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湖州特产黄连头 湖州特产核桃定胜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湖州特产黄连头 湖州特产核桃定胜糕更新时间:2024-04-17 06:16:48

一. 浙江省 湖州 南浔 湖州羽毛扇

产品名称: 湖州羽毛扇

产品产地: 浙江省湖州市

产品特性: 选料考究,工艺精湛、造型别致、风格俊逸、质柔风软、堪为消署纳凉之上品。

产品简介: 湖州羽毛扇向以选料讲究,工艺精巧、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而著称。古时制羽毛扇的原料有:凤、丹鹊、鸢、雉、鹤、孔雀、鹳、天鹅、红鹅、关睢、白鹭、青庄等。千百年,有许多动物鸟类灭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保护珍稀鸟类灭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保护珍稀鸟类,羽毛扇的制作原料转入以家禽羽为主,如鹅、鸭羽。

产品历史: 羽毛扇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崔豹《古今注》一书中记载: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代已有鸟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周代,羽扇用于仪卫,至三国诸葛亮捉白羽扇指挥三军,晋顾荣攻陈敏麾以羽扇,于是羽扇在吴地盛行。有史料载:“摇鸢鸟翼者,吴楚也”,“执鹤翼,楚之士也”。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物“莫盛产于东南”,在当时的吴楚大地已十分流行。湖州羽毛扇古时的制作之法,据有关史料记载,大体可分七大工序:采羽。每岁二月住淮扬、直隶、湖广,向猎者购各种羽毛,谓之羽客。选羽。作扇羽毛,择整齐洁净者为上,余料充粗扇料。染羽。以羽纯白者为上,染色次之,羽毛中惟天鹅、鸭、鸵可以染色。造柄。柄有角、有木、有竹、有絷,以金婆弄俞氏造柄最精。成扇。取羽全者裁之,或不圜正,择其色泽相同类,长短配合。缀饰绒。扇成之后饰彩绒以章羽仪,有一扇一绒者,或二三绒者,绒色不一,随扇深浅饰之。现在湖州羽毛扇制作之法,基本继承和保存了古时的传统工艺。湖州羽毛扇的扇名也多种多样。据有关记载,如以人名者:曰诸葛,形尖,以鹤、天鹅、雁等羽毛为原料;以色为名者,曰白团,形如荷花,用鹤鹳、大补翼下羽毛为原料;以羽为名者,曰仙鹤、天鹅、角鹰、淘河、青鸡。淘河、青鸡二羽制扇有全面、半面,全面扇中有晕如月者,半面扇中有半月晕者,称之为雁团、鹰团,有古人朱团之意。

产品典故:吴兴(湖州)属三吴之一,其物产丰富,手工业十分发达。湖笔、绫绢、铜镜、羽毛扇等传统工艺品, 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唐·颜真卿公元772至776年任湖州刺史,在他的《石柱记》一文中曾记吴兴事,兼及吴兴姚苌雉尾扇,这说明吴兴(湖州)制羽毛扇至少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至明清时期,吴兴羽毛扇更是名满天下。清代张燕昌在他的《羽扇谱》中曾赞道:“吴兴团扇名天下,诸葛王睢不倚罗,淮海帆墙回羽客,春今门巷认金婆。”古时制扇工匠大都居住在湖州金婆弄。今湖州城内尚有金婆弄地名,弄的北面便是苕溪的一条支流,古时沿河而建的街坊遗址至今依稀可见。长期以来,人们对湖州出产羽毛扇的历史带有疑问,认为羽毛非湖州,为什么制扇独擅于湖。对此,清·王延鼎在《杖扇新录》中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说明:“禽羽枯而散,惟浙江湖郡骆驼桥下之水,上承苕溪,剽急厚重,浣羽其下则粘而不枯,光滑如缎,故羽扇独产于湖郡。

二. 浙江省 湖州 德清 湖州欧诗漫珍珠

产品名称:欧诗漫珍珠

产品产地:浙江湖州

产品功效:据近代医学研究证明珍珠中含有大量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皮肤生长因子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抑制脂褐素生长,增强表皮细胞活力,延缓细胞衰老。所以,长期使用含有珍珠的美容化妆品,能滋润嫩白肌肤,焕发青春魅力

