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哈尔滨特产红肠去哪里买 哈尔滨正宗红肠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哈尔滨特产红肠去哪里买 哈尔滨正宗红肠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12-21 08:22:28

一.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呼兰 呼兰韭菜

呼兰韭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处东经126°11′-127°19′,北纬45°49′-46°25′,辖境南濒松花江,东临肇东、兰西、北接绥化市,幅员面积2197平方公里。呼兰韭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是呼兰区内康金镇、许堡乡、孟家乡、长岭镇、双井镇、腰堡街道、沈家镇、方台镇、二八镇所属各村(共9个乡镇、街道、107个村)。地域保护范围面积45460公顷,目前生产面积1400公顷,年总产量8万吨。

呼兰韭菜生产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1996-2000年,棚室化蔬菜又相继兴起,药材等特色农业又大量涌现。双井镇新兴村和振兴村是韭菜专业村,两村90%农户从事韭菜生产,每年扣大棚150多万平方米,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500元。

呼兰韭菜

地域范围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处东经126°11′-127°19′,北纬45°49′-46°25′,辖境南濒松花江,东临肇东、兰西、北接绥化市,幅员面积2197平方公里。呼兰韭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是呼兰区内康金镇、许堡乡、孟家乡、长岭镇、双井镇、腰堡街道、沈家镇、方台镇、二八镇所属各村(共9个乡镇、街道、107个村)。地域保护范围面积45460公顷,目前生产面积1400公顷,年总产量8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呼兰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略低。“一江四河”形成呼兰肥沃的堆积和冲积平原。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整个地貌类型较为单一,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团山子为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东部为170米。松花江、呼兰河流经呼兰区西部、中部和南部。呼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8种土壤。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量达3%左右,速效N、P、K含量分别为100-140㎎/㎏、10-20㎎/㎏、140-200㎎/㎏。适于旱田、水田作物生长。

(2)水文情况:呼兰区境内江河纵横,湖泡沟渠密布。境内有“一江四河”同属松花江水系,绕境或穿境巡回流过,流经境内总长226公里。河流水域面积35.1万亩。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GB3838的一级标准和生活饮用水GB5749的标准.呼兰区现有泥河、腰堡、少陵、团山4座水库灌区,提水工程7座,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喷灌面积1.3万亩,蓄水容量4.5亿立方米。全区现有防洪堤防92公里,松花江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呼兰河堤防达到30年一遇防御标准。

(3)气候情况:呼兰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明显,春季多风多雨,温暖舒适;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温凉,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气温3.6℃。年最高平均气温23℃,最低平均气温为-19.1℃;年平均降水量为500-550毫米,但四季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6-8月为集中降雨时间,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9%;全年平均日照2732.2小时,5-9月日照集中,强度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无霜期短,初霜在9月25日,终霜在5月4日,约143天左右。年平均风速3.5米/秒,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虽然处在全国纬度高、气候寒冷的地带,但夏季气温高,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较为湿润,为种植生产提供了特有的自然条件,气象设施建设上,全区在三条雹线上建有10座炮站,11门高炮,一部增雨火箭车,年保护农田达150万亩。

(4)人文历史情况:呼兰韭菜生产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1996-2000年,棚室化蔬菜又相继兴起,药材等特色农业又大量涌现。双井镇新兴村和振兴村是韭菜专业村,两村90%农户从事韭菜生产,每年扣大棚150多万平方米,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500元。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呼兰韭菜产地选择远离污染源,自然环境未受到破坏,产地要具有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即空气、水(水源、水质)、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的土壤,多选用黑土、黑钙土地块种植。

(2)品种选择:选用抗病虫、抗寒、耐热、分株力强、外观和内在品质好的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

a、选茬整地

选茬:选择前茬为非葱非韭类蔬菜种植地块。整地:苗床应选择旱能浇、涝能排的高燥地块,宜选用pH在7.5以下地块,播前需耕翻土地、结合施肥、耕后细耙、整平做畦。

b、施肥

底肥:以优质有机肥、常用化肥,复混肥为主;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结合整地每亩撤施有机肥6000千克,氮肥2千克。追肥2次,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氮肥3千克。

c、田间管理

除草,主要以人工除草为主,出齐苗后及时拨草2-3次,或采用精喹禾灵、盖草能等除草剂防除单子叶杂草,或在播种后出苗前用30%的除草通乳油(100-150克)/667平方米,兑水50千克喷撒地表。防止病虫害:韭菜灰霉病,每亩用不着0%腐霉利烟剂260-300克分散点烯关闭棚室熏蒸一夜,韭菜疫病:用于%的百菌清粉尘剂每亩用药1千克,7天喷一次,韭菜地蛆:每亩用辛硫磷600mL,浇施灌根。

