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长沙清真美食特产 长沙必吃清真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长沙清真美食特产 长沙必吃清真美食更新时间:2024-01-23 09:18:59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开福区 长沙糕点

长沙生产糕点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几百年,而且品种繁多,“湘”味殊浓,现略举一二如下:长沙年糕。源于糯米糍粑,又称“糯粢”。明、清时期,长沙城镇南货食品作坊在制作糍粑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民国时期,春节期间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为著名。现在增加了火腿、香肠、果脯、海味等新品种。糕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汤煮均可,老少咸宜。春节食之,已成风俗。长沙奶糕。1910年(清宣统二年)江永寿堂的创始人江恒寿采用优质米粉、白砂糖及疳积糖配合成肥儿糕,清香味甜,易于消化,兼有肥儿驱虫功效,作为乳品深受欢迎。长沙主要食品作坊竞相仿制生产,成为糕点行业的一种主要食品。糕呈正方形,色泽洁白,质地细腻,含有黄豆、奶粉、米粉。气味芳香、营养丰富,便于携带、运输、贮存、食时用沸水冲调,易于消化吸收。长沙牛奶法饼。为湖南中式糕点中唯一发醇的产品,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初称“发饼”,作为一种风味独特的新型大众化食品,面世即受到市民青睐,以致店家卖俏而只于夜间出售,以招徕其它生意,促进了夜市繁荣。成为当时湖南糕点行业的“拳头”产品。主要原料为精面粉、饴糖、奶粉、甜酒、纯碱、苏打等,经面团调制、甜酒发醇、腌糖、切块、成型、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饼呈扁圆形,表面乳白色,底面棕黄色,入口松软,奶香浓郁,酒香醇绵,甘甜味美。(长沙)

二. 湖南省 长沙市 开福区 长沙米粉

长沙米粉不像桂林米粉那么出名,可是有自己的特色,是长沙市民最爱的食品之一。长沙人喜欢吃米粉,米粉分圆粉跟扁粉两种,长沙市民大多偏好食扁粉,因为扁粉比起圆粉来优势就是比较容易入味,要知道米粉本身是没有任何味道的,全靠汤来调味。所以汤头是一碗米粉的关键。奇怪的是长沙市民许多在吃粉的时候是不喝汤的,只把米粉捞干净,汤还是原封不动,这是让我不解了很多年的问题,因为我是很爱喝汤的人,觉得放着美味的汤不喝真的是浪费。再说码子,长沙人管放在米粉里面的配菜叫码子,有盖码跟炒码两种。所谓盖码就是事先做好了码子,粉下出来后直接把做好的码子盖在上面;而炒码,顾名思义,是在点粉的时候临时用小锅炒出来的配菜,这样码子新鲜而且味道好些,所以比盖码贵。一般常吃的码子有肉丝,酸辣,椒脆,酱汁,杂酱等长沙的米粉一碗是二两,这个是标准配置。可是如果你想要多一点粉或者多一点码子,就可以在买粉的时候告诉店家你要轻挑重挑,或者重盖轻盖。不明白的人往往听得很糊涂,这些就是米粉的牌子,牌子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挑跟盖,轻挑就是要少一点粉,重盖就是盖多点码子,反之亦然。以前买粉叫做买筹,在店的入口处一块板子,上面悬挂了许多筹码,是用木条做的,你买了你想要的筹码,走到店子后面交给做米粉的师傅,把你的筹码悬挂在你的碗上或者直接插在碗里,等粉做好了再取走。听上去不太卫生,不过所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现在已经都改革了,筹码已经成为历史,其实我还蛮怀念的。

长沙米粉做法

原料:米粉,榨菜丝,肉丝,盐,味精,酱油,杂骨汤,干椒粉,葱花,熟猪油。

制法:

①肉丝,榨菜炒香,调正味,加杂骨汤,焖熟,待用。

②取碗放入盐,味精,酱油,干椒粉,杂骨汤,熟猪油,葱花待用。

③锅烧开水,下入米粉,烫熟,捞出放入碗中,浇肉丝即成。

三. 湖南省 长沙市 浏阳 浏阳白酒

浏阳自古出产三绝:花炮、白酒和豆豉,至今畅销不衰。白酒历史紧随花炮,自明朝正德元年开始,兴盛连绵500多年。与茅台一样,名河酒有着独特,优质 的自然地理条件。酒厂厂址即“国家生态示范区”和“AA-国家森林公园”,酒厂用水与浏阳著名的矿泉水厂家同源,才质甘甜清澈,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和活 性物远超国家矿泉水标准。名河公司因此斥巨资修进山公路,在大山深处建起工厂,以高成本换好环境,保障每滴名河酒的完美。目前两座工厂均已通过 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两条自动生产线能够年产白酒5000吨以上。公司已经经置地浏阳河畔,最迟明年,另一条5000吨生产线就可 投产。目前拥有生产厂房1200多㎡,经营面积2000㎡,仓储面积6000㎡。

