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应城特产砂子馍 应城沙子馍制作过程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应城特产砂子馍 应城沙子馍制作过程更新时间:2024-04-18 17:54:45

一. 广西 南宁 马山县 铜瓢虾米馍

铜瓢虾米馍是大村小巷盛行的一种小食品。吃起来香甜酥脆。

做法

鲜河虾洗净,大米浸好磨成浆,韭菜切细,盐适量。油锅煮沸。在平底铜瓢上先铺一层米浆,第二层放韭菜呈半球状,第三层放几只虾米,第四层淋上米浆把虾米和韭菜全部覆盖,然后将铜瓢上配好的各种食料放入油锅炸煮,待干熟后拿下即成。

二. 福建省 南平 武夷山 鏊子馍

武夷山方言发音:“咦解”或“移解”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之为鬼节,在武夷山民间称中元节为“七月半”,这天傍晚,本地人要给故人点红烛、烧纸钱等一系列祭拜习俗,而在厨房家家户户都在烹制武夷山中元节的特有的美食——饴子。

将糯米磨成豆浆前先充分的浸泡,为了防御饴子米浆蒸熟后过粘或过硬,可适当的掺入籼米。包饴子通常有2种口味,甜或咸。甜味陷主要将豇豆捣烂后拌入适量的豆沙小丸子;咸味陷主要是咸菜干家肉丝蒸熟后制成的。包饴子的时候为了防止粘手粘芭蕉叶,通常会事先在芭蕉叶上抹上一道菜油。

三. 河南省 周口市 沈丘县 顾家馍

沈丘老城面塑起源于沈丘县老城镇南关居委会下湾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习惯上把沈丘面塑称为顾家馍。目前,有3000人从事顾家馍的生产制作。顾家馍在当地及周边,影响广泛,人人皆知。每逢春节、庙会,凡来老城赶会的人均购买之。除此之外,在外工作的人回乡探亲时,都要捎些顾家馍,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现在顾家馍已是声名远播。

顾家馍起源于当地一位姓顾的人家。明末清初,在沈丘老城南城脚边住着一家姓顾的人。顾家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卖馍卖茶为生。清朝末年,为扩大营生,顾家后人顾二别子,把顾家馍发展为工艺品,传承到今天已是第十七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家住沈丘老城的御医刘璐,带进皇宫敬献给康熙帝品尝,由此成为进贡皇宫的贡品。

顾家在卖馍的过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蒸馍技艺来。后又经顾家世代人的提纯、锤炼,终于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有名的风味。

据顾家馍第十七代传人顾松堂介绍,顾家馍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作坊的制作工具,还保持着原始性、传统性。揉面、制馍坯在木案上操作,蒸馍一律用大口铁锅,单竹秕,秫秆锅盖,燃料一律用木柴或庄稼秸秆等。如果用煤作燃料以笼箱蒸之,或用机械化制作,其产品就会出现变形,有裂口裂纹等瑕疵。

顾家馍工艺考究,从选小麦到描彩勾花纹共72道工序,具有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口裂纹,不歪不扭,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锃亮,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卦图形,构建了顾家馍的独特商标。

顾家馍的造型多取材于民间常见的动物、瓜果、鱼虫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其彩绘以勾线与着色相结合,很接近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用白酒溶化食用色涂到馍坯上能渗透,色彩饱和,经久不褪。捏制和勾勒的各类面塑千姿百态,形似神真,而且都带有吉祥和喜庆的色彩。如猴骑虎、猴骑马等寓意“马上封侯”,小狗、小兔、小刺猬、小鸡、小鸭等,都表达着劳动者需要把自己的生活装饰得丰富多彩,期盼美满生活的吉祥寓意。

“在彩绘着色上,顾家馍使用分层着色法。以黄色衬底为主色,红色点睛,蓝、黑、青等色勾架描脉络花纹。同时,注重彩绘与勾线相结合,以色传神,以神着色,从而形成了色彩艳丽而不俗,美而不妖不媚的境地,充分显示出了喜庆、祥和的韵致。”顾家馍第十六代传人顾体成介绍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当地政府为推广继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组织大规模生产。由顾家第十五、十六代传人向大家传播技艺。至此,顾家馍的绝技被推广开来,得以发扬光大。现在生产顾家馍的不单单是顾家人了,李、陈、张、岳等姓,200多户人家皆会生产之,家家有生产作坊。

