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庆土特产有哪些作文 我家乡安徽安庆的特产作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庆土特产有哪些作文 我家乡安徽安庆的特产作文更新时间:2024-01-21 08:02:15

一. 安徽省 安庆 迎江 迎江白鳝

迎江白鳝

白鳝身体细长如蛇形,体长最大可达1.3米,前端圆柱形,自-后渐侧扁,尾部细小,头尖长。吻钝圆,稍扁平;口大,端位;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的齿;唇厚,为肉质;前鼻孔近吻端,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方,不呈管状;眼中等大小;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左右分离。侧线发达而完全、鳞细而长,隐蔽于表皮内。背鳍低而长,其起点距-较距鳃孔为近;背鳍和臀鳍起点间距短于头长,但长于头长之半。无腹鳍,臀鳍低长,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呈圆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或浅黄,无斑点。

二. 安徽省 安庆 望江 徽州圆子

徽州圆子又称“细沙炸肉”,是徽州地方的传统风味菜。这种圆子是用炒米花等原料作外皮,内包馅心油炸、烧糖汁而成。 由于糖汁透明油亮,故又名“亮光圆子”。风味独特。

三. 安徽省 安庆 迎江 迎江板栗

迎江板栗

板栗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已约有2000~3000年的栽培历史。叶披针形或长圆形,叶缘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葇荑花序,成熟后总苞裂开,栗果脱落。坚果紫褐色,被黄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黄。果实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四. 安徽省 安庆 大观 安庆龙虾

龙虾,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民间又俗称虾王。是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属动物。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厘米~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腹部较短而粗,后部向腹面卷曲,尾扇宽短。龙虾主要生活于热带沿岸浅海的礁岩间,白昼潜伏于岩缝间或石下,夜间觅食活动,行动缓慢,多为杂食性。雌体成熟蜕皮后交配产卵,受精卵抱于雌体腹肢间,卵粒圆形,橙色。

五.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六. 安徽省 安庆 大观 安庆炒米

安庆炒米是安徽省安庆市的特色小吃。盛一碗滚烫飘香的鸡汤,撒一把炒米。不待炒米泡化,用汤勺舀起,慢慢品尝。这道鸡汤泡炒米,简单,质朴,却蕴藏着道不尽的家乡味道,让无数身在外地的安庆人为之魂牵梦绕。

炒米,是安徽安庆市特有的汉族小吃,属于安徽菜。0鸡汤泡炒米,是安庆的招牌菜。来了安庆不吃一顿0鸡汤泡炒米,确是一大损失。鸡汤泡炒米,本来是用来打尖的,现在却成了安庆的一道美食。盛一碗飘香的鸡汤,撒一把炒米,不待泡化,舀起,品尝。简单,质朴,道不尽的家乡味道。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在古代,炒米就是“冬米”。

关于“冬米”的词义,地方志解释说,这是因为爆米花只在冬季春节前后才制作。这个说法肯定是错误的:(1)旧时老百姓生活困难,平常也就粗茶淡饭,春节时炸点冬米,用以制作山粉圆子、切糖、欢团,小孩子当然也可以干吃。这说明,爆米花的确多在春节时制作,但其它时节遇到丧事、喜事,也可以制作,跟冬天并无必然联系;(2)仔细品味安庆方言,准确的叫法并不是“冬米”,而是叫“跺米”,这就跟冬天更没有关系了。

有些字典将“冬米”解释为糯米,又叫江米。虽然“糯”“江”古音与“冬”相近,但安庆方言所说的“冬米”明显不是糯米,它特指经过膨胀的爆米花,这是没有疑义的。旧时北方不产糯米,可能也不怎么制作爆米花,往往将南方人所说的“冬米糖”理解为糯米糖,这是不正确的。赣语地区将爆米花称为“冻米”,它与“冬米”“跺米”一样,不同的注音而已。

其实,安庆方言里的“冬米”“跺米”是注音字,本字就是“爆米”,也就是今天的炒米。爆,上古音读若跺。古代没有炸爆米花的大肚铁罐,更没有“嘭”的一声巨响,所谓“爆米”只不过是将糯米坯子在铁锅中加热炒熟,膨胀而成“爆米”。由于炒米膨胀程度小,并不0为“花”,所以方言只称“跺米”“冬米”,从来不称“冬米花”。后来随着爆米机推广,人们将爆米花称为冬米,原来的冬米(爆米)便改称为炒米。

过去艰难岁月,炒米是出远门时的干粮。路上实在饿了,抓一把就着水干吃。歇脚的时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用开水冲泡着吃。农忙的时候,炒米可以带到田间地头打尖。

那个年代,泡炒米有两种方法:一是糖水鸡蛋泡炒米,俗称糖鸡蛋;二是油煎鸡蛋泡炒米,俗称咸鸡蛋。过去的人家难得杀鸡,而杀鸡的时候通常是下面条,鸡汤泡炒米实在不多见。

平常居家,如果来了贵客又不能留下来吃饭,通常需要烧茶。并不是泡茶,而是糖水鸡蛋泡炒米,做起来快速简单。鸡蛋一般是3个,客人不能全吃完,至少要留下1个给旁边流口水的小孩。

过年的时候,炒米常用来制作切糖,给小孩子当搭嘴食。在切糖众多花色品种中,有一种称为欢团。它跟切糖的原料完全相同,只是被捏成了团状。欢,本字是伙、合,也就是将糖浆、炒米、冬米、花生、芝麻这些东西伙在一起、合在一起。

