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牦牛干西藏特产原味 西藏特产牦牛干多少钱一斤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牦牛干西藏特产原味 西藏特产牦牛干多少钱一斤更新时间:2024-01-17 14:42:45

一. 青海省 海西州 格尔木市 唐古拉牦牛

唐古拉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唐古拉牦牛是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唐古拉牦牛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唐古拉牦牛被誉为“雪域之舟”,自古以来就与藏族文化、历史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藏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唐古拉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尤其是冰雪袭人的寒冬,唐古拉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着,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唐古拉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唐古拉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2014年,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申报的“唐古拉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唐古拉牦牛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唐古拉藏羊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是: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91°38′49”—93°20′22”,北纬33°52′14”—35°12”。保护规模为: 1427755公顷。南与西藏那曲地区为邻,东、北与玉树州相邻,西至新疆,;区内海拨4500—6000多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 独特感官特征:由于唐古拉地区是野牦牛活动区域。在夏秋季节,位于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野牦牛经常混入家牦牛群中配种,使家牦牛混入野牦牛的血液,呈现含野牦牛血液的牦牛达25%以上。因此唐古拉牦牛体现出生长发育慢,体格较其它地区牦牛大的外形特征。宰杀后从胴体上看,肌肉光泽润滑,色泽略深,脂肪淡黄色,肌纤清晰有坚韧性,呈明显的大理石纹,弹性好,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外表湿润,不粘手。无异味,具鲜牛肉特有气味。唐古拉牦牛肉煮沸后的肉汤清澈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特有的香味,味香四溢。2、内在品质指标:唐古拉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同时由于具有野牦牛的遗传基因,其肉品体现出品质好、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色泽暗红、腥膻味小。唐古拉牦牛肉所含蛋白质总量≥22%、脂肪含量≥0.5%、17种氨基酸总量≥20%。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是生产加工优质牛肉制品的原料,属于牦牛肉中的上品,也是一种口味鲜美的优良肉食和半野味的肉食品。3、安全要求:由于唐古拉山镇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区内没有任何工矿企业,因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唐古拉牦牛生产区的环境影响几乎为零。因此,唐古拉牦牛饲养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的相关规定;饮用水符合NY2057无公害牲畜饮用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HJ 568 —2010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

二. 青海省 海北 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白牦牛

门源白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门源白牦牛

门源县寺沟白牦牛养殖协会

11021722

白牦牛(活的)

三. 江苏省 常州 天宁 萝卜干

去过常州的人会说:常州有一怪,萝卜干作下酒菜。正宗常州萝卜干精选常州西门外新闸出产的甜嫩实心红萝卜为原料,经过洗净切条,适度晾晒,配以风味别致的佐料,精心腌制而成。

四. 西藏 山南 扎囊县 西藏雪莲花

雪莲花为西藏东北部海拔3500~5000米雪域的天然纯净野生产品,药材正宗、品质优良、功效卓著。 性味:苦、微苦、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湿、消肿、止痛。用于头部创伤、妇科病、类风湿关节炎、中风、高山反应、外敷消肿。用法:酒剂:雪莲花50g;白酒500ml,浸泡10天,每天30-50ml。 刀伤出血:本品碾为细粉、外敷。

五.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蝴蝶干

蝴蝶干

平潭蝴蝶干就是贻贝干,也叫淡菜干,这种蝴蝶干福州基本上很少见,这是鲜大淡菜剖开后摊开晒干而,因形状似蝴蝶,所以说蝴蝶干,平潭,绝对正宗,比超市买的普通淡菜干要好的多,炖筒骨加点海带再加蝴蝶干,香得不得了,非常滋补。

“东海夫人”平潭海蝴蝶干是渔民到平潭青峰、白沙一带的深水礁屿,挑选壳长到16厘米长的鲜大淡菜,然后开壳取肉,剖开两片,洗干净后晒制而成。

蝴蝶干是上等滋补珍品,含蛋白质55%,糖分19.7%,脂肪7%并有无机盐、铁、碘、钙等多种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

中国古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能治虚劳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病、肠鸣腰痛等症,有滋阴、补虚、壮身、益神、固肾之效,产后妇女食用尤宜。部分贻贝还含有小珍珠,有解毒生肌效用。干品以清炖赤猪肉、排骨等为佳。

