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阳陆营特产 南阳陆营镇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阳陆营特产 南阳陆营镇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3-09-01 22:41:16

一. 河南省 南阳 新野县 南阳油茶

喝一口漂着嫩绿的葱花、焦黄的芝麻的咸香可口的油茶,仔细品味那细小的芝麻,那香就在舌尖,那味含的口中。慢慢咀嚼那碾成碎块、炒成焦黄的花生,齿香盈余……南阳油茶的魅力不知倾倒多少食客。旧时,南阳城里卖壶装油茶的小贩那“喝———油茶”粗声怪气的叫卖声,更是古城南阳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南阳的油茶,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解放前卖油茶的小贩卖的大都是壶装油茶。壶是铜制长脖壶,壶嘴长长的,外套棉套保温。往外倒油茶也是一道“景观”:小贩以脚顶起壶尾,油茶顺壶嘴呈弧状喷出,顿时香气四溢,令食客垂涎。南阳人还为卖油茶的小贩编了一个顺口溜,生动形象:“卖油茶的生得苦,黑了(晚上)白天背夜壶,屁股一撅头一点,倾刻就是一大碗。”

南阳油茶配料为面粉、花生、芝麻、香油、核桃仁、葱等,味道浓郁,咸香适口。

南阳油茶为泊来品,其起源与佛教文化有一定有渊源。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佛教禁戒宰杀动物,食素(佛教徒食素始由梁武帝提倡),促进了净素烹饪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清朝是我国饮食文化大盛的朝代,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饮食文化新局面,研制出了一大批新型食品,油茶就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典型的佛教文化产物。清朝雍正帝信佛教,喜欢素食。相传雍正皇帝为治黄河水患带着大批人马亲临河南,视察黄河。一天来到武陡县,知县吴世碌深知雍正喜爱素食,便召来县内名厨。当时有一厨师姓牛,祖居南阳,在武陡当差,煞费苦心地想出了一个讨好雍正的办法:把花生炒黄去掉外皮和内衣,把嫩黄的花生仁再分成两片;把核桃仁也稍炒出香味,切成豆子大小的块状,再把芝麻也炒出香味;还有面粉加入适量盐放入锅内炒出香味。最后把这些花生仁、核桃仁、芝麻、面粉加一小勺香油,同时放在一容器内搅匀,加上水调成糊状,倒入沸水中做成汤。汤做好了,顿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盛了一碗,敬献给皇上。雍正食后大加赞赏,问是什么食品,牛师傅跪下回奏道:“皇上,这是小民家祖传食品油茶”。雍正吃得高兴,立即指令油茶为朝廷贡品,并传旨开油茶馆。油茶因雍正而声誉鹊起。雍正走后,吴县令依法广为制作,并开油茶店大赚油茶钱,将上好的油茶进贡朝廷,中等的卖给来往客商,下等的卖给普通百姓。南阳的油茶大约就是在此之后兴盛的。

油茶,不仅在河南在南阳有名,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解放前留学欧洲的学生常有背着长脖壶,沿街叫卖油茶勤工俭学的。据资料记载,现在巴黎街头的华人餐馆仍以油茶为上等汤食。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石斛兰

石斛又名石斛兰,为兰科石斛属植物。原产于喜玛拉雅山上和周围,是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兰科植物之一。由于花形、花姿优美,艳丽多彩,种类繁多,花期长,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和关注,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广泛栽培,尤以东南亚最盛。其中以泰国产量最大,1993年年产3600吨石斛兰,1994年出口意大利6290万支、荷兰1425万支、德国1170万支,还出口日本和北美。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也有一定数量生产,主要出口国家有荷兰、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和日本。菲律宾以自产自销为主。在亚洲,日本是石斛兰最大的进口国,1993年市场销售230万盆、销售额为2800万美元,占盆栽花卉销售的第六位。

