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晋城土特产专卖店在哪 晋城市土特产店的位置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晋城土特产专卖店在哪 晋城市土特产店的位置更新时间:2023-12-22 18:53:50

一. 山西省 晋城 城区 清汤饸饹

清汤饸饹是最具晋城特色的一种吃法,做法简单又极具特色。先说“和面”,把白面放到面盆里,倒入水,这里注意夏天用凉水冬天要用温水,接着下手和面,和到面粉和水充分融合就可以了,密封好开始醒面。这时候要开始做菜了,清汤饸饹的配菜需要胡萝卜、豆角、豆芽、粉条,你也可以加豆腐,加土豆等等。胡萝卜和豆角洗干净切成丝,过水粉条在水里泡好,把这些东西放到到一起,浇上点香油,放少许盐和味精,用手搅拌均匀,让这些不同的食材在一起互相感染,混合好的菜离很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菜做好就开始下面,醒好的面就像待嫁的姑娘一样,白净净、光亮亮的。下饸饹原本都是用饸饹床,得手工压,俗称“压饸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发明了机械饸饹床,拽一块合适大小的面团,放进饸饹床,机器一开动,一条条粗细均匀的饸饹就从机器中自动被挤压至锅中,锅中的饸饹面宛如蛟龙在水中翻滚,把煮熟的面条放进碗里,浇上刚才拌好的菜,上面再放上些肉丝肉片,散点芝麻盐,一碗清汤饸饹就做好了。吃的时候把肉菜面拌开,吃起来香气扑鼻,面劲道有力,老晋城人说清汤饸饹是最有“家”的味道的。

二.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炒卤面

卤面,是北方地区家喻户晓的一道主食。因其口感颇佳而深受大家的喜爱。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肉卤面和素卤面。将豆角掰成段状,然后入锅加葱丝、盐清炒。将蒸熟的面丝放入锅中,盖在肉和豆角之上。将汤汁均匀浇在面丝之上。然后将卤面均匀的覆盖于豆角之上,浇上汤汁。然后大火焖。十分钟以后,卤面便可以出锅了。卤面之所以香脆可口,功夫全部用在了炒上面。

一般这样一份炒卤面厨师都要连续不断地翻炒在十二分钟以上。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翻炒,卤面的水分渐渐蒸发完从而变得干脆爽口,这时卤面里已经融入了豆角的香气。

三.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油圪哚

油圪哚是一种面食,配上蒜、醋等调好的特制蘸料来吃,外皮酥脆、里面嫩滑爽口,有点吃肉的感觉,非常好吃!做法也很讲究,往往要制作多年的本地人才能拿捏好分寸,现在阳城能做好的人已经不多,街面上也不常见有卖。

四.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高平烧豆腐

说起高平,就不得不提起高平烧豆腐,高平人吃烧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当年,赵括被秦将白起一举打败,40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白起的残暴激起了后世人们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不料,人们食后颇觉新鲜,别有一番风味,于是“烧豆腐”在高平境内流传了下来。

在高平市的谷口村,有一座庙院,因其外形貌似骷髅而取名为“骷髅庙”。“骷髅庙”是距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座纪念战国时期将士亡灵的庙宇。高平烧豆腐做的最正宗的地方,正是谷口村,在这里每家每户都会做烧豆腐。

豆腐,是烧豆腐的第一材料。用于做豆腐的大豆是高平本地黄豆。豆腐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烧豆腐的口感。农村人睡觉比较早,每晚九点左右,睡觉之前就会将本地的黄豆泡入桶中,使豆子膨胀。

凌晨0半,就起床点火烧水。在烧水的同时,将事先泡好的黄豆使用电磨机来打碎成浆状,接入桶中。然后再将这些生豆浆倒入一口大缸内,待锅里的水烧开的时候,将开水全部倒入盛满生豆浆的缸中。

随后将缸内的生豆浆用纱布木桶框自制的过滤器来进行过滤。用鼓槌将豆浆挤压入下面的盆中。新鲜乳白的生豆浆压满整整一盆,最后遗留在纱布中的只剩下一些“废渣”。 吃烧豆腐的调料就来自于这些“废渣”,用生姜、蒜与这些废渣搅拌在一起,再加上点食盐,就是吃烧豆腐所用的配料。 随后将盆中的生豆浆再放入锅中煮开,这时出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喝的豆浆。

将豆浆再倒回缸内,然后用事先搅拌好的石膏来点豆腐。石膏点豆腐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过程,豆浆在石膏粉的催化作用下将满满一缸的豆浆慢慢地变成了豆腐花,而这时候的豆腐花,就是我们平常喝的豆腐脑。