(4)产品收获:时期:棚室韭菜分三刀收获,分别为三月末、四月中旬和四月末。收获质量:割茬高度以贴地皮为准。

(5)生产记录:对无公害食品韭菜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全面记载,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呼兰区韭菜品质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三个等级,每等级按株长分为长(30cm以上)、中(20-30cm)、短(小于20cm)三个规格。一等品整齐度在80%以上,二等品整齐度70%以上,三等品整齐度60%以上。外观鲜嫩、无意味、无冻害、无病虫害、无机械伤、无腐烂。

(2)内在品质指标:呼兰韭菜不仅菜质柔嫩味香辛,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鲜韭菜中含胡萝卜素3.12毫克,维生素B20.09毫克,维生素C39毫克,钙84毫克,磷43毫克,铁8.9毫克,膳食纤维1.2克,此

外还含有较多的脂肪、蛋白质、辛香挥发物--硫化丙烯。呼兰韭菜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效果,韭菜中的硫化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和高血压。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标志: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的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名称、详细地址、等级、规格、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标志上的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

(2)包装:韭菜的包装(箱、筐)要求大小一致、牢固、内壁及外表均平整,疏木箱缝宽适当、均匀。包装容器保持干燥、清洁、无污染,塑料应符合GB/T8868的要求。应按同品种、同等级、同规格的产品分别包装。每批报验的韭菜其包装规格、单位净含量应一致。包装检验规则。逐件称量抽取的样品,每件的净含量应一致,不应低于包装外标志的净含量。根据整齐度计算的结果,确定所抽取的样品的规格,并检查与包装外所标志的规格是否一致。

(3)运输:韭菜收获后应就地修整,及时包装、运输。运输时做到轻装、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短途运输中严防日晒、雨淋。长途运输中注意防冻、保温或通、散热,不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4)贮存:临时贮存应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条件下,防日晒、雨淋、冻害及有毒物质的污染,堆码整齐,防止挤压等损伤。短期贮存应按品种、登记、规格分别堆码,货堆不应过大,保持通风散热,控制适宜温、湿度。贮存库(窑)内菜体温度应保持在(0±0.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二.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双城 花园曲酒

双城市

花园曲酒负盛名。

三.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方正 红焖林蛙

食用红焖林蛙可使人身强力壮,益寿延年。

四.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双城 双城玉米

双城玉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双城市玉米栽培历史较久,据《双城县志》记载,可追溯到1815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清廷谕准吉林将军富俊屯垦,在双城子建城设治,其后两年移垦耕耘,就已有小面积玉米的种植。从民国、伪满直到新中国成立,双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现在双城玉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双城玉米种植的历史较久,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民国之前(双城县志)。双城玉米的历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历史和双城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位“四野”时期的老兵郎重生回忆,双城玉米做出的干粮--大饼子曾经作为四野战士的口粮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功劳。在双城“红色旅游景点”--“四野前线指挥部”纪念馆有一张照片,伙食房的墙上挂着的就有一串老玉米吊子。由于玉米相较其它作物的高产性,建国后双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在已由最早的 万亩增加到 万亩。玉米生产对双城粮食生产和双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域范围

双城玉米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北纬45°08 ′-45°43′,东经125°41′-126°42′之间之间,主要是双城境内双城镇、幸福乡、东官镇、周家镇、新兴乡、五家镇、公正乡、农丰镇、永胜乡、临江乡、水泉乡、杏山镇、团结乡、万隆乡、乐群乡、同心乡、希勤乡、韩甸镇、金城乡、兰棱镇、朝阳乡、单城镇、联兴乡、青岭乡等24个乡镇,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219333公顷,地域内玉米生产面积为186666公顷,总产量为168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特性:双城玉米品种多为高淀粉、高赖氨酸品种,品质优良,是优良的粮饲兼用玉米。可生产出来的玉米面、玉米碴子、玉米面条等产品,营养丰富口感好,让人回味难忘。 2、外在感官特征:以郑单958和澳玉1号为主栽的双城玉米果穗呈柱状或圆锥状,籽粒排列整齐,成熟度好,无秃尖、无虫蛀、无霉变、无损伤,籽粒为黄色,中齿、饱满,百粒重大、容重高,商品品质优良。 3、内在品质指标:双城玉米营养丰富,淀粉和赖氨酸含量高,品质优良,是优质的粮饲兼用型玉米,籽粒含粗蛋白﹥9.5%、粗淀粉﹥70.0%、粗脂肪﹥3.9%,赖氨酸﹥0.29%,氨基酸总含量﹥9.5%。粗蛋白含量比一般玉米平均值高1.34%。 4、安全要求:双城玉米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产地环境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条件,农药使用符合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符合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五.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巴彦 巴彦大豆

