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定西有名的特产是啥 定西土特产送人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定西有名的特产是啥 定西土特产送人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11-19 02:03:11

一.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二.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陇西牡丹

陇西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牡丹在唐、宋时期的西安、洛阳和彭城是盛极一时的。后来又有“菏泽牡丹甲海内”之说。这样人们就只知洛阳、菏泽、彭城牡丹之名贵,而不知天高土厚的西北牡丹,更不知陇西地区的优质紫斑牡丹。

陇西牡丹,历史悠久。据清乾隆《陇西志》记载:“牡丹为名胜,品最多”,卷十一、十四页记载《南安辛氏牡丹园》最有名,并赋诗赞誉。相传唐时陇西有“龙宫花园”每年向长安进贡大量优质牡丹。现今老人们还时常提到的清代进士祁荫杰的“祁家花园”、春家巷“王家花园”、新街巷“陈家花园”名气就很大,并流传下了许多歌咏牡丹之丹青词赋,例如《陇西志》记载《咏南安辛氏牡丹园》:爱惜芳园香满枝,天然国色费胭脂。花王富贵名相称,学士风流酒最宜。芸阁双青人共倚,朱栏百宝日初移。归来勒马诗千首,不许青莲笑我迟。

民国年间,丙戌浴佛日,陇西学士马君、祁作霖、王新三、陈海泽等畅游于陈氏牡丹园,赏谈之余,众发感慨,由祁作霖执笔撰写了《丙戌浴佛日游陈氏花园咏牡丹芍药赋》:世之论花者,谓菊有坚节能耐寒,能傲霜,为人所艳称而嘉赏。至于牡丹芍药,人多以为繁花不久而鄙视之。余窃以为菊之有节,固甚佳。而菊之有节傲霜,尤不知牡丹芍药之际遇隆盛焉……此吾所以每睹牡丹芍药而羡慕,对菊花而太息也。

陇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牡丹生长提供绝佳条件。陇西牡丹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与中原牡丹和蜀地牡丹不同,其花头大、层瓣多、植株高、根系发达、喜阳、花期长且抗病虫害,寿命长达百年。更为奇特之处是牡丹花在陇西绝大多数为紫斑牡丹,无论何种花色,它的每瓣花片根部都有如同扇状形的墨紫色或深红色斑点,是牡丹王国里的瑰丽奇葩。再者历史底蕴浓厚,陇西自古是郡府所在地,官宦商贾往来频繁,尤其是达官显贵之人对养植牡丹情有独钟。在陇西经商为官都要带上家乡牡丹花种,培植于庭院、官府之中。一曰可美化环境,取富贵长久、春风得意之寓;二取怀念家乡,不忘根本之意。而所植花木就像襁褓中的幼儿在天高土厚的南安福地纳天地之灵气,茁壮成长,出脱得质朴、壮实。

昔日多为贵族雅士们赏玩的紫斑牡丹现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心爱之物。当今的陇西,种植牡丹之风更盛,仁寿山公园、西北铝加工厂花园、昌谷乡、菜子沟、西郊二十铺村、三台乡、北关城壕、董家河滩、王家门、北山陈家庄等都是牡丹种植重点地域。

三.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洮河鱼

洮河是条无污染的河流。纵贯临洮115公里,沿岸有大小鱼池众多,养鱼水面120多亩,洮河鱼类繁多,品种多样,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为驰名。洮河鱼膘肥肉鲜,刺少质嫩,富含蛋白质,烹为菜肴,趁热上桌,滋味腴美,鲜香滑嫩,上口柔糯,余味浓香,风味独特。洮河鱼除了池养之外,还可在洮河中垂钓或网捕,犹以冬季砸冰网捕为主要捕捞方法。正如清代著名诗人吴镇在诗中写的:“冰鳞穿鰋鲤,野味买麇麚。”

洮河鱼主要是西北高原鱼类--厚唇裸重唇鱼,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节为4-5月。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分布于同一地区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裂腹鱼类也均有相同的药效。

四.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绣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刺绣艺术又广泛运用到美化环境中去。如花门帘儿,电视机上的套子,小学生的书包,幼儿园儿童穿的花围围儿。上面绣的除了简易的花样外,还衬绣着行书文字、拼音字母、英文句子,使洮绣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提高。

