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特产手串品种 青海料手串多少钱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特产手串品种 青海料手串多少钱更新时间:2023-12-20 17:22:51

一.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干肉

干肉是刚察著名风味小吃。干肉即冻干肉,多在冻季加工制成,它具有存放期长、不易变质,携带方便的特色。一般选取肥壮的牛或羊,宰杀后,剔尽骨头,然后取肉切成长形薄条状,串起来,挂在低温通风的地方阴干;再通过长时间的烟熏,使其水分逐渐消失,然后将制好的熟干肉带在身过,随时可以食用。

二. 青海省 黄南 泽库县 泽库牦牛

泽库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泽库牦牛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牛肉、牛奶、酥油、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牛奶和酸奶也是牧民们四季饮用的饮品。牦牛奶经过特制工具的搅合便能打出酥油,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分离过后的酸水经煮沸、过滤、日晒后成为坚硬的粒状物,俗称乳酪。酸奶和奶茶色泽鲜白,被视为纯洁和善良的象征。泽库牦牛全身都是宝,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煮、炒红烧、清沌或风干等,其咪独特。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则是一道壮阳药。

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地域范围

泽库县位于东与甘肃省夏河县为邻,南与河南蒙古自治毗连,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德县相望,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分界,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4′—102°08′,北纬34°45′—35°32′之间。包括泽库县泽曲镇、麦秀镇、和日乡、宁秀乡、王家乡、多禾茂乡、西卜沙乡、巴滩牧场、恰科日社区,辖五个乡两镇一场一社区的64个行政村。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6658.0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范围。

三. 青海省 海北 祁连县 祁连牦牛

祁连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祁连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祁连牦牛是青海海北祁连县的。

祁连牦牛产区祁连县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产品地域保护范围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域内峨堡镇、阿柔乡、八宝镇、默勒镇、野牛沟乡、央隆乡、扎麻什乡,县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764.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52.05万亩。祁连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同时由于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其肉质富含18种氨基酸,铁、锌、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体现出品质好、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色泽暗红、腥膻味小的特点,具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 祁连牦牛的来源与青藏高原民族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是藏族群众长期驯养昆仑山、祁连山的野牦牛相传至今。牦牛古称“犣”、“豪牛”、“髦”、“犛”等,善走险峻山路,称为“高原之舟”,是藏族牧业和藏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在藏族宗教艺术和民间工艺中,可看到各种牦牛图案,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中佩戴牛头面具演示舞蹈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历史风俗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位于我国青海省和甘肃省的祁连山脉带来了河西走廊孕育了丝绸之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高原之舟”的高寒地区特有的牦牛在山下丰美的水草间悠然前行,在前行中不断带动着祁连山附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畜牧业绿色化规模化建设中,祁连山地区牦牛产业的前景更是一片大好。

所在地域: 青海

申请人: 祁连县畜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祁连牦牛地理标志地域范围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域内峨堡镇、阿柔乡、八宝镇、默勒镇、野牛沟乡、央隆乡、扎麻什乡,县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1764.11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98°05′35″—101°02′06″,北纬37°25′16″-39°05′18″。东与门源回族自治县接壤,南与刚察县、海晏县相连,西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为邻,北及西北与甘肃省酒泉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和山丹县为界。县域内共有祁连牦牛16.52万只。

四. 青海省 果洛 甘德县 甲卡

甲卡

“甲卡”又称“喋哇”或“都玛”。碗内放少许炒面、酥油、曲拉,再倒上茶水,喝完茶水后,用指头搅着吃,这种吃法一般用在早餐。由于它营养丰富,热量大,既可充饥又能御寒。

五. 青海省 黄南 尖扎县 尖扎核桃

尖扎核桃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尖扎县万亩核桃基本分布在坎布拉镇──康杨镇──马克唐镇──昂拉乡川水三镇一乡。

尖扎县地处黄河沿岸,海拔相对较低,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有着悠久的果品生产历史,素有“瓜果之乡”“高原小江南”的美誉。

近年来,尖扎县立足县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业、有机农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先后投资524.75万元,在沿黄三镇一乡全力推进万亩核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共栽植核桃一万一千多亩,万亩核桃基地初步形成。

