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茂名电白区面食特产 茂名电白特产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茂名电白区面食特产 茂名电白特产小吃更新时间:2023-12-22 21:25:45

一. 广东省 茂名 茂南区 赖粉

赖粉的古法制作方法是:先用铁锅烧开水,锅上放一铜漏筛,将浸透的上等粘米粉倒进筛内,然后用有柄圆木厚板大力压下,米粉条便从一个个筛眼内落入锅内,待米粉条熟时立即捞起冷却。

食用时,再放滚水浸热,可根据食客嗜好,炒、做汤,放上芝麻、蒜蓉、胡椒粉等,其口感是嫩、滑,汤味鲜美,风味独特。

二. 广东省 茂名 化州 南盛沙姜

南盛沙姜 沙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属黑泥田,含碳质多,松软疏水,宜于沙姜生

化州长。

南盛沙姜呈褐色,略带光泽,经晒不瘪,皮薄肉厚,质脆肉嫩,味辛辣带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气,消食开胃,健脾消水去湿和防疫等功效。据父老传说,清光绪年间,化州及邻县瘟流行,南盛一带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赖以安宁。此外,南盛水姜与本地名肴“白切鸡”伴食,香而不腻,饶有风味。酒楼饭庄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鸡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习。又本地厨师调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肴特别美味可口。

三.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曹江香蕉

曹江香蕉扬名全国

高州市具有四百多年种植香蕉的历史。该市产的香蕉为广东四大香蕉优良品种这一,名扬中外。其果型似一弯新月,皮色蜡黄、皮薄果大,蕉肉嫩滑甜香,爽而不腻。早在五十年代就饮誉港澳,远销东欧。

    高州香蕉以曹江所产最驰名,这里位于鉴江和石骨河的汇流处,有广阔的冲积泥地,土层肥厚,适宜香蕉生长。群众又素有栽培香蕉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五十年代末,溪 瑯 乡农民刘泽才,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新纪录,光荣地上了北京,幸福地见到了周总理,领回一面大锦旗,曹江人一直引为骄傲,也更加积极地扩大香蕉生产。“ 郎 君欲问曹江路,只依蕉绿里行”。可见此地当年种植香蕉的盛况。

    1978 年以来,高州市大力推广曹江经验,扩大香蕉种植面积,继而扩大到茂名地区,目前全市香蕉生产已达 56 万亩,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部分出口国外。

四.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信宜山楂

信宜山楂 生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水果,也是该市较大宗水果产品之一,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果实酸甘稍甜,具有消食,生津止渴治疗高血压和胆固醇血症等功效。以山楂为原料,制作蜂蜜山楂精、可乐、香梹、汽酒等系列产品,十分畅销。其中信宜食品厂生产的蜂蜜山楂精,风味独特,分块状和颗粒状两种,是国内首创。1984年荣获广东省优秀旅游产品奖。1985年荣获茂名市优质产品称号。

山楂,一般煮熟后可作水果食用,切片晒干后可入药。近年来,食品工业部门采用煮、炼、泡等方法,在山楂中加入食糖及其他配料,制成可口的山楂露、蜂蜜山楂等饮料,还加工成山楂球、山楂饼、山楂片等干湿果点。这些山楂制品,甜酸可口,开胃消食,深受群众喜爱,远销东南亚各地。近年来,由于落实了山林权,信宜山楂产量大增。大成等著名产区进一步加强对原有山楂树的管理,积极扩种新树,把山楂列入了商品生产的重要项目。 信宜原味山楂

信宜市以本地山楂为原料,制作蜂蜜山楂精、山楂可乐、山楂香槟、山楂饼、山楂汽水、山楂汽酒、山楂等系列产品,远近闻名,十分畅销。其中信宜食品厂生产的蜂蜜山楂精,风味独特,分块状和颗粒状两种,是国内首创。1984年荣获广东省优秀旅游产品奖。1985年荣获茂名市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深受用户好评。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时,都喜购蜂蜜山楂精带回去饮用,或作送礼佳品。

信宜山楂,产于大成、白石、钱排等镇,全市年产量250万公斤左右。

五. 广东省 茂名 电白 电白南美白对虾

电白南美白对虾--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电白沿海盛产龙虾、对虾、膏蟹、鱿鱼、石斑鱼、金丝鱼、海参、鱼翅、鲍鱼、贝类等。以南海半岛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十分发达,对虾养殖面积达5000多亩,网箱养殖13000多个,年水产品总量达6万余吨。

六.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钱排大芥菜

大芥菜,当地又称大青菜,菜杆硕大粗壮,具有种植周期短而采摘快的优点,种植三四周后即可开始采摘,三四月后便转季棵收。钱排镇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每年都经历一定时日的霜冻期,而当地施用农家肥种植的大芥菜,经霜冻后味道特别好,是当地农家必不可少的食用蔬菜。近几年,当地三华李“春花夏果”的品牌日益打响,使昔日的无名小镇成了闻名遐迩的季节性旅游胜地。每年初春李花盛开时节,当地数万亩连片壮观的花海每日迎来川流不息的各方游客。而此时,也正是大芥菜的盛产期,大量的城里来客对这种无污染、味道好的农家菜格外青睐,不少游客在返程时都会顺便捎上几把当地的大芥菜。据了解,近几年当地的大芥菜均成“抢手货”,供不应求,价格在每斤1.5至2元之间。