六. 西藏 昌都 昌都县 西藏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一种动植物兼名的名贵药物。它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与虫体,冬天为虫,夏天为草,下部是虫,上部是草。多产于青海、西藏、云南及四川的甘孜、阿坝。虫草味甘酸,性平,气香,是良好的强壮补药。



含有粗蛋白、脂肪、虫草酸、维生素B12等成分,有滋肺、补肾等作用,对治疗肺结核、咳嗽、咯血、虚喘、盗汗、阳萎、遗精、腰膝酸痛、痛后虚弱等均有良好疗效。

七. 四川省 甘孜州 巴塘 牦牛皮

牦牛屠宰后剥下的鲜皮,未加工以前的牛皮、腌皮均叫“生皮”或“原料皮”。原料皮未经脱毛鞣制的皮叫“裘革”,经脱毛鞣制的叫“革”。
    牦牛原料皮含犊牛皮(1岁以内)、小牛库、大牛皮类。犊牛生皮,可加工毛手套、毛帽、毛皮衣、毛皮鞋,大、小牛皮加工成底革、面革、机械用革等而缝制卑箱、皮包、皮衣、皮靴、枪套炮衣、皮带等各种日用品、工业用品。
    
    二、牦牛皮结构
    (一)表皮
    表皮分角质层,粒层,棘层,基层4层。
    角质层:较厚的一层,由许多层扁平鳞状角质化细胞叠积而成。
    粒层:是一层不连续的细胞层,细胞呈鳞状或梭形。
    棘层:细胞层次不多,约5~8层,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
    基层:由一层紧密排列成木栅状的立方状或矮柱状细胞组成。
    (二)真皮
    真皮平均厚度4.52mm,分乳头层、网状层两层。真皮中分布有毛,脂腺、竖毛肌、血管、神经。
    乳头层:比网状层薄。特征是在与表皮交界处形成特别致密的细纤维网状层,很厚,层中细胞成分少,主要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三)肌皮
    肌皮是真皮层与肌肉连结的一层。从解剖组织学观点,这一层不属于皮肤范畴,是肌膜。
    
    三、牦牛革质量与理化值
    牦牛皮革按0.5岁与大牛皮两种对比如下:
    (一)0.5岁原料皮与大牛皮质量对比
    0.5岁犊牛原料皮外观毛色亮,无虻孔疤痕。经测定统计,鲜皮面积1.14±0.13m,干皮平均3.68kg,皮革平均面积1.09m,为大牛皮成革1.75m的62%;正面革厚度1.64mm,为大牛皮1.99mm的82.41%,且厚薄一致,成革率,利用率均为100%,说明0.5岁犊牛皮远远优于大牛皮,是原料皮中上等品。0.5岁犊牛皮特指全哺乳所宰杀的,以下相同。
    (二)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成革质量对比
    0.5岁犊牛皮正面革革面远较大牛皮光滑细致,松面少,皱纹不明显且纤维紧密度一致,革身丰满,弹性好,做皮鞋面革下料面积可增加6~10%,与黄牛犊皮,小黄牛皮的“组织紧密、细致坚实、厚度一致”媲美。
    (三)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正面革理化值对比
    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正面革均采用铬鞣生产工艺制成。0.5岁犊牛皮抗张强度等主要指标并不比大牛皮低,且其它较近似,其质量不亚于大牛皮,有的还略超过。此外,0.5岁犊牛绒面革比同等大牛皮的绒头缃匀;有条件制成高档,色彩鲜艳的制品,而且色差小,丝光感强。
    (四)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正面革革面比较
    0.5岁犊牛皮加工的正面革、修面革,绒面革与大牛皮同类革相比,平均可提高一个等级,无等外,二、三级较高。正面革二级占20%,比大牛皮革高15~17%,绒面革一级占2.3%,比大牛革高2%。如果保管不霉变,运输不折坏则不会有绒面革,且正修面革一、二级会达到28%以上(鲜皮及时加工数据)。
    
