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毕节纳雍黄粑特产 贵州特产黔西赵老五黄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毕节纳雍黄粑特产 贵州特产黔西赵老五黄粑更新时间:2023-12-22 19:18:42

一.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经过卤、炸、煮过后的鸡,抹上麻油或花椒油就可食用。吃时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从前的“王傻子烧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里,当地人要找还得费一番功夫。现在街头就有。

来历: 王文让厨师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九岁学艺,如今年逾古稀。因他为人憨厚,工作勤谨,目不识丁,人们早年赠个绰号“王傻子”。王师傅烹调技艺非常精湛,尤以烧鸡最为拿手。

王傻子烧鸡:系以制作人王文让的绰号命名。食用时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别有风味。成品色红透黄,油亮滋润,外皮酥脆,内肉细嫩,醇香可口。

二.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刺梨酒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 ( 北京 ) 。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
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
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
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做法:每年夏末秋初到山上采集刺梨用竹刀切破晒干,加工筛簸干净,无雨夜放于露天采露水或蒸熟消毒,去其暴气再晾干用纱布做的小袋装好。
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用糯米做成甜酒,装坛时按比例先把袋装刺梨和蜂糖放于坛底,然后舀酒入坛,加白酒后用泥将坛口封固,一般泡三个月就可打开作饮料。若入土下窖半年或一年后取出,酒糟全部化尽成酿子,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
刺梨果实可入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因此彝家刺梨酒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

三.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豆腐

产地:中国贵州大方。

工艺:以当地所产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浸泡、磨浆、高温熬浆、去渣过滤、分离结皮,将制成的豆油皮以人工卷制成棒状,然后经烧烤、干燥后,即得豆棒成品,一般每入根豆棒以竹签贯穿成排,便于保存、外运。每根长约50厘米,直径约4厘米,表色金黄,油润光亮,层次分明,表里如一。

吃法:食用前,先上锅蒸软,使之膨大,再切成所需形状,用开水煮或温水泡,洗净后氽汤,或与肉类炖、烧,其味鲜美。

特点:烹调成型好,不稀散,食味鲜嫩可口,软绵细致,味香清爽,咀嚼有劲。

四.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夜郎八卦鸡

推荐理由:夜郎民族素有以禽畜骨头卜卦预测吉凶祸福的习俗,卜卦杀鸡制作八卦鸡食用,是一道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名吃。

做法:先从火炉中夹出一块红火炭放于地上,左手持鸡脚,右手泼水在火炭上,口念涉及用事的-,将鸡在火炭上绕三圈,-诵毕,再杀鸡。脱毛洗净后,把鸡头、翅膀、腿卦按关节切出后,其余部分则切成块状一同清炖至熟即可食用。

特色:味纯、汤鲜、肉嫩。

五.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烙洋芋

烙洋芋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六.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就是布依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何、罗、王三姓布依族的祖先是重甲兵,故称“仲家”,他们的铜鼓称“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是一对,分雌雄,质地、大小、图案、色彩一样,圆形,直径 1 米,厚 0.5 米,重 20 公斤,周围有八只脚,四面有四个套环叫鼓耳朵,中间有八个角,象征八卦,用乌铜锻造,古朴精致,乌黑发亮,美观大方,敲响时声传数里。
相传“仲家铜鼓”是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时埋于黔境的军鼓,重甲兵在贵州转战,何、罗、王三姓的祖先于征战中掘地拾得,来纳雍河定居后,由罗姓保管,供在神龛上,早晚烧香不断。平时不轻易敲打,只有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由族中长辈在铜鼓前焚香烧纸后,指挥青年小伙把铜鼓抬到寨前高台上,早晚敲击,庆贺新年。一直到过完十五元宵才把铜鼓送回原处供奉。
铜鼓还用于丧葬祭祀,红喜不用。丧葬时将铜鼓吊于灵堂前面,请布依族祭师做法事。亲朋好友来吊祭时,击鼓三通,表示庄重肃穆。
当地还流传“仲家铜鼓”斗蚊龙的故事:
古时候三家寨前的大渡口,是个龙潭,水色碧绿,深不见底。潭内住着一条小青龙,岸边有一棵合抱粗的青藤直伸至河底,是小青龙的化身。
清乾隆年间,一个夏季里,有一天,天气好生闷热,男女老少在田里正忙着插秧。“仲家铜鼓”突然从罗姓神龛上一前一后飞出堂屋大门,腾空而起,直朝大渡口飞去,这时,罗姓祖辈惊慌起来,顺手抓得了一把薅刀,一薅刀甩去把雌的一只铜鼓打落,而雄的一只独自直扑龙潭,与小青龙展开格斗。顿时天昏地暗,雷电交加,波涛翻滚,传来凄厉的叫声,两岸百姓无不为之惊恐万状。约两个时辰才平静下来。后来说是因雌的一只铜鼓没有去参加战斗,雄鼓势单,斗不过小青龙,鼓耳朵被龙角套住,不能飞回。“仲家人”对此不甘心,当即选派几个壮实的青年人提着大斧下到河底去砍龙角,龙角虽被砍断了,但不见雄铜鼓的踪影。从此,仲家铜鼓雄的一只就永沉河底,只剩下雌的一只。民国 18 年 (1929 年 ) 罗显忠、罗少英家打戛祭祀时,祠堂不慎失火,这只雌铜鼓被烧。仅残存鼓的八个角。

