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茂县特产美食推荐 茂县特色美食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茂县特产美食推荐 茂县特色美食排行榜更新时间:2024-01-13 17:23:33

一. 四川省 阿坝州 茂县 茂汶苹果

茂汶苹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茂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羌民族聚居地,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5%。据《旧唐书》、《茂州志》记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汶川、理县、茂县3县合并置茂汶羌族自治县,1987年撤自治县,茂汶县仍置茂县。因此,茂县地区出产的苹果一直被称为“茂汶苹果”。 茂汶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清朝末期,苹果由英国传教士引进并少量栽培。据《阿坝州志》、《茂汶羌族自治县志》记载,民国25、28、35年,茂县陈氏父子先后从四川农业改进所引进苹果苗百余株在茂县栽培获得成功,引进品种主要是金冠,红星,红冠等。建国初期,川西农业厅及四川大学园艺系师生来到茂县进行综合考察,得出茂县自然地理条件适宜苹果生长的结论。上世纪50年代,全县引进苹果砧木苗木和品种50余个,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苹果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随着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50年代至60年代茂县先后建成国营凤仪、凤毛坪、大河坝园艺场,1975年全县建立21个乡园艺场,苹果树达50万株,年产量达700万斤左右。“金冠,红星,红冠”品种在1963、1964、1975、1985年四次被评为全国第一名,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水果称号;1966年,“红星,红冠”品种运往香港市场誉胜美国“蛇果”;1974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外贸部、供销合作总社在京召开全国鉴定会,“红冠”“金冠”品种被评为全国之冠。80年代初,茂县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发展苹果作为搞活农村经济的带头产业。1985年,茂县被确定为国家优秀苹果商品基地建设县,同年国家农牧渔业部、省农业厅、州农牧局投资120万元,在县城建500吨储藏冷库。1986年9月,全县苹果储藏保鲜量突破100万斤。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茂汶苹果通过改造低产园、人工授粉、套袋技术、高接换代、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实施,全县苹果均有不同程度更新,产量稳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目前,茂汶苹果种植面积突破25000亩,产量达50000吨,已成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纲中计划提升改造果园3500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调整果树品种和熟期结构,5年内名优新苹果品种比例达到60%以上,优质商品果率达到70%以上。

地域范围

茂汶苹果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茂县境内南新镇、凤仪镇、沟口乡、胃门乡、永和乡、回龙乡、飞红乡、黑虎乡、三龙乡、曲谷乡、雅都乡、太平乡、叠溪镇、石大关乡、松坪沟乡、洼底乡、白溪乡、土门乡、东兴乡等2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6ˊ-104°10ˊ,北纬31°24-32°17之间,茂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北川、安县、绵竹三县毗连,南接什邡、彭县、汶川县,西与理县、黒水接壤,北临松潘县境。保护面积96000亩,年产量19.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茂汶苹果果实中大,短圆柱形,果面底色黄色,着片状或条状粉红晕,果点小而稀。果顶萼洼窄,较深、有浅的棱状突起,萼片宿存,果柄细。果心较大、种子小、五心室,每室着生1-2粒种子。果肉黄白色,质地脆、味浓,纯甜、有香味,汁液中等。 (2)内在品质指标:茂汶苹果可食率≥80%,可溶性固形物≥11%,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硬度大、耐贮藏。 (3)安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 仁果类水果》NY5011-2006质量要求。

二. 四川省 阿坝州 茂县 阿坝苹果

阿坝苹果主要指茂汶所产苹果产品。其质地优良,颜色红亮,被誉为吉祥的象征。 阿坝苹果

阿坝苹果醇甜细腻、芳香,以金冠红心,红冠品种为佳。-

产业发展

寨沟沿线的茂汶苹果曾炫耀“王者之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成了阿坝州农民增收致富的“拳头”产业。然而,90年代后期,随着山东苹果大举进川,“茂汶”苹果一退再退,一败再败,果农一气之下屡屡将利斧伸向苹果树……然而,果蔬加工企业———宝清公司一进阿坝州,苹果产业枯木又逢春。现在阿坝州苹果不是愁销,而是不够销,不仅鲜销果涨价,而且连残次果、落地果都能换成钱。
阿坝州苹果产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最高价格曾达到1.6元/公斤。但是,近年来该州苹果产业逐渐衰退,特别是前5年价格下跌,导致果农不再愿意管护苹果。

