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泉州南俊巷特产店 泉州古巷美食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泉州南俊巷特产店 泉州古巷美食排行榜更新时间:2023-11-02 04:39:15

一.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湖头芋包

安溪特色小吃湖头芋包

皮由白米和芋头按适当的比例做成。制作时先将芋头磨烂,拌上白米浆,加入硼砂、五香粉和盐等调味品,用勺子将浆舀进蒸笼里作底,放上馅(一般用肉、葱头、炒花生等调制而成),再用浆覆盖上面,文火蒸熟。

二.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泉州桂圆

泉州人通称桂圆鲜果为龙眼,龙眼焙干后为桂圆。商户常把两者统称为“桂圆”。

龙眼乃水果中之珍品,果肉鲜嫩,色泽晶莹,味道甜美,尤以东壁龙眼为上品(该品种因始植于泉州开元寺东壁,故名)。

桂圆具有开胃益脾、补血安神的功效,可佐治贫血萎黄、健忘怔忡、产后血亏等疾病,是产妇补养身体的佳品。

泉州是福建省龙眼重点产区。全市种植面积11万余亩,年产量(有大、小年之分)1.5万吨至2.5万吨间。其面积和产量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龙眼除鲜食和焙制桂圆外,还可加工成桂圆肉、糖水龙眼罐头、龙眼膏等。泉州罐头厂和晋江、南安、鲤城区一些乡镇罐头厂家均有生产和经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部分出口。

三. 福建省 泉州 鲤城区 泉州木偶

泉州木偶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因产地福建泉州而得名。系用樟木刻制头坯,经裱背,盖上胶土,磨光,再施以彩绘,配以服饰。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木偶艺术饮誉环球。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二百八十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艺术名师辈出,现有面谱达三百多种,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地方色彩。

典型的花园派木偶头雕制过程是:选材,粗坯(刻划出五官等),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绘脸谱),盖腊,等十几道工序。男的木偶角色或是采用真发或是直接用樟木刻成发髻,有的还要植须,就是加上胡子,胡子的颜色有四种,黑色、红色、灰色、白色,胡子的式样有长的、短的、八字等,根据不同的角色搭配。女旦头都是采用真发做为发髻。

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做“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二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

四. 福建省 泉州 鲤城区 泉州刺绣

泉州刺绣

泉州专业刺绣肇始何时,史无明载,难于确断。但知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很早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

明清,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绣铺已有数十家。最著名的是承天巷内的“得春堂”绣铺,开设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创始人林的。清末民初泉州城内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

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朝服、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等)和绒线类(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衣裙等)。抗日战争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1942年太平洋事变后,外销中断,刺绣业一蹶不振。

解放后,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内设刺绣组,后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社之刺绣车间,是泉州美术工艺的一个重要部门。

五. 福建省 泉州 永春 永春白粬

盛夏将至,永春的街头又可听见叫卖白粬(上图)的声音了。

永春白粬是当地一种解暑消夏的好食品,与永春榜舍龟、永春橘红糕、永春金橘等小吃齐名。白粬做工讲究,从选料到制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做出来的白粬就无法达到质地洁白、入口柔韧的效果。

做白粬一般从下午开始。首先选用上等的晚米,淘净、浸透后磨成米浆,将磨好的浆放入浆袋,挂在较高的地方,好让里面的米浆水能够渗出来。直至米浆水渗得差不多时,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把米浆袋放下,找一块重量适中的干净重物压在上面,尽量将米浆水挤出。

在压浆的这段时间,可以把做白粬所需用的粬粉、竹匾,以及洗净晒干的干稻草等东西准备好。粬粉可以用前一年留下来的白粬制成,但要保证粬的颜色洁白,不能有半点杂质。

等这些全部完成后,米浆水也差不多挤干了。挤去水分的米浆最好松软适中,以适合揉搓为宜。揉搓米浆,要一直到全部松软均匀为止。这个过程是白粬的整个制作中最为关键的,因为做好的白粬柔韧与否就全在这功夫上了。

揉搓好之后,将米浆挤进做白粬专用的圆筒里。这竹筒是两边开口的,刚好能够一边挤进米浆,一边用细线或小刀之类的把它割成一片片。割成片状的米浆,要薄薄的只有几毫米厚。一个人割米浆时,另一个人把割好后的米浆上下两面都醮上粬粉,放到铺有一层干稻草的竹匾上,一片挨着一片,全部紧紧地靠在一起,以便有足够的温度来发酵。放满一匾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让其发酵。至此,整个制作过程就全部完成了。

由于夏季的温度够高,能够保证白粬的发酵,一般到下半夜时便可闻到如白酒一样浓的白粬香。第二天早晨,便可将白粬收起。可以现吃,直接下锅煮。如果不想吃的话,一定要记住把它晒干,或者放在冰箱内避免发酵过头而变味。

