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茂名化州特产合集 广东茂名化州特产在什么地方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茂名化州特产合集 广东茂名化州特产在什么地方买更新时间:2023-10-05 04:06:56

一.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信宜八角

信宜思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西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毗邻,森林覆盖率达到98%,目前拥有八角生产基地5万多亩,是广东唯一的八角生产基地。全镇有12个村委会4.5万多人,平均每人就拥有1亩多八角地,农民经济网站收入60%来自八角种植。在该镇木瓜、双垌两村,人均种植八角2亩以上,10亩以上的八角果园比比皆是,1995年,在镇政府的努力下,该镇八角产品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镇里许多八角销售公司都与港台、美国的销售商签订了合同,当年销售八角创汇就突破800多万美元。

二. 广东省 茂名 化州 化州隔水蒸鸡

隔水蒸鸡,同样是茂名的一道名菜,化州人早期引以为荣的葱油鸡、白切鸡在盐焗鸡的冲击下,失去了一定的魅力。于是饭店经营者们想起当地民间有隔水蒸鸡的制法,制作其实很简单,挖空鸡内脏后,塞进香菇虾米之类,整鸡装在盘里,然后把它放进装有一定量开水的锅里,用火加热慢蒸,利用沸水蒸汽把鸡蒸熟,这样的鸡既香滑鲜美又性情温和,让吃怕了煎炸食物的人们胃口大开。

众多鸡的菜式中,广州市最喜爱吃原汁原味的原味鸡。三宝聚友缘出品的原味鸡又叫隔水蒸鸡,都是用110℃的蒸柜原只蒸熟的办法制成。原味鸡因制作的方法和配料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其共同特点是皮爽肉滑,能保持原汁原味,最特别的是,有一种特别的骨香味美。

二年前,三宝聚友缘吸取白切鸡之长,而避其之短,用隔水蒸鸡的新工艺,创制出风味与众不同的食法。闻起来除了一股热气,还有一种鸡的鲜香气直冲肺腑。眼前,是鲜嫩欲滴、极0食欲的鸡肉。用指尖轻轻撕下一块,吃一口,油而不腻,芳香满口。原味鸡不但较好地保留了白切鸡的清淡风格,而且比一般白切鸡更为鲜美、爽滑、清香,甚至连“骨都有味”。

三.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信宜田七

信宜田七是名贵中药材,有行瘀、止血、消肿、镇痛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和各种出血病症。田七对种植环境和栽培、管理、收获、加工等技术,要求极其严格,而且种植期长,3年后才有收获,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抓不好,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1965年,信宜县大成、白石两公社在海拔700~1500米之间的山地上试种田七。1969年,已发展到60公顷,并陆续收获。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田七种植成为山区致富门路之一。1987年,信宜县大成镇北梭村经营田七44公顷,年收获8.4吨,产值2105万元,全村1590人,单田七一项,每人收入达1300多元。1988年,全县种植田七255.3公顷,产量22.4吨,为广东省田七种植之冠。

四. 广东省 茂名 化州 中垌猪

中垌猪

中垌猪以产于中垌而得名,它是广东省内良种猪之一,是化州市农家养猪的主要品种。相传中垌猪始养于明末,清代中叶,中垌猪发展到3000多头/年。民国后期增至6000多头/年,其中母猪300多头。新中国成立后,中垌猪得到较大的发展。1963年省农业厅在本县中垌公社设中垌生猪育种辅导站,主管中垌猪种的提纯推优工作。此后,中垌猪逐年增殖,1979年增至3万多头,其中母猪2000头;1985年增至8.4万多头,其中母猪将近4000头;1988年增至8.8万头。

中垌猪具有早熟、肚兜大、粗食、快长、易肥、皮薄、肉嫩、矮脚易圈和母猪产仔多等特点。据1985年编印的《化州县农业生产规划报告集》记述:中垌猪在通常的馒头和管理下,猪苗65天脱奶,重为10公斤。肉猪增重高峰期为7-9月龄,育肥至11-12月龄,体重可达100-120公斤。中垌母猪平均每胎产10.8头,与高州黄塘猪、徐闻细骨猪、海南文昌猪、粤北梅花猪、普宁流沙猪种比较,24月龄母猪产仔数多1-2头,仔猪平均日增重0.1-0.2公斤。中垌圩猪行是中垌猪苗的集散地,每逢圩期,四乡养猪户前往购买猪苗者络绎不绝。中垌猪全市多数地方也有养殖。此外,相邻的高州、茂南、廉江以及广西的陆川等县(区)亦有饲养。1988年畜牧局下属猪场,以中垌种猪与外地黑白良种猪杂交,繁殖新一代品种,供各地农民饲养。

五.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高州狗肉

高州狗肉

踏入农历10月,狗肉开始飘香高城。高州人素以吃狗肉

为时髦,尤以打边炉最受欢迎。故酒家无论平时的生意多么清淡,但冬季时节经营狗肉却异常红火。据悉,高城经营狗肉火锅的酒家,大排挡逾百家,日销狗肉2吨,按人均1斤计算,每天的食客就达4000人次,这可不算是一个小数目。