在漫长的时期内,炒米不管怎么吃,它都是饭而不是菜。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鸡汤泡炒米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道菜。在大多数上看来,它比糖鸡蛋、咸鸡蛋味道都要好些。今天,在安庆很多饭店里,都有鸡汤泡炒米这道菜。甚至,平常人家的炒米也是买来的,而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炒米的制作程序是:将糯米淘净浸泡,添加适当的大米,否则太粘→用饭罾将糯米蒸熟(不能煮熟)→摊开晒干,变成糯米坯子→在铁锅中加热炒熟,膨胀而成炒米。

炒米的制作工艺,说起来也不难。选用上等糯米,先用开水浸泡,待其谷子(米粒核心部位)发软,能掐动,便用竹箩或簸箕捞起来,用大量冷水冲,洗清米粒外围,防止互相粘连。等水分沥干,便可下锅炒作。关键在于两点:其一,开水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间长了,把米粒全部泡化了,成了一个粑,只好磨成糯米淀粉了;时间短了,米谷子未软,炒出来吃不动。其二,锅下的火力要恰到好处,火大了,把米炒焦了,吃起来有煳味;火小了,炒出来发僵吃不动。炒作最好用大铁锅,以竹子枝丫扎成扫帚形状,便于米粒翻动。锅里放入菜油,油热后下米,在大火的威力下,众多米粒在锅中竞相跳动、蹦高,宛如一场精彩的比赛,令人目不暇接且油香扑鼻。为了保证“比赛”秩序,每次下锅米量大约在二至三两(常用寿碗半碗),视锅的大小而定。

近些年,人们生活富裕,炒米已成为日常小吃。在古城安庆,到处可见小摊贩卖炒米,而且出现了“炸米”,即米不炒改用油炸熟。炸米操作简单,价格又贵几毛钱,故商家乐此不疲。

七. 安徽省 安庆 桐城 桐城大米

桐城大米,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并被列为出口产品。

早在明清时代,桐城范家岗,花园畈、撩风岗一带所产的大米,就远销京师,备受称誉。历史上种植“三粒寸”、“杨柳籼”等水稻名特品种,从栽培技术到加工工艺都十分考究,力求保持传统特色。加工的大米质优、色白,晶莹剔透,光滑油润,干稀咸宜,醇香可口。当地民谚:“三粒寸,麻壳籼,一人吃饭两人添”。桐城素称鱼米之乡,粮食商业在各业中占绝对优势。当时芜湖通和粮行、南京协和粮行、上海通达粮行,都以经销桐城大米为主业。

建国后,国家在范岗、城关建立了两座工艺先进、设备精良的现代化米厂。所产“特二”粳米,高度重视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检化验制度。进厂原粮,出厂大米,其综合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在省内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曾荣获省经委授予优质大米称号,并被列入《中国名优产品大全》。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销往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河北、天津、四川、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特二”粳米又被国家外贸部列为出品产品,成为东南来各国的热路货,每年平均出口3000吨左右。

八. 安徽省 安庆 怀宁 巴比馒头

口味独特

皮薄——外皮轻薄、入口即化。

馅大——馅肉丰满、细而不腻。

汤浓——纯正浑厚、孜孜入味。

品种丰富

目前,已经有10余种口味的馒头供顾客选择。

同时,我们并将不定期推出新口味的品种。

文化特色

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结合现代科学工艺,我们已经创造出独特的巴比馒头。

“轻轻提、慢慢移”

蒸笼内馒头蒸熟后,需要轻轻提起笼屉,并慢慢移动至一旁,使热气均匀散发,底气透出,口味可保持最佳;

“先开窗、後喝汤”

首先将馒头打开窗户,即咬开一角,然后轻轻吸允汤汁,待汤汁喝至大半,方开始细细咀嚼品味;

“樱桃口、爬犁走”

在食用之时,需要像樱桃小口一样小口小口地咬下,像爬犁耕地一样慢慢地咀嚼,方可品得其中美味。

九. 安徽省 安庆 迎江 大龙山柑橘

郊区:大龙山柑橘。

十. 安徽省 安庆 桐城 “桐城小花”茶

“桐城小花”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关乡:“桐城小兰花”茶主产地。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桐城小花泡制

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

生产现状

桐城小花,又称--小花茶,简称龙眠茶。《桐城风物记》:“茶,凡山园皆有种者,唯……龙泉庵中茶(大关古洞崖)产于云雾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山孙氏椒园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有机绿茶,茶农在线网络直销,物超所值。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自明迄今,拥有五百余年产制历史。

荣获称号

1986年桐城小花获安徽省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次年又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1996年桐城市在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又开发研制了龙眠春翠。该茶以龙眠山之颠的杨头、黄草尖、黄岭140公顷茶园为基地,于清明到谷雨期间,择晴天在龙眠群体中叶种和无性良种茶园中,采一芽一叶初展,长度2.5—3厘米的芽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烘、理条、复烘、提香等工序,全程采用名优茶机械加工。成品茶外形条直微扁,匀齐壮实,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绿匀亮。1998年5月经安徽省茶叶专家评审,列为省级名茶。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

良种增产

改革开放后,引良种,改茶园,机械制,产量增,全市茶园800公顷,1998年产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18万千克;2004年1400公顷,产30万千克。1996年安徽农大茶专家指导,研制了龙眠春翠。成茶匀齐,泽翠鲜活,味鲜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获安徽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1999年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桐城小花,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产品分为特级、一二三级。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