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阳特产文化介绍 宁阳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阳特产文化介绍 宁阳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11-19 05:49:08

一.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宁阳黄爪姜

宁阳黄爪姜根茎奶头略瘦扁,色泽鲜亮,块大丝多,肉实汁绿,辛辣味烈,清香浓郁,水分少,出干率高,可与川姜媲美。每年产出的生姜,大量远销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各地,深受消费者欢迎。

宁阳种姜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产。现在主要产区在县境东部的蒋集、葛石、南驿、磁窑等乡镇,为该县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宁阳黄爪姜,生长娇气,性喜阴凉潮湿,怕旱涝,姜畦必须草墙遮挡。适于疏松透气,土质肥沃的微酸性棕壤种植,立夏前后下种,入伏抠老姜(原种)、追肥,立秋拨遮荫草、追肥、起垄,霜降收刨。栽培时底肥可用土杂肥,追肥最喜大豆或豆饼,禁用化肥,禁忌脏水流入姜地。

姜除用作调味品或腌制外,还具较高的药用价值,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回阳通脉、化淤止血等功能。常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总产3000万千克以上。

二.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宁阳黄梨

宁阳黄梨又名金坠子梨,因其果色金黄、形似坠子而得名,为宁阳县传统地方。宁阳黄梨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抗病虫、易管理、稳产高产、营养价值较高,每百克果肉中含蛋白质0.1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2克、钙5毫克、铁0.2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1毫克、尼克酸2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梨果皮厚,耐贮运,果肉乳白色,味甜多汁,并有香味,是很受欢迎的果品之一。除生食外,还可加工梨汁、梨膏、梨干、梨脯、罐头及梨酒、梨醋等。梨果对止咳、化痰、润肺有特效,被医学界誉为“镇咳果品”。宁阳县1990年被列为省市黄梨基地。

宁阳黄梨产于宁阳县神童山半山腰,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每年四月上旬为梨花开放的季节,漫天遍野雪白的梨花,映衬得神童山更加美丽,为来往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神童山特殊的气侯、土壤为黄梨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2000年黄梨栽植面积2万亩,年产量1500万千克,产品多为外销,供不应求。

三.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许家桥大白菜

许家桥大白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许家桥大白菜】 许家桥大白菜简称“桥白”,为宁阳县泗店乡许家桥邻近的8个村庄所产,主要产于许家桥。许家桥等8村地处洸河沿岸,属鲁西南平原,土地肥沃,地下沙层水甘冽,所产大白菜久负盛名。“桥白”栽培历史较长,明初即已种之。主要品种是当地繁育的青狮子头和黄洋白。

青狮子头只有两层荒帮,个大心实,人立其上而不塌,一般单棵重10~15公斤,最重可达20公斤;黄洋白,色呈中绿,只有一层荒帮,个稍小,但心实不亚于青狮子头。“桥白”具有下锅易熟、熟后浑汤、味道鲜美等特点。常年被济宁玉堂酱园列为专用原料。据传,玉堂酱园以“桥白”腌制的咸菜曾被选为贡品进上。

“桥白”立秋播种,小雪收刨,生长期105天左右。一般行距90厘米,株距60厘米,每亩1200株,亩产1.5万公斤左右。宁阳县每年种植“桥白”1500余亩,总产2250万公斤左右,远销数省。

宁阳桥白大白菜个头匀称、菜心厚实,菜叶鲜嫩,脆而无丝,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炒之易熟,汤浑若粥,味道纯正。素有鲁西南第一白之美誉。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可春、夏、秋三季种植,周年供应市场 ,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江苏、哈尔滨、济南各大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宁阳桥白大白菜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元宝。

2003年桥白大白菜被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员会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7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0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续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0年被评为“宁阳十大特色产品”之一;2013年被评为“宁阳十佳名优特农产品”。

宁阳桥白大白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便被定为御膳必备菜,深受皇家喜爱。基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下水充沛、水质良好,沟、渠、路、林配套,野生动植物资源较多,具有发展绿色蔬菜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大白菜从团棵到莲座期,气温日渐下降,天气温和,十分适宜大白菜生长。在生产上,实行技术人员包村包地块,责任到人,技术到地块,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统一组织制订、实施了生产技术规程,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并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产品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该产品在本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许家桥大白菜

宁阳县泗店镇蔬菜协会

12577764

大白菜

四.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松鹤同春

松鹤同春

主料:松花蛋20g、黄白鸡蛋糕各20g、火腿50g、酱牛肉120g

配料:白萝卜160g、胡萝卜50g、黄瓜230g、冻粉20g、香芹10g

制作工艺:

1、冻粉加水煮化后倒在大盘内,凉透后即为盘底。

2、松花蛋、黄白蛋糕该岛后在大盘中间摆出鹤的身尾形,白萝卜刻出鹤的头、颈、翅,胡萝卜刻出鹤的腿形,再与鹤的身尾拼成全鹤。

3、酱牛肉做松树干,黄瓜皮做松叶,沿鹤腿底摆成送树状。

4、用剩余的原料在松树下边拼摆彩山、草、竹、花即成。

成品特点:造型美观大方,形态逼真精细,用料搭配合理。

五. 广西 桂林 兴安民俗文化 瑶族大粽粑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

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如决定还愿时,即在盘王庙中-,到冬天还愿,还愿时请几个师公和每户出一人到盘王庙住,请师公的人数和还愿的时间由还愿的种类而定,如还的是上元三府愿则要在庙内住七天,请七个师公,最后一天就将盘王庙的神位请到村里,各户所有的人都聚而进餐。聚餐和在庙住的时期所用的米,酒都是自备的,此外,平均每户还平摊用的钱。