为使果农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境,阿坝州于2006年3月引进了宝清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浓缩苹果汁生产。通过公司的牵引带动,今年阿坝州鲜销苹果价格较去年上涨了0.4元/公斤,并且以前无任何经济价值的残次果、落地果、疏果被公司以0.46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进行加工。这样,一方面促销了鲜销果价格的上扬,另一方面确保了果农收入底线。农民说:宝清公司成了“保险公司”。

三. 澳门 官也街—美食集中地

氹仔岛官也街是一条“食街”,官也街是昔日葡人聚居地,今日已成著名食街。在窄巷间放眼望去,栉比鳞次的招牌让人眼花缭乱。木偶,公鸡,小飞象等葡国餐厅装修各具性格.巷头的雪糕店,大菜糕、木糠布丁也是官也街的魅力之源。再加上鼎鼎有名的大利来猪扒包,咖喱鱿鱼,誠昌水蟹粥,澳门著名的牛肉干、杏仁饼等美食手信,官也街已成为了各位来澳的饕客们必去的场所。

四. 四川省 阿坝 茂县 汶川羌绣

汶川羌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羌族刺绣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匠心创造的艺术,根植于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并且承载着底蕴深厚的羌族文化,以直观地形式表现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特点等。2008年,羌族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羌族刺绣的历史】

羌族刺绣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在羌寨,各家妇女几乎都会羌绣,它已成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其传承几乎都为家族传承。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间刺绣工艺中有“南彝北羌”之说,可见其已自成体系。

历史记载的“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正是古羌人擅长用民间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羌族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刺绣出了不少佳作。

羌族刺绣的历史,可从其纹饰图案窥得一貌。茂县、汶川出土带有“绳纹”的陶罐,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带有“饕餮”纹样,可知,在岷江上游的古羌聚居地,此类型的羌绣纹样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羌族刺绣的技法】

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有各种图案。颜色强烈对比,却十分的和谐。在羌族妇女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

羌族刺绣技法原始古朴、构图精巧奇妙、色彩绮丽纯美、画面清丽明快、题材丰富多样、图案秀丽生动、寓意吉祥喜庆,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体现了羌族妇女聪慧的心智和其杰出的艺术才能。

羌绣的传统技法原始古朴,针法多样,且多采用架花(挑花),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几种。

挑花细腻精巧,有三种针脚,即十字挑、串挑和编挑。十字挑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按布料的经、纬下针,针脚精湛,挑缀严谨,组图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十字挑常用于头帕、衣领、衣袖等小型条缀上。串挑又称链子扣,是以针线挽成链扣相连构成图案,用白粉画样挑串,粗针细缀,组成图案,挑缀较省工时,适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编挑多用彩色丝线,挑、编相兼,密扎排列,留空显花组图,编挑美观大方,但不经洗,多适用于小面积的飘带、鞋面、头帕。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许色线挑的;有的飘带全用色线参差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异常明快。

羌绣别的针法也各有特色,撇花、纳花清秀明丽;织花蕴意奇妙,古朴精美;勾花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

【羌族刺绣的取材】

羌绣构图严谨,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齐匀称,装饰性强。羌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此外,羌绣图案还有崇拜与向往的一些抽象图案。如“四羊护宝图”“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喜鹊登枝”“火盆花开”“万字符”等几十种。内容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羌绣古老的传统技法,在服装的领口、托肩、吊边、脚边、袖口的纹饰图案中,以及围腰、挎包、肚袋、花鞋、花垫、扎花桌布被单上随处可见。

【羌族刺绣在羌族生活中的应用】

羌绣是羌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施加于头帕、衣领、衣袖、衣襟、坎肩、腰带、裹肚、鞋面等处,具有古朴、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

羌族人民将绣艺精湛的工艺运用在羌族服饰上,第一具有审美的功能。羌族刺绣图案多样,不仅有花草、瓜果等植物,还有鹿、狮、免、虫、鱼、飞禽等动物,以及人物。可谓丰富多彩。除了美观之外,羌族服饰上的刺绣又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延长使用之寿命。可见羌族刺绣是融合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的工艺品。