产品简介: 欧诗漫珍珠化妆品系列产品,精选优质珍珠,采用先进技术,结合古代宫廷验方,精心研制而成。每款产品均含有4%—10%的活性珍珠美容素。完全保留珍珠中的有效成份,又达到极易被皮肤快速吸收利用之功效。 目前,公司生产的珍珠化妆品主要包括洁肤系列、护肤系列、彩妆系列、护发系列、美发系列等五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质量上乘,商标在1994—1997年连续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1995年,欧诗漫珍珠化妆品系列被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定为唯一指定珍珠系列产品;同年又荣登浙江名牌;1996年,欧诗漫珍珠化妆品荣获中国市场商品质量跟踪调查“十佳品牌”;1997年被评为“97购物首选品牌”;同年又荣获“中国公认名牌”商品。

产品历史:珍珠自古为美容润肤之宝,四千多年前埃及贵妇人就用牛奶调珍珠粉擦身体,润泽肌肤。我国使用珍珠美容历史悠久,据《本草纲目》记载:“珍珠涂面,令人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能化面去黯,令光泽洁白”。明代学家张景岳的“莲子胡同方”,可用于润泽肌肤祛除雀斑,使肌肤白皙亮泽,是古代著名用药方之一,而其主药就是珍珠粉。更有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她使用珍珠粉来滋养容颜更是到了登丰造极的地步,她不仅有专门研磨珍珠粉的太监。而且有专门人员替其收集各地上等珍珠,以供享用。因此慈禧年过六十肌肤仍是细腻白嫩,滋润柔滑,堪称中国一代艳后。

三. 浙江省 湖州 德清 德清茶叶

茶叶

茶叶也是德清之一,全县茶地面积1.3万亩,年产2万多担。莫干山区是德清茶叶的主要产区。莫干山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列为上品。

德清西部山区植被茂密,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产。这里农民历来注重茶树栽培和茶叶的采摘、制作,成功地生产出了“黄迥云雾”、“南路炒青”、“青龙茶”、“龙山翠峰”、“雨前春”、“雨花春”和“莫干山云露”等地方名茶。这些均以色翠、香永、叶厚、味醇而享有盛誉。

一等黄芽以初展的一牙一叶为原料,每斤茶叶约二千个芽头。黄芽茶外形紧密,大小匀称,犹如莲心;色泽黄绿油润,黄毫显露,芽叶成朵;汤色澄黄明亮,清香芳烈,细细品尝,其味鲜爽、甘醇、隽长,有提神醒目之功效。其氨基酸及总量、茶氨酸及谷氨酸含量都大大超过浙江省的十余种名茶。

德清莫干山绿茶必将散发出更加浓耶的清香,获得更多茶客的青睐。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黄连

利川黄连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川黄连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恩施药材丰富,主要有利川黄连、窑归、板党、当归、天麻、贝母、田七等,利川黄连最为著名。黄连性寒、味苦,具有泻炎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主治高热烦躁、胸闷呕吐、泄泻痢疾。利川市春迟夏凉,秋早冬寒,垣充沛,日照较少,为黄连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川市栽培黄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黄连的重要产地。

全世界种植栽培黄连最早的国家就是中国,其中,拥有将近1000年种植悠久历史的要数湖北省的利川市,自古以来被世人称为是中国“黄连之乡”,利川所产的黄连形如鸡爪,即有“利川黄连”之称,品质药用为全国最优,它别名又叫南岸味连,属于黄连中的名贵品种。

利川黄连形如鸡爪,根茎集聚成簇,黄肥坚实,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1985年,利川被湖北省计委列为全省黄连基地县,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指定为全国黄连生产基地。

利川位于鄂西南隅,属于云贵高原东北延续部分,为大巴山系余脉,武陵山系西北部,面积为4602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寒池,海拔2415米,最低点位于西南部长顺郁江出境处,海拔315米。利川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平原相比,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冬长夏短。年均气温8-12℃,年日照时数1278小时,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190天。