巴彦大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彦大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彦大豆籽粒饱满,呈黄色,粒圆型,直径为4-9mm之间,表无杂,表面光滑。巴彦大豆以高油、高蛋白享誉世界,品种以高油、高蛋白为主,以标准化生产保持其优良品质。巴彦大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巴彦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亚洲东北黑土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大豆的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日照等优势,巴彦县的黑土地中所含有的大豆生长的元素比例均衡,天然降雨适中,促进了巴彦大豆独特品质的形成。

地域范围

产地范围:巴彦大豆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是将巴彦县境内3135.2平方公里区域划定为巴彦大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保护范围。境内耕地22.67万公顷划定为巴彦大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范围。2007年种植12万公顷,年总产量25万吨。

产地位置: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地处松嫩平原、松花江中游北岸,具体范围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5′53″-127°42′16″,北纬45°54′28″-46°40′18″。南与宾县隔江相望,西濒漂河与呼兰为邻,北依泥河与绥化、庆安交界,东临黄泥河及骆驼砬子山与木兰毗连。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72.4公里,边界周长338公里,县城距哈市98公里。

产地地址:全县辖18个乡镇,巴彦大豆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在巴彦县内的18个行政乡镇,即巴彦镇、松花江乡、富江乡、巴彦港镇、西集镇、丰乐乡、兴隆镇、红光乡、万发镇、德祥乡、天增镇、山后乡、黑山镇、龙泉镇、华山乡、龙庙镇、洼兴镇、镇东乡。其中小城镇10个(两个建制镇)、116个村(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村)、1351个自然屯、4个国有林场,2个国有原种场、1个国有种畜场。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1、土地资源特征。土壤共有9个土类,19个亚类,32个土属,计62个土壤类型。9个土类是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泛滥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和沙土。全县幅员面积3135.2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31.33万公顷,耕地面积22.67万公顷,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肥力较高的土壤约占90%以上。腐殖质层厚度达20—7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3.72%,含氮0.168%,含磷0.99%,含钾1.80%,PH值6.7,呈中性。全县地势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62%,地理形状为楔形,海拔最高为564.3米,最低海拔110米。

(2)水文情况:水资源。巴彦县有较大河流14条,河道总长475.7公里。全县地下水资源存储量6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供给量为3.97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为2.224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7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869立方米,亩均水量212立方米。包括水系、水源和水质情况及影响因子。

(3)气候情况:巴彦县地处中高纬度,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风,干燥严寒。年平均气温为3.1℃,最高气温曾出现过37.9℃,最低气温达-42.5℃,年≥10℃活动积温为2658.4℃,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82.2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669.4小时。5—9月份作物生长期日照为1252小时,占全年总日照的46.9%,历年平均初霜期为9月21日,历年平均无霜期为131天。全年结冻期为145天左右。包括季风、温度、湿度、日照和降水等特殊气候因子。

(4)人文历史情况:巴彦县人类生活的历史。巴彦县自公元前211年秦朝时就是岁百之地,是由岁族与百族融合成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以渔猎为主,辅以农业。巴彦县建治以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土质肥美,是一片待垦的处女地。因为封禁(清以东北为自己“龙兴”之脉封禁东北三省),只有少数旗兵屯田和少数汉人零散住在各地开荒种地,张网捕捞鱼,过着日出而起、日暮而归的农家生活。1859年,清咸丰九年东北开禁,土地放垦后,关内的大量汉民流入本地,人多之后,清同治元年(1862年)于呼兰城以东

建呼兰厅治理巴彦苏苏等地,管理赋课刑名及旗民交涉等事宜。光绪三十年(1904年)呼兰厅分两处,呼兰一处,升呼兰厅为呼兰府(移到呼兰城),原呼兰厅改巴彦州,民国2年(1913年),巴彦州改巴彦县。