不仅是浏阳白酒,整个湘酒在品牌与营销上都落后,这正是导致川贵白酒攻城掠寨,挤占湖南省、全国市场的原因,一心以振兴湘酒为已任的名河吸取前身教 训,凭着优良的人品、酒品、企品的天然优势,一举荣获“浏阳十大名牌”、“湖南省品质量奖”、《三湘都市报》、“湖南省名牌”等响当当的硬牌子,著名商标 正在竞评。宣传上,我们以《经济电视台》三个频道、《长沙晚报》和《政法报道》六家强势媒体为基本出发点以整年合同的大手笔吸引了业界的目光。正在有人猜 测后力不继时,我们再次发力,以最黑的黑马形象冠名“2003中国名河糖酒副食商品交易会”。目前,我们正和省内重量级的策划公司合作,下半年将有更大、 更优化、更有效的媒体投放和市场攻势。

四.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县 清真食品系列

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临夏市,伊斯兰文化氛围浓郁,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严格按清真的规则要求操作加工的清真系列食品是市场上具有较高信誉和较强竞争力的金字品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不仅销往西北各省区,而且销往上海、广州,出口到中东阿拉伯国家,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共有500多户,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其中,已发牌登记的清真餐饮企业近400户,牛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7户,清真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4户。我市的清真系列食品主要有清真肉制品、清真副食品、清真地方风味小吃三大类。

清真肉制品,是由阿訇和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屠宰加工,严格遵循伊斯兰教教义规范,是所有穆斯林的放心食品,历来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全市年均屠宰牛羊30多万头(只),从事肉制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有清河源、康泰牛羊肉有限公司、雅克清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年加工肉制品6100多吨,肉制品运销兰州、西宁、拉萨、成都、深圳、广州、上海等地,部分还出口到香港及中东阿拉伯等地区和国家。

清真副食品,是按伊斯兰教义规定,由专门人员进行生产加工的副食品。临夏市的清真副食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工艺要求严格,产品质量上乘,广受各族群众的喜爱。目前,全市从事清真副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主要有什锦、协恒源、银河、丁泰等企业,产品有晶体冰糖、宜味醋、海比布系列奶糖、八宝茶等,这些产品在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十分畅销。

清真地方风味小吃,融清真食品和地方特色于一体,历来为少数民族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喜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饮食习惯的同时,不断吸取和融合时代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名优风味小吃,主要有“河州包子”、“酿皮”、“东乡手抓”和“羊肉糊茄”等数十种,其中除“酿皮”、“荞麦凉粉”等小吃外,“东乡手抓羊肉”、“羊肉糊茄”等菜肴已成为各大清真餐厅的招牌菜,是全国清真菜系中的珍品。

五. 湖南省 长沙市 雨花区 长沙年糕

源于糯米糍粑,又称"糯粢"。明、清时期,长沙城镇南货食品作坊在制作糍粑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民国时期,春节期间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为著名。现在增加了火腿、香肠、果脯、海味等新品种。糕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汤煮均可,老少咸宜。春节食之,已成风俗。( 长沙)

六.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德园包子与柳德芳汤园

提到包子,长沙人必称“德园”。德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之“德园”。民国初年,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点招徕食客。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拌入包点馅芯,谁知这竟使他们的包点风味异人,倍受垂青。从此,德园包子大振名声,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茹爽鲜嫩”的民谣之赞。长沙“文夕”大火后,原班部分师傅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长沙解放后,德园茶馆获得了新生,曾荟萃一批烹饪名师和白案高手,使德园的美食形成五大系列,300个品种
柳德芳汤圆是长沙市的名特小吃,为柳德芳汤圆店独家经营。它创始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系用姓名为店号,故名柳德芳汤圆。柳德芳,别号柳三,人称长桥柳,小时家境贫寒,以卖汤圆为生。由于汤圆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因而颇有名气,买者非柳三的汤圆不食。1852年(清咸丰二年)柳三在河街南货馆购面粉,不曾想,面粉中竟有53两的大宝银子,遂又购回6篓,果然又得了6个53两的大宝银锭。得此横财,柳三随购一间铺面,专营汤圆,因其所制汤圆个大、糕糯、馅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不粘唇,不腻心,回味悠长,博得广大食客赞赏。据传,陕甘总督左宗棠曾感其汤圆鲜美香甜,赠其柳德芳汤圆馆“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重涎”的楹联。后柳德芳将其装裱挂入店堂,时值学院闳开,各县举子来长沙应试,在汤圆馆见了左宗棠的亲笔楹联,无不赞其笔力苍劲,以至招徕更多的文人墨客,从此慕名而来,以至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长沙成一时之风气,故其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声名流传响誉至今。( 长沙)