冬季进补的方式许多,人们以狗肉为首选,不仅因其肉味鲜美,营养

丰富,具有滋阴补肾,行血驱寒的功效,而且价格适宜,人人都可以承受得起。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又据说一种叫“佛跳墙”的名菜,主要原料就是狗肉,连-都受不住吸引,其味如何可想而知;而打边炉的狗肉每斤25—30元,三、五人花百多元就可享受一顿,的确合算。昔日,狗以为贱而不上席,而今狗肉成了席上珍品,真是令人始料不及。

打边炉吃狗肉颇有讲究,选料当以本地狗为上选,因其瘦肉多,饱吃

不腻,而饲料狗则全身是瞟,嘴腻无味。本地狗又以20—30斤重的家狗为佳,其肉质纤细,味正,而体大的狼狗肉质粗糙,有骚味。按人均8两或1斤为宜,先用香油炒干血水,然后泥锅盛之加上狗汤,适当放上一些药材,如草果、陈皮、红枣、丁香之类,切记要加二、三两蚝豉可中和也使汤味更鲜,猛火锅滚后再用文火慢炖,约30、40分钟,当狗肉软硬适中时,此时食狗肉最适宜。若时间短皮硬肉韧嚼不烂,时间长则肉烂没有什么嚼头,故要掌握好火候。会吃的人,都把第一煲汤分吃净尽,再另加狗汤煲汤自己爱吃的助食,譬如深薯、萝卜、香菇、针菜之类,最后便是煲西洋菜或生菜等青菜,以去腻滞。

每当华灯初上,满街的狗肉档汤滚锅开时,香喷喷的狗肉在空中弥漫,

着实教人垂诞。这时,约上三、五知己,围乎乎去打边炉,喝酒食肉,畅快淋漓,真乃人生一乐。

六.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信宜豆饼

信宜的豆饼是豆制食品,与豆腐相仿,大豆制成豆腐后,还需压少水份,加工成块状。这种食品遍及信宜各地。但最有名气的,数北界豆饼。该地制作的豆饼,皮韧,肉嫩,桔黄色,结实可串,豆香浓,耐炖。切成三角形半裂开,内装入韭菜、猪肉粒、虾米馅料,煎制而成,称“豆饼角”,其香味浓郁可口,为家庭待客之上等菜式,酒家把它列为信宜传统美味菜谱之一。外地人来信宜,品尝后,均赞口不绝。

北界豆饼主要产于北界镇的坡头、金渠、桃子等地。豆饼制作始于1930年前后,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坡头村的张伦瑞(绰号“豆饼佬”)制作豆饼出名。20多人的大家庭大部分劳动力投人制作,每天加工六七十斤大豆,兼制腐竹运去高州、湛江等地销售。取剩下的豆渣作养猪饲料,发展养猪业,平时养七八头肉猪,数头母猪,以及几十头猪仔。近年,张氏后代有些已迁往外地发展豆饼制作业。

北界豆饼制作工艺精细。大豆去壳后,吸足水份(约浸10小时),豆浆幼嫩,只用盐卤凝固,一般不用石膏,故成品无石膏异味。煮豆浆用过的铁镬,去净镬焦加油拭擦再用。包制成块后,用铁筛烤黄。每块6厘米见方,厚1厘米,每斤大豆可制作十三四小块。

北界豆饼主要在当地销售,旺销期逢圩日(集日)有30多摊挡上市。除供当地群众外,市区酒家饭店有时专程前往购买。

七. 广东省 茂名 茂港区 茂名籺

茂名糯米籺堪称一绝,包括有煮汤籺、菜包籺、薯包籺、寿桃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棕、艾籺、糯米糍、黄鳝棍、块籺、舂糍粑等;糯香粘稠性与各式馅香融为一体,颊齿留香。

茂名人逢年关总制作传统小食,做籺,是其中一种。各家各户,自年二十七开始张罗,准备食舀料和糯米。籺有圆有方,用糯米居多,食舀料可用糖或绿豆、腌肉、五香粉等。一种食品,连系了一个民族,连系了一个春节,连系了数十代人的过年情怀。

吃在年,成了一种民众集约观念。工作、劳碌、奋斗了一年,立足岁末,盘点收成,分享酸甜,放逸身心,大快朵颐,充实肚肠,闲享几天,这是人民生存守则的一次集体性呈现。

茂名人爱吃籺。籺是茂名地区市民的特色食品。每逢过年过节或办其他庆典大事便做籺,祖传下来,延续至今。原先只是村民们在家里做籺供来探访的客人食,也作为礼品分送给亲友,如今已发展成城里人的可口食品。村民们把籺运进城去卖,城里的一些酒楼也有籺上桌了。

这种籺是以粘米粉为皮的,馅有甜、咸两类。甜的往往以糖、椰丝为料,咸的往往以花生等豆类为料。做籺时,先用米粉皮把馅包成圆团,再放进一个木制的籺印里压平,敲打出来就是籺了。这种籺印大多是圆形,边缘有锯齿形花边,也有些是心桃形的。做出来的籺不用垫面包那种纸来垫,而是用茂名地区特有的树菠萝的叶子来承垫着放进蒸笼里去炊。用这种树菠萝的叶子来承垫,不但食时好撕剥,而且还给籺留下树菠萝叶的特有的清香。籺蒸好后,往往还在籺上点上红色的食用花1以示吉祥。