白粬的煮法也是有讲究的:把白粬用凉水浸透,锅里的水开之后,再放下白粬,盖上盖。一会儿,白粬浮上来之后,也就熟了。爱吃甜的可放上白糖,当然也可做成咸的,做法一样。煮熟后的白粬,透明晶亮,入口异常的滑嫩松软。(施由森姚德纯文/图)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六.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淮山面

淮山面,为淮山加工食品。淮山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选用优质小麦粉和淮山原料,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而成的淮山面,Q滑鲜美,口感极佳,炒、煮、拌均可。

七.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山格淮山

山格淮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山药原统称薯蓣,又名山药、玉延等。《山海经》中即有薯蓣的记载,沿用至唐朝,唐代宗取名李豫,“蓣”字与“豫”同音,犯帝讳之嫌,便改名为薯药。到了宋朝,又出了个皇帝赵曙,这样,“薯”与“曙”同音,又得改名,因该药又叫山药,所以就有了山药这个名字。我国食用山药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史料中,就有“神仙粥”的记载:“山药1斤,蒸熟后去皮;鸡头半斤,煮熟后去壳捣为米,入粳米半斤,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为什么叫神仙粥哪?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诗表述:“它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近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吃山药粥可以成仙,当然这是诗人的夸张,但山药粥确有调整食欲,养生延年之效,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上有许多赞美山药的诗赋,陈达叟的《玉延赞》曰:“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他们赞美山药色如玉,香似花,甜如蜜,味胜羊羹,评价很高。唐朝诗圣杜甫的诗中就有“充肠多薯蓣”的名句。为此,从古至今,人们都是有病时吃山药,无病时也吃山药。山药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生长在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灌木丛或杂草中,安溪县长坑乡位于安溪县西北部,北纬25°11′,东经117°52′,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夏秋多雷阵雨,年平均温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甚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长坑因有高山与低谷之差异,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农作物只有生产单季,海拔在700米左右的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生长较外安溪迟一个季节,比较适宜种植准山、马玲薯、菜类、药材累等经济作物。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先祖们都会在供桌摆出‘清汤淮山’敬天公,以示虔诚。据介绍,淮山用来敬奉天神,这一习俗,在当地乃至整个内安溪,延续至今不变。

山格村境内有座寺庙叫“补陀岩”,每到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各地信众蜂拥而至,摆出的斋供中,自然少不了“清汤淮山”,所用淮山原料一般都选当年最好的。

在民间,包括内安溪数乡镇,在敬神、做寿、婚嫁等宴请酒席上,都保留着上压轴菜“淮山炖排骨”的习惯。据当地民间厨师介绍,由于当地淮山生长期较长,淀粉、纤维素等内含物丰富,跟猪排骨炖在一起,不烂而酥,猪排骨溢出的猪油少量渗入其中,油而不腻,自然成为席上筷子“哄抢”之物。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淮山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至清朝末年,淮山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河内县令范照黎作诗:“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川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历史场景。安溪长坑乡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特性:久煮而不散、温补而不骤、长食而不滞、常食常近、循循渐进、药食同用,被历代医家奉为至上补品,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是滋补常药,也是赠送亲友的珍贵礼物。由于物种的交流和变异,目前作为药用的山药,应为从它地引种多年在本地种植的山药品系。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人们的医疗观念逐步由医疗向食补方向发展,在食补资源中山药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山格淮山

安溪县山格淮山产业技术研究会

10447781

山药(蔬菜)

八.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石亭绿茶

石亭绿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安石亭绿,又名石亭茶,系炒青石亭绿茶,以具有“三绿三香”的品质风格而著称。它外形紧结,身骨重实,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是为集“三绿”之美;滋味醇爽,香气浓郁,似兰花香,又似绿豆及杏仁等香气,誉为“三香”。

石亭绿产于福建南安丰州乡的九日山和莲花峰一带。“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是唐代诗人韩偓咏九日山的诗句,确为这里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闽南沿海,气候温和,罕见霜雪。同时受沿海季风的影响,阴晴相间,光照适当,土质肥沃疏松,给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泉州府志》所载,九日山,因“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而得名。山高百米,东西北三峰环拱,山上存有摩崖石刻七十四方,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莲花峰,古称莲花岩,因裂石八瓣、状似莲花而得名,“孤帆远影生云际,双刹高悬捧日来”。登莲花峰,前看,有金鸡断桥,锁尽东西溪水,碧波荡漾,水光映天;平视,清源、双阳两山列于东北,气象万千;远眺,东西双塔,阳光闪耀,威镇鲤城;近看,丛丛茶树郁郁葱葱,这里盛产着名茶石亭绿。

莲花峰上有一个石亭,又称不老亭,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相传,宋末延福寺僧人净业、胜因两人在莲花峰岩石间发现茶树,便加以精心培育,细加采制,制成的茶为僧家供佛之珍品。至石亭建成后,香客日多,游人渐增,茶叶成为招待和馈赠之佳品。