七.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湖南兰花萝卜

兰花萝卜是湖南省著名的传统酱菜,已有60多年的生产历史。

原料配方:萝卜咸坯100千克香油4千克优质辣椒粉3千克酱油40千克

制作方法:

1.原料选择和预加工处理:原料选取收成较晚、鲜嫩、肉实、皮厚、水分充足的白萝卜,每个约重150~250克。将萝卜洗净后进行腌制。

2.腌制:100千克鲜萝卜用盐4千克,摆一层萝卜,撒一层盐,经4~5天后翻池。翻池后再按上述比例和方法腌制,经2~3天后封池(封池时其顶部应加2%的封顶盐)。

3.切制:其刀功有一定技巧。首先使刀与萝卜长向成垂直切下,切至3/4处停止。每二刀与第一刀相隔1.8~2厘米,直切至两端;然后翻转180度,切刀与萝卜长向成3~5°角垂直切下,切至3/4时停刀,刀间隔同上。

4.漂洗:切后的萝卜咸坯按100千克加清水110~120千克,浸泡1~2小时,使萝卜内的盐分溶出一部分后(至萝卜含盐为5~6%时合适),将萝卜叠压出一部分多余水分(每100千克鲜萝卜经腌制,压榨后剩余30~35千克)。

5.拌和:拌和时,按上述配方比例将萝卜咸坯拌和均匀后封坛包装,过3~4周即可食用。

产品特点:色泽金黄、红润,造型美观,如花似棱,味道香、甜、辣相间,脆嫩可口,并有开胃增食之功。

八. 湖南省 长沙市 浏阳 浏阳烟花

浏阳烟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浏阳烟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浏阳烟花“始于唐,盛于宋”,其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花色齐全,燃放安全而闻名遐迩,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浏阳花炮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80%,素有“鞭炮之乡”誉称

( 张家界)

地域范围

浏阳市境内二十八个乡、镇

特定品质

浏阳烟花(又称花炮,鞭炮,焰火,花火)是驰名中外的湖南传统和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素有"鞭炮之乡"誉称。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一度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民间传统节日,或各种庆典晚会,人们便争放鞭炮烟花以示喜庆,烟花的结构新颖,装潢美观,燃放时,绚丽多彩,有声有色,能给人以清新舒畅,欢快旷达的感受。特别是夜间燃放,金花四溅,五彩缤纷,或旋转窜跃于地面,或飞腾闪耀于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赋予"浏阳花炮震天下"的美名。

文化典故

浏阳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烟花之乡,浏阳烟花“始于唐,盛于宋”,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十三大类三千余个品种,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0%,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0%,以花炮为龙头的外贸出口,连续十一年居全省县(市)之首,已形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达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成为了湖南、全国乃至全球花炮生产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的产业基地,并已逐步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九. 甘肃省 天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羊羔肉和清真碎面

张家川羊羔肉和清真碎面

张家川羊羔肉主产于关山林区,肉嫩味纯,色泽鲜艳,尤以小尾寒羊为最。以羊肉为主要原料的手抓羊肉、清炖羊肉、羊肉泡馍是陇上美味。清真碎面的做法与其它面条的做法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把面擀开后,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干再切成菱形。面要擀得又薄又匀,切得又细又匀,切成的菱形小片长约

1厘米左右,形如雀舌,码在盘中。也有人不称碎面,而形象地称为“雀(天水人读雀为qiao)舌头”。

清真碎面的臊子非常讲究,先把炒好的半生羊肉丁放进饭水中,用文火慢煮,等煮出香味来,再配入切成丁、粒与细条形的海带、榨菜、鸡蛋饼和虾皮等,烩煮成香味浓郁的臊子。食时,在煮好的碎面上浇淋上臊子,放上一撮香莱,调上醋、盐、油泼辣子,味精等,香气透鼻,令人食欲大增。吃清真碎面时,因面切得非常碎细小,配菜也随其形以细为佳,故多不用筷子,而用汤匙。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湖南棕编

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棕编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棕编工艺上升为一种民间艺术,历史并不久远。上世纪30年代,湖南民间艺人易正文精研棕编技艺,才开始出现商品生产,棕编的品种、技艺得以发展。易正文对棕编兴趣浓厚,相传除认真学习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丛树下,观察昆虫、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觅食、争斗等各种活动姿态,刻苦钻研,所编蝗虫、螳螂等品种售诸市上,颇受欢迎,被誉为“湖南综编易”。这可能就是有文字记载的棕编“鼻祖”了。

即便是现在,搞棕编的人也寥寥无几。湖南历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8个,12个是湘绣大师,搞综编的只有王文定一人。王文定,籍贯湖南,1952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4年作品《综编》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