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特产礼盒伴手礼 云南伴手礼特产价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特产礼盒伴手礼 云南伴手礼特产价格更新时间:2024-01-18 06:51:53

一.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宜良板栗

宜良板栗是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的。宜良板栗资源丰富,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1万余吨,板栗品质优,上市早、口感好,加工保鲜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广阔。

宜良是云南板栗的主产区。滇王甘栗经上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该产品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板栗的营养丰富,栗肉含有蛋白质10%、淀粉70%左右,还含有丰富的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必需,有益身体健康和增强免疫力及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

二.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云南马

【主产区与分布】 主产于云南滇西和滇东的乌蒙山区。分布于云南大理、鹤庆、洱源、剑川、宾川等县。

【形成历史】

云南马古称滇马,是我国西南的古老品种。多年来在云南呈贡、元谋、昭通、剑川、西畴等地先后出土的云南野马化石,说明云南也是野马的主要所在地。

有史以来,原产地野马不断驯化,逐渐用于使役和军事。秦昭王时代(公元前285年),西南夷地区作为蜀的附庸,已经广泛应用马匹。汉代滇为益州郡,巴蜀商贾贩运筰马,更促进民间养马业的发展,当时即以产马著名,并用筰马参加战争。汉代由滇西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古陆路,全都用马联系起来。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车马画象砖、昭通晋墓壁画,都可说明云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盛产马匹。唐代建立南诏国于大理,继续与东南亚诸古国进行通商贸易,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马匹。明代设军马场于永胜县。近世以来,滇马仍不断向省外输出。

滇马的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需要有关。产区在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交错,高差悬殊,地貌复杂,气温骤变,对形成云南马耐苦耐劳、轻便灵活、善于攀登的优良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山区交通不便,公路不通,人民赖马乘骑、驮运,坝区用以挽车,大批物资还靠马帮长途驮运。每年借传统节日和各地交易会,进行竞赛,选择良马。产区人民还对幼驹给予正确的培育和-。这对云南马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 云南省 楚雄 双柏县 云南虎掌菌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中宝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这种菌无盖无柄,在菌体上长满一层纤细的茸毛,呈黄褐色,并有明显的黑色花纹,形如虎抓,因而得名。虎掌菌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鲜时有浓香味,干制后香味更浓。虎掌菌每年八至九月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云南省仅有楚雄州和丽江县的少数地区生产,故较珍贵。


虎掌菌的营养价值:

黑虎掌菌学名枣翘鳞肉齿菌,是著名的出口食用菌之一。菌体粗壮肥大、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胞外多糖,不易破烂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其干品含17种氨基酸,其中有占总量41.46%的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11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该菌性平味甘,有追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效,民间也用其作壮阳之用,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四. 云南省 昭通 绥江县 云南半细毛羊

云南半细毛羊是国内培育的第一个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

一、产地及分布

云南半细毛羊是在云南省的昭通地区,自60年代后期,用长毛种半细毛羊(罗姆尼、林肯等)为父系, 云南半细毛羊图片

当地粗毛羊为母系,级进杂交再横交固定而育成。1996年5月正式通过国家新品种委员会鉴定验收,2000年7月被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云南半细毛羊”。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的永善、巧家等地。

二、外貌特征

云南半细毛羊身体中等大小,羊毛覆盖至两眼连线,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四肢短,羊毛覆盖至飞节以上。

三、品种性能

云南半细毛羊是国内培育的第一个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羊毛细度48~50支。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5 kg,剪毛量6.55 kg,成年母羊平均体重47 kg,剪毛量4.84 kg。毛丛长度14~16cm。母羊集中在春秋两个季节发情,产羔率106~118%。10月龄羯羊屠宰率55.76%,净肉率41.2%。

四、引种繁育

目前,云南半细毛羊受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的青睐,随着电子商贸的发展,更多的用户通过中国畜牧街这类畜牧商贸市场来实现云南半细毛羊的引种繁育、种羊销售、信息交流,云南半细毛羊已经成为专业化养羊和家庭养羊的品种之一。

五. 云南省 大理 剑川 画毡

画毡是剑川白族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于上兰、马登、弥沙等地。其工艺过程是由画师用木笔蘸面糊在白羊毡上作画,然后放进盛有茜草等植物颜料的大锅内煮沸浸染,凉干后剥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画毡图画古朴大方,有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公鸡报晓等,还有花卉鸟兽等变形的白族民间图案。画毡是山区青年婚嫁的必备嫁妆,有生活红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备受喜爱。

六. 云南省 大理 剑川 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独特礼俗。据说,这“三道茶”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种礼节

而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有记载,一千多年前的南诏时代,白族就有了饮茶习惯。随着生活的发展,它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成了白族待客的独特礼俗。到了明代,以茶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的礼节

当年徐霞客来大理时,也被这种独特的礼节所感动。在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对白族的这种品茶方式有过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不“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大理)

七.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擦尔瓦

擦尔瓦,彝语,又称“瓦拉旁钵”,汉译“木子毡衣”,是彝族的传统工艺服饰。 1963年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招魂墓壁画中,就已描绘了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悬佩刀的彝族武士的形象,证明在距今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地区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具实用功能,又极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工艺服饰一擦尔瓦。

