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特产的树木有哪些 甘肃山上有什么名贵植物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特产的树木有哪些 甘肃山上有什么名贵植物更新时间:2024-01-22 00:10:08

一.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扇子

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民勤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蒸做。蒸做前,选用民勤优质面粉做成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半寸厚的面层,将研细成团的姜黄、玫瑰、薄荷、胡麻涂抹于面层,三、四层叠加在一起,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家底主妇,还要在最上面造型,并用红花颜料进行点缀,然后盛放在木制蒸板上,进入大铁锅蒸熟。扇子出锅后,稍加晒晾即可。看时红星闪烁白面之上,令人赏心悦目,吃来美味绘萃面层之中,顿沉清香涌口。若有亲人在端阳节出门在外,不能吃到扇子,家中的亲人便会将扇子晾干,等外出的亲人回家时品尝,扇子历久弥香。

民勤扇子,西北沙漠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面食,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昨天和今天,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俗和风情。

二. 甘肃省 张掖 张掖葡萄

张掖位于北纬38度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南依祁连山,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西汉时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万亩、森林面积696.2万亩、湿地面积315.6万亩、荒漠沙化土地1700多万亩。全市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128万人,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全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孕育了张掖这块戈壁沙漠中的绿洲。张掖区域位置独特、自然禀赋优越、资源物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绿色生态城市”。独具特色的冷凉气候资源和北纬38度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使张掖获取了“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中国设施延后葡萄第一市”殊荣。张掖市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据《甘州府志》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首先在河西走廊种植和传播,随后发展到全国各地。公元609年,隋炀帝在张掖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张掖当地出产的葡萄美酒成为万众瞩目的稀世珍品。盛唐时期,张掖葡萄种植日益兴起。此后1300多年,葡萄种植在张掖大地兴衰交替,绵延不绝。张掖葡萄种植的历史实践表明,张掖适于种植葡萄的范围较广。经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我市适宜葡萄种植的最佳区域范围是:东经98°92′-100°86′,北纬38°60′-39°60′,东至甘州区与山丹县交界、西至肃南明花乡与酒泉金塔县交界、南至甘州区大满镇与花寨乡交界处、北至高台县罗城乡慕少梁,包括甘州区梁家墩、新墩、党寨、长安、碱滩、上秦、甘浚、明永、三闸、乌江、沙井、靖安、大满、小满等18个乡镇,临泽县沙河、板桥、新华、平川、蓼泉、倪家营和鸭暖7个乡镇,高台县南华、骆驼城、巷道、宣化、合黎、黑泉、罗城等8个乡镇,山丹县陈户、位奇、李桥、霍城等8个乡镇,民乐县三堡、-、顺化、南古和北滩等9个乡镇及肃南县白银、榆木桩乡等56个乡镇海拔在1300—2400米大片土地。这些地方,土壤大多以沙质土为主,土壤结构疏松,矿物质含量丰富,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浆果着色和成熟;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在15.2℃—18.2℃,日照时数在8.9小时—10.2小时,昼夜温差大(12.6℃~14.5℃),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在2200℃~3550℃之间,利于糖分积累和风味保持;干燥清洁的空气、纯洁甘甜的祁连山冰雪融水、仅次于西藏拉萨的太阳辐射强度、加之稀少的降水,为生产有机、绿色优质葡萄提供了优越的气候自然资源基础和条件。至目前,张掖市所辖的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5县1区,根据所在区域自然条件、气候特点和海拔梯度,种植不同品种的各类优质葡萄面积达5.08万亩.(其中:设施葡萄1.05万亩;酿酒葡萄2.34万亩;露地鲜食葡萄1.69万亩,带动种植农户38000多户),产量达6.918万吨,产值达4亿元。近年来,我市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战略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项重点,以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为目标,用新理念、新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探索发展以节水、高效、安全为特征的绿洲现代农业上,我们立足实际,找准优势,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发展设施葡萄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背景持续快速发展设施葡萄的路子我市于1995年开始引种红提葡萄,2000年开展设施延后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2005年进行规模推广。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葡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做出加快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把发展设施葡萄产业纳入全市“十大工程”之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造地、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围绕沿山冷凉带、荒漠边缘带和城镇郊区圈“两带一圈”,科学规划布局,制定优惠政策,规范标准生产,推广配套技术,带动规模扩展,加速“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开发,培育名优品牌,全市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经邀请全国葡萄界知名专家及部分果品营销商,实地考察我市设施葡萄延后栽培基地,专家一致认为:张掖市气候冷凉,阳光充沛,昼夜温差大,是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最佳区域,张掖市在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中,技术成熟、配套,且能生产出元旦至春节成熟上市的高档有机葡萄,市场潜力大,利用不同的海报梯度,可实现鲜食葡萄的周年供应。2008年至今,连续多年,张掖市委、市政府制定各类扶持办法,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各县区也先继配套出台适合了适合本县区实施葡萄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全力扶持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在全市海拔1300—2400米的大片土地,大面积连片推广,种植以金张掖红提为主栽品种的设施延后优质红提葡萄。发展设施葡萄栽培技术成熟,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实现了当年定植,第二年挂果,第三年丰产的目标,亩均收入达1.8万元左右,单方水产值可达100元以上。经过短短3年,发展设施葡萄1.05万亩,设施延后金张掖红提葡萄种植农户户均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根据我市葡萄发展现状,特别是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我市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设施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到2020年,争取达到5万亩左右。