我国规模化生产石斛时间较短,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至今,在广东、昆明、福建等地均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在盆花和切花生产方面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石斛兰属是兰科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原产地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全世界约有1000种。我国约有76种,其中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和秦岭以南各地。生长在海拔100-3000米高度之间,常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此属为附生兰,其形态性状变化多样。

假鳞茎丛生,圆柱形或稍扁,基部收缩;叶纸质或革质,矩圆形,顶端2圆裂;总状花序;花大、半垂,白色、黄色、浅玫红、或粉红色等,艳丽多彩,十分美丽,许多种类气味芳香。

石斛兰属复茎附生兰,有近千多种原种,是兰科植物中大属之一,原生地分布很广,从亚洲的日本、台湾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直到澳洲、新西兰都有石斛兰的踪迹。日本的春石斛与泰国、新加坡、夏威夷的秋石斛,最为著名,尤其,提起泰国就使人联想到秋石斛。

石斛兰分为两种,一为春石斛,即Nobile系列,春季开花,花梗在两侧茎节抽出。另一种为秋石斛,花在秋季开,花梗由茎顶抽出,每梗著花可达一、二十朵,花形有大花蝴蝶兰型(Phalaenopsis系列)和小花卷瓣

栽培上分为温带型落叶种(春石斛)和热带型常绿种(秋石斛)。春石斛的花一般生于茎节间,花期约20天,多作为盆栽观赏。而秋石斛的花一般着生于茎顶部,花期超过一个月,主要用于切花观赏。假鳞茎可供药用。繁殖用分株、茎段扦插或无菌播种。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用疏松、透气的基质,如蕨根、苔藓或树皮块盆栽。生长季节保持潮湿和半阴,适当施肥;冬季适当干燥和较强的阳光。越冬温度10℃以上。

三. 河南省 南阳市 淅川县 神仙凉粉

神仙凉粉是荆紫关镇特色小吃,性甘味苦,清热解素,杀菌抗癌;是用境内猴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夏季吃了以后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关于这种凉粉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家连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成群结伙地向山外逃荒。途中遇一位神采奕奕的老奶奶,用拐杖挡住他们的去路,和善地说:“你们不必逃荒,荆紫关镇北猴山上有一种树,叶子能做凉粉,糊口度日不成问题。”接着她教大伙如何辩认叶子,如何制作凉粉。说罢驾一朵祥云腾空而去。众多灾民方知是神仙点化,便跪地叩头“多谢神仙救命!”
灾民们返回家园后,按照神仙指点的辩认方法,采回了叶子,又依照神仙教给的制作步骤,果然做出了凉粉,度过了灾年。因这种凉粉为神仙点化,故称之为“神仙凉粉”。
其具体做法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淘净,空水、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再掺凉水搅拌,使其不烫手为宜,接着双手双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布袋过滤盆中,待冷却后即成凉粉。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灾民们返回家园后,按照神仙指点的辩认方法,采回了叶子,又依照神仙教给的制作步骤,果然做出了凉粉,度过了灾年。因这种凉粉为神仙点化,故称之为“神仙凉粉”。
其具体做法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淘净,空水、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再掺凉水搅拌,使其不烫手为宜,接着双手双复揉搓,直使叶子和热水成为糊状,然后用布袋过滤盆中,待冷却后即成凉粉。神仙凉粉用刀片打成小块,浇上油泼辣子、醋和蒜水,味道凉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四. 河南省 南阳 内乡 南阳黑猪

南阳黑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阳黑猪具有耳轮垂,耳根硬直,腰平直,双脊背等品种特征,具备性成熟早,杂交优势明显等优点。其屠宰率在70%左右,胴体肉率46-48%,脂肪率 2 4-30%,目前主要分布在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等。据统计,全市现有南阳黑猪98675头, 其中淅川县畜牧场饲养的种猪系谱比较完整,有7个血统的公猪7头,31个血统繁殖母猪48头。( 南阳)