利川市为黄连生产作了大量艰苦、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工作,使利川成为全国黄连栽培新技术的原创地,全国黄连产地生态保护的示范地,中国“南岸味连”的正宗原产地。

《中国名乡大全》中记载,利川盛产的“鸡爪黄连”,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在2009年底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利川黄连”的品牌价值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为5.99亿元,在中国品牌农产品百强排名中位居第89位。利川适宜种植黄连的地方很多,但最适宜的还是建南镇、谋道镇、汪营镇、忠路镇、凉雾乡、福宝山生态开发区等地海拔在1200米至18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到2008年底,利川市共有黄连留存面积9.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4%,黄连产业总收入达2.7亿元。

利川现有15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出产黄连。主要生产基地有:建南、汪营、谋道、忠路及福宝山5个乡镇和开发区,涉及有110个村、970个村民小组、3万多农户种植黄连。2009年利川黄连产业总收入4亿元,其中连农收入2.3亿元,销售企业1亿元,加工企业0.7亿元。其中,利川香连药业有限公司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以黄连为原料药,进行中成药加工,2004年通过国家“GMP”认证,其加工生产的“香连片”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应急储备药品。利川市清江黄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黄连种植为主,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专业公司,公司现有基地总面积4000余亩,其中黄连留存面积1500亩,产品以统连、枝连、黄连饮片为主,销往武汉、亳州及安国等地的药材市场及药材加工企业。

目前利川市黄连留存面积约5万亩。通过推广黄连之圣徐锦堂教授的“生态节能黄连栽培技术”后,从2001年以来每年以新栽培l万亩面积增长,预计到2010年留存面积将达到10万亩,每年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药农增收1.2亿元左右。

地域范围

利川黄连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连,又称南岸味连,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利川黄连在当地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连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连基地。

特定品质

目前,利川黄连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文化典故

《利川县志·卷之七·物产篇》记载:“黄连,邑产甚多,似鸡腿者良。”说明明朝土司制度时期利川黄连已广有栽培,且有鉴别良莠的标准。其实,从唐至清代,黄连一直是利川重要的土产,并用作贡品。清朝以后,黄连种植面积逐渐增加。

五. 甘肃省 兰州 皋兰县 皋兰禾尚头小麦

皋兰禾尚头小麦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小麦精品“和尚头”

“和尚头”是皋兰北山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之一,其特点是耐旱、抗病、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面筋高、口感好。相传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供皇室家族享用,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民间用“和尚头”小麦面粉做“长寿面”,烧制的“烧锅子”是兰州地区人民喜爱的食品。皋兰种植“和尚头”小麦的历史,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兰州市志·农业志》记载:“兰州地区距今5000年前已种植小麦,汉代小麦生产仅次于粟稷”。明代以前,兰州地区种植小麦,仅限于市区近郊。而兰州城北广大地区,即现在的皋兰、永登秦王川、景泰、白银市等地,历届羌、戎、匈奴、鲜卑、吐蕃、蒙古等民族居住,以游牧为主。

“元末,饥荒严重,人民死亡流离,土地大部荒芜,无人耕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至二十三年(1389年),甘肃庄浪卫等地出现荒地垦壁,粟麦有获,米价日减,每石至500文的景象。”

明初开荒种麦,并非就是现在的“和尚头”。现在的“和尚头”小麦,是在皋兰气候干燥、·强光日照自然环境下,经长期自然条件的选择和劳动人民对小麦品种选育的产物。元代以来,皋兰气候日趋干旱。据解放以来气象观测记载,皋兰年平均降水量266毫米,年蒸发量1807毫米,是降水量的7倍。皋兰降水多集中在7月、8月、9月,占年降水量的80%。相对湿度平均为54%,绝对湿度为6.6毫巴,干燥度为1.89,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据资料分析,平均十年中六年是春末夏初早,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伏旱。干旱发生机率为87%。这与“十年九旱”的民谚是相吻合的。皋兰县地区气候的另一特点是强光照。平均日照时数大于或等于5℃的积温3216.6℃,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802℃,无霜期144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法则,“和尚头”小麦正是在500年的栽培历史中,经自然选择选育的小麦精品。