巴彦大豆形成的历史。巴彦县农业生产的历史很久。据《巴彦土壤志》记载,“巴彦苏苏,周秦之际为肃慎居住的地方,以后为夫余、勿吉,辽金时代为女真部落居住,在少凌河出土的铧子证明金代已有农业种植。清朝放禁后,随着移民迁入,播种面积日益增加,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巴彦苏苏大面积开荒。”据《巴彦志》记载巴彦农作物以大豆、谷子、小麦、高梁、玉米、大麦等为主。

巴彦县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誊,栽培大豆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及向外出口量,历来居全省前列。1957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巴彦县大豆,博得国际友人的称誊。

人文推动因素:巴彦县是国家野生大豆原始基因库。巴彦县是我国唯一一家野生大豆原产地保护地域,保护区面积为2000亩。同时也是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和绿色食品大豆原料基地。巴彦县通过法国基因时代认证非基因大豆10万吨,巴彦县是国家绿色食品大豆原料生产基地县,认证绿色食品大豆基地为50万亩(10万吨),巴彦县也是国家无公害大豆基地县,认证无公害大豆70万亩(14万吨)。

独特的文化底蕴:巴彦县是国家大豆生产示范县,每年示范60万亩。改革开放前期,我县大豆因其品质好、价格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1980年-1990年大量出口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量都在3万吨以上,1991年以后随着国内加工业的发展,我国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进口国,大豆作为重要农业资源出口受到限制,但直到1995年,仍然有韩国客商在我县天增镇建立专供基地,基地面积3万亩产量5000吨。据国外客商说他们在对大豆进行质量检测时发现,巴彦县大豆的异黄铜比美国大豆高出2倍多,达到3%以上。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巴彦大豆产地选择在巴彦县境内是因为

巴彦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亚洲东北黑土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大豆的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日照等优势,巴彦县的黑土地中所含有的大豆生长的元素比例均衡,天然降雨适中,促进了巴彦大豆独特品质的形成。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巴彦大豆以高油、高蛋白享誉世界,品种以高油、高蛋白为主,以标准化生产保持其优良品质。

(3)生产过程管理:巴彦大豆生产者执行《巴彦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进行严格质量规范,杜绝有毒有害投入品及物品的使用,确保大豆生产安全,同时在生产中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对农户的农产品化学品使用进行规范。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我县对全县农业生产基地的环境、投入品使用、市场准入、质量科技服务等各项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制定巴彦大豆产品检验标准,并严格执行。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巴彦大豆分品种进行单独收割,并分级分品种进行贮存、加工、销售。对销售的大豆进行备案,实行追溯制。

(5)生产记录要求:巴彦大豆在生产中进行投入品使用登记管理,对农户进行统一的编码,对其出售的大豆按编码进行质量追溯。加工企业收购实行登记式管理,按农户编码进行存贮加工。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巴彦大豆籽粒饱满,呈黄色,粒圆型,直径为4-9mm之间,表无杂,表面光滑。

(2)内在品质指标:巴彦大豆脂肪、蛋白含量高,非转基因产品;大豆营养物质丰富,氨基酸总量大于30%,其中谷氨酸含量大于7%,富含人体所

需的多种维生素、大豆功能因子等,还含有丰富的碘、硒、铁、钙、锌等对

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重要元素硒、锌含量更好,硒0.01Mg/kg、锌25Mg/kg以上。有害金属元素比无公害大豆标准限定值低得很多的,巴彦大豆按无公害检验,化学农药残留指标中四项有三项没检验出,说明东北的农产品由于化学投入品使用控制的好,化学品残留是极低的,农产品是安全的。

(3)安全要求:巴彦大豆实行无公害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巴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制定高于国家绿色食品大豆的质量标准,并强制执行。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包装:巴彦大豆分为1kg、2kg、5kg、250kg、90kg的塑袋等包装,

(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巴彦大豆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3)贮藏、运输:进行分级分品种单独仓储,专用工具运输。

六.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双城 双城小米

双城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双城小米

双城小米生长在得天独厚的全世界三块肥沃的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地处黄金积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小米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誉。双城人靠它活血脉,壮筋骨。妇女生孩子或老年人病后身板弱,全靠它滋补强壮。在缺少白面、大米的年头,小米饭是乡下人的主要饭食,又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那时候,一家捞饭香四邻,四邻做饭香满屯。谁家主妇在屋里捞饭,院门外就能闻到打鼻子的香味儿。做出饭来香喷喷,肉头头,柔滑爽口,回味绵长。多少年来,小米饭养得双城姑娘、媳妇风姿绰约,魅力四射,远近闻名。养得双城男人健壮如牛,风流倜傥,一付宽肩膀,扛得住各种艰难险阻。在瓜菜半年粮的严重灾荒年月,民间曾流传着小伙子用小米换媳妇,贫寒学子靠吃小米饭咸菜条儿鱼跃龙门,考上名牌大学的佳话。

