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七星区唐蔡土特产经营部 上蔡的土特产品店位置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七星区唐蔡土特产经营部 上蔡的土特产品店位置更新时间:2024-05-11 17:09:21

一. 广西 桂林 七星区 姑子面

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的汤,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人再加上桂林腐竹、黄菜、素火腿、面筋等素菜和佐料,鲜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景区内月牙楼的最负盛名。

二. 湖南省 娄底市 娄星区 湘中香稻

湘中香稻

香稻因谷粒中含有一种叫“哥马林”的有机物,能发出诱人的香味。但十分娇贵,对水土要求较高,一般“易地不香”,且产量很低。故历代封建王朝把它作为“贡品”,谕示“庶民不得尝”。娄底的“涟香一号”不仅择壤要求低,且米优良,产量较高,通过大面积试种早晚两季,平均亩产达到800kg以上。

三. 广西 桂林 七星区 伏波山的“马打滚”

六十多年前,桂林伏波山脚的贫民区有一位姓马的小贩。他每天头上顶着个竹簸箕,里面装着“马打滚”和“金镶玉”两种小吃,在街上吆喝着兜售

“马打滚”其实就是“油堆”。不过,这种“马打滚”油堆呈正圆形,炸好后放在簸箕里不住地滚动。炸油堆的人姓马所以大家把他炸的油堆叫“马打滚”。“马打滚”油堆的特点是皮薄,只有两二厘米厚,中间是空心的,吃起来韧中带软,容易咀嚼,并且甜中带有桂花芳香,非常可口。( 桂林)

四.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黄耙

黄耙,是黔西传统悠久的民产风味食品。2003年被评为“毕节地特美食——夜郎文化美食奖”一等奖。

做法:黄粑的制作和原料选配是用西部高原的稻米、玉米、糯米等和黄豆浆汁混合,约加冰糖和白糖拌合,并打成方枕,用玉米叶和竹叶包好,放入大木甑中经过20来个小时的蒸煮发酵而成。

特色:通过蒸煮、发酵,分解出大量糖分,色泽由白变黄,糯香、甜香、竹香、玉米香透过湿热的玉米叶和竹叶蒸腾而出,黄润晶莹的黄粑也就跃然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五.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白萝卜

毕节白萝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丰翘一代萝卜和丰光一代俗称毕节大白萝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山西省引入我区栽培,至今种植30余年,面积达2万余亩,产量达12万吨。我区生产的白萝卜个头大,外形美观、水份多,口感纯正、甜、脆、富含维生素C、E,具有开胃助消化、降血压等功效,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丢药箱”的民谚,宜生吃、熟吃和腌渍。2007年2月7-9日,毕节地区赴贵阳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上,毕节大白萝卜成为本次展销会上唯一排队抢购的特色农产品。继农展销会后各大中城市纷纷托人到毕节购买大白萝卜,毕节大白萝卜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七星关区碧秀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位于七星关区倒天河水库上游大新桥办事处魏家屯村,主营产品毕节优质大白萝卜,通过工商注册了“慧明”商标。拥有核心示范基地515亩,力争两年内建成1000亩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年产优质大白萝卜100万公斤,优质无公害蔬菜200万公斤。

“慧明”牌毕节大白萝卜,以其特有的水质、土壤和气候,尤其是科学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成就其水分多、又甜又脆、果味纯正,口感好,品质胜水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连续几年被当成礼品送往省城和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成为毕节试验区的一大。

六.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白蒜

毕节白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七星关区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尤以“贵州白蒜”享誉省内外, 2003年“贵州白蒜”被评为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和贵州省名牌农产品,根据《中国大蒜志》记载“贵州白蒜”品牌的形成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栽培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塘边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蒜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蒜作为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区大蒜的栽培以大白蒜为主,其外皮嫩白,一般有8-12瓣,单个重量在30克-50克之间,具有瓣大均匀、味道纯正浓郁、辛辣醇香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分布在杨家湾、撒拉、放珠、青场、朱昌、阴底、田坝等镇乡,截止2012年,全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套作单产水平200-300公斤,净作单产水平400-600公斤,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在省处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

目前,全区涉及大蒜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家,主要产品为泡大蒜,专营大蒜有贵州省毕节市博冠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着力挖掘地方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成功开发了“王老五”香蒜、泡小蒜、泡藠头、泡蒜薹等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七.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经过卤、炸、煮过后的鸡,抹上麻油或花椒油就可食用。吃时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从前的“王傻子烧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里,当地人要找还得费一番功夫。现在街头就有。