但更深层次上,羌族刺绣实际上是以绚丽多姿的图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羌族妇女根据物件的实用对象来选择刺绣图样的意象。如给老人用的,多选用福、禄、寿之类的图案装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给小孩子用的,多选用辟邪,以保佑其健康成长,或者用花朵图案,也是寓意茁壮成长。年轻的阿妹子绣的烟荷包是送给她的情哥哥的礼品,烟荷包上绣的两种图案,一种是鸳鸯戏水,另一种是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这两种绣花图案寓意着男女双方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女皆穿形似旗袍、多为白色的麻布长衫,外穿羊皮背心,晴天皮毛朝内,雨天皮毛朝外。女子常戴绣花黑头帕,男子缠黑头巾,白头帕只有死人的时候才戴,丧期一满马上烧掉。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羌族男女各有一独特的随身携带物,妇女为银制针线盒,男子为银制烟盒。

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也都精美绝伦。

羌族的“云云鞋”,是羌族男人穿着的绣有云朵的云云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是羌族最具特色的绣花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云云鞋形如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绣有云彩图案,十分别致,结实耐穿。可谓借物抒情的典型绣品。相传一个生活在湖泊中的鲤鱼仙子看见放牧的羌族少年赤着脚,十分心疼,顺手撕下一朵云和一束羊角花,做成了鞋子送给少年。后来他们相爱了,成了一对最幸福的人。人们便称这种鞋为云云鞋,云云鞋便成了爱情的信物。这种既有精神诉求、又有物质实用性的工艺形式,其意义汇聚在祝愿吉祥、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望中,从而延伸出它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既是属于羌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

在羌族,羌族服饰就这么把美丽点缀在生活上,他们比传说和记忆更美丽。姑娘们头上戴的头巾,身上系的围裙,脚上的云云鞋,还有衣袖,衣领,就连裤角,都绣上了美丽的图案。或粉或红,或娇或艳,配上姑娘们闪闪发光的银饰,让人有一种行走在彩霞中的感觉。

羌族刺绣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羌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山东省 聊城 莘县 伊尹治国美食养生宴

伊尹,商初大臣。出任前,曾在我县莘亭一带躬耕。《孟子》中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伊尹是商朝五朝元老,历佐商汤、外丙、仲壬、汤孙太甲和沃丁,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为商朝600年基业奠定了基础。伊尹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宰相、第一位帝师,被孟子称为“圣之任者”。同时,伊尹还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饪鼻祖”和“厨圣”。

伊尹治国美食养生宴,把握了伊尹治国、养生、美食三个理念。伊尹以鼎烹说汤,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注重尊贤、用贤。“治大国若烹小鲜”是对他的高度评价。《汤液经》为后世食疗、养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伊尹五味调和等烹饪理论,被历代宫廷食典延续使用。本套宴席既体现了伊尹时期的美食养生文化,亦体现了伊尹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上古治国美食养生的生动再现。

六. 台湾省 云林县 云林美食

云林堪称是台湾民风最淳厚的农乡,境内多为淳厚朴实的农渔村景色。在饮食文化方面,同样具有朴实无华、料好实在的乡土特质,麻糬、豆皮、麦牙酥、当归鸭面线……,完全以地道传统的美味为招牌,不需大肆宣传,食客照样远从南北而至。浊水溪孕育了名扬中外的浊水米,西螺人将其做成好吃的麻糬,其中尤以传承四代的正庄麻糬名声最为响亮;目镜仔麦牙酥乍看之下,与金门贡糖颇为相似,但口味及做法上略有不同;排骨大王除做工一流外,精选肉质鲜嫩多汁的温体猪肉,也是其制胜的关键;魏家当归鸭面线是土库镇上最有名的小吃店,店内仅卖鸭肉面线、冬粉、鸭血等几样料理。( 云林县)

七.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美食

顺德民丰物阜,县人自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加以外出经商、作官人多,不断传入外地的制作经验,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早在清代,就有“凤城食谱”的名目,菜式烹饪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称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梁介香《凤城梦游录》)。及至近世,“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得到外界公认;广州、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粤人聚居地的酒楼餐馆,多喜标榜“凤城(大良)名厨”以广招徕。顺德厨师特别擅长清蒸河鲜(海鲜),小炒菜式也很到家,充分体现鲜、嫩、爽、滑、香的特色。招牌菜式如“水鱼(甲鱼)三味”:甲裙加杞子、桂圆、冬菇、瘦猪肉清炖,头、尾和爪红烧,肉切薄片配冬笋或菜胆生炒。一只甲鱼因应不同部位可制作出多样的风味。“炒水蛇片”:水蛇剥皮起去骨后切片。配鲜笋、碗豆等菜料生炒。极其鲜美爽滑。“野鸡卷”:肥、瘦猪肉分别切片,拌生粉及其他佐料,卷成圆筒形蒸熟后切成棋子状。再油炸成金黄色上碟,以汁淮盐蘸吃,甘香可口而无肥腻之感,是佐酒的上等菜式;“大良炒牛奶”将鲜牛奶混和鸡蛋清,加入蟹肉、虾仁、鸡肝粒之类炒制而成,鲜嫩软滑,浓郁可口。是中国烹饪技术中软炒法的典型菜例。其他如褪骨大鳝、六味烩长鱼、乐从鱼腐、均安鱼饼、龙江米沙肉、虾饼、大内田鸡、凤城酿节瓜、酥炸春花肉等,都制作精细,独具特色