    四、牦牛皮的缺陷
    凡是降低牛皮质量的各种因素通称缺陷。缺陷分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缺陷,如虻害、癣、虱叮、鞭伤、鞍伤、咬伤、抵伤、石头打伤、拔割毛伤等,二是屠宰后剥制的缺陷,如剥皮伤、防腐、保存不当等所造成的缺陷。
    (一)虻害
    虻害即牛皮蝇危害。牛皮蝇多危害牛的背腰部、臀部,即皮板中部,是牦牛最大的缺陷,严重影响皮革质量与利用率。
    (二)描刀
    描刀是屠宰剥皮过程中技术差所造成的刀伤缺陷,应培训或宣传剥皮这方面的操作技术。
    (三)腐烂
    折叠腐烂:鲜皮在晾晒过程中没有铺伸,在折叠部分由于里面潮湿发霉所致。
    夹心腐烂:鲜皮由于曝晒或气候特别干燥而失水过急,使皮的边缘已经干燥,中层仍然潮湿所造成的腐烂。
    阴雨腐烂:鲜皮不能及时运到加工厂而遇到阴雨天,不采取盐腌,摊开等防腐方法所造成的腐烂。
    开冻腐烂:产区于冷季零星宰剥的皮,以折叠冻干法保存,一冻一消所造成。
    焖烂:鲜皮剥下后,不及时将皮板上附着的脂肪,肌肉等剔除,致晾晒时受热不匀或边缘卷缩处潮湿,时间一长就腐烂。
    (四)皱裂
    产区许多地方剥皮后,不是铺伸平放晾晒,而是鲜皮折叠翻晒,致形成“折皮”、“多折皮”,更有甚者,将鲜皮随便扔在一边,任其自然燥形成“疙瘩皮”,严重影响革质量。
    (五)灼伤
    灼伤不是烧伤,是晾硒时强烈阳光所致。如将鲜皮放到灼热的石头、石板、水泥地坪,砂地上晒,使皮板收缩变质变脆,致成“石灼”、油溃”、“走油”皮,降低革质量,严重的破损无用。
    (六)枯瘦
    冷季末,草原缺草,疾病侵袭致死的牛皮叫“枯瘦皮”,使用价值很低.
    
    五、牦牛皮的防腐
    (一)自然干燥
    是将鲜庠自然干燥到含水量15%以下,抑制微生物繁衍,到防腐的目的。牦牛产的干皮,具有简易,成本低,运输方便等优点,是牦牛产区惯用的防腐方法。自然干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剥下的鲜皮应去掉残留的油脂,肌肉与凝血等物。
    2. 应铺伸在平坦隔潮的地坪上晾晒。晾晒时温度以不超过35度为宜。
    3.如果铺在石头、石板、水泥地、砂子上晾晒,一定要在早晨太阳出来前后,地面不热时铺开晾晒。
    4. 晾晒时毛面朝阳光,阴时肉面朝上。
    (二)冻干干燥
    这种在牦牛产区也是常用的干燥方法。宰剥下的鲜皮不晾晒,借宰时气温低,让其冻结保存或冻干。这种方法省晾晒费力,但若不及时处理,则发生前述开冻腐烂现象。
    (三)盐腌法
    盐腌法是采用食盐或盐水来处理鲜皮的一种较科学的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后的皮不腐烂,保持鲜皮特性,更重要的是杜绝淡干皮原料皮出现松面,避免给加工带来不良后果。据甘肃省轻工研究所报导:按皮的数量计,牦牛淡干皮成革松面率达100%,而盐腌皮最高才25%。另外,盐腌皮还可缩短生产周期,省去刮软这一道工序。牦牛产区不缺盐,也容易推广。
    青海省皮革厂经5000多张试验,盐腌皮除皮革丰满、弹性好、粒面细、毛孔清晰等外,其抗张强度平均提高38%,崩裂强度提高42%,正品率平均提高2.6%,松面率减少52%。以上无论哪一种防腐法,均应去掉皮板上脂肪、肉与血、粪便等物,切忌水洗去污,以免造成“水浸皮”。
    
    六、牦牛皮的保管与运输
    牦牛鲜皮经防腐处理后,虽然耐贮藏,但是无论防腐方法怎样优良,都会随时间,保管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一张好的牛皮如果保管不当,就会受潮发霉,虫蛀鼠咬,压榨断裂等而变成次皮。因此皮张的保管,运输工作很重要。
    牛皮有怕热,怕潮,怕虫鼠,怕水四怕。所以牛皮不能堆放在露天之下,要设置专库房。库房温度应在1O度左右,最高不超过25度,最适宜湿度为50%左右,使原皮含水量保持12~20%之间,不至干裂或受湿发霉;仓库要建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库内要干燥,通风(最好有空调设置),阴凉,并无鼠、虫害。淡干皮应堆放在距地面17~33cm的木楞并铺有席子的上面。
    皮张库要分路分等码垛。刚晾干的皮张,码垛应在日落,气温下降后进行;不要紧贴墙壁,垛中部每隔一段时间应灭虫一次或置放樟脑。运输打捆时,应排列整齐不准折叠。
    