“和尚头”小麦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为须根系,主根可入土300厘米以上。次生根多集中在20厘米~50厘米的耕作层,以利于充分吸收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茎直立中空,由4~6个生长节组成。在新砂地和雨水较正常的年份,“和尚头”小麦分蘖成穗率可超过10%。蘖小叶窄,无腊粉,株高122厘米,穗状花序,小穗有2朵~3朵花,穗无芒,圆锥形,壳色红,成熟后口紧,不掉籽。颖果椭圆、红色,麦粒中、小,较细长。发芽时,芽鞘坚硬、粗壮而长,鞘尖锐利似锥,可刺破坚硬的砂层或土块,利于抗旱深播、早播。“和尚头”小麦质量高,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这是在强光照、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植物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结果。据省农科院、甘农大测定,“和尚头”小麦千粒重35克,面粉白度74.81%,偏黄度15.9%,粗蛋白含量16.02%。黑石乡的白坡、大横、石青等地的“和尚头”粗蛋白含量18.54%,赖氨酸含量0.54%,干面筋含量13.9%,湿面筋37.05%,沉淀质29.8%。与其它品种小麦相比,粗蛋白高出2~4个百分点,赖氨酸高出0.1~0.2个百分点,面筋含量高出4~5个百分点。“和尚头”属硬质小麦,咬断麦粒,茬口呈玻璃质状,硬度达14.9,也高于其他小麦。“和尚头”小麦粉质较细、砂,含纤维少,容易消化吸收,口感好,是兰州地区做拉条子、馒头的最佳原料。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到兰州郊区访问,村民用“和尚头”面制做的浆水长面招待,受到郭沫若、宾努的高度赞誉。

“和尚头”小麦具备极强的抗旱、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在土壤含水仅有5%~10%的极干旱土壤上,也能开花结实,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3%时,生长正常。播种时,新砂地不需施肥,中砂地用耧种点化肥即可(一般亩种10公斤尿素或硝铵)。生长期内不需要追肥。“和尚头”小麦的另一特点是高效益、低成本、无污染。生产每公斤“和尚头”所需成本只需0.18元左右,而水地小麦需0.8元左右。“和尚头”小麦的市场价格要比水地小麦高30%以上。由于“和尚头”在种植中,基本不施化肥、农药,所以无污染,是地地道道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和尚头”小麦一直是干旱地区粮食作物的主栽品种。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县种植20多万亩,60年代增至36万亩左右。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1980年“和尚头”种植面积仍在20万亩左右。1986年以后,“和尚头”种植面积10~12万亩,平均亩产75公斤左右。其中,8万亩旱砂地“和尚头”小麦,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4万亩早土地“和尚头”小麦,平均亩产45公斤左右。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已面向市场经济,由数量型向质效型转变。“和尚头”小麦将以其质量高、效益高、低成本、无污染等品质优势,成为质效种植业的首选品种。种植技术方面,在压砂覆盖技术的基础上,可发展塑膜覆盖、秸秆覆盖。蓄集雨水滴灌、喷灌,使“和尚头”单产稳定在100公斤~120公斤左右。

地域范围

皋兰县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北部郊区,位于北纬36°05′至36°50′、东经103°32′至104°22′。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总人口16.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地势山川相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东临白银市和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区,西连永登县,北依景泰县。县城距兰州、白银两城均为45公里。皋兰禾尚头小麦产地范围为忠和镇、石洞镇、九合镇、水阜乡、黑石川乡等5个乡镇34个行政村,年种植总面积690公顷,年产量1350吨。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水黄连