自2006年以来,尖扎县开始实施百里万亩核桃园项目,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群众积极参与,累计从陕西果树研究所引进香玲系列核桃优良品种51万株,栽植11435亩,成活率在96%以上。目前,2006年栽植的3000亩核桃已进入初果期挂果收益,平均每株产果2.5公斤,亩产100公斤,每亩40株,每公斤按市场价40元计算,每亩收益可达4000-5000元,进入盛果期后,每株可产果11公斤,每亩产量440公斤,每亩产值预计达17600元。

六.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蚕豆

湟中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湟中县种植蚕豆历史悠久,因空气洁净、水质纯净、自然条件适宜,蚕豆粒大,光泽好,无虫蚀,蛋白质含量高,无污染。比省外同类产品具有更好的商品性,是青海省的优势农作物和主要出口农产品。全县蚕豆常年播种面积16万亩,占全省农业区蚕豆面积的22%,品种主要是青海3号、青海9号和青海10号,这几个品种属高产、大粒、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5—146天,株高110—155厘米,分枝强,单株有效分枝3.5—4个,单株双荚1.9个,每荚2.5粒,籽粒白色有光泽,百粒重160—200克,粒大质佳,籽粒蛋白质含量32.7%,淀粉41.8%,脂肪1.4%,蛋氨酸1.03%,苏氨酸0.88%,苯丙氨酸1.04%,赖氨酸0.66%。初级干籽粒蚕豆主要出口日本等国,以“湟中蚕豆”标牌而出名。

地域范围

湟中蚕豆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境内。东经101°09′32″至101°54′50″,北纬36°13′32″至37°03′19″,东临西宁市;南接贵德县;西连湟源县;北与大通县接壤。全县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幅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湟中蚕豆种植主要集中在拦隆口、多巴、李家山、海子沟、上五庄、共和、甘河滩、汉东、大才、鲁沙尔、西堡、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群加等乡镇。是我省主要蚕豆生产区之一。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应符如下的规定:种皮表面乳白色,光滑,有光泽,两面凹陷;种脐位于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色。2、内在品质指标(检测数据):应符合表1(略)的规定。3、安全要求:应符合表2(略)的规定。

七.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大通蚕豆

大通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历史记载:大通蚕豆历史悠久,据“大通大事记”记载,“公元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在大通北川河两岸等地开垦荒地,挖修渠道,引水灌田,种植……蚕豆……作物”。2、历史传说:有个民间传说,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他传谕东海龙王三年内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龙王压于泰山之下,并贴符子:“若想重登灵霄殿,金豆开花方可归。”太白金星非常同情龙王的遭遇,托梦给人间说:“只须在二月二日这天,将黄豆炒开花即可!”人们便相约着在这一天炒黄豆,秉香祭拜天地。玉帝闻讯金豆开花了,只好将龙王释放。大通地区由于不种黄豆,所以人们只好炒蚕豆。

地域范围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省会西宁市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大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地理位置在东经100°51′—101°56′,北纬36°43′—37°23′之间,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85公里,幅员面积3090平方公里。大通蚕豆在全县20个乡镇内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塔尔镇、新庄镇、城关镇、景阳镇等乡镇,亩产在350-4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480公斤,1993年蚕豆面积达到13万亩,近年来,由于油菜、蔬菜、马铃薯面积的扩大和蚕豆价格低等原因,全县播种面积降到3万亩左右,但大通蚕豆由于高产优质,仍是青海省蚕豆良种和商品蚕豆的主要生产区之一。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大通蚕豆外在感官特征:1.1大通蚕豆籽粒皮薄,煮饪品质好,利于加工芽豆,适宜干炒、膨化、油炸。1.2大通蚕豆籽粒大且饱满均匀,皮色光亮,变色慢,耐贮藏,商品率高。1.3大通蚕豆籽粒无蚕豆象危害,无水锈斑,是各类休闲食品、调味品的理想生产原料。2、内在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大通蚕豆蛋白质含量为≥20%、多糖≥0.5%、钙≥950mg/kg,均高于蚕豆规范值,营养丰富。蚕豆品质规范值、大通蚕豆检测值的对比表(略)。