    七、牦牛皮的鞣制
    (一)牦牛毛皮鞣制制革方法
    牦牛毛皮与其它毛皮一样,鞣制方法很多,主要有铬鞣、明矾鞣、福尔马林鞣、混合鞣、土法酸鞣等。其中明矾鞣、混合鞣较简易实用,但无论哪一种鞣制方法,整个过程都分准备、鞣制、整理三个工序。
    1.准备工序
    净水:淡干皮吸水软化,使其恢复呈鲜皮状态(盐腌的要脱盐)。
    削里:将复原的湿皮置放在刮台上或刮机里除去残肉、脂肪等,并使其进一步软化。
    脱脂:用肥皂三份,碳酸钠一份,水10份配成脱脂液,然后在容器中加入为湿皮重4~5倍的温水(38~40℃),再加入脱脂液15%,投入削里的皮充分搅拌5~10min后,再换一次洗液仔细搅拌,直至无油脂气味,且脱脂液中肥皂沫不再消失为止,如果发现腹部,乳房部有脱毛现象,应立即取出漂洗。
    水洗:脱脂后的毛皮,应立即用清水漂洗,除净绒毛中肥皂汁,取出沥净水后再重新用清水洗一次。
    2.鞣制工序
    (1)明矾鞣法
    鞣液配制:明矾4~5份,加食盐3~5份,水100份。先用温水将明矾溶解,然后加入剩余的水和盐混匀。
    鞣制方法:取为湿皮重4~5倍的鞣液倒入缸(池)内,投入漂洗沥干的毛皮,充分搅拌。隔夜以后,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每次30min左右,浸泡7~10h结束。鞣制好的,将肉皮面向外,叠成四折在角部用力压尽水分,在折叠处呈现不透明白色,似绵 纸状。鞣泡时温度应保持在30℃左右;结束后肉面不要水洗,毛面用水冲洗一下即可。
    (2)铬明矾碳酸钠混合鞣法
    鞣液配制:铬明矾280g,加碳酸钠56g、盐410g、水10kg。称取水1.5kg加入铬明矾,加热溶解。另外称取水0.5kg溶解碳酸钠,然后一面搅拌一面缓缓加入到铬明矾溶液中混匀。
    鞣制方法:将剩余8kg水倒入容器,加入食盐溶解,再加入鞣制的原液2/3配成鞣液。然后将浸酸后的毛皮浸入其中(即;盐500g,盐酸20毫升用100g溶水中制成盐酸液,置毛皮于容器内浸泡2~3h沥水后,即为浸酸毛皮。最初20min要不停地搅拌)不停地搅拌,使皮均匀吸入鞣液。鞣液温度应控制在35℃左右。第二天再加入剩余的1/3原液,进行搅拌。鞣制时所用的液量约为湿皮重的3~4倍。鞣制结束后的检验方法同明矾鞣制。
    (3)中和
    中和的目的是防止成品变硬影响质量。将铬鞣后的毛皮充分水洗,除去过剩的鞣液。然后投入2%的硼砂溶液中,搅拌1h后,取一小块皮边用石蕊纸检查呈微酸性时,就取出水洗干燥。
    3.整理工序
    (1)加脂:将蓖麻油10份,放入10份肥皂液中,使其充分乳化成脂液(水100份)。然后将脂液均匀涂抹在半干状态毛皮的内面,涂完后肉面与肉面重叠一夜,然后继续干燥。
    (2)回潮:在加脂的肉面适当喷洒水分使其回潮。洒水后的毛皮,肉面重合用塑料袋或布包扎后压以石块或重物,使其充分吸收水分,24h回潮完成。
    (3)刮软:回潮后的毛皮,放入刮软机或平的木板上用钝刀轻刮肉面使其变白。
    (4)整形整毛:将刮软后的毛皮毛面向下,钉在木板上使其伸展阴干。不能日晒。充分干燥后用浮石或砂纸将肉面磨平,然后取下修整。最后用梳子梳毛修剪。工厂整形整毛为机械制作。牦牛皮毛皮鞣制仅局限于l岁以内犊牛皮.
    (二)牦牛皮制革方法
    采用鼓池结合浸水,灰退脱毛,一浴铬鞣(或其它鞣),复鞣填充的方法。
    (三)牦牛皮制绒面摹方法
    采用鼓池结合浸水,灰退脱毛,铬一拷结合鞣制的方法。
    