紫草科草本植物,茎不成型,高约25公分,疏有分枝,叶互生,椭圆形,长0.5厘米至0.6厘米,宽1至2厘米。夏日枝梢抽穗状花序,开小型紫色、白色喇叭花。味苦超越黄连,并带鱼腥。利用洪水自然播种,我县酉水沿岸水滨产有少量。清热解毒,治妇科慢性疾病具有特效,亦可治痢疾、子宫颈癌等多种疾病。( 龙山)

七. 浙江省 湖州 德清 鱼鲜

产品名称:鱼鲜

产品产地:浙江省湖州市菱湖

产品特性:香味四溢,回味无穷。

产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等丰富营养。

产品功效:味甘性温。功能为利水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

产品简介:菱湖的“鱼鲜”有三大特色,一是做得精细,味道特好;二是便宜,价格公道;三是品种全,江南的各种淡水鱼在这里都能品尝到。人们把菱湖称作“中国鱼都”,的确当之无愧。菱湖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属湖州管辖,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据说,中国四大家鱼,即青、草、鲢、鳙的人工饲养首创地,就在菱湖。历代以来,菱湖的“鱼市”就相当兴旺。清《菱湖镇志》有这样的记载“菱湖,居人于舟中列货市之,以鱼易货,谓之‘水市’,甚有夜市”。清厉鹗的《菱湖小咏》也说过:“列眼忽成市,知家奁镜开。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其实,菱湖镇的名称,“菱”和“湖”两个字,就是“鱼”字的派生词,即所谓“湖中菱好鱼自肥”嘛。

产品历史:关于菱湖镇的溯源,其“镇志”是这样说的:“唐宝历元年,兴修水利,开凌波塘,贯通龙溪,蓄水养鱼。连秀溪港,筑秀溪桥。凌波塘盛产菱,故名菱湖”、“民聚庐于塘东至秀溪桥,渐成村落。宋室南渡后,治市廛,建桥梁,市鱼货,蔚成镇集”。可见,菱湖的鱼市及水产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菱湖的“鱼鲜”很出名,品后,食客无不交相称赞。有人说:“菱湖的鱼鲜乃天下第一味也!”不知此话有无夸张?不过,听说不少人“不远百里”之遥,专程开车赶往菱湖,为的只是到那里一尝“鱼鲜之美”,一饱“口腹之欲”,此事倒是不假。宋代,射中村民就利用当地宝溪水酿酒,成为旧时归安县的七大酒坊之一。千百年来,菱湖人把羿奉为土地神,把嫦娥奉为土地娘。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当地的民谣有“金满田,银满塘,蛋大的珍珠用船装,河港交织水晶网,元宝浮在水上面”,生动地描绘了菱湖作为“鱼米之乡”的繁荣与富庶。那里的美食、蚕歌、渔舞、灯谜和充满江南风情的民乐等,都将为菱湖经济起飞增辉添彩。毫无疑问,今天菱湖“鱼文化”的发扬光大,将为菱湖史册写下一页全新的篇章!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鸡爪黄连

黄连是毛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味连、雅连,因外形酷似鸡爪,又被称为鸡爪黄连。恩施市是全国著名的黄连产地之一,故素有"黄连之乡"的美称。

九. 山东省 烟台 莱山区 杠子头火食

杠子头火食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山东潍县城西留饭桥一带乡村流行制作一种火食,这种火食和面时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团,只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压制,当地人遂送其雅号“杠子头火食”。后来,这种火食的制作方法流传到荣成石岛一带渔村。

由于杠子头火食冬不甚凉、夏不易馊、口味甘甜、耐于贮存,是渔民出海打鱼携带的理想食品,因此很快流传开来。但后来渔民们发现,杠子头火食经海风一吹,变得又干又硬,难以下咽,于是聪明的渔民在制作时加上油和糖,即成为糖酥杠子头火食。这种火食又酥又甜,不变硬不易馊,成为渔民的出海必备食品。

十. 浙江省 湖州 吴兴区 湖州“四宝”

南宋姜夔赞称湖州为水晶宫,元书画家赵孟頫自称“水晶宫道人”。水晶宫中宝贝多,突出的是鱼类。以城北濒太湖水域来说,就有银鱼、鲚鱼、白虾、角鱼“四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