七.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贵州灵芝

中文学名 贵州灵芝
拉丁学名 Ganoderma
定 名 人 何绍昌
形态描述 子实体一年生,有柄,木栓质到木质。菌盖肾形,宽6× 10cm,厚1.3-3.4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不明显的环纹,似漆样光泽弱,凸凹不平,边缘钝,完整,下边不孕。菌肉棕黄色,厚0.8-1.5cm,具轮纹。菌管棕黄色,长0.5-1.9cm;孔面褐色,管口近圆形,管壁较厚,平均每毫米3-4个。柄背生,扁圆柱形,不规则,长7.5cm,粗 3.5-5.5cm,与盖同色,凸凹不平,似漆样光泽弱。
菌丝三体形。生殖菌丝无色,薄壁,直径2.8-4.5μm;骨架菌丝多,黄褐色,厚壁,直径4-5.6μm,缠绕菌丝分枝,淡褐色,壁厚,直径1.75-3μm。孢子稀少,卵圆形或截形,淡褐色或褐色,双层壁,外壁透明,内壁小刺明显,8.5-10.5×5-7μm。
中国分布 贵州毕节何绍昌39(模式)。

八.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毕节苦荞粑

“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是一句赞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名点—荞酥的古老民语。

威宁属高寒山区,盛产苦荞、甜荞,常以荞粑为主食。苦荞味苦,但用苦荞粉精心制作的荞酥却甜美芳香,为众多黔点中的姣姣者。

荞酥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认作义女,明初袭其夫蔼翠贵州宣慰使职。1368年,朱元璋过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种寿糕送“干爹”。但是她连续做了49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她的厨师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后,做成了每个重达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龙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九龙捧寿”。奢香把荞酥进贡朱元璋,他尝后连声称赞之为“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威宁荞酥历经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在用料、制馅和工艺规格方面皆有不断改进和提高。解放后,其规格统一定型为为个重125克,分圆形、扁方形两种。精制礼盒包装分250克 500克和什锦三种。什锦盒内一般装10个,品种分别为威宁火腿、玫瑰、洗沙、水晶、桃仁、冰桔、瓜条、苏麻、椒盐和姜油等多种。

威宁荞酥以其民族食品的独特风格,多年来畅销省内各地。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还远销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声誉极好。

九.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茅香粑

茅香粑

茅香粑色、香味俱全,又便于保存、携带,可冷食,方便大家祭祀时带到山上食用,倍受人们青睐,黔西城乡市场上随处可见。

配方:糯米粉、茅香菜、芝麻、苏麻、花生仁、核桃仁、白砂糖。

制作工艺:将芝麻、苏麻、花生仁、核桃仁炒熟捣细,加入白砂糖拌匀备用(芯料);将茅香菜煮熟与糯米面加水揉匀后搓成100克左右的面团,再将面团摊开包入准备好的芯料,放入蒸锅大火蒸15分钟即可。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鸡场豆腐

鸡场豆腐之所以质称上乘,一好在水。据说,因此地属煤山地带,水中含硫,而豆中含碱,则碱硫化合,腐脑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细。主要是取浆、点脑、包榨、薰烤。滤帕过滤取浆去渣,用传统酸汤点法,包榨、压力适度,结实不流为准。用柴火薰烤,以灌木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于枝干。烤时,以不猛明火,红炭火为好,勤翻动;次以文火,微以烟薰;后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红色浑为一体而呈褐红,块干润适宜。能鼻嗅薰香。
鸡场豆腐的美誉,渊源于何时,现难考证。仅就现存资料断定,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沿传五代。
清咸丰五年 ( 公元 1855 年 ) 或同治四年 ( 公元 1865 年 ) 左右,织金人杨永臣来鸡场街上落户,操豆腐业。生意最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只他一家,豆腐质量好,一时声誉大起。因此,有十多户竞相争做,如高亮芝、颜玉清、艾大爷、王大爷等。其间,还兴起了臭豆腐干热。继而发展至二十来家,其中数肖南清、岳兴顺“鬼精灵”等,其工艺炉火纯青,更倍受青睐。传至第四代,增至约三十家,做得好者有李德春、李光前、李正能、颜国亮等,佼佼者则是肖南清之子肖登华。其豆腐销售之快有“落地红”之喻。在县城和居仁一带,众口称道肖家豆腐,“肖家豆腐”几乎成了“鸡场豆腐”的代名词。第五代时发展到三四十户,如毗邻村赵家寨和老王大田,因质量好,人们也视其为鸡场豆腐。邻村的王瑞海和李德军弟兄的也很有名。五代操豆腐业者,前三代人是专业从事,后两代人是副业为之。
鸡场豆腐享誉悠久,闻名遐迩。晚清至民国年间,鸡场街是居仁第一大集,繁荣兴旺与兔场不相上下。赶集者有远至织金属大、小六塘;大方牛场坡。最远者一百五六十里,其原因,就是鸡场豆腐的声誉所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