最后将这些豆花再倒入自制的木质模具中进行沉淀,放置约三个小时后,这些散漫的豆花就会变成一整白嫩的豆腐。

上午十一点,被压制了三个半小时的豆花已经变成了一块块的豆腐。而这时候,才真正进入了烤制烧豆腐的阶段。 将豆腐从模具中取出,切成3厘米厚6厘米见方的小块,整齐的排列于竹板上面。烤制烧豆腐的火以碳火最为合适。将铁架放置于碳火上,然后将每一块切好的豆腐块均匀的码在铁架子上,在烤制的时候,需要对每一块豆腐进行翻制,直到每一块豆腐都被烤至金黄色。

像小手工作坊,每天最多就是烤制300块烧豆腐,价格为五毛钱一块儿。

烧豆腐是一种很大众的地方特色美食,在高平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贫富贵贱,老幼妇孺,上班族或是过路人,只要路过烧豆腐摊,都会停下来花几分钟的时间去品尝几块烧豆腐。

五. 山西省 晋城 泽州 泽州黄豆

黄豆营养价值高,是生活膳食的良好调剂品,是食油、饲料、豆制品、化工等工业极好的原材料。尤其是我县推广种植的复播黄豆“晋豆15号”和春黄豆“科丰6号”属高产优质种,具有色泽好,品质优,产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现全县黄豆种植面积36万亩,黄豆总产量已达5400万公斤,是我县种植业中的主要粮食作物。热忱欢迎国内外用户前来订购。( 泽州)

六. 山西省 晋城 沁水县 太行山灵芝

太行山中生长着白、紫、黄三种灵芝。其中最珍贵的白灵芝,形同人体,五官俱全,帽缨皆备,极为难得

七. 山西省 晋城 泽州 巴公大葱

巴公大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公大葱”是山西省早期四大名优土之一,因其具有独特的品质,与山西汾洒、清徐陈醋齐名。其特点是葱白肥大,单株独茎,葱白肉厚心实,结构细密,味浓辣烈,其营养成分和杀菌素比一般大葱高,抗癌指数能达到26%,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泽州县巴公镇地处岭岗,属红粘土壤,空气干燥,适应大葱喜凉爽的生长习性,极宜种植。从2000年开始,泽州县巴公双丰园大葱专业合作社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品种,重新开发巴公大葱,通过选育传统的优良品种、合理的种植方式,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规程进行种植,使巴公大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并建立了相应的营销网络,加速了巴公大葱种植业的发展。

地域范围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北与高平市毗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交界,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巴公大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主要涉及泽州县的巴公镇、高都镇、大阳镇、下村镇、陈沟乡等泽州县的14个镇3个乡,巴公镇为巴公大葱的主产区,现有巴公大葱种植面积666.7公顷,年产量19250吨。自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5°12ˊ-35°42ˊ,东经112°31ˊ-113°14ˊ。东西长62.75 公里,南北宽58.85 公里,约占山西总面积的 1.2%。辖14镇3 乡,632 个行政村。生产总面积666.7公顷,年生产量1.92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葱全长一般1米多,葱白长60余厘米,头部有拳头大的疙瘩,一般每根重500克左右,大者重750克。因巴公大葱又长又壮,被群众形象地呼为“扁担葱”。 巴公大葱具有崩花多和耐贮存的特点。其他地方的葱用到切不易碎,即使先用刀拍打,切后也难免出现块状。把一株巴公大葱放在案上,只需用刀面一拍,层层鳞茎便自动崩开,小片葱白似满案飞花,用其烹、炒、炸时抢火候,效果好,味道美。葱白肉厚心实,组织结构严密。单株独茎不分瓣,味浓辣烈。收获3天后葱叶方才渐渐由绿变黄。叶干后放于阴凉干燥处保存一冬一春,葱白仅干外表一层皮,其葱不腐烂、不干枯、不跑味。2.内在品质:大葱属百合科葱属中以叶鞘组成的肥大假茎和嫩叶为产品的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功效。每百克巴公大葱含磷量为45.8-48毫克、含钾量346-349毫克、含钙量61-63毫克、含镁量为15.5-17.0毫克、维生素C含量为17.9-18.3毫克、维生素AIU/100g5.8-6.3毫克,具有解热祛痰、促进消化、抗菌抗毒、防癌抗癌、消减脂肪、防治感冒、补充能量、降胆固醇、降低血压的功效。3.安全要求:巴公大葱种植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NY5001-2007《无公害食品 葱蒜类蔬菜》标准,加工产品冻干脱水葱花符合NY5184-2002《无公害食品 脱水蔬菜》标准。在包装,标识上须符合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进入市场的必须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八. 山西省 晋城 高平 猪皮冻

