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醴陵醴泉路土特产店开业大吉 醴陵特产哪里有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醴陵醴泉路土特产店开业大吉 醴陵特产哪里有卖更新时间:2024-05-12 12:52:33

一.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富里茄子

富里茄子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富里镇的。富里茄子色鲜味美、皮薄肉嫩,耐湿、耐低温寡照,上市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是湖南乃至长江流域上市最早的基地之一。所产茄子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远销长株潭及省内外市场。

富里镇地处醴陵东北部,东临江西省上栗县,北靠浏阳市,自1990年开始种植早熟茄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商品菜基地,种植区域由原来的鳌圹村逐步发展到车上、利民、华埠等村,2009年种植面积已达2500多亩。

在栽培面积逐年增大的同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由原来的小棚栽培,发展到“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营养钵育苗、茄子嫁接、激素保花保果等一些新的技术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亩平茄子产量可达4000多公斤,亩平收入达0.8-1.0万元。富里茄子基地及产品均已通过无公害认定认证。

二.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焙肉

醴陵焙肉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的。醴陵焙肉又称醴陵腊肉,醴陵熏制的焙肉色泽亮黄,盐味浸润,肉香内敛,格外香醇。

醴陵焙肉又称醴陵腊肉,并非只醴陵一地出产,周边县市都有,但醴陵熏制的焙肉色泽亮黄,盐味浸润,肉香内敛,格外香醇。做醴陵风味的焙肉,最主要的技术还是要个好屠夫。最正宗焙肉产地官庄山区,他们杀年猪的屠夫非常敬业,技术高超,手艺熟稔。猪杀死后,开肠破肚,屠夫往往不急着翻肠子,处理猪肚子等内脏,而是及时地把猪身肢解,特别是腰板上的肋肉,切成三五斤一块,趁着体温还没有冷却,用海盐粗颗粒擦遍肉块的表面。再放在瓦缸里腌制三天,猪肉转色之后,上链条挂起来,滴干盐水和水分,用茶种壳、秕谷、花生壳等急火不间断焙三天,再文火焙一天,一周之内就生产出地道的焙肉,肉香醇厚,色泽金黄,猪皮极其松脆。

焙肉讲究新鲜,新焙出来的肉最香,焙肉注重肥肉,收得久了油水尽失,就没有风味可言,醴陵民间收藏焙肉的方法十分特别,整条焙肉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全部浸泡在茶油坛子里,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秋天。每次要吃,就拿一截出来,做好的焙肉,一般在一餐之内吃完,不吃两餐或多餐。

吃焙肉时,醴陵人喜欢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姜)放在一起炒,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用辣椒、生姜和红衣大蒜等做配料,这几样美味混和在一起,吸引着醴陵人们的食欲。一块焙肉可以吃下三碗米饭,那咸咸的味道划过舌尖,就催动自己不停地往嘴里送饭。

质量好的醴陵焙肉还有其它的吃法--清蒸。把焙肉切片后洒上些辣椒粉和调味料,放甑里蒸,清香诱人,别有风味,瘦肉绛红,肥肉通明,肉皮微黑带黄。也可以放在饭坯上蒸熟,蒸到焙肉的肥肉变成浸润的半透明的状态时,趁热改刀为一指宽的厚片,下锅稍稍一爆,普通的放辣椒粉一拌即出锅,讲究的还会加上大蒜、萝卜干、蕻菜苔干或者冬笋片等,但最忌带汤水。

三.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瓷器

醴陵瓷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醴陵瓷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瓷器文化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都称为“CHINA”,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博宝宝珍商城里展示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制作精美,技艺精湛,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瓷器世界,瓷器作品极具欣赏和艺术价值。
中华民族是喜爱红色的民族,人们更是愿意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因此,中国红瓷做为国礼送给了四十八位尊贵的非洲客人。从而兴起了红瓷收藏热。而更多的礼仪交往都少不了中国红瓷的身影,它传递着友谊和美好祝愿。而今醴陵红瓷更是蓬勃发展,以红玉红瓷为代表的红瓷企业不断进取,将更多更美的红瓷带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醴陵瓷器的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醴陵瓷器招聘品牌

