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特产豆腐三角酥 广西十大特产零食糍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特产豆腐三角酥 广西十大特产零食糍粑更新时间:2024-05-15 15:33:29

一. 北京市 昌平 咸酥烧饼

咸酥烧饼是北京的炸、烙、烤小吃,常以“酥活”为贵。酥烧饼味有咸、甜之分,形有圆、方之别。咸酥烧饼起酥恰到好处,所以层次分明,酥香利口,春、秋、冬三季凉食较为适宜。

二. 福建省 龙岩 长汀 三角豆腐饺

三角豆腐饺是明清以来长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颇为考究,是用豆腐做

皮,瘦肉、香菇、冬笋、葱白等做馅,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厨师制成的三角豆腐饺,皮白肉香,鲜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特色)白色棱形,皮嫩馅香,汤鲜味美,营养丰富。

三.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倒扣酥

此小吃来源于留坝玉皇庙镇,是流传于民间的节庆食品,选用精制面粉,植物油、猪油、食糖、各种干果仁等制成形态多样的小点心,食之品味醇香,甜脆上口。

四. 陕西省 宝鸡 陇县 陇县马蹄酥

陇县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

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陇县马蹄酥的历史典故

陇县马蹄酥,始于清光绪末年。据《陇县志》记载:陇州西南有吴山,亦称吴岳,即禹贡山岍山,称“五镇之西镇”,为历代宫廷朝圣之地。元代以后,朝圣之风更盛,每隔3年祭祀1次。清光绪末年,清廷派员祭奠吴山,兼巡陇州,皇帝赐钦差大臣“半桌满汉全席”,故命御厨宫某随行。做厨时,陇州厨师贾义财结识御厨宫某,遂将马蹄酥制作工艺授予贾义财。民国初年,贾义财又传给其子及徒弟,逐渐传及秦陇。马蹄酥从此驰名甘陕,成为民间名贵食品。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廷膳食。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诗人墨客的赞赏。

一说,陇县马蹄酥,始于清光绪末年。据《陇县志》记载:陇州西南有吴山,亦称吴岳,即禹贡山岍山,称“五镇之西镇”,为历代宫廷朝圣之地。元代以后,朝圣之风更盛,每隔3年祭祀1次。清光绪末年,清廷派员祭奠吴山,兼巡陇州,皇帝赐钦差大臣“半桌满汉全席”,故命御厨宫某随行。做厨时,陇州厨师贾义财结识御厨宫某,遂将马蹄酥制作工艺授予贾义财。民国初年,贾义财又传给其子及徒弟,逐渐传及秦陇。马蹄酥从此驰名甘陕,成为民间名贵食品。

1960年,陇县食品厂挖掘民间名贵产品时,由贾氏徒弟边文汉老工匠传艺,继承恢复了马蹄酥这一名贵食品的生产。陇县马蹄酥畅销省内外。

五. 福建省 龙岩 新罗 盐酥花生

新罗区的传统产品、闽西名优产品,以酥、脆、香闻名,享誉东南亚各国。它采用"湿熔"、"干蜡"两种传统工艺熔制,其中"温熔"最优,即用新鲜优质花生加盐煮熟后,用湿火慢烤而成。色泽美观,香味扑鼻。吃起来脆香可口,咸淡适中,味美无比,既可佐酒,也可配茶,百食不厌,老幼皆宜,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六.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咖喱淮山酥

咖喱淮山酥

这是一款咖喱味型的面点,软糯的淮山与多味的黄咖喱相结合,口感富有层次感,金黄酥脆的香浓口感让人胃口大开。

七.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八. 台湾省 彰化 凤凰酥

玉珍斋是鹿港知名的老饼铺,创于清光绪年间,不仅生产的糕点保存传统风味,连店面都是优美的古厝。其招牌糕饼有绿豆糕、猪油荖、口酥饼、凤眼糕等,近年来又研发出“凤凰酥”,混合凤梨馅与少许咸蛋黄,味道香甜,爽口不腻。

九. 广东省 江门 开平 金牌榴莲酥

金牌榴莲酥

以果王榴莲入馅,既有榴莲香味又有点心特色,飘香四里,闻之食指大动。

十. 重庆市 巫溪县 芝麻酥包

芝麻酥包,面食,特点:淡黄色,扁圆形,酥香爽口。烹制法:煎、炸。

特粉制成半烫面,冷后放适量发面,下纯碱、化猪油适量,揉制成皮。特粉下猪油制成酥面。半肥瘦肉熵熟,与玉兰片粒拌和,下调料制成馅。aQ9

取面皮包酥制成酥皮,包馅按成扁圆形,饼面粘上白芝麻,入平锅烙黄,下热猪油煎炸成熟装盘即成。aQ9

操作要领:发面不宜放多;煎、炸须用中小火。aQ9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