三.地域范围

张掖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地处东经97°12′—102°20′,北纬37°28′—39°57′,东靠武威、金昌,西至嘉玉关、酒泉,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有耕地380万亩,人口128万,是甘肃西部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更是全国重要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张掖葡萄是张掖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张掖葡萄”生产地域范围处于东经97°12′—102o20′,北纬37o28′—39o57′之间,按行政区划确定,具体包括:甘州区梁家墩镇、新墩镇、党寨镇、长安乡、碱滩镇、上秦镇、甘浚镇、明永乡、三闸镇、乌江镇、沙井镇、靖安乡、大满镇、小满镇、龙渠乡、安阳乡、花寨乡、东大山林场、西城驿林场等19个乡镇、林场,临泽县沙河镇、板桥镇、新华镇、平川镇、蓼泉镇、倪家营乡和鸭暖乡等7个乡镇,高台县南华镇、骆驼城乡、巷道乡、宣化镇、合黎乡、黑泉乡、罗城乡、新坝乡等8个乡镇,山丹县清泉镇、陈户乡、位奇镇、李桥乡、霍城镇、大-乡、东乐乡、机械林场、山丹农场、山丹马场等10个乡镇、农林场,民乐县洪水镇、新天镇、六坝镇、永固镇、三堡镇、-乡、顺化乡、丰乐乡、南古镇、开发区、东滩苗圃等11个乡镇、开发区、苗圃,肃南县红湾寺镇、白银乡、康乐乡等3个乡镇,共计58个乡镇、林(农)场、苗圃,海拔在1350—2450米之间。基地总面积达到3500公顷,年产张掖葡萄5.25万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张掖葡萄”果实色泽艳丽,呈鲜红色或紫红色;果穗松紧适度,平均纵径26厘米,横径18厘米,穗重750-1000g,果粒近圆形、大小均匀,无干缩果、无小青粒,果梗、果蒂鲜绿,平均单果重12g,最大单果重18g,固形物含量15g/100g以上,总糖13g/100g以上,适口性好,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张掖葡萄感官要求等级划分标准见表(表略)2.采摘的葡萄按感官要求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由果穗、果粒、色泽、成熟度、采摘期、破碎率与日烧率、病虫果七个指标确定。以果穗为第一判断标准。3.内在品质特性:葡萄理化标准见表2。(表略)(3)卫生要求:葡萄卫生要求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和表4。(表略)

三.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四.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贵州织金的特产-血豆腐

贵州织金的-血豆腐等系列腊味食品系清代兵部尚书总督太子少保丁宝桢家乡对皇宫的贡品。每年腊月间,将山区农家的肥猪屠宰、切块成片加以秘方香料腌制而成,将猪血与酸汤豆腐揉捏成丸; 然后皆以独特的方法熏制,食之肥瘦相宜不腻,味美异香爽口,是享誉全国的地方之一。
贵州织金风味土制烟熏血豆腐忠于传统,用料考究,加工精细,质量上乘。是山外赤子倍加珍视的家乡美味,亲友之间馈赠表意的上佳礼品。备受前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一织金洞旅游观光的中外来客普遍赞赏。

五.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六.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糊糊

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做法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成糊状稀粥。调料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

作为一个地道的岷县人,冬日里严寒的一天,一定是从一碗温暖的糊糊开始的。一碗糊糊,一碗汤子,再加点肉,相信肯定会被一股温暖包围,只可以说是岷县人严冬里最温暖的惬意了。

信息来源:岷县人民政府网

七.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乳酪

乳酪

乳酪主要是酥油、曲拉、乳饼、酸奶、牛奶。

牛奶煮沸后冷却,上面便有一层黄黄的油皮,俗称奶皮子,可用来打酥油,拌糌粑,烙乳饼。

酥油在食用中主要用来拌糌粑、做点心等。

曲拉为藏语,是取过油的奶煮沸而成的奶酪,可用来做藏式点心、拌糌粑、下饭用,还可用于工业。

八.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九. 甘肃省 金昌 永昌县 甘肃风味小吃

甘肃风味小吃

十.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