五. 河南省 南阳市 淅川县 南阳独玉

南阳市区北8公里的独山,盛产美玉,产量居我国四大名玉之冠。南阳独山玉的生产,历史悠久。1959年在独山附近发掘出土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用独山玉制成的玉铲和玉凿,证明远在4000年以前,南阳人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用玉石制作生产工具了。
南阳独山玉花色品种繁多,有赤、橙、黄、绿、青、兰、紫等30多种色彩类型,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南阳玉雕就是以独山所产美玉为主要原料,同时采用卧龙区的紫晶、淅川县的虎眼石、辽宁的岫玉、和田的白玉等国内外的著名玉石作原料。玉雕产品的品种,可分为人物、花鸟、走兽等4大类、120余种。经过玉雕艺人和科技工作者挖掘、整理传统技艺,吸取外地经验,南阳玉雕的工艺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以技巧的灵活及色泽显贵著称于世。南阳玉雕制作的《卧龙出山》,利用独玉色彩丰富、鲜素一体的特点,严谨布局,巧用俏色,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它重3.8吨,长2.5米,高1.6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巨型玉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用精选的独山玉制作的五环炉、花薰,吸收了古代青铜器和其它工艺品的特色,创造了多层转球花薰黄,造型古朴端庄,技艺巧夺天工,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六. 河南省 南阳市 宛城区 南阳蒸菜

【南阳名吃】南阳蒸菜:

南阳蒸菜种类繁多,操作方便、色香味形俱佳、鲜嫩可口、 营养价值高,在河南省堪称一绝。许多远道而至的中外宾客到 了南阳,不吃到蒸菜,不算品尝到南阳地方风味名菜。

南阳蒸菜分野生类、蔬菜类和植物类三种,有30多个品种。 野生类如:野苋菜、刺儿菜、荠荠菜、猫妮菜、桐蒿菜、面条 菜、马齿苋、山野菜、珍珠花、茴茴菜、扫帚苗等;蔬菜类有: 芹菜叶、蒜苗菜、四季豆、豆角、西柿花、水芹菜、红萝卜叶 等;植物类有:榆树钱、柳尖、杨槐花、榆树叶、红薯叶、豌 豆秧、柳须根等。

七.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南召地毯

以棉、麻、毛、丝、草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类之一。覆盖于住宅、宾馆、体育馆、展览厅、车辆、船舶、飞机等的地面,有减少噪声、隔热和装饰效果。
地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地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以手工地毯著名,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有实物可考的,也有2000多年。它始于西北高原牧区,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由于维、蒙、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东各国互相交流,逐渐形成了卓越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
地毯采用优质的纯羊毛,再经过选毛、洗毛、梳毛、染色、织毯、剪片、水洗等工序加工而成。它具有毛质优良、技艺独特、图案典雅的特点,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工艺品。
地毯是用棉、毛、丝、麻、椰棕或化学纤维等原料加工而成的地面覆盖物。包括手工栽绒地毯、机制地毯和手工毡毯。广义上还包括铺垫、座垫、壁挂、帐幕、鞍褥、门帘、台毯等。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兽毛捻纺成线,编织成粗厚的毛织品,用以铺地。

中国东汉墓出土的地毯残片为典型的手工栽绒地毯。汉代以后丝绸之路促进中原地区地毯生产。元代由于蒙古族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所以地毯生产比较发达,宫廷下设地毯作坊。明清时期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地毯生产有了发展,在继承传统地毯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织锦、刺绣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独特的寓意吉祥的地毯图案,并且一直流传。20世纪,北京、天津建立了生产出口地毯的企业,成为中国地毯的重点产区。

世界手工栽绒地毯的传统产区集中在东亚、中亚以及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各个国家。自1720年英国首创布鲁塞尔地毯织机,机制地毯应运而生,发展至今机制地毯已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9%,手工地毯仅占1%。地毯分类方法很多,按制造工艺分有手工栽绒地毯、手工编织平纹地毯、手工簇绒地毯、手工毡毯、机制地毯;按用途分有地毯、炕毯、壁毯、祈祷毯等;按原料分有羊毛地毯、丝毯、黄麻地毯、化学纤维地毯等。