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四. 安徽省 阜阳 颍泉 枕头馍

 枕头馍是阜阳之一,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系阜阳饮食业的。每个长约1-1.5市尺,宽约0.5-0.8市尺,厚约0.3-0.5市尺,重约2-6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润,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实为旅行食用佳品。
   “枕头馍”(是阜阳,又称阜阳大馍、大卷子馍。它长约一尺,宽约五寸,重达三至六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摘自《阜阳地方志》
   “枕头馍”的由来
    阜阳的枕头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正值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民间更为具体的传说:在顺昌之战时,刘锜率领的八字军有两万多人,城内存粮虽有数万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连足智多谋的刘锜也束手无策,深为忧虑。一日晚,传说金军已到白沙窝。刘锜与陈规一道,到城墙上巡察,看看防御工事,看看守城的岗哨,不让人惊动躺在地上睡觉的士兵。正在走着,见一位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好生诧异。便俯身悄问:“你吃什么?”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个形如枕头的东西递给刘锜道:“这是我爹送来的宝物,既能枕着它睡,又能啃着吃。”刘锜接过来凑近灯亮一看,原来是个大馍,掰一小块尝尝,味道甚佳、连道:“好、好、好!”那士兵见将军如此称赞,随道:“将军若不嫌弃,我让俺爹也给你蒸两个送来。”刘锜大笑:“两个怎够用的?”笑罢他与陈规便同那士兵小声攀谈起来。这个士兵名唤刘柱,家住在城东刘家寨,听说金兵要打顺昌城,便参加了民军。离家时,他爹怕儿子受饿,即蒸上了这种枕头馍,让他卷进被包里,没想真的派上用场。刘锜和陈顺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大喜,当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户都连夜蒸制枕头馍,送进城内劳军。四乡为了支援宋军抗金,都用刚收的新麦磨面,蒸成枕头馍,肩挑手提送至宋军营盘,刘锜见此光景,满心欢喜,与陈规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败无疑矣!”于是传令,每日一人一馍,饿时解饥,睡时作枕,从此士气大增。
    顺昌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刘锜率领的八字军以不满二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余万。枕头馍成就了刘锜抗金的胜利,成就了阜阳历史的辉煌,也注册了自己光荣的“身世”。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桩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

五.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长江三扒

应城长江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历代名厨辈出,有“食在长江埠”的美誉。“长江三扒”更是闻名遐迩,经久不衰。

“长江三扒”即扒肉、扒鸡、扒鸭,是长江埠三道传统名菜,因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江埠有一家陈万顺餐馆,共兄弟四人,后由排行老四的陈发松一人经营,人们便习惯称为“四房馆”,在当地颇有名气。陈的长子陈子庭12岁从师于堂兄其蔡、其芬,刻苦学艺,对菜肴的“滚、烂、淡”细心摸索,火候掌握恰到好处,烹调技艺日益深湛,尤对地方传统菜颇有研究。他16岁独立经营“四房馆”,开始对传统菜品从选料、烧制、火候、佐料上不断研究,加以改进,尤其是在菜肴的“滚、烂、淡”上功夫,特别擅长“三扒”的烹制,他制作的扒肉、扒鸡、扒鸭醇香悠远,色泽鲜亮,质佳味美,轰动一时,成为烹制“长江三扒”的名家和传人。后经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扬,使之愈做愈精,成为享誉楚天的美馔佳肴。

扒肉是“长江三扒”扛鼎之作。其制法:将猪膀肉切碗口大的整方块,皮朝下放炭火上经燎烤、刮洗干净后,皮呈金黄色,用刀从瘦肉上切划成斜方格块(不切伤肉皮)。随即将其肉皮朝下,置放在垫有猪骨头的砂锅里,注入清水500克,加入酱油、八角、米酒、香葱、生姜一起入砂锅盖紧,待煮至肉块上色后捞出,用清水冲洗一次,并将原汤过滤,复将肉入砂锅,加入冰糖,移至微火炖2小时左右,至肉酥香气溢出时,盛汤盘,淋汤汁,葱花、胡椒粉略撒便可上桌。此菜色如琥珀,形似夕阳,香美酥烂,肥而不腻。

扒鸡主料系选隔年黄雌鸡或阉鸡,此鸡肉鲜嫩腴美,营养性强。制法是用刀把宰杀洗净的整鸡拍平,装放在砂锅里,注入适量清水,同时加入酱油、绍酒、八角等,煮至鸡肉上色后捞出,用清水将鸡表面杂质冲洗掉,并将原汤过滤,复将整鸡装入砂锅内,加入冰糖,用微火慢炖约1小时左右,直炖至汤汁稠浓,鸡肉熟烂,连汤带鸡盛入盘中,用筷子将鸡排成平卧式,稍加点缀,撒上胡椒粉、葱花,即成色泽黄亮、肉质鲜嫩、咸甜适中、回味悠久的扒鸡。

