来参观。1988年9月,民间艺人杨其民应邀参加巴西中国艺术节,进行风筝扎制表演。同年11月党支部书记杨高之应邀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杨家埠风筝正以窗口的作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风筝产品也已由低档,转向中、高档,由内销为主转向外销为主。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五.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斑铜工艺

云南斑铜是我国独有的金属工艺品,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独具一格,曾有“九龙鼎”在国际“万国赛会”上获奖,斑铜制品,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

生斑:即采取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斑矿罕得,原料不易,产品甚少,被称之为稀世珍品。

熟斑: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工艺虽复杂,但不愁原料,产品较为丰富。斑铜工艺,无论“生斑”还是“熟斑”,自问世之时起,就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神韵使人倾倒。

从生活取材的珍禽异兽、花卉山水、花瓶香炉,无不富丽典雅。从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的仙琼玉阁、仙翁玉女、历史名人,无不神彩飞扬;仿古铜、青铜制作的古代酒爵、虎牛案,无不古色古香,惟妙惟肖,斑铜工艺, 以其独特的风姿,蜚声海内外,备受国内外旅游者喜爱。

六.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畲江工艺品

畲江工艺品

畲江镇素有工艺编织传统习惯,且木、竹、藤等工艺资源比较丰富,是广东省的工艺专业镇。工艺品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全镇近六成的劳动力就业,产值占了全镇GDP的七成,工艺税收占了全镇税收的近八成。

畲江的工艺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新工艺。他们意识到,工艺品在西方国家是一次性的消费品,更新换代快,样品的质量和创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所有工艺企业都把产品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

多年来,畲江各工艺企业在样品开发和制作上下足了功夫,不少企业配备了高级工艺师专门从事样品的开发和制作,不断创新。有些公司还新上了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开发新产品。至目前,畲江工艺品已有由藤制品、竹制品、铁制品、丝绸制品组成的五大类共3万多个品种,销售领域也扩展到东南亚、日本、澳洲、美国和欧洲等世界各地。

七. 广西 南宁 宾阳县 宾阳竹编工艺

 宾阳素称"竹编之乡",宾阳竹编以竹子或以竹为主兼杂木、藤、丝、草等辅助原料编制成的各种精美大方、造型雅致、品种繁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篮、花盘、花托、箱子以及各种家居装饰品。宾阳竹编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宾阳人民发展竹编加工生产已有三百年历史,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在宋代编织的凉席就很有名,当时四川宣抚副使郑刚在作诗时曾称赞"宾州竹簟甚佳",可见宾阳竹编在宋朝时就已传遍大江南北。
    宾阳竹编工艺品自1972年首批出口日本以来,一直是宾阳县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九五"期间,出口值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28.7%。1999-2001年的出口额分别为3600万元、4800万元和5300万元,2001年底,宾阳县共有23家外贸编织生产、供货、流通企业,从业人员5-6万人。1980年3月,人称"编织状元"的竹编工蓝祖歧,参加国家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组织的赴美展销竹制品工作团。他在纽约和旧金山的17天中,通过看样成交,改变花色规格,一次编织5个样板,价值19万美元,接待客户28家,成交165万美元。不久又应邀赴南美洲的智利等国家传授竹编工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宾阳竹编,花色品种繁多,美观大方,实用细腻,精巧雅致,乡土味十足,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声誉。近十年来,产品由原来的竹编发展到藤编、草编、绳编、芏编、芒编、混编等十多个品种,编织而成的花篮、果盘、竹托、礼品盒等设计新颖,以"新、奇、优、特、美",成为广交会上的宠儿,远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竹编生产企业分布在芦圩河田、太守等乡镇,上规模的企业主要有腾飞工艺有限公司、祥和工艺品厂、恒达工艺制品厂、太守竹器厂、星蓝工艺制品厂等几家,其中"腾飞"和"祥和"两家企业,经核准已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八. 黑龙江省 佳木斯 同江 赫哲族鱼皮工艺品

鱼皮工艺品:赫哲族“鱼皮艺术”系由鱼皮服饰工艺发展而来,衍变出雕镂、拼贴、缝制等艺术形式。特点是:精美的鳞纹,神奇的造型,苍朴的韵味,诡异的内涵。赫哲族鱼皮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用料工艺独特等性质,无法摹仿、无法复制、无法挪移。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不失为“民间瑰宝,艺术珍品。”野生鱼皮具有天然特有的鱼鳞花纹,顺其自然纹理制作,画面和谐、色彩斑斓、华贵大方。

九. 山东省 烟台 招远 招远花岗岩工艺品

【招远花岗岩工艺品】招远县宋家乡是名闻遐迩的“石头之乡”,全乡4万亩山冈皆系花岗岩构

成。目前探明可利用石料资源15亿立方米。这里的花岗岩硬度摩氏6~7度,耐腐蚀、抗老化、韧性合

理、易于加工。料石70%系白色石英,其间掺杂星星点点的黑云母,切割磨光便形成均匀而不规则的

斑点状花纹及一些小镜面,被雨水一淋清新晶莹,当地群众称其为“万年新”。近年来全乡48个村中

有36个村办起采石加工厂,从事花岗岩工艺品生产。他们利用花岗岩的天然色泽花纹,巧雕成狮、马、

凳、桌、塔、灯、碑座等艺术观赏品和实用品。作工精细,形象逼真,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奔放,

粗犷剽悍,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宋家乡花岗岩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当地古墓的一些石碑座、石桌、石香炉、石狮、石虎等,据

考证最早的系明朝洪武二年的制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丛家村西花岗岩石背上仍留有古

代开采石料的揳槽,楔口大如猪槽。现代破石料的钢钎揳口仅寸许,古人用何物作揳破石,至今仍为

石乡之谜。这里还有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大岚村的石庙涧,立壁千仞,无路可攀,相传山顶有神仙台,

台上有石井,水甘甜,饮之可长生不老。有一石匠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神仙台,发现神仙台上的屋、

床、桌、凳、盆及其他器物皆为石制。取井水饮之竟飘然成仙,他的技艺随之化作神术,经常作法指

点石乡艺匠,使石乡的雕品,技艺高超,非同寻常,人有“鬼斧神工”之赞叹!

宋家乡石料公司生产的花岗岩工艺品,远销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1987年总产值600万元,

年创汇30万美元。

十. 山东省 烟台 牟平区 海阳抽纱工艺品

海阳市抽纱工艺品有限公司为国家二级企业,固定资产1804万元。主要生产勾针、网扣、百代丽、羊毛衫等手编制品,手绣、机绣等刺绣产品以及工艺服装等,销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经国家经贸部批准,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为国家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丽花"牌网扣、勾针系列产品属部优产品,并分别荣获第一、二届北京国际产品博览会金奖。企业曾荣获轻工部质量管理奖、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烟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