陶瓷英才网是一家专为陶瓷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招聘、求职 、培训和相关顾问的网上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网站凭借着高效专业团队,优 质服务,为陶瓷企业与人才提供信息互动交流服务,使陶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其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亦促进陶瓷行业人才职业发展以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
陶瓷英才网通过全体同仁的努力,在广大陶瓷用户的支持下,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优秀的陶瓷人力资源提供商之一,服务包括网络招聘、猎头、校园招聘、广告投放、HR管理咨询等;并将涉足传统招聘媒体与跨境人才交流服务。 陶瓷英才网在提供陶瓷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一直积极的寻求同行合作伙伴,陶瓷招聘频道已集成到众多的陶瓷行业资讯、商务网站中,陶瓷英才网力求把陶瓷人才求职招聘的信息覆盖到陶瓷行业服务网站的各个领域,为中国陶瓷行业人才提供专业、高效的职业生涯舞台,为陶瓷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经济的招贤平台,让企业的招聘效果更佳。
陶瓷英才网希望通过良好的商业模式、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质的服务态度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为陶瓷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做中国优秀、专业的陶瓷人力资源网站为目标,并力争成为陶瓷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最终成为陶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历史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0总理)与曾参与“公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前期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中期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解放后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

整体特点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种,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作品覆盖面不宽,精品罕见,传世作品不过400余件。故宫博物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17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造型富于变化,而趋于活泼。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规,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却经常将传统的器形和其他外来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绝没有大红大紫之类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贵的气质。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工艺技巧和观赏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 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参杂其他杂质。而真正的成型着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非具有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方能胜任。 它的彩绘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 烧制前的祭奠窑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因为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即便如此目前还只有个别瓷场能够烧制。 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有着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让瓷器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而且还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

醴陵瓷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南省醴陵市 《关于划定醴陵瓷器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建议的函》(醴政函〔2005〕12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醴陵市行政区域内陶瓷科技工业园和南桥镇、富里镇、白兔潭镇、浦口镇、王仙镇、王坊镇、东堡乡、东富镇、孙家湾乡、泗汾镇、船湾镇、沈潭镇、清水江乡、大障镇、贺家桥镇、嘉树乡、栗山坝镇、均楚镇、石亭镇、神福港镇、板杉乡、新阳乡、仙霞镇、黄獭嘴镇、枫林市乡、官庄乡、来龙门街道办事处、黄泥坳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阳三石街道办事处等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四.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翠云峰毛尖茶

翠云峰毛尖茶系由醴陵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站所办市良种茶树示范场生产。该茶采用国家级良种,采摘清明前幼嫩芽叶,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翠云峰毛尖茶条索紧结园直,白毫显露,滋味醇和清爽,回味甘甜爽口。1994年该茶被评为株洲市名茶,1995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茶,1997年被评为湖南省名茶,成为株洲地区唯一荣获省级名茶称号的茶场,填补了株洲市无省级名茶的空白。

五.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年糕

年糕

年糕源于糯米糍粑,又称“糯粢”。糍粑是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民国时期,春节期间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现在增加了火腿、香肠、果脯、海味等新品种。糕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汤煮均可,老少咸宜。春节食之,已成风俗。

六.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草鸭

醴陵草鸭其食法多样,烹饪可制小炒鲜鸭、啤酒鸭、火锅鸭,一、二号用高压锅炖后,采用加工狗肉配料,其味胜过狗肉;柴火熏制的干制品,色香味美。

七.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辣椒

盛产于醴陵,其色泽鲜艳,肉厚籽少,微含甜味,是醴陵的重要出口农副产品。因其光亮剔透,被誉为玻璃辣椒,在古代就远销国外。

八. 亚洲 印度 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大吉岭红茶是小叶种茶树,生长在喜马拉雅山南端,印度西部地区大吉岭镇,与中国西藏开放口岸乃堆拉 大吉岭红茶