扒鸭的制作比较讲究。制作出来的扒鸭,鸭呈整形,色泽红亮,软烂油滑,醇香浓郁,具有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益气补血之功效。其制法为将宰杀洗净的当年肥仔鸭(以雄者为佳)放入旺火沸水锅里略烫,用手捋去鸭外层表皮,把葱扎把、生姜拍松装入鸭肚中,用加有酱油、八角、米酒的冷水煮至鸭肉上色后捞出,用清水冲去鸭表面上的杂质,原汤过滤后,复将整鸭装入砂钵,加入切成小方块的猪板油、白冰糖,再用微火炖至一个半小时,至汤汁稠浓,鸭肉软烂后,起钵盛入汤盘,稍加点缀,略撒胡椒粉、葱花即成。

六. 陕西省 铜川 王益区 铜川乒乓馍

又名疙瘩馍。白面粉加入油、盐、调料烤制而成。状似椭圆形乒乓球,小巧玲拢,久贮不坏,虽值寒暑,无需加热,亦不用莱肴佐餐,食之酥脆、香鲜、味长,为旅游上乘食品。

七.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麻花桂鱼

麻花桂鱼,很早就是应城民间喜庆宴席中的一道传统名菜。应城盛产桂鱼,而麻花又是本地的风味小吃食品,民间每在举办结婚喜庆时,常以鲜活桂鱼以及麻花之类的食品,于女方出嫁时馈赠。关于麻花桂鱼佳肴的传名于世,还有一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道台常领随从人员在民间查访民情。一天,正遇一桩婚姻喜事。只听吹吹打打的民间乐声由远而近,十分热闹,引起了道台的兴趣,随即顺口吟道:“呜啦呜啦又呜啦,谁家姑娘嫁谁家?若问洞房花烛事……”刚欲将下句脱口而出,忽地感到有失体统,便回顾随从令其代续,随从接唱道:“嘉宾共享鱼麻花。”道台连声称好,一行欢笑声引起举婚人家的注意,得知是道台大人时,便奉上桂鱼和麻花等食品,并一再邀请到家盛筵款待。道台在尽兴之余,命官府厨师将所赠桂鱼、麻花烹制成菜回敬主人。宾主共进餐饮酒,边吃麻花边品鱼,别有一番风味。自此,麻花桂鱼便在江汉平原远近相传。

这麻花桂鱼佳肴具有一定食疗功效。它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贫血、肝病、结核病、口腔疾病、软骨病、皮炎、记忆力减退等患者和孕妇、乳母、老年人的佳肴。

麻花桂鱼的制作原料是:桂鱼一尾重约1.5斤,油炸麻花0.2斤,另备以火腿、虾仁、冬菇、冬笋等待用。在制法上十分讲究,首先是桂鱼经初加工后,在两片鱼面上各剞上十字花刀,置沸水中略烫,转清水中泡制卷筒形,连鱼头入锅,加绍酒、姜汁、精盐腌渍一分钟。另将火腿、冬菇、冬笋分别切丝用精盐拌匀平铺在鱼面上,入笼置旺火上蒸12分钟取出,麻花摆在鱼的周围。最后在炒锅内下熟猪油放旺火上,加绍酒、姜汁、精盐、鸡汤、味精,烧沸用湿淀粉勾薄芡,下胡椒粉、葱白末推匀起锅,再浇在鱼的全身即成。

八.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黄滩酱油

1958年11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在-总理、贺龙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下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时,-总理把黄滩酱油作为礼物馈赠给金日成首相。

黄滩酱油的名贵,首先在于水。大富水在黄滩镇有一段回流处,取名义马河。这里河床土质优良,河水清澈如镜,底层有岩盐散发,河水富含各种矿物质,盛在碗里,能堆出碗面。用这种水再选上等黄豆和优质面粉为原料,经4年以上纯天然发酵,5年的日晒夜露,晒至酱缸里的油面结出一层薄冰样的物体,置在碗内摇晃一下就能粘住碗壁时,驰名中外的黄滩酱油就酿制而成。因酱油表面结出一层厚厚的冰晶,故又名“冰油”。具有汁浓、香醇、味鲜、耐储、有光泽、无沉淀、营养丰富等特点,是炒、凉拌或卤制菜肴的上等调料,是湖北著名之一。据记载,黄滩酱油在清乾隆年间,就被钦定为朝廷贡品。