八.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新庄黄瓜

新庄黄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新庄黄瓜是青海西宁大通县的。

“新庄黄瓜”是大通县和西宁市乃至全省知名优势蔬菜品种之一。新庄镇最早于1994年开始引种黄瓜,至2006年初步形成规模,逐步开始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之路,2007年新庄镇新庄村成为“一村一品”黄瓜产业村,2009年新庄黄瓜申请成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2012年,新庄镇黄瓜生产基地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上荣获一村一品基地奖。大通县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及土壤条件生产出的“新庄黄瓜”其外形好看,品质和口味俱佳,生食适口,口味脆嫩,深受西宁市周边老百姓的喜爱。近年来,我县通过“一村一品”、绿色蔬菜基地等建设设、国家蔬菜标准园的建设及宣传致力于新庄黄瓜的品牌化建设,逐步提高新庄黄瓜的市场知名度及占有率,争取让新庄黄瓜走出青海,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所在地域:

青海

申请人: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新庄黄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新庄镇,该镇北至宝库乡,西邻城关镇,东南与塔尔镇隔河相望,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面积54.4平方公里(涵盖新庄镇全境),下辖上山、下山、李家山、申哇、硖门、新庄、台其庄、吉仓、中滩、尕庄、红石崖、兰龙12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4′25″~101°36′2″,北纬37°06′32″~37°01′25″。该镇为大通县已认定的双新公路沿线万亩绿色设施蔬菜产地最北段。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黄瓜,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瓠果,瓜条圆筒形,瓜条顺直,瓜长30厘米—35厘米,粗细均匀,瘤状突起明显,密生白刺,刺瘤小,瓜把短,心腔较细,表皮深绿色,有明显光泽,瓜皮薄,果肉浅绿色,肉质细脆,横切面圆形,味道清甜,口味佳。2、内在品质指标:果实可食部分达93%(±1%)。每100g果实内含水分96.0g(±2g)、蛋白质1.18g(±0.02g)、膳食纤维0.72g(±0.02g)、氨基酸总量1.07g(±0.1g)。

九. 青海省 果洛 玛沁县 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若论及西北的特色小吃,我想“酿皮”是首选之一。吾乡人读“酿”作“让”音。然而,进了陕秦之地,称做“面皮”;入了嘉峪关,又道“凉皮”。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称法,都只概括了这种美食的一个方面。

     酿皮的原料甚多,从绿豆面、高粱面到麦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淀粉之物,皆可入选。故称为“面皮”,乃指其原料皆为面食。

    酿皮的制作相当繁复。我记得幼年时,母亲曾为我们制作过一次。不过,仅此一次——因为要做出一份色香味形皆美的酿皮,实在是大费周章,劳师动众得很。首先,要将面粉(或绿豆粉等)和成面团。之后,用极细且净的白布包裹着,在清水盆中不停地反复揉搓。面团中的淀粉成分不断从白布中渗出,在盆底积了厚厚一层糊。将再无淀粉渗出的白布打开,里面只剩一小块如冻豆腐般的面筋。蒸熟的面筋可是酿皮不可缺少的伴侣——少了它,就如同咖啡不放奶,感觉上会差很多。

    接着将先前积下的淀粉糊用清水轻轻漂洗后,依份量缓缓倒入一张又大又平的平底盘中,摸得又匀又平。之后,将数个大平盘上笼蒸熟。此时,淀粉糊已成了一大张亮晶晶的“面饼”。将这“饼”轻轻揭下,逐一相叠。彼此之间须涂抹熟菜油,以妨相粘。待其冷却后,便算是完成了主料的制作。“酿”字一义为“蒸”,故而“酿皮”是说明“蒸”是其加工过程中一项重要步骤。