八. 河南省 南阳市 新野县 板面

简介

曾因诸葛亮一把火烧出了名气的三国历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颇具历史渊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称张飞板面)。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誉周边。

由来

相传,古城新野“板面条”始创于东汉末年,桃园兄弟刘、关、张驻守新野之时,那位“豹头环眼、吼声如雷”的张飞将军,总嫌面条太软,咬着没劲,吃着乏味。厨师为了满足这位“喝断桥梁、粗中有细”的大将军,多次琢磨,反复研制,才制成这种“板面条”。张翼德吃后哈哈大笑,高竖拇指,连声叫好!自此,“新野板面条”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荆、襄一带广为流传。

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板面是由张飞发明的:

张飞的急躁脾气那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要求速度,而恰恰因为行军打仗对时间要求很紧的缘故,所以火头军做饭速度自然是跟不上了,有一天张飞正因军事上的事烦着呢,当听到有人抱怨饭还未做好时,更加的恼火了,于是到了军中查看后勤,当看到士兵们仍在靠手擀刀切做饭时,更是气不大一处来,抓起案着的面团摔了起来,边摔边骂,临走之时又顺手把摔出来的面扔到了锅中,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结果做出的面很筋道很好吃,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做面的速度要比先擀后切快的得多,于是军中厨师便开始效仿并加以不断的改进,最终形成了这独具特色的板面。

食品特点

新野板面之所以能够风味独特,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因有地方特色,故又称“新野臊子”)好。

其臊子,一般以牛羊肉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种作料炒制而成。其做法是:精选肥瘦适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将干红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黄,色味被收入油中时,捞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备用;将切好之肉丁入油,反复煸炒,至肉块定形后,将拍过的辣椒及精盐等调味品适时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着色均匀呈枣红色时,离火降温。成品臊子精在工艺,巧在火候,香而不腻、辣而不辛、咸而不涩,色如玛瑙,晶莹悦目,味道鲜美。这种臊子的一个奇特之处是保鲜期长,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经夏不腐,味道不变。据说还是当年诸葛亮在深感军队行军打仗,朝此暮彼,居无定所的情况下潜心研究发明的。

其面条制作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小麦精粉,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至筋道,再经过反复揉条摔板,直至其触摸如丝绸、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板时噼啪作响即可。

这样的面条宽窄有致、均匀好看,二两面,三根条,板拉扯直后可达四丈有余。板后面条即入锅、起碗,放几根青菜,浇上臊子,真个是白面条、绿菜叶、红臊子,入口来“辣酥酥,香喷喷”,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臊子和板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以至于人们如此评价:有其面而无其臊子,味不可口;有其臊子而无其面,便不成特色。

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历经一千多年的时光积淀和众多能工巧厨的反复改进,新野板面已更具魅力。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达官布衣,各色人等俱百吃不厌。

板面的面要揉得很筋道的,至于料子,新野县的板面的做法是把干红椒用温油炸至半糊(偏糊一点),然后把卤牛肉、卤过牛肉的汤一直倒进辣椒和油里,大火煮开后慢火焖,煮到入味。做好以后最好吃的就是那个辣椒。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的臊子。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讲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锅臊子,各种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放。制作时,先将牛油稀释烧沸,然后再下佐料。晒干的红辣椒用量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泽,牛肉也占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块块,待辣椒红颜色下来之后,再把牛肉丢进锅里。这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

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平时家里吃点面食的时候可以放一点,味道很好的。

九. 江苏省 盐城市 大丰区 南阳柿子

南阳镇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柿子,通过20多年的努力,柿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技术不断更新,营销网络更趋完善。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品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全镇现有柿树面积近万亩,年产25000吨,产值2500万元。

