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沙洋民俗特产 沙洋县李市镇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沙洋民俗特产 沙洋县李市镇特产更新时间:2023-12-23 22:22:03

一.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猪油饼子

【猪油饼子】

用发酵的面揉成团,以猪肠油和葱花拌匀揉入面团,制成圆饼,用鏊锅或烤箱烤黄烤熟。味香软,传统鏊锅鏊制味道更佳。

二.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民俗文化 王星记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

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洒金巧匠。由于技巧艺高,又善于经营,名气大振。绍兴王星记扇系王兴斋之孙王雄飞的高徒章金木于解放后设立。

王星记扇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其主要品种有:黑纸扇、工艺挂扇、白纸扇、香木扇等。黑纸扇为王星记扇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扇” (民间称为“青灰扇”)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乌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纹别致,恰如公鸡颈毛。

黑纸扇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作的沾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72个过程,99个转手才能完成。其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有“半把伞”之称。其规格从三寸(俗称鼻扇)到一尺三寸(俗称霸王扇或打狗扇)不等,扇骨少则22根,多则达60根。

“毛全本”采用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毛竹为原料,“全棕扇”,则必须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为扇骨原料。棕竹是一种野生于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竹类,它的直径在10-30mm之间,长度在2-3m以上,实心,皮有节,去皮无节有黑色花纹。因其梢头有棕林树那样的棕衣,故称“棕竹”。由于该竹去皮无节又有天然花纹,所以制成黑纸扇扇骨更加漂亮、美观和结实。棕竹取材,应取其中、下段,该段的花纹黑而厚,所需直径应在5mm以上。扇面选用浙南山区纯桑皮,涂料则用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加上福建产的烟煤粉调制而成。

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锦上添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王星记黑纸扇多次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民俗文化 广州小凤饼

广式腊味是经历代不断实践、改善而形成的。广式腊味选料上乘,工艺精湛,以其外形美观,色泽光润、香醇芳厚、味鲜可口、皮薄脆而甘甜,耐于储存的特点而深 受大众的喜爱。广式腊味制作工艺相当严格:猪肉选料只用后腿肉和肥膘肉,酒选用纯正的玫瑰露酒;严格控制“三七肠”和“二八肠”的等级规格,制作时要求做 到“灌得行(满)、斟得匀、绑得紧”。此外,还选用自晒的生抽和老抽,使腊味真正具有“豉味”、“风味”、“香味”。生产腊肠可细分为“切肉粒”、“灌 肠”、“烘干”、“成品”等几个工序。广式腊味的代表“皇上皇腊味店” 始建于民国2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腊味家族中占到了重要地位。

四. 广西 桂林 兴安民俗文化 瑶族大粽粑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

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如决定还愿时,即在盘王庙中-,到冬天还愿,还愿时请几个师公和每户出一人到盘王庙住,请师公的人数和还愿的时间由还愿的种类而定,如还的是上元三府愿则要在庙内住七天,请七个师公,最后一天就将盘王庙的神位请到村里,各户所有的人都聚而进餐。聚餐和在庙住的时期所用的米,酒都是自备的,此外,平均每户还平摊用的钱。

家中有病时则单独还愿,叫安龙愿,也是在冬天还愿,时间的长短和请师公的人数,同样由-的等级而定,还愿是在自家的祠堂中进行。

五. 安徽省 安庆 桐城民俗文化 桐城小花茶

绿茶制作技艺(桐城小花)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小花茶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的。桐城小花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桐城小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桐城市地处皖中,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拨4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区内小气候适宜生产优质茶,所产的桐城小花久负盛名。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 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明清之际“桐城小花”屡屡被御封为朝廷贡品。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获经贸部荣誉证书,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一九九一年获全国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98年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上获名牌推荐产品称号,99中国国际度年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桐城小花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六.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接龙油姜

油姜丝,又名“接龙油姜”,腌制方法独特,色鲜味美,健脾开胃,余味无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荆门传统菜肴之一。

赵子龙(公元154--229年),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护卫保驾重任交给了赵子龙,而他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子龙截江夺阿斗”可见其勇武与见识。公元211年赵子龙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子龙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郃、徐晃围困,他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郃、徐晃,救出黄忠。赵子龙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了曹军营寨,刘备赞道:“赵子龙真是一身都是胆啊!”称其为“虎威将军”。公元223年,赵子龙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子龙、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在三国演义里他于公元228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他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他年已七旬。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

传说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后,赵子龙经过那处庙(今沙洋县拾回桥中学内),当地老百姓用“油姜丝”招待他,食后他深感味美爽口,开胃健脾,发汗驱寒,精神一振,遂令军中厨师常备此菜给部属食用,“接龙油姜”由此而生。现在一般制作方法是:先将去皮的生姜放在面酱里,半年后捞起洗净,切成姜丝待用,然后将八角、味精、桂皮、苯甲酸、盐、花椒、酱油等原料用水煮沸,再用煮出的汤汁将姜丝泡在瓶子里进行密封,一段时间后方可使用。

七.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民俗文化 aaa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八.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楚玉鮰鱼片

楚玉鮰鱼片由楚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公司位于沙洋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50亩,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主要从事淡水水产品、蔬菜等深加工和出口,产品有冻煮小龙虾仁、冻煮汤料整肢虾、冻煮辣粉整肢虾、精制单冻回鱼片、单冻鳗鱼、冻煮田螺、冻河虾等,产品严格按照HACCP国际质量体系要求生产,远销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3万吨,可解决1000人就业,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以上。

地址:沙洋县经济开发区汉津大道西段

经理:郑中龙

电话:0724-8569818

九.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赣榆民俗文化 工艺柳编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赣榆柳编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是我国传统的一项手工艺产品。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有着种植杞柳的历史,柳编工艺源远流长。特别是民国初期,赣榆的草柳编工艺品已颇有名气。据《赣榆县志》记载:赣榆县的柳编制品曾在国内外工艺品赛事中获奖。

赣榆柳编制作工艺技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连云港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连云港柳编工艺构思严谨、造型美观大方、纹理清晰、古朴典雅,以显工显艺为基本特征。柳编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面家具等为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还经上海、青岛等口岸销往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柳编工艺成为连云港市农村创业致富的支柱产业,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赞有著有《中国柳编工艺》一书,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中教材。第七代传人周振庭和九代传人张西月都是柳编传承的骨干力量。“家家有柳条,户户有编织”,正是在连云港市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

十. 河北省 石家庄 正定县民俗文化 宋记八大碗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宋记八大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创造经过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宋记”最为正宗,最具传统风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并精选其肘子肉、后臀肉,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等30余种,根据招待的客人不同,选择其中八种,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由此制作的菜肴八大碗,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少皆宜,且具色、香、味、型俱佳兼具显著北方菜系特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吃法讲究,现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标准,不断被不同食用人群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被不断的发展完善。

八大碗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正定县人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征。发掘抢救此项工艺对繁荣正定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菜系、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