此外还有一种籺叫簸箕籺,这种以蒸籺的炊具像簸箕而得名。

八.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合箩茶

【名称】合箩茶

【简介】信宜合箩茶,历史上曾列为贡品,现在被列入中国名茶--历史名茶类,载入《中国名茶志·广东卷》,是广东省15个名茶之一。特级绿茶外形紧结、多毫、呈翠绿色,汤色呈绿色且清澈明亮。清香持久,滋味浓醇,鲜爽可口,带自然花香味。

信宜合箩茶,历史上曾列为贡品,现在被列入中国名茶--历史名茶类,载入《中国名茶志·广东卷》,是广东省15个名茶之一。

合箩茶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合箩茶产地是径口镇三唛顶茶园。三唛顶海拔605米,山顶上有一块大石,直径3米多,形似竹箩,中间裂开,在裂缝中生长一棵茶树,由它繁殖发展,故称合箩茶。该茶抗虫性强,内含物丰富,据测定,茶多酚38.3%,儿茶素总量132.2%毫克/克,咖啡碱4.1%,氨基酸3.3%,水浸出物38.99%。制成的特级绿茶外形紧结、多毫、呈翠绿色,汤色呈绿色且清澈明亮。清香持久,滋味浓醇,鲜爽可口,带自然花香味。

关于这种茶有一个民间传说:早在200多年前,有户姓杨的茶民,在合萝石下开辟了20多亩茶地,世世代代以经营此茶园为生。由于气候适宜,所产的茶叶色清、味香、甘喉、质佳。一天,老茶农正在精心炒茶,一股香味外溢。有两位神仙腾云驾雾来到"合箩石"下棋,忽然被茶园飘来的香味吸引住了。仙人立即弃弈来到茶园,品尝了茶农的香茗,赞不绝口。后人便根据这个传说写出了不少赞美合箩茶的诗句。合箩茶由此声名大振,甚至饮誉海外,到清代,还被列为贡品。直至解放前的三十年间,因遭抢劫和火灾,这户茶农的后代-迁往外地谋生,这里的合箩茶才逐渐凋残。

合箩茶虽然美名远扬,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茶园凋残,零星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合箩茶得到恢复发展。1953年有50亩,1965年后扩大到1600亩,产量50多吨;1980年后稳定在300亩左右,年产量在25吨左右,其中特级合箩茶5吨左右。近年来,合箩茶多次参加市茶叶质量评比均获得第一名。1992年和1996年两次参考广东省茶叶质量大赛,均获得特种优质茶类高分,列入中国名茶之一。

九. 广东省 茂名 化州 化州拖罗饼

化州拖罗饼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的。化州拖罗饼以其考究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而饮誉粤西。2012年化州拖罗饼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化州历史悠久,古谓石龙,又称罗州,因贡品橘红而被誉为橘洲。化州地处粤西南,美丽的鉴江、罗江贯穿其中,交错流畅。罗江乃母亲河。罗江水,滋养着化州160多万儿女;罗江水,孕育了化州拖罗饼文化。化州拖罗饼,早已成为最具地方特色风味的代表性食品。

据明代万历年间编修的《高州府志》载:化州拖罗饼源于唐代贞观年间。相传石龙城(化州),有一男子名叫罗兴,20多岁就以做饼为业,每天挑着自制的酥饼到城区沿街叫卖。为了引来顾客,他边叫卖边敲小锣,叫卖声和锣声拖得很长很长。由于他做的饼风味独特,实在好吃,加上锣声招徕,因此大人小孩追逐而上,围观购买。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种饼叫做拖锣(罗)饼。拖罗饼之所以独具风味,其馅料以海南出产的风味椰子丝为主,配以美味的叉烧、伍仁、白芝麻之类。更主要的是因为罗兴的制作技艺精湛,致使这种饼皮薄、馅足、质脆、味香、形美。实在令人爱不释口。罗兴后来将饼艺传给了他的亲戚、陈氏人家,从此世代相传。据说这种饼后来有人传卖到海南岛,其时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谪海南,有机会吃到这种饼,他赞不绝口,作诗称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明代岭南才子陈鉴,亦有诗赞拖罗饼曰:“情深饼相望,锣响人团圆……”。化州的老百姓说:“中秋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

化州拖罗饼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其饼色香味美,外观色泽金黄,形如明月,食之不腻,不热不燥,齿颊留香。用于拜月,送礼或叹茶,都属上品,大方得体。千百年来,拖罗饼的制作技艺,由罗氏传陈氏,既传承又创新,已成为化州市、茂名市,直至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化州拖罗饼制作业,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2014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化州市中华名小吃拖罗饼,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大小奖项,产品远销海内外,具备“中国拖罗饼之乡”冠名条件,正式评为中国拖罗饼之乡。

十.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高州荷塘蛇

高州荷塘蛇--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