山口很近。这一地区是高原地带,海拔700米—2000多米,地势坡陡,气候凉爽,环境无污染,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大吉岭红茶与众不同的品质,茶叶都是人工采摘,送到工厂集中加工,这里的工厂许多是英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大吉岭红茶,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产自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区,这里被200平方公里的茶树林覆盖,在晴朗的天气里可以遥望珠穆朗玛峰。凉爽的气候,薄雾笼罩的茶园,独特的地形,土壤和空气,使大吉岭茶具有清雅的麝香葡萄酒的风味和奇异的花果香。优质的大吉岭茶叶被称为茶中“香槟”。
大吉岭红茶外形条索紧细,白毫显露,香高味浓,鲜爽。发酵程度达80%左右,初摘茶叶颜色显绿色,次摘茶叶显棕褐色。香气属高香类,被称为麝香葡萄香味茶,香气比较持久,滋味甘甜柔和。汤色清澈明亮,汤色橙黄红艳,令人赏心悦目,被世人誉为“茶中的香槟”。
大吉岭红茶的产量较低,在印度茶叶总量中只占(96.2万吨)2%左右,依海拔高分布83个茶园。茶叶分四季采摘,3月—4月为初摘茶,5月—6月为次摘茶,7月—8月是雨季茶,9月—10月为秋季茶。初摘茶如同中国的明前茶,被视为珍品;次摘茶香气好滋味更显著,这两种茶都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日本的茶叶展会上,展示着来自大吉岭83个茶园的样品,消费者会点着茶园的名字选购自己喜欢的茶叶。
在印度,茶叶生产和销售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控制,政府把印度三大类茶——大吉岭、阿萨姆、尼尔吉里红茶作为国家的茶叶商标在国际上注册,有独特的标志,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茶叶商标得到很好的保护。凡种植经营这三种茶叶的企业要向国家申请备案,获得资格许可证,只有这样才能上市、出口。
100多年来,大吉岭红茶被称颂为世界名茶之一,是英国贵族的宠儿。这种茶的前身就是中国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1857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一个英国搞植物学的军官发现了这种茶的价值,受英国政府的旨意,他利用一个叫福钧的中国人帮助,收集茶叶苗、茶籽,并把技术工人带到印度,在大吉岭试种,几年后中国的红茶在这里安了家,从此以该地区的名字命名为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最主要特色就是含有麝香葡萄风味,但是随着气候条件、采摘期和制作功夫不同,茶叶质量与气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以每年4~5月间采摘的春茶为上品。

九.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民俗文化 沅陵糍粑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星子灯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星子灯”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湘东赣西的民间舞蹈项目,属于传统龙灯的一种。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曾经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经过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近,醴陵市政府再次组织专门班子,对这一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组队参加湖南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表演。

“星子灯”现流行于湖南醴陵白兔潭及东乡一带,始创于醴陵田心村,是我国目前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舞,属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

星子灯套具“捻子”(注:醴陵话叫“枚子”),其制作过程是:用荷树皮、杉树皮烧成炭末,加上杉树木炭一起磨成粉用细筛过滤后,再用土硝掺和均匀,剪一张9cm宽,30cm长的土纸,把二根粗香压在粉上卷成1.5cm大小,用浆糊封口晒干,待用。星子灯有8个头灯:清吉灯(七星灯)、康泰灯、月灯、日灯、水灯、土灯、金灯、木灯。星子灯演员7人,由男演员担任。表演时间是每逢中秋前后一周,时间为半月,具有浓厚的醴陵民间特色。

十.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烟花

醴陵烟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距离现在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产地醴陵而被概括命名。当地是烟花的发祥地,也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被誉为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

由来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0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历史

醴陵自古便是中国花炮生产的中心之一,是烟花鞭炮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江、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中心地”(民国24年《中国实业志》),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花炮祖师李畋就是醴陵富里镇麻石村人氏。醴陵最早的花炮产区是麻石及邻近的富里、潼塘一带。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产区扩展到南桥、白兔潭、仙石、浦口、王坊一带,与浏阳金刚、大瑶、萍乡上栗等地区连成一片,形成集中产区。清光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出口海外。解放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醴陵花炮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市有花炮厂家4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产值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东莞。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