五. 甘肃省 定西 安定区 定西马铃薯

定西马铃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定西马铃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定西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定西马铃薯

甘肃省的马铃薯产量名列全国,而定西县马铃薯产量又是甘肃省之首,所以,定西市委、县政府把发展甘肃定西县的马铃薯种植及销售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销售不断增值,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又是甘肃马铃薯最大主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良种工程、优质新品种应用与试验、仓储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外销加工及市场扶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鲜薯及薯制品走俏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宣传定西马铃薯,提高知名度,定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争优创精”的思路,打响“名牌”攻坚战,于今年4月上旬向中国农学会经济委员会提出申请,命名该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4月6日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中国报社社长刘真、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等一行5人来定西县实地考察论证后,报请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同意命名定西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甘肃省定西县迅速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于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48.9万亩,总产50.66万吨,农民人均马铃薯增收340元;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53.7万亩,以均增收306元;2001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预计总产达93万吨,销售突破70万吨,实现产值3.72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地域范围

台子、五峰、威远、西山、蔡家堡、东沟、东和

六.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甘肃洮砚石

渭源县

峡城乡:为甘肃洮砚石产地。

七.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腊肉蕨菜、韭菜

腊肉蕨菜、韭菜

蕨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见于高寒阴湿地区,又名白薇。相传商末伯夷叔齐避乱首阳山,食薇而生。漳县盛产蕨菜,誉满陇上,出口日本、东南亚一带。漳县腊肉选用“蕨麻猪”(靠食蕨麻的瘦肉猪)为原料专用漳盐腌制,肉质细嫩,色泽鲜美,存放时间长。阳春三月,几场好雨过后,嫩蕨破土而出,满山满屲,摘回一笼,煮熟,凉水浸泡,去除苦味。和腊肉炒,另加粉条少许,烙薄饼数十张,切成三角状,夹蕨菜腊肉几筷,卷起嚼之,别有风味。

漳县盛产韭菜,青翠肥大,分红根叶与白根叶两种。当地人习惯“头刀包饺子,二刀蒸包子,三刀炒腊肉。”做腊肉韭菜较为讲究,先将韭菜切成半寸见方,大油炒脆,加上盐等,再将切成细条的腊肉,和上粉条,搅匀。食用时用薄饼卷着吃,旋卷旋吃,非常鲜美可口。正二三月,城镇、乡村,到处可闻腊肉韭菜的香味。

八.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渭源白条党参

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渭源白条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

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渭源白条党参质量领各路党参之冠,可与人参媲美。 渭源白条党参的药用价值:渭源白条党参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养血、和脾胃、生津清肺、延年益寿功能,并具有防癌治癌的神奇功效。主治气短无力、津伤口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清稀、肺虚咳喘等各种气虚之症。 渭源白条党参的其他用途:渭源白条党参不但可以药用,还可以煲汤、食用,还能开发出党参醋、党参酒、党参膏及其他保健用品。 渭源白条党参的原药及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部分出口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据《渭源县志》记载:我县从1963年开始就大面积栽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播种面积为3000多亩,1970年播种面积10000亩,1976年迅速发展到15000亩,1985年种植20000多亩,2000年以后面积已增加到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产值1.8亿元,成为渭源县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2万多吨。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专家组产品品质鉴评报告(GSDB2010(09)) 品质鉴评意见为:渭源白条党参外在感官特征与申报材料描述相符,主要表现在:根条长(根长20-30cm),体胖,呈长圆柱形,分枝少或无,须根少,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鲜参外皮色泽呈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干燥后条体纵纹明显。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呈褐色。横切面外白内黄呈菊花心,肉厚,质地坚实。气味微香、味甜,嚼后甘甜无渣,口感好。产量高(亩产200-300kg)。品质优,药用价值高。 多年来,来渭源考察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源源不断。 国务院-总理来定西视察时就看过展厅中布置的渭源白条党参; 中央-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考察时来定西市参观陇西会展中心渭源县中药材展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来渭源调研中药材产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国扶办王国良副主任也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省人大科教文卫主任也调研过渭源中药材产业; 原市委书记石晶、市委书记杨子兴、市长许尔锋、政协主席牛新民都来渭源调研过中药材产业。 台湾中医药大学李应东教授带领研究生来渭源实地考察白条党参。国内著名制药企业也常来考察渭源白条党参基地。 近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把我县作为渭源白条党参重点县来支持发展;市上提出了打造定西为“中国药都”的宏伟构想,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优惠政策;县上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基地”得奋斗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我县一直十分注重打造渭源白条党参品牌优势。2000年9月我县被中国农学会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2003年渭源白条党参及其制品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04年渭源县新寨镇被省农牧厅认定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并经过了复查换证;2005年渭源县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了“条宝”牌党参、“得林”、“颜裕”及“晓梅”牌系列中药材产品的商标注册及“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注册。制定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饮片加工质量地方标准”和“渭源白条党参生产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正在与质监局衔接评审和颁布实施。