黄滩酱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乾隆年间,应城黄滩镇有个赶脚的庄稼汉杨盛,养有一匹枣红马。杨盛靠马吃饭,周全照料该马。天长日久,马通人性。有一年发大水,黄滩河堤溃口。枣红马驮主人穿过激流脱险后,精疲力尽,被漩涡卷走。义马救主的事传开后,乡亲们就把黄滩这段河取名“义马河”。杨盛自马死后,改做酱园生意。恰遇乾隆皇帝游江南过湖广,应城知县命杨盛酿制上等酱油进贡,吓得杨盛寝食不安。一日夜里,恍惚间只见枣红马进来,开口道:“主人莫愁,紫微星出来的时候,你去挑义马河的水做酱油,皇上一定满意。”杨盛睁眼,却是个梦。他按义马的嘱咐,在紫微星出来时,取义马河水酿制酱油,果然味道清甜奇鲜。用它做菜,色香味美,咸中带甜。乾隆尝毕大悦,称赞不已,即御点为贡品。从此,黄滩酱油名扬天下。

义马河黄滩酱油成为钦定贡品,记载于《光绪应城志》之中,是有史可据的应城著名。1981年,应城酱品酿造厂将其生产的黄滩酱油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义马河”牌。1985年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1年被载入《中国当代名特优产品大辞典》,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在香港等地,供不应求。

九.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干拨才鱼筒

长江埠临近东西汊湖,每天上市的才鱼很多,但当时人们既不知道才鱼富有营养价值,又嫌弃熟后不好吃,因此,很长时间很少有人买才鱼,长江埠四房馆厨师陈文庭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有闲空就琢磨如何利用本地这一资源。经过不继探索,反复改进烹饪方法,终于创制成“干拨才鱼筒”。

才鱼,俗称黑鱼,学名乌鳢,肉质纯净,营养丰富,可肝肾,是极好的滋补品。用才鱼可作多样菜肴。而“干拨才鱼筒”风味独特,以其刀工之精细,配料适中,讲究火候,味道鲜美而久享盛名。

制法是:选购一斤左右的才鱼,放在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内,喂养两三天,让其吐尽污秽,然后作菜。具体烹饪是将鲜活才鱼洗净剖开后,去细鳞,腮背翘鳍和头、尾、内脏,用干净抹布将血污抹净(切不能用水洗),切成0.3厘米左右的薄片,洒上湿淀粉,拌匀后待用。将油入锅烧至八成熟,将鱼片散开入锅跑油,待鱼片舒展卷筒,回锅,加入花椒、生姜、醋、酱油快速爆炒,盛起撒上胡椒粉、葱花即成。此菜鲜嫩适中,味道可口,成为应城的传统名菜。

长江埠临近东西汊湖,每天上市的才鱼很多,但当时人们既不知道才鱼富有营养价值,又嫌弃熟后不好吃,因此,很长时间很少有人买才鱼,长江埠四房馆厨师陈文庭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一有闲空就琢磨如何利用本地这一资源。经过不继探索,反复改进烹饪方法,终于创制成“干拨才鱼筒”。

才鱼,俗称黑鱼,学名乌鳢,肉质纯净,营养丰富,可肝肾,是极好的滋补品。用才鱼可作多样菜肴。而“干拨才鱼筒”风味独特,以其刀工之精细,配料适中,讲究火候,味道鲜美而久享盛名。

制法是:选购一斤左右的才鱼,放在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内,喂养两三天,让其吐尽污秽,然后作菜。具体烹饪是将鲜活才鱼洗净剖开后,去细鳞,腮背翘鳍和头、尾、内脏,用干净抹布将血污抹净(切不能用水洗),切成0.3厘米左右的薄片,洒上湿淀粉,拌匀后待用。将油入锅烧至八成熟,将鱼片散开入锅跑油,待鱼片舒展卷筒,回锅,加入花椒、生姜、醋、酱油快速爆炒,盛起撒上胡椒粉、葱花即成。此菜鲜嫩适中,味道可口,成为应城的传统名菜。

十.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西河黄栀子

黄栀子是茜苯草科木本植物,作为中药材各部分均可制药,对人体更有医疗保健作用,是中药类不可缺少的原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