七.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三月红

三月红又名早果、玉荷包,广西称四月荔、五月红,是广东著名的早熟品种。一般2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果上市。果大,单果重37--42克;果心形或歪心形,果顶尖圆,稍向一边歪斜,果肩特大,微耸,果梗粗大;果鲜红色,较厚,龟裂片大而平,排列不规则,部分龟裂片有小锥尖状裂片峰;果肉厚,白蜡色,可食率62%--68%。肉质稍粗韧,汁多,味甜带微酸,含可溶性固形物15.2%--20.3%,100毫长果汁含维生素C44--58毫克,酸0.30--0.4克,品质中等。种子大,多不充实。适鲜食用。( 高州)

八. 广东省 茂名 电白 海马瑶柱粥

走马粤西电白,其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令人眼花缭乱,而茂名人有吃宵夜的习惯。其中电白的“海马”瑶柱粥味道清香爽口,令人击掌叫绝。

“海马”瑶柱粥中选用的“海马”,是海蟹中的一种爬行动物,俗名白蝥蟹。个体小,形像螃蟹,在适应它环境的海滩里繁殖,栖息在洁白的沙滩洞穴里,性癖幽居,日息夜游,群居斗殴残杀,在茂名市电城镇莲头前海村一带海滩盛产这种稀有海滩动物。由于这种海蟹难养,没有养殖的环境,产量极少,且难以捕捉。别看它个子小,可它行走速度极快,你要捕捉它不容易。其在沙滩行走自如,恰似骏马疾驰,故当地人给它取名“海马”。人们在捕拿它时,极不容易,往往费尽心神。在夜间捕捉时,利用它出来寻食之机,在炽热的灯光下,使它迷失方向,将其束手就擒。还有一种土办法就是用长竹竿猛扫洞穴,使它惊惶失策,偶有成果。

相传这“海马”粥有个民间传说。民国初期,粤西一带闹鼠疫,人们纷纷逃命。有不少人家破人亡。在电城镇莲头村的村民,为了躲避鼠疫,在大海相望的莲头岭的架海村躲避。有一姓吴的村民他的独根苗儿子不幸染上了可怕的鼠疫,气息奄奄。为了救生独苗儿子,姓吴的村民夫妇日夜守护在儿子身边。没有钱买药和买菜,在海滩上捉到这种小沙蟹和螺肉煮粥喂儿子,不知怎的,身体渐渐痊愈。这种奇迹的海味粥使他有了发财的心眼。他在离村十几里的爵山圩摆设海味粥,但把“海马”螺肉去渣后拌入一些药材煮粥卖给人们吃,人们吃了这种粥,精神焕发,百病消除,他家靠这种粥渐渐变成富翁,在电城镇买田置业。解放后被打成地主成份,屡遭逼害。该家子孙严守秘密,发誓不得把这处秘方公诉于众。改革开放后,他嫡孙们终于向人们推介“海马”瑶柱粥,使人们有机会吃上这鲜美的海味粥。

据了解,“海马”瑶柱粥是选用电城镇莲头海滩的“海马”,精制而成,讲究厨技和火候。它个子小,膏肉多,品味清香,得到食品店客的认可。

九. 广东省 茂名 高州 荷花莲子

荷花莲子--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十. 广东省 茂名 信宜 土擦菜

土擦菜是一种土制的传统小菜。乡人俗称为“擦菜”的其实就是众人所称的酸菜。

泡制擦菜一般用青菜、白菜、也有用豆角,用豆角一定要附带一些豆角叶,泡制出来的擦菜才好吃。这种擦菜酸中带香,作为佐餐小菜,虽算不上营养丰富,因带有一股酸香味,倒也可口开胃,别有一番风味。

泡制擦菜是一件繁琐的活计,先把青白菜或豆角及叶放在太阳下晒一二天,六七成干时用刀切成小碎块,然后装入一个肚大口小的瓦罐中,装时用削尖木棒往下插压(农村把插叫擦,因此叫擦菜),边装边插压,直至插压得实实的。此时要味可在上面加点盐,也可加些五香粉之类。然后倒扣上盖子,再在罐沿水渠上放上水,使盖子封得更实,让它发酵,隔几天换一次水,到一个月左右便成擦菜了。此时可以开缸边取菜吃边继续发酵,不过擦菜上的盖一定要盖实,如漏气擦菜不酸,并会变坏,这叫作“臭风”。“臭风”的菜不酸,并有霉气味,是不能吃的。有的还把酸菜挖出来晒成酸菜干,这样可贮藏保管数年,随时可食用。

信宜市擦菜制作历史已有300余年,都是自家食用,一般用来食送粥有时也食送饭。在“瓜菜”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制擦菜,擦菜也成为农村人主菜,那时本来肚子油水少,多吃了肚子便轱辘地转,搞得肚子更空,吃得更多,变成“恶性循环”。酸菜豆米汤是一道民间菜,民间曾经流传“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川川”的谚语。又说此菜可预防结石病,亦可延年益寿,因而深受人们欢迎。这其实是“擦菜”,深加工的一道菜,在宴席上可用,能登大雅之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