来历: 王文让厨师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九岁学艺,如今年逾古稀。因他为人憨厚,工作勤谨,目不识丁,人们早年赠个绰号“王傻子”。王师傅烹调技艺非常精湛,尤以烧鸡最为拿手。

王傻子烧鸡:系以制作人王文让的绰号命名。食用时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别有风味。成品色红透黄,油亮滋润,外皮酥脆,内肉细嫩,醇香可口。

八. 云南省 丽江 玉龙县 七星背包

七星背包是由纳西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演变而来的衫 旅游工艺品,七星背包大小不一,造形各异,但基本外形都源于纳西妇女的“七星羊皮披肩”。纳西妇女腰系白褶围腰,背披披肩。服饰中最为外界所注目的便是身后所披的背饰披肩。披肩经剪裁加工以后,上缀七个用彩丝线缝制的圆形饰物,即“七星”。“七星”代表星星,旧时“七星”上方还要饰两个大的,代表日月。这种披肩被称为“披星戴月”,是纳西族妇女勤劳能干的象征。同时由于披肩形似蛙形,两个大圆盘形似蛙眼,七星披肩又是纳西先民青蛙崇拜的产物。七星背包不仅取形于纳西服饰,而且上绣东巴象形文字,既是民族工艺品,又是衫美观的背包,旅游者留作纪念或赠送亲友都很有意义。( 丽江)

九. 湖南省 娄底市 娄星区 梅山三合汤

三合汤是梅山传统的地方名菜,在娄底市及周边地区的饭店或夜宵摊上,深受众多人的青睐。品尝三合汤不仅可大饱口舌之福,而且可以领略一下梅山文化的深厚和神奇。

三合汤选料相当讲究,最好要用水牛牯之牛血,厚实之牛肚及黄牛牯里脊肉为主料。牛肉要横切,牛肚梅山人吃法奇特:呷黑不呷白。杀牛开膛后,取出牛肚将粪便抖干净,炒前几分钟方可将其洗净,若去黑皮,甜味鲜味全无。

牛肉、牛肚猛火热油翻炒后,加入米酒酿、生姜、红椒粉后出锅。牛血稍炒,久炒则不嫩。最后三者合之。加沸水烹煮成汤,配山胡椒、酱油等调味。于是,味辣、汤沸、味道鲜美的三合汤就出炉了。

相传,此汤沿于苗俗,苗人是梅山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日,一老翁云游至横阳山寨,恰遇山民宰杀老牛,围观者甚众。突然,一山民口吐白沫倒地,众人惊骇不已。老翁上前命山民取牛血一碗,牛肉、毛牛肚各一片,加入三个红辣椒,煮沸急饮,患者顿时出汗即醒,神清气爽。当众人欲觅老翁仙踪时,老翁驾祥云消失在苍茫的横阳山岩中。

此方确有除寒祛湿、通经活络之功效。但此传说给三合汤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倒是史书上记载的文字比较客观,令人信服。

据史料记载,南宋景炎2年(1277年)3月,新化张虎起兵抗元,统帅威猛剽悍的梅山骑兵,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但后遭元朝重兵残酷镇压,张虎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元人为防梅山骑兵东山再起,在梅山地区大肆杀马,杀完马之后杀牛。由此梅山也产生了杀牛的牛市和三合汤独特的名茶。“桥头屠担横陈,尘垢牛粪满地。屠牛村夫,汗流浃背。”这就是新化铎山(今属冷水江市管辖)牛市繁忙兴旺的历史写照。三合汤经过几百年而传到今天。

张虎和他的“战马嘶鸣落日圆”的悲壮形象,虽经700多年岁月风尘的磨砺,已渐渐模糊,但他那如虹的浩气,仍将充溢人们的胸襟。吃起三合汤,人们也会念叨起张虎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十. 湖南省 娄底市 娄星区 酸辣肘子

娄底人偏重酸辣口味,酸辣肘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基本材料:猪肘子、小野山笋、野山椒、豆瓣酱、红油、辣椒粉、白砂糖、陈醋、蚝油、味精、鸡精。

做法:

1、猪肘子烫毛煮八成熟;

2、锅烧油至七、八成热,肘子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沥油;

3、卤水烧开,放肘子卤至酥烂,备用;、锅下油,加入上述调料及高汤烧开,加肘子一起焖至入味装盘;

5、面上撒上芝麻、葱花即可。

基本特点: 酸香微辣,肥而不腻,口味醇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