地域范围

渭源白条党参产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区,甘肃省中部,属定西市六县一区之一,距省会兰州184公里,距定西市区98公里,地跨东经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之间,南北宽56公里,东西长60公里,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东连陇西,南接漳县、卓尼,东北与定西接壤,西北和临洮毗邻,西南与康乐、临潭隔洮河相望。全县辖8镇8乡,210个行政村,2645个村民小组。共有34.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人。有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7%。耕地面积80.53万亩,其中山地67.65万亩,川地10.51万亩,塬地2.5万亩;川台地中有水地8.32万亩。渭源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深厚肥沃,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一年一熟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北部山区水源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和集雨节灌,南部二阴区地下水源丰富。全县内无大型工业,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渭源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 (2)内在品质指标: 渭源白条党参营养丰富,理化指标为:粗脂肪大于50g/kg, 粗蛋白大于120g/kg,粗纤维小于53g/kg,总糖大于550 g/kg,水分小于14 g/kg,无氮浸出物大于750g/kg,灰分小于34g/kg。 (3)安全要求:渭源白条党参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宕昌党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禁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渭源白条党参严格按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816-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质量安全进行生产和管理,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检测合格。

九.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漳县蚕豆

漳县气候湿润 、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发展蚕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蚕豆栽培历史悠久,己有2100多年。漳县蚕豆以粒大、色白、籽粒饱满 、营养成分高、无病虫害而享誉四海,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自然资源优势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蚕豆、中药材和马铃等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为当地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培植 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展了广阔的领域。据统计,2001年漳县蚕豆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达2750万公斤,分别占全县粮食面积和粮食总产的28%和31%;2002年漳县蚕豆面积扩大到15.6万亩,预计产量将达到3900万公斤,约占全县粮食总产的35%,收入将占全县粮食总收入的51%。目前,全县从事蚕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从业人员己达1.26万人,年实现利税 2450万元,成为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

十.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腊肉其实是腌肉,因为在农历腊月腌制就叫了腊肉。独占陇西小吃鳌头,享誉省城兰州等地。陇西因此而获得 “中国腊肉之乡”美称。

牵了肥猪,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肥肥的大活猪就成了俎上肉,净了毛垢,去了头及后腿,以背脊为界,劈为两半,在肋骨十三和十四条间开刀,取出胛骨和前蹄骨,砸开脊椎髓道,砍断肋骨中部,肉胚造就。后用盐、花椒、小茴香、姜皮、大香、筚拨、良姜、砂仁、豆蔻混合研成粉末调料,盐占九成,均匀抹于欲腌之肉的周身遍体,然后放入专门的腌肉老池,腌泡四十天左右出池,置阳光下晾晒数日,肉腌成。

陇西腊肉历史悠久,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用岷县蕨麻猪,漳县青盐,黄河活水,陇西秘方制作的腊肉最为纯粹正宗。

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热吃,口感最好。吃法很多,最经典的是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不知怎么偏叫肉夹馍,把陇西的高高馒头,拦腰两刀,将热腾腾的肉片夹进去,吃起来满嘴生津,味道上好,味觉虽咸,但吃后不渴,滑爽不腻。司机远行多有携带,一口气跑上千里,肉夹馍一个,抿茶两口,解渴充饥,消散疲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