猪皮冻,是一种用猪皮熬制而成的凉菜。高平市米山镇的米山大食堂,这里是高平做猪皮冻最出名的地方。

猪皮冻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味道好,营养丰富,跟猪蹄一样同样富含大量的胶原蛋白,是一种美容食品。

九.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阳城冬虫夏草

阳城冬虫夏草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冬虫夏草又称冬虫草、虫草,它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幼虫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与天然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品。它药性温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虚者皆宜,比其他种类的滋补品有更广泛的药用价值。

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中药材。《本草纲目》称它有祛风寒之功能。在晋城主要产于阳城鳌背山、大乐岭一带。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其滋补和治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其滋补和治疗功用在人参、鹿茸之上,价格十分昂贵。 虫草之所以称为“冬虫夏草”,其成因是雪域高原盛夏冰消雪化之时,蝙蝠蛾产在草甸花草树叶上的虫卵,经自然孵化后变成小虫钻进士里,靠汲取植物根茎的营养长大,这时,盛夏季节开始活跃的虫草又潜入虫体寄生繁殖、萌发菌丝,从夏至冬,慢慢将地下的幼虫蚕食而死,形成“冬虫”。次年夏天,虫草菌在虫体内抽出子座,露地形成一株4——10厘米的紫红色小草,其顶端有菠萝状囊壳,这便呈“夏草”,夏草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囊孔射出,随风飘游、侍机又钻入别的虫体繁殖,循环下一轮“冬虫夏草” 。

十. 山西省 晋城 城区 晋城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

晋城过油肉的主料为瘦猪肉,最好是里脊肉或元宝肉。将猪肉顶纹切成柳叶片,用蛋液、湿淀粉拌匀。炒瓢上火放入食油,待油八成热时将挂糊均匀的肉片下入油锅,边炸边用肉叉把肉搅开,要注意掌握火候,油热肉片则会结疙瘩,油凉又会脱芡。炸熟后用手勺滗住瓢沿,倾瓢滗尽油,然后投入葱花、蒜片、姜末、木耳、黄花菜、蒜苔段、烹入少许酸醋,翻瓢后再加入酱油、盐、味精及绍酒,加水勾芡,装入汤盘即成。

过油肉制法,始于北齐奥肉。《齐民要术》中记录有这一名菜的初始技法,即将猪肉切片后置于存有肉、脂油和盐的釜中,缓火慢煮后,再入油瓮腌渍,食时捞出,水煮再熟,拌以韭菜吃。到了唐代,奥肉制法分为煲制、过油两种技法。《中国风俗史》载:“唐人食品…薄冶群物,入沸油烹,谓之过门香。”此后,肉过油而食,成为历代宫廷菜式,到了明代,更是御膳第一美味。《晋食纵横丛书•名食掌故》记:“过油肉…在明代曾被明太祖列为皇宫珍馐第一味,每临庆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令先上过油肉,而奉为至上珍宝头肴。”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过油肉这一名菜又重回山西,也成为山西代表菜肴之一。清代时,努尔哈赤和慈禧太后都喜欢吃这道菜。《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载,努尔哈赤称过油肉为“黄金肉”,他当上皇帝后,“盛京清宫膳房也烹制黄金肉”。慈禧太后掌权后,过油肉“是清宫廷普遍食用的一只宫廷菜。”

过油肉自明代以来一直是晋城的代表菜之一,数百年来各县大小饭店都以过油肉为看家菜招揽天下食客,甚至筵席上也用这道菜显示地方风味。山西过油肉片大,晋城过油肉片小;山西过油肉为干食,晋城过油肉为汤食;山西过油肉一般不用蒜苔、豆角之类辅料,晋城过油肉则非放蒜苔或豆角不成。外地人在晋城点过油肉时,一定得讲清要山西过油肉还是晋城过油肉,否则很容易混淆。

制作晋城过油肉,勾芡很重要。不仅是过油肉,在其他菜肴中也很重视勾芡。勾芡是否适当,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调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大多用于熘、滑、炒等烹调技法。这些烹调方法共同特点是:旺火速成。用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了某些酱汁调料的原料本身出水,使菜肴看上去汤汁增多了。通过勾芡,使汁液的浓稠度增加了,并附于原料的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要勾好芡汁,首先就要掌握好勾芡时间,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卤汁发焦,过迟勾芡易使菜受热时间长,失去脆嫩的口味。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汤汁要适当,否则不能达到增鲜、美型的目的。在用单纯粉汁勾芡时,必须先将菜肴的口味、色泽调好,然后再淋入混淀粉勾芡,这样才能保证菜肴的味美色艳。晋城菜肴中的汤食较多,厨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勾芡经验。晋城过油肉之所以区别于山西过油肉,巧妙的勾芡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