    八 牦牛皮的发展预测
    中国牦牛约有1300万头,预计到本世纪末可能发展到1500万头以上,其中新疆利用天山高寒草场1.1亿亩,就可由现在18万多头发展到100万头以上。随着对牦牛经济杂交,本种选育的逐步深化,在解决人犊争奶的同时,定会加速牦牛牛群周转,缓和肉奶、绒(毛)、皮等原料及制品供不应求的矛盾。本世纪末,依据下线牦牛1500万头,其中生产母牛占50%,每年繁殖成活60%,出栏全哺乳公犊200万头(公母各半,后备牛25万头)和其它牛205万头,共计405万头(出栏27%),则每年比以往多出栏300万头(以往年平均出栏7%左右),即每年多生产300万张原料皮,多生产21万吨牛肉。300万张牛皮中有200万张优质犊牛皮和200万kg绒毛(平均每头可剪拔绒毛1kg)。

八. 四川省 阿坝 红原县 红原牦牛奶

红原牦牛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原牦牛奶是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红原牦牛奶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等。其乳汁的营养价值高于黑白花牛及其它牛种。

红原牦牛生长在美丽的红原大草原。红原,这片古老的土地,拥有逶迤的雪山,无垠的草原。红原儿女们世世代代以无穷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开拓着这片"生命的0"。历经岁月的蹉跎,高原人驯养了具有特殊适应能力的牦牛。

牦牛,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独有的赢始畜种,全球总量约1400万头,其中95%的牦牛又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在世界上堪称"中国牦牛"。而红原又是盛产牦牛最多的地区之一,也就最具有中国牦牛生长习性的代表性。

红原牦牛奶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等。其乳汁的营养价值高于黑白花牛及其它牛种。牦牛是因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的天然草场。所以,牦牛所产的乳汁及生产的乳制品为人们公认的"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红原"牌系列牦牛奶粉,早在1996年1月就荣获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标志。

九. 西藏 昌都 江达县 西藏麦片粥

西藏名吃—麦片粥:小麦浸泡后捶扁,晒干,称为麦片。将麦片、人参果、牛(羊)肉丁、奶渣放骨汤中煮熟即成。

十.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牦牛标本

标本是再现死亡动物形象的一门工艺,标本一词的英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 " 运动着的皮张 " ,实际上就是利用工艺将死去动物的皮毛、羽毛和头骨进行加工处理后,安放在人造的身体模型上面,重塑它们活着时的形态,既让它们栩栩如生,同时又能永久保存。 现代标本制作术是一门将艺术、木雕、化工和模具铸造等不同学科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精微工艺。

标本制作术发展简史

几千年前人类第一次捕获到野兽作食物时,他们发现兽皮可以用来遮衣蔽体、挡风御寒,当他们在狩猎前举行宗教仪式时,把兽皮披在用石头和泥巴堆成的动物形象上用于祭祀,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动物标本雏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存皮张的技术得到改进,对皮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兽皮剥制加工者已成为当时部落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随着对皮张质量要求的提高,皮张的处理工艺也越来越精细, 18 世纪时几乎每个小镇都有熟制毛皮的作坊。到了 19 世纪,猎手们开始把兽皮拿到家具装饰店去加工,在店里,工匠们先把兽皮缝起来,再把毯子、棉花等填充物塞进去,现代标本制作术正是从这种 " 填充式 " 标本演化而来的。填充式标本由于工艺所限,制作出的标本大都似是而非,面目狰狞,给标本制作业带来很坏的影响。直到今天标本制作师们一提起填充式标本,仍然心有余悸,怕影响他们的名声。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标本制作仍停留在 " 填充式 " 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在一些标本制作艺术大师的带领下,标本制作术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塑造出了具有准确动物解剖学形象的各种动物模具,能清晰地勾勒出动物的肌肉与筋脉,把死动物变成了活艺术;把普通狩猎者的业余爱好,变成了大众时尚和高雅艺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