家中有病时则单独还愿,叫安龙愿,也是在冬天还愿,时间的长短和请师公的人数,同样由-的等级而定,还愿是在自家的祠堂中进行。

六.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泰安豆腐

泰安豆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豆腐原是泰安农家的四季菜,后来随着历代帝王到泰安祭泰山,先后建起了不少寺庙、庵堂,吃素吃斋者增多,豆腐便成为这里的重要菜肴,在元朝以前,就已成为泰山和泰安地区一流名菜。乾隆年问修订的《泰安县志》曾作这样的记述:“凌晨街街梆子响,晚问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反映了当时泰安城豆腐业兴旺的景象。李白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由湖北安陆迁来济南后,以及杜甫客居山东时,他们都曾多次上泰山,并品尝“泰安三美”菜肴之风味。“游山不来品三美,泰山风光没赏全”,这是当地长期流传的赞誉三美菜肴的佳话。“三美豆腐”一直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七.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葛石大枣

葛石大枣是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的。葛石镇大枣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枣林8万亩,主要品种有圆红、长红、酸铃、六月鲜等,年产大枣3000万公斤,是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的“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大枣之乡”。

葛石镇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为枣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葛石镇地区具有花岗片麻岩质母质条件的覆盖型砂质棕壤土,棕壤土中的微量元素为本地特色大枣优良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本区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适宜枣树生长需要。此外,棕壤土中有机质、腐殖质及氮、磷、钾含量较高也促进了大枣的品质优良。

葛石大枣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圆铃、长红、酸铃、六月鲜等,个小核小,色泽嫣红,脆甜可口,营养丰富。圆铃枣干枣平均果重14g,每百克含Vc860mg,系枣中精品,被世人称为天然维生素丸,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大枣,胜似灵芝草”之美誉。2000年,该镇为其大枣系列产品注册了“神童山”牌商标,共涉及4大类80多个品种。以葛石大枣为原料加工的蜜枣、乌枣、枣酒、醉枣、大枣饮料等滋补保健系列产品已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其中“泰山芽枣”、“金丝蜜枣”、“大枣露”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被确定为“山东省进出口免检产品”。

宁阳县葛石镇枣林面积达8万亩,成龄枣树80万株,年产大枣2000万公斤。1986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大枣生产基地”,2000年5月,该镇被全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大枣之乡”,2000年9月,葛石镇圆铃大枣在全国首届红枣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称号。2001年11月,又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2003年5月,葛石大枣通过了省无公害产品验证;2008年6月,葛石大枣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

八.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家常烧海参

家常烧海参

主料:肉末、水发海参。

调料:葱姜、酱油、精盐、味精、料酒、白糖、清汤、油、葱油、湿淀粉各适量。

制法:

1、将海参顺长片成抹刀片,放在开水中汆一下,捞出控水,蟹黄切成0.5厘米见方的丁,葱、姜切成末。

2、净锅置火上,加底油烧热,用肉末、葱末爆锅,加海参煸炒一下,再加酱油、精盐、味精、料酒、白糖、清汤烧透,用湿淀粉勾芡,淋上葱油,盛入盘内。

特点:黄黑相衬,鲜美可口。

九.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呱嗒子

山东特色美食呱嗒子。也叫"牛舌头",是山东回民独有的手艺,又薄又脆,形如牛舌头,有咸、甜两种。

十. 云南省 楚雄 大姚县民俗文化 八宝印泥

彝族梅葛是云南彝族的一个主要曲种,流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永仁等县的彝族聚居区。梅葛,意为口头说唱的古老故事,是一部古老的长篇说唱史诗,无文字记载,主要靠口耳相传、沿袭演唱而保存下来。内容是彝族人对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理解以及生产劳动、婚丧嫁娶、风情习俗的记述,它被视为彝族人民的“根谱”,并被誉为彝族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后,梅葛得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逐步为更多人所认识。1958年10月,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出席亚洲作家会议,在其报告中说:“中国彝族1万1千行的长诗《梅葛》也是口头流传的关于人类历史及对大自然斗争的史诗。”

梅葛曲本主要由“创世”、“造物”、“婚配”、“丧葬”4个部分组成,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它的每一章互相不可分割,通篇或分章演唱均可。梅葛曲调分为“正调”和“慢调”两种;根据演唱内容不同,又分为赤梅葛、辅梅葛、赤梅拉梅和娃娃梅葛四类,其中赤梅葛和辅梅葛属于比较古老的曲调,又叫“古腔调”。赤梅葛一般是悲调(又叫哀调),忧伤低沉,多用于丧葬、祭祀;辅梅葛一般是喜调,婉转抒情,多用于婚嫁、节庆、起房盖屋、生产放牧等;赤梅拉梅是在上述两种古腔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叫杂调,如大姚县昙华乡流行的“过山调”、“玛嫫诺调”、“马樱花调”等和婚礼时唱的“请客调”、“讨亲调”、“青棚调”、“进门调”、“迎客调”和“送客调”等。

梅葛演唱有单人、双人和集体3种形式,前二者一般为坐唱和站唱,多人演出为走唱,与舞蹈结合,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伴奏乐器主要有葫芦笙、口弦、笛子、月琴等。用彝汉两种语言演唱,唱词以七字句、五字句为常见,其中以五字句居多,讲求彝语声韵,诙谐风趣,深受彝族群众喜爱。

过去,演唱梅葛的歌手主要是毕摩,他们既是彝族祭师,又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保存、加工和传播者,是彝族的知识分子。近年来涌现出许多青年歌手,创作的曲目超出了传统的史诗范畴,多用于反映彝族人民的新生活,如《民兵队长阿利若》、《昙华山上不老松》、《彝家山寨新事多》、《红军长征过楚雄》、《美上加美》等,先后参加了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等活动并获得各种奖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