历史溯源 石亭茶

由于茶叶质量优异,又出自佛门,求茗者日众。石亭因茶而增荣,茶也因石亭而出名,石亭绿名声更盛。

这里有一处记述茶事的摩崖石刻,上写道:“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可见九日山、莲花峰产的石亭绿名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清道光年间,莲花峰已从少数僧人种茶,发展到众多农民普遍种茶,并以莲花峰为中心,乌石山、西坑、石马山、法华山、五华山等数十座山间均发展了石亭茶的生产。

新鲜石亭绿茶和 石亭绿茶

陈旧石亭绿茶:新鲜石亭绿茶的外观色泽鲜绿、有光泽,闻有浓味茶香;泡出的茶汤色泽碧绿,有清香、兰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绿明亮。

陈旧石亭绿茶的外观色黄暗晦、无光泽,香气低沉,如对茶叶用口吹热气,湿润的地方叶色黄且干涩,闻有冷感;泡出的茶汤色泽深黄,味虽醇厚但不爽口,叶底陈黄欠明亮。

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外形芽叶硕壮饱满、色墨绿、润泽,条索紧结、厚重;泡出的茶汤味浓、甘醇爽口,香气浓,叶底柔软明亮。夏茶外形条索较粗松,色杂,叶芽木质分明;泡出的茶汤味涩,叶底质硬,叶脉显露,夹杂铜绿色叶子。

秋茶外形条索紧细、丝筋多、轻薄、色绿;泡出的茶汤色淡,汤味平和、微甜,香气淡,叶底质柔软,多铜色单片。

高山石亭绿茶和平地石亭绿茶:高山石亭绿茶外形条索厚重,色绿、富光泽;泡出的茶汤色泽绿亮,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叶底明亮,叶质柔软。

平地石亭绿茶外形条索细瘦、露筋、轻薄,色黄绿;泡出的茶汤色清淡,香气平淡,滋味醇和,叶质较硬,叶脉显露

石亭绿茶

南安市石亭绿茶研究会

8757651

九. 福建省 泉州 惠安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惠安石雕源远流长,唐末时就出现了具有相当水平的人物山水,花卉禽畜等艺术石雕。南京中山陵、北京十大建筑、日本鉴真和尚陵园等国内外著名建筑物都有惠安石雕工匠的杰作。

雕龙是惠安石雕的擅长,仅目前在泉州辖区内尚存的出自惠安石雕工匠之手的石雕龙柱就有四十多对。惠安石雕龙柱艺术也经历过初生---成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其雕刻工艺由粗而细。镂空的龙体游离柱身的圆雕龙柱,把雕刻工艺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而他的构设造型由简而繁。近几年来,已生产出了一柱二龙至数龙的新产品。

十.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九重粿

九重粿是闽南的家常小吃,为一大块厚一寸左右的淡黄色半透明固状体,富有弹性,软滑而柔韧,口感微粘。很多年前,总有小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乡村叫卖,根据客人需要,用刀在大块上切割出你所要的斤两。九重粿吃时一般要蘸白糖,吃时有一股淡淡的食碱味。

其做法为将晚米用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渗水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磨成稀浆。把锅置于小火之上,放入红板糖,渗水熬成浓液起锅,滤去杂质,倒入稀浆中,搅拌成为红色稀浆。又把锅置于旺火之上,倒入适量的清水烧沸,把铺上洁净的“炊布”并夹着通气板的蒸笼放在锅上,然后分九次,舀入粿浆。(第一次粿浆稍多些,蒸约7分钟,接着,每次的浆量比第一次的稍薄些,每次约蒸15分钟。)先蒸第一层,在上面抹少许花生油,再蒸第二层,这样连续蒸九次,粿成九重,重重可以揭开,故叫“九重粿”。

九重粿可译为“米冻”

“泉州菜英文名”翻译的第24个是“九重粿”,从征集到的读者翻译来看,大家对九重粿的看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

刘小姐发来的翻译是:ricejelly,把这个英文名再翻译成中文,就是“米冻”的意思。我们回访刘小姐时得知,她是外地人,本来对这些泉州菜都不清楚,有些甚至都没见过。但她很喜欢美食,所以为了弄清这些泉州的底细,她还特地请教本地人“九重粿”的具体做法。“只有懂得它是怎么做的,原料是什么,才好翻译啊。”在刘小姐看来,九重粿就像北方人冬天吃的“肉冻”,把原料熬制后凝固就成了“冻”。因为九重粿的原料是米,然后根据它的做法,翻译成“ricejelly”就很合适。这个翻译没有体现“九重”,但刘小姐说,九重只是它的制作工序,从九重粿的外表看,你看不出它的“九重粿”来,所以,翻译的名字可以不体现它的工序。

但这只是刘小姐的一家之说,还有不少其他读者给出的翻译,其中比较“贴切”的如下:

1.Quanzhou jelly 泉州果冻,这条翻译跟前面“土笋冻”读者给出的翻译相同。

2.Cooling rice liquor 冷却凝固了的米汤,把原料―――米汤体现出来了。

3.Nine fruit 九个果子,哈哈,这个翻译很直接,但似乎跟实物没多大联系。

4.Nine layer cake九层糕,九重粿

从外表看,的确很像糕点。(来源:泉州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