双城小米,不仅养育了我的家乡父老,也书写了自己的光荣历史。早在800多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达起兵反辽时,用小米饭、杀猪菜、花园酒犒赏前线征战得胜回来的将士。自那时起,双城小米就成为身价百倍的朝廷贡米。200年前,吉林将军富俊奉旨兴办京旗双城堡屯田,卓有成效后,进京面圣,特意给道光皇帝带去由京旗人家生产的各种农产品,道光帝吃着用小米磨成粉面做的京旗饽饽,龙颜大悦,遂将双城小米粉定为皇家贡品。

双城小米久负盛名。虽然没有陕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小米名气大,但也是一身荣耀,曾为解放东北全境,乃至全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1932年1月,东北军662团团长赵毅率队打响双城堡阻击战,严重痛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双城民众在商会会长车玉堂等倡导下,主动出资参与烙大饼,熬小米粥送到火车站慰劳参战官兵。1946年至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四野前身)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两年间,东野的将领们吃着双城的黄豆、小米,成功指挥了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及冬夏秋季攻势,制定了辽沈战役作战方案,为解放东北全境,乃至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参军参战。尤其是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关键时刻,位于军事前沿的双城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运粮运草运弹药,抢救伤员的繁重任务。在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把壮劳力送到前线,把节省下来的最好小米送到部队,把好车好马用于战勤。三年解放战争中,双城共缴纳军粮3亿多斤,荣获“支前第一县”的光荣称号。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战员们吃着双城小米,冲锋陷阵,越战越勇,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关心,农业生产一年比一年好,可是成片的谷地离我们渐行渐远,真正的小米饭更是一顿难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的一位家族哥哥离开老屯几十年了,此次回来,就想吃一顿家乡的小米饭、农家菜,结果村支书寻遍全村几百户人家,没找到一粒小米。无奈,只好到双城城里的一家杀猪菜饭店补上这一课。如今,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关注科学养生,认为小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其它矿物质、微量元素,成为人们青睐的新宠。可是,吃到嘴的小米饭,也不是原来的滋味儿,没有了记忆中的口感和味道。近些年来给多少满怀热望寻找旧时感觉的在外游子和过去尝到过双城小米饭味道的四野老兵及其亲属留下了遗憾,常能听到人们失望地说:啥时候还能吃上一顿当年的小米饭?

2015年春天,双城区委、区政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重新调整了种植结构,倡导农户施用农家肥,种出良心产品,卖上好价钱。实施“农娃”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在万隆、单城、希勤、韩甸、幸福、兰棱、水泉、杏山11个乡(镇)的十个基地,生产绿色有机特色的农副产品。于是,金秋时节,这里生产的小米、大米、杂豆、花生、菇娘、两瓜、蔬菜、马铃薯、杂粮等成了市场上的-货。

来这里参观的同志们不由地说“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谷子地啦!”“如果吃上一顿新小米捞的饭,配以杀猪菜、平安夜白酒,那该多美呀!”

粮食

地域范围

双城小米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双城市全市水泉乡、公正乡、 农丰镇、杏山镇、同心乡、临江乡、万隆乡、韩甸镇、金城乡、兰棱镇、朝阳乡、单城镇、联兴乡、青岭乡、东官镇、周家镇、新兴乡、五家镇、幸福乡、双城镇、希勤乡、团结乡、永胜乡、乐群乡24个乡镇,生产区域分布在246个村。地理坐标东经125°41'~126°42',北纬45°08'~45°43'之间,地域保护面积224996.4公顷,其中种植面积10000公顷,年生产小米37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1)外在感官特征:双城小米籽粒饱满,粒圆,籽径0.8毫米左右,色泽鲜亮金黄,均匀一致;蒸制后香味浓郁,口感绵软、风味独特、粘着力强,具有较好的粘聚性,不易散。煮制后产品表现出黏度高,颗粒状态好。(2)内在品质指标:双城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据测定,双城小米蛋白质含量大于10%,脂肪含量小于3%,粗纤维含量大于1%,直链淀粉含量大于16%。(3)安全要求:双城小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符合农办质〔2013〕17号茄果类蔬菜等55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小杂粮类标准。