间套作模式有:柿子—大蒜、柿子—银杏、柿子—韭菜、柿子—青玉米等多种模式。

在生产中不仅注重量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更有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根据市场需求,采用生长素调控技术让柿子或提前上市或滞后销售,错开销售高峰,有效提高柿子价格,柿子平均售价高于其它地方0.2元每公斤。同时还特别重视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每年有1300多人从事柿子购销经营,确保了“成丰”牌柿子畅销大江南北。

2010年南阳成为镇扬州农业大学实验示范基地,成功运用了多种先进科技成果,提高“成丰”牌柿子的品级与产量。己经国家注册的“成丰”牌柿子成为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无公害农产品。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淅川县 淅川酸菜

淅川酸菜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淅川酸菜,色泽黄亮,可以煮面条吃,酸汤粘稠,爽口宜人,也可以炒着吃或者凉拌。

处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居住在这里的淅川人祖辈素食酸菜,淅川酸菜也因近年来慕水而来的中外游客的传播而名气大涨。

每年初冬,城乡居民多用辣菜、白菜、萝卜叶、红薯叶、芝麻叶等,洗净在水中煮熟,然后趁热放进缸中,用石块压实注入酸浆引子,使其发酸。春天,气温升高,酸菜不易保存,就晒干保存,供夏秋食用。淅川酸菜的历史可谓久远,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有装酸菜的器具--豆。淅川酸菜与全国其他地方的酸菜不同,淹制好的酸菜,酸汤粘稠,带汤食用味道居佳。南水北调重要水源的丹江纵贯我县十余个乡镇,沿江的人们淹制出的酸菜地道,保鲜时间长,其他非沿江的居民和我县临近的人们根本就淹不好这种酸菜来。后来经水质、地质专家考证,丹江水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才使淅川有了美味的酸菜。

淅川酸菜的吃法很多,可凉拌、可热炒、还可蒸包子、包饺子、垫米饭等等。为此,淅川县各大宾馆的餐桌上就有了以酸菜为主要成分的特色菜,诸如酸菜牛肉、酸菜粉条、酸菜鱼等。县城和主要风景区近年来还开了酸菜鱼、酸菜面等餐馆,供游人品尝。不过,淅川人吃的最多的要数酸菜面条了。

从酸菜缸里捞出一把酸菜来,青乎乎的酸菜扯着细长细长的亮晶晶的银丝,酸菜独有的那股浓浓的醇香味就弥漫开来,一下子就能把人的食欲全勾出来。先把切碎的酸菜先放进锅里煮,随后放进食盐,等水烧开了才最后下面条,撒上葱花、芫荽。这样做出的酸菜面条,酸味渗在面条里边,酸菜入口绵软,面条吃起来有筋骨,口感极佳,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地方风味。芝麻叶酸菜下到面条锅里油腻腻的,面条吃着香,但吃多了易上火;红薯叶酸菜则有少许的苦涩,可清凉去火;最好吃的是酸白菜,晒成干酸菜后,一年两年酸味都不会减退。冬季天冷的时候,人们还习惯在开水锅里撒玉米糁,玉米糁汤煮好后再下入面条、酸菜,作成酸菜糊汤面,吃上一碗浑身暖和 。 吃酸菜面条时,必须预备好“辣子蒜水”,如果酸菜面条里不浇点“辣子蒜水”,那酸菜面条的“味道”便出不来。在石臼里放些蒜瓣、姜、葱和辣椒,将其捣碎,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汤匙挖出来放到瓷碗里,倒上酱油、醋,滴几滴小磨香油,再兑点开水搅拌一下,“辣子蒜水”就算做成了。吃着手工作成的辣酱,酸菜面条中又多了一味辣香。

勤劳朴实的淅川人这些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做起了酸菜的买卖,办起了公司,同我县香花小辣椒、丹江鱼这些一道,向外推销淅川酸菜,让更多的游客在游玩中了解淅川,感悟山城淅川人的热辣性情。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