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渭南南塬特产 渭南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渭南南塬特产 渭南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更新时间:2023-12-26 01:29:48

一.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包谷面

包谷面是华阴人的当家主粮。过去,一年到头连红白喜事在内,华阴人都吃包谷面馍。模糊、糁子、鱼鱼粉、搅团饭都以包谷为原料,吃麦面很少,因此有人把华阴人叫“包谷虫”。

二.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渭南豆腐脑

豆腐脑,麻辣爽口,口口嫩滑,配肉夹馍吃,麻辣、香酥、爽口得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信息来源:文旅局

三.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华州山药

华州山药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华州镇的。华县华州山药其茎身粗、条长、质细、味道浓郁,营养丰富。由于其毛稀皮薄,易于清理做菜,食用价值高,可烧、炸、炒、蒸、煮味道鲜美,老少皆宜。

华县华州山药是陕西华县农品种,2006年9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具有茎身粗,条长、皮薄、质细、味道浓郁等特点,内含糖和蛋白质,营养丰富,具有大众化的珍贵蔬菜。同时由于其内含有皂苷粘液质,尿囊素、胆碱、淀粉酶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华州山药为块根茎植物,结实于土中。华州地处渭河下游,河滩沙土细疏,为山药生长提供了佳境。早春华州、柳枝、下庙、赤水一带农民,将菜地开挖出一道道3尺深沟,撒上农家肥,或油渣豆饼,摆栽有胚芽的山药龙头,填土夯实,大水漫灌,等待发芽扯蔓;夏季搭架,浇水除草;秋后即可采挖。而今,华县菜农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打沟机开带打沟,推行无公害栽培,科学施肥,精细管理,产量品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华县优质山药种植已发展到5000亩。

华州山药茎壮条顺,一般茎粗达5公分,长约七八十公分,色褐里白,味道甘甜,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碘、磷、钙、铁等,为上好的滋补品。据古华州志载:“士大夫多作馈赠品”,深受世人喜爱。华州山药质细汁黏,据科学测试,所含蛋白质、淀粉酶、胆碱、多糖量极高,能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上讲:华州山药与怀山药同入中药,可“止腰痛,治虚劳”;“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除寒去热,生精固本。其中含黏蛋白多糖,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特殊疗效。久服山药,耳目聪明,肌肤光细,延年益寿。

华州山药毛稀皮薄,易于清理做菜,人见人爱,为上等滋补品,久负盛名。家常菜醋熘山药片,鲜脆可口;用山药藤蔓上的籽实,切成片炒味道更妙。山药做成甜菜有蜜汁山药、拔丝山药、油炸芝麻薯条,吃了可养气安神,润肺补肾;做成咸味菜的如红烧山药、蹄花山药、山药烧牛肉,食用能滋阴祛邪,健骨强筋;熬成山药粥、羹,可理气和中,养容颜抗衰老,且绵软爽滑,老少皆宜。

四.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饽饽馍

饽饽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饽饽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是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嘉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五.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馈赠蒸食

馈赠蒸食

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娘家母亲给刚出嫁的女儿定期“送馍”,另一种是家庭内部的节日馈赠。

①送馍旧时的婚礼,多在秋收冬藏后进行。因为此时,已无重大农事活动,乡民便有充裕的时间去料理儿女的婚姻大事。

女儿出嫁后,从来年正月开始,娘家便约定重要亲戚,借节日,带上一些精致而又有寓意的蒸食去看望女儿,农村人称之为“送节”或“送馍”。

正月节送的蒸食名曰“佑花子”,形如仰面而睡的孕妇,半斤水面做一个,各家依关系远近送12~16个不等。清明节送“糕子”,圆形,一层面、一层红枣相叠制成;另给女儿、女婿又各送一“子福馍”,给女婿的,馍上除枣之外,再镶嵌个鸡蛋,给女儿的,则将鸡蛋包入馍中。端午节送“花馄饨”(与普通馄饨形状略异),除此而外还要送粽子和“串串子”。“串串子”是一种布制工艺品,以细竹篾编成六角形架子,以红绸条裹扎,下是十二条五色丝线,每条线上缀以精工制作的香包、鸡心、棉疙瘩及各种小动物造型,正中丝线上悬个胖小子,这才是核心内容,所以,乡民通常把送端午节也叫“送串串子”。送完端午节,除了有的地方还要在六月六给女儿送“鱼儿馍”之外,大的送节活动就算结束。

以后的送馍,便是在女儿临产之时,在临产前十天或半月,当娘的还要再去看望一次,名曰“送爵子”。“爵子”实为包子,因形状似“爵”的上部而得名,韩城方言将“爵”读“脚”,可见此种蒸食起源也很久远。这时的“爵子”与平时的“爵子”不同,不能捏严,中间要留个口。另外,给女儿还专门特制了两个“爵子”,一包桃核,一包红枣,裹于手帕之中,当娘的进门后,先将这两个“爵子”由窗掷于女儿的炕上,女儿先掰开的那个如包核桃,则预兆生男孩,如为红枣,则生女孩。

女儿生孩子后要去娘家“熬满月”,回家时,外婆要给小外孙蒸“串串馍”,即把馍做成手指状,用线绳串起来,让外孙带回家吃。

②其他馈赠

每年春节,各家都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子赠送一个半月形的名叫“顾jua”的蒸食(“jua”是韩城方言对“口”的称谓,“顾jua”者,就是只顾吃的意思。)观其形而解其义,这种蒸食的名字起得极为贴切。因为过年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吃、穿、玩,所以每到一家,主人便赠其一个特制的蒸食,以示关爱。