    至于“凉皮”之称,不言而喻,则是指其食法为放凉后拌作料而食。

十. 青海省 果洛 果洛大黄

神奇、美丽、富饶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风光幽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雪山,有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源头溪流,有宛如明镜的海子湖泊,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素有"植物王国"之美称。果洛历史悠久,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远在黄河源头的河谷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西羌牧地,南北朝时,为党项牧地中心地带。唐、宋时期,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属“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清初果洛黄河以北牧地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所居,果洛隶青海办事大臣。公元1721年后,当今的班玛、久治、达日隶属于四川成棉龙茂道松潘漳腊营。由于果洛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历代封建王朝没有在这里真正建立过政权,实行直接统治,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大小部落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直到1952年解放前夕,这里仍处在封建部落割据状态。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游牧、狩猎、和采集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穷。在长期的狩猎和采集过程中将部分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积累,换取生活来源或简单的医用。据史书记载,在草原宗教生活中采集大黄不但作为医用,而且用大黄流行占卜,在玛多莫格德哇遗址中发现一些石头排成圆圈,在石圆圈附近,出土了一些类似大黄残留物,显然在这儿曾进行过一些丧礼或或有关宗教仪式。根据以上推断,果洛先民通过宗教活动已初步掌握了用大黄进行医治或食用的方法,几百年来,果洛草原头人之间为了扩充草地资源相互残杀,由于少数头人牲畜不断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牲畜因疾病而死亡,为了减少牲畜的死亡率,大黄成了医治牛羊的良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食,当地牧民将大黄切成片,作为大黄茶进行饮用,至今,在以肉食为主的果洛地区部分牧民任然喝用大黄制成的茶来降脂。在果洛民间对大黄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兴地精的各路神仙,地藏仙与地仙女,请引领我歌辞我福。此地乃是玛域福泽地,是将向往四溢的宝地,我是岭国智慧的受护神。此歌是岭国情器赞,在此要叙述草药。夏盛奇药大黄的由来,在森尖珠母诞生的格莫。曾长出过一只大黄,从此每逢盛夏,大黄之宝满山野,形如鹿角叶茂盛”。传说:很久以前,一商队从赤岭(今湟源一带)来到果洛达日地区,商队首领是个果洛通,旁晚在帐篷住宿,见有少女鞭打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责罚自己的儿子,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原来此女子竟年近八十,老汉也已是花甲之年,他受责打是因为不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商人吃惊又好奇,鞠躬请教:“敢问女士,不知服的是何种灵丹妙药”?女子只是说:“这是一味藏药,是寺院“热宝且”(译—-),哪里得来的,它不是草,像鹿角,在我们草原上到处都有”,商人见女子不肯透露细节,忙跪拜道:“在下是赤岭(今青海湟源地区)郎中,家中老父年迈,命我带商队来贵地换一些养颜,便秘,积食的藏药,真是保佑今日遇见您,我愿将全部货物换你的草药”。女子见来着诚心一片,便以实情相告:“这草药名叫“军木扎”(译音)坚实,又称“将军”,四季可服用”。食用后使女人与花相配,男儿与许仙相容。后来,果洛生产的大黄名声越来越大,深受牧民的喜爱。果洛州班玛县著名藏医丘智合先生在他的藏医专著中专门叙述了大黄的药用及食用的的方法。果洛大黄除具有泻火解毒、活血消瘀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突出的抗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是糖尿病患者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使其从单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得以向特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产业领域扩展,资源实际需要量日趋增加,而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圈窝子旁都可种植,种植大黄即可改善退化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果洛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果洛野生大黄面积400多万亩,人工种植20多万亩,年产量达120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地域范围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东经96°54′~101°51′,北纬32°31′~35°37′。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在果洛州南部,阿尼玛卿雪山逶迤于果洛州北部,年宝叶什则屹立于东南。州内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河谷、盆地三大类。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相毗邻,南面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东西长约448公里,南北宽约334公里,土地面积为8078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22%,可利用草场面积8860.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12%。野生果洛大黄在全州6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甘德县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柯曲镇、青珍乡;达日县建设乡、窝赛乡、特合土乡、吉迈镇、莫坝乡;久治县智青松多镇、门堂乡;班玛县吉卡乡、达卡乡等地区的河谷滩地、漫坡及平原地带,面积约400万亩。人工种植果洛大黄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达日县窝赛乡、班玛县玛柯河乡等地区的退化草地,面积约20万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