七. 黑龙江省 哈尔滨 依兰 依兰蘑菇

依兰蘑菇

八.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延寿 延寿大米

延寿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延寿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延寿大米生产地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松花江南岸的蚂蜒河中游。东经127°54′20″-129°04′30″,北纬45°10'10″-45°45'25″,西部、南部与尚志市为邻,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65公里,幅员面积3149.55平方公里。全县有5镇4乡10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61万亩。地理标志区域包括延寿镇(部分)、六团镇、中和镇、加信镇、安山乡、寿山乡(部分)、玉河乡、延河镇8个乡镇,70个行政村的水稻田。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延寿大米生产地域地势平坦,远离市中心,无工业“三废”污染,地净田洁,土质肥沃,为黑粘土、沙壤土质,地势低洼,土壤有机质含量3%-6%,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水稻生长。

(2)水文情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境内蚂蜒河、亮珠河、部分地下水浇灌的水田,该基地位于灌溉区上游,无任何污染。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在46.9%。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5座,万亩以上灌区10处,提水灌溉站点617处,塘坝1600座。

(3)延寿县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6℃。历年最低气温为-42.6℃,历年最高气温为35℃,多年

平均积温蚂蜒河两岸为2493.5℃,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丘陵漫岗区为2300℃左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2-129天。县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70.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0.1小时,延寿县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水旱兼作农业气候区。

(4)人文历史情况:延寿县种植水稻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据《延寿县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入境的朝鲜族农民开始在洼地种植水稻,到民国16年(1927年),水稻面积已达8345亩。到1934年,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48380亩,出现了水稻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到1989年,全县水田面积发展到29.7万亩。并从1989年开始试验示范并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逐步结束水稻满撒种的传统种植技术。实行扣塑料棚旱育稀植插秧栽培技术。水稻产量有原来的亩产100-150公斤,一跃提升到300-350公斤,实现翻番增产。在肥料使用上,结合有机肥逐步增施化肥用量,在除草方面结合人工中耕除草逐步推行化学除草,减轻农民劳动量。到1995年,由于高效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民实行水改旱,水田面积下降到21.4万亩。水稻产量11.4万吨。亩产达到532公斤。到1999年,水稻面积发展到23.7万亩,水稻产量14.7万吨。从2002年开始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到2007年水稻面积发展到66.3万亩,产量33万吨。全面整合水稻品种,按区域布局和积温区划,全县主推五优稻3号、松粳10号、龙粳14、绥粳7号和垦稻12号等5个核心品种,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中棚育苗技术、机械插秧技术。自2005年开始试验示范研究推广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示范推广。延寿县水稻栽培技术在全省占有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省优质水稻重点产区之一。2008年,延寿县被黑龙江省绿办批准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亮珠”品牌,使延寿大米走出省门打入南方市场,其品牌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九.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巴彦 靰鞡草

靰鞡草

垫在靰鞡里的靰鞡草并非是一种草,其种类依地区和使用习惯而异。具体有塔头草、羊胡子草等几种,有的生长在沼泽地,有的生长在山林间。还有用梳成细条的苞米皮子代替的。靰鞡草共同的特点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以长白山区的塔头草比较常见。在二伏时割取的称“青根子”,秋霜后割取的称“红根子”。割取后捆成小把,在竿子或绳子上晒干后收存备用。穿靰鞡时,先把布靿子围垫好,用木棒把草捶软,抖开横斜交错地放在鞋口,用手絮成趾掌、脚跟处略厚的草窝。脚伸进去后,把露出的多余长草的拽出,围靿子盖住脚背掖好,然后按交叉顺序缠系带子绑紧。脱下靰鞡时,要把草掏出放在锅台上或炕上烘干,以便下次穿用。

靰鞡本是一种“夹鞋”,但由于里面絮了靰鞡草,就成了比一般“棉皮鞋”保暖性还好的御寒之物,既不冻脚,又养脚吸汗,轻便录活,结实耐穿。过去东北的寒冷季节,凡是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无论是车老板、猎手,还是生意人、军人以至官吏,都把它当作冰天雪地出行的基本装备。所以一首咏“关东三宝”的诗中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东北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靰鞡草的传说,将其与民族的英雄、善良的仙女、仁义的侠士联系在一起,以表达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