每年农历七月七,人称“乞巧节”,除了蒸娘娘馍敬献娘娘神外,各家还给年轻媳妇、女儿蒸“壳儿馍”,“壳儿”是当地人对“笸箩”的方言称谓。壳儿馍是用面制成笸箩形,内置用面制做的尺、剪刀、针、钱、顶针等物,传说七月七这天女人吃了壳儿馍就能心灵手巧,精于女红。给年轻男人和男孩,则蒸“砚台馍”,即用面做成砚台状,上置用面制做的笔架、毛笔、墨水瓶、墨锭、纸、镇尺等,据说男人这天吃了砚台馍,可增长灵性,读书有成。

六. 陕西省 渭南 华阴 踅面

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华阴)

七.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同州西瓜

同州西瓜盛产于大荔县,因于古同州时种植,故得名。以个大、皮薄、甘甜而名传遐迩。

大荔西瓜,有“同州大西瓜”之称。走进古城西安,只要是吃过西瓜的人,提起“大荔西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大荔县志》中所记“西瓜出沙苑,味甘美,甲于秦中。”

为此,自古就有西瓜摊主真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豪情吆喝:“看看看,来来来,同洲西瓜甜的太。刀切哩,水流哩。吃一口,流一手。车拉哩,我卖哩。你不吃,见怪哩……”

1981年后,大荔县加强西瓜的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力量,进行品种更新,先后引进新澄杂交一代、早花、湘蜜、中育等27年良种。并采塑料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把成熟期提前一个多月。

1984年又引进新红宝、优红、郑杂等品种,面积发展到3万多亩,种植地区由洛南发展到洛惠灌区。在栽培技术上由部分地膜覆盖发展为全部覆盖,部分面积还采用地膜和拱棚双层覆盖。使商品西瓜从5月上市始,至7月底,前后三个月,源源不断。既调剂了人民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境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种植西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属栽培西瓜的最佳优生区。大荔群众历来就有种植西瓜的作务习惯。长期以来,西瓜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之一,同州西瓜闻名遐迩,久负盛名。近两年来,随着西瓜品种结构的调优和种植模式的转变,全县西瓜种植规模持续扩张,呈现出抢季节以早取胜、创品牌以优取胜和出新招以特取胜的竞争态势,西瓜产业一路走红,实现了产销两旺。

八.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油桃

油桃在我国是跨世纪的新兴果品,是普通桃的变种,又名"李光桃",华光、曙光、艳光的育成,它对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和栽培技术跟普通桃基本一样。使我国的油桃品种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油桃生产的发展,也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项理想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三个油桃品种已推广至全国除台湾、西藏、海南、广东以外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面积约31.8万亩,经济效益显著。

九.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糕”

陕西东部大荔有一支独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妇、大姑娘心灵手巧的平台,是表现老太太、老大妈艺高一筹。德艺双馨的写照,更是昭示家族兴旺发达的佐证。

大荔“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据考证它是由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而来的,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代劳动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这种习俗就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大的用面达数十斤,小的则半两几钱,小若鸡蛋、豆粒,细若粉条游丝,精致细腻。大荔县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大赛,并获集体二等奖(据《大荔县志》)。与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内涵丰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生活、文化风貌。婚后娘家要为出嫁的女儿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带糕”一说。

送糕,是婚礼举行后,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择吉日,在糕上贴着大红喜字,用食盒抬着,郑重其事地“送”,男方则要设席摆菜,隆重的接。

带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礼举行的当日,两事并一事将“糕”捎带地送来,所以称“带糕”。“带糕”暗喻“带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讳的。

糕分为引糕和主糕两大部分。引糕一般是两个,最多是四个,主糕必须是两个。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如猫一样温柔可亲。引糕是四只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对。糕的底座是圆型或椭圆型,中间铺盖两三层红枣或核桃,上面用竹签插着花卉虫鱼,老虎口中衔着鸡蛋,红白相间,层层叠叠,富贵而灵秀,朴拙而华丽。这样要年年送下去,女儿终于生育了,还要给小生命再送一个糕,预祝健康成长,成龙成风。同时还得配上四盘(每盘八个)“卷子馍”,而这“卷子馍”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来宴请客人,酬谢亲朋,昭示家族兴旺的繁殖能力和传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核桃寓意“天长地久”,鸡蛋则是希望像母鸡下蛋一样,蛋变鸡,鸡变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花草虫鱼内涵丰富就更丰富了。牡丹预示新娘将给夫家带去富贵吉祥,蝴蝶表示爱情忠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后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荣妻贵”和对生命的珍爱,对对方的敬重,对生育的祈求。从糕的整体上来讲,三层枣馍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虫鱼,喻示着步步高升,兴旺发达。

捏“糕”时,对捏的人还有严格选择。一般要选既心灵手巧人品好,长得体面又干净利落,既要有小媳妇又要有待阁闺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兴旺又要有儿女双全……总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选出来。大户人家捏“糕”,十数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开戏”。

主人把人组织好后,这时就有为人称“大妈”或“大嫂”(捏“糕”的主帅,视年龄,辈分而定)的将来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烧锅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说笑斗嗔中完成这个神圣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由于有她们的言传身教,才使“糕”这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才使“糕”成为如今时兴的简洁而纯朴的礼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