擦尔瓦手工制作,多由彝族妇女家庭劳作完成。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选料:选用优质羊毛,洗净、晾干。二、抛松:将洗净、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弹松。三、捻线、染色:用家纺“坠子”将羊毛捻成细毛线,再将细毛线三股合一,扭结成细羊毛绳,用土靛染成青色。四、织羊毛布:用土制布机将已浸染着色的羊毛绳织成布;布的幅宽、长度无统一规格,按拟制的擦尔瓦的大小、长短确定。每块羊毛布的上沿要留缝,下沿留16-33厘米长的羊毛毡须。五、缝制:每9块羊毛布沿纵边缝合成一件,从上沿预留的缝中穿缀一股羊毛绳作系带。

绣花:用预染好的各色毛线,在成型的擦尔瓦的胸背处绣制图案:成品擦尔瓦无袖、无领扣,形制与披风相仿。披戴时,上齐肩、下至膝,膝以下是飘拂的毡须,胸背处是彩绣的图案。图案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十”字形花纹边框,边框内是4朵角偶对应的小花,边框上下各有两条波状纹,喻指山脉连绵、峰峦叠起;或作夸张变形处理,象征金沙江水波漫漫。走遍天涯海角,也不忘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纯然一色的靛青作底色,图案则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古朴稚拙的图案设计,反差强烈的色彩效果,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信息。擦尔瓦流行于金沙江沿岸彝族聚居区,尤以永善县彝族妇女制作的擦尔瓦为上品,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不但在大、小凉山彝族中享有盛名,也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广大群众倾心钟爱。

擦尔瓦防潮、避水、御寒、抗暑、冬暖夏凉,放牧、狩猎、外出旅行,白天当衣服,晚上作被盖,一专多能,是最为方便、适用的行装。一袭擦尔瓦,披戴于男性身上,更显剽悍威武、英俊潇洒、精神焕发;女性身着擦尔瓦,举手投足间,下摆缀饰的毡须轻拂慢扬,仪态端庄又不失炯娜抚媚,别是一种巾帼气慨。婚嫁、节庆、走亲访友,擦尔瓦既是自尊、自信、自爱,展示自身魅力的“时装”,也是“火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挚爱亲朋好友、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富热情的表达。男女老少身披擦尔瓦,或举杯畅饮;或忘情地歌舞于青山碧水间;或点燃篝火,狂欢娱乐,通宵达旦,那真是令人目眩神移、心旌摇荡的醉人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彝族传统婚俗中,擦尔瓦更是不可或缺的增添欢乐喜庆气氛的道具。姑娘要出嫁,对幸福的憧憬是无法掩饰的,甜蜜、陶醉、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灿然若星辰般在眸子中闪亮。可面对亲友,那独特的、不无羞涩的甜蜜的向往又需要某种掩饰。于是,一袭擦尔瓦顶在头上,便是送亲队伍中新娘特有的装束,与汉族婚俗中"盖头"相似。在迎亲的队伍中,擦尔瓦是抵御“温情攻击”的武器。当迎亲的队伍进入女方家时,无一例外地要遭“泼水”攻击,虽然是礼俗,是默契,但若数九隆冬被劈头盖脑地泼上几盆水,那滋味确实也不太好受。抵御攻击的办法,是把擦尔瓦顶在头上,裹在身上,任你倒海翻江,我自岿然不动。"攻击"演绎出喜庆、演绎出撩人心魄的温馨。

擦尔瓦,彝族人民永远钟情的“时装”。擦尔瓦,民族工艺的奇葩。

八.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酸竹菜

酸竹菜是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夏初挖出,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独龙语称“美皓”),食前以热水浸泡,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味鲜美爽口。制成的酸笋是将鲜笋剁碎,舂打至绵软,密封在竹筒里,用芭蕉叶封口,放在有细小泉溪处淋滴,数天后发酵变酸,取出晾干做酸竹汤,去暑解渴,是夏季适宜的汤食。

九.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云南下关沱茶

云南下关沱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下关沱茶是大理市下关茶厂生产的名牌产品之一,原名“团茶”,1902年由下关“福春恒”商号生产,大都销往四川叙府(今宜宾)等地,用四川沱江之水泡茶,味道甚佳,因此更名“沱茶”

下关沱茶选用云南省临沧、保山、思茅等30多个县出产的名茶为原料,其初制工艺经过人工揉制、机器压紧数道工序而成,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橙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治病之保健作用。在国外,人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在中国,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

下关沱茶3次荣获省优产品称号,国家质量银质奖和世界食品金冠奖,被授予“中国茶叶名牌”称号;1996年10月在法国巴黎荣获第十届产品质量欧洲金奖。( 大理)

十.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腊县 云南砂仁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砂仁,特别是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一带,更是砂仁的集中产区。这是云南省的科学工作者同基诺人共同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砂仁,有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的功效。它是一种姜科植物,分春砂仁和壳砂仁两种,以果实及花入药。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的作用。系名贵的常用中草药,也是常用的香砂胃丸、香砂六君子九丸,舒肝丸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砂仁种植后,一般3年便开花结果,亩产可收益500到1000元,能连续收获10年。云南、两广所产、以春砂仁为多。目前云南的砂仁产量占全国第二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