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芙蓉广场的特产 芙蓉广场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芙蓉广场的特产 芙蓉广场特产店更新时间:2024-01-19 15:26:32

一.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二.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三.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四. 福建省 福州 永泰 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

永泰县是全国最大的“永泰芙蓉李”生产基地原产地,截止2009年,永泰县有芙蓉李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永泰芙蓉李是一种既宜鲜食又可加工的优良品种。全县建起了三十几家蜜饯加工企业。永泰有名的“化核嘉应子”,就是选用芙蓉李为原料的,是福州市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颇受欢迎的都市消闲食品,名扬中外,畅销港澳及东南亚。“方广岩”、“司威特”、“李都”等一大批品牌也打入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永泰芙蓉李”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严和尚的烧猪头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六. 四川省 乐山市 犍为 犍为酥芙蓉

酥芙蓉是四川省犍为县糖果厂的传统。为犍为县清溪镇一品香糕点铺于1924年创制。

原料配方:糯米坯(实际投入糯米19.5千克)12千克白砂糖14.4千克饴糖12.2千克熟猪油18千克

工艺流程:泡米→磨浆→煮饼→舂茸→晾干→成坯→油炸→淋糖→装盒成型→包装

制作方法:

1.泡米、磨浆、煮熟:选颗粒均匀的大白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中浸泡半个月左右(二三天换水一次)捞起沥干,伴上少量清水,用磨子磨成细米浆。米浆装入布袋吊干或压干,并用人工揉制成米饼,然后放在开水锅内煮熟、煮泡,至米饼能浮在水面即可。

2.舂茸、晒干、成坯:将煮熟的米饼按500克米饼75克白糖的比例加入白糖,倒入碓窝内舂打,直到舂茸舂泡时取出。然后晒干收汗,撒上米粉,用滚筒在案板上碾薄,切成均匀的片子。晒干即为糯米坯。

3.油炸、拌合、成型:将熟猪油烧沸至油温168~170℃时,放进糯米坯子,火势不宜过大,炸泡即可。然后与白糖、饴糖和少量水熬制的糖浆拌合均匀,取出装盒成型,冷却后包装。

质量标准:

形态:长方形,厚薄均匀,整齐饱满。

色泽:白色,有光泽。

组织:细嫩酥松,松紧适度,无斑点,无杂质。

口味:香甜可口,酥泡化渣,不粘牙,无异味。

七. 湖南省 长沙市 芙蓉区 玉米青豆羹

原料/调料

鲜嫩玉米400克,菠萝罐头25克,枸杞15克,青豆25克,冰糖250克,生粉1汤匙。

制作流程

①将玉米洗一遍,放入适量的滚水,蒸1小时取出。菠箩切同玉米大小的颗粒,构杞用水泡发。

②烧热锅,加水8杯和冰糖煮滚熔化,过箩筛,将糖水再倒入锅内,放入玉米、枸杞、菠萝、青豆煮滚,用生粉水勾芡即可。

八.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鸳鸯芙蓉发菜

鸳鸯芙蓉发菜是青海西宁的特色菜。鸡脯肉剁成鸡茸,加生姜、花椒等调味品。在柔软的蛋皮上薄薄摊上鸡茸,再铺一层发菜,卷成筒,蒸熟,改刀,放入碗中,灌入调味液,蒸五分钟,扣盘,浇上汤汁即可。特点是色彩素雅,造型美观,汤清味醇,鲜香可口。

十. 黑龙江省 双鸭山 四方台区 芙蓉鸡片

配料:

鸡脯肉110克,火腿片100克,冬菇6朵,芥兰菜2棵,笋片50克,蛋白4个。

操作:

1、将鸡脯肉剁烂,加精盐,牛奶拌匀成鸡茸 将蛋白打散,至泡沫成固态,加鸡茸干淀粉、豆粉拌匀。

2、将沙拉油入锅烧至7成热,用小勺舀起鸡茸注入油中,凝固即捞起。

3、将香菇泡发,去蒂;芥兰菜洗净切成长段;将笋片火腿片,冬菇,芥兰菜用开水烫一下。

4、将猪油入沙锅,放葱姜爆香,加入高汤后,即捞出葱姜;放入鸡片,笋片,火腿片。冬菇,芥兰 菜,加精盐,味精一起烧至汤汁快干时即用湿淀粉勾芡。

5、食前淋少许鸡油,使色泽鲜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