在吃法上,地方特色鲜明又大众化的,为淡水鱼的烹饪,方式主要有全食、块食、片食、拆食、剁食、酿食、生食和腌食八种

全食是制作时去除内脏、鳞、腮而保留鱼的全形,制法又可分蒸、煎、炸三种。加姜丝、葱丝、料酒、食盐蒸熟再淋豉油熟油(经煮沸的花生油),名“清蒸”,以鲩(草)、鲮、鲫鱼为主。煎炸则各种家鱼均可,一般在煎、炸后加酒、豉油及少许调料再蒸或炆,可免燥热上火,又别具滋味。先炸后炆称“红烧”,与“清蒸”并为两种常见的制法。如将抹盐蒸熟的鱼(以鲩鱼和鳙鱼为主)配上酸荞头丝、酸姜丝及酸甜芡法汁,则为“五柳鱼”,也很常见块食是将鱼带骨切成骨牌大小,调味后以生粉拌匀,放进沸汤锅内浸熟,蘸豉油熟油和姜丝、葱丝吃,香滑可口,俗称“浸滑鱼”

片食是将鲩鱼或大头鱼(鳙鱼)的脊肉起出,切片,以筷子夹持在沸汤锅内灼片刻,再蘸豉、熟油和姜丝、葱丝吃,俗名“鱼片打边炉”,是最方便的一种吃法。若拌蛋清等配料猛火炒之,名“炒鱼片”;若将鱼片拌少许姜丝、葱丝加入白粥稍烫片刻,名“鱼片粥”

拆食是将大头鱼的鱼头稍煎之后,放进沸汤中浸熟,取出去骨,放汤加配料制成羹,名“鱼云羹”。将整条大鱼浸熟后去骨拆肉煮粥,名“鱼蓉粥”。

剁食是将鲮鱼(鲩鱼、大头鱼亦可)的脊肉剁至糜状,加配料和挞至起胶,再捏成丸状,名“鱼球”,蒸熟或沸汤浸熟均可,又可配其他佐料煎、炆、炒、炸、皆成美食

酿食是将整条鲮鱼连头带皮完整剥出,取其肉剁糜,掺上猪肉料、冬菇粒、虾米等配料,调味后酿回皮囊内,回复原型,煎或炸熟后略炆即成

生食俗称"食鱼生",取鲩鱼(鲤鱼亦可)脊肉去皮及皮下红肉,抹干后以快刀切成蝉翼般薄片,再加入姜丝、葱丝、炸榄仁(或炸花生、炸粉丝)、酸荞头丝、蔬果(雪梨、莲藕之类)丝、熟盐末、花生油和芝麻油,拌匀生吃,味道鲜美爽滑。但由于容易感染寄生虫病,近年已不如过去盛行

腌食实为制作鱼干,将扁鱼(鲢鱼)、鲮鱼去除内脏和鳃、鳞,以适量食盐腌一夜后吊起吹至半干,里外再匀涂一层乌酱晒干,蒸熟佐膳。味道甘香,耐嚼醒胃,比之鲜食,别具风味

此外,有几种传统点心小食也名闻遐迩:一是金榜牛乳,为雪白圆状薄片的咸乳酪,以水牛奶制成,创始于明代,味略咸而甘香,佐粥下饭有坠火功效;二是大良双皮奶,始制于清代,为甜炖水牛奶,碗面覆盖一层鲜奶煮制时形成的薄膜,食味清甜嫩滑,乳香浓郁;三是大良的嘣炒,为面粉拌猪油、南乳、白糖等配料油炸而成的食品,始制于清代,形似金黄色的蝴蝶,过去广东人称蝴蝶为嘣炒,故名;四是凤城鱼皮角,始制于清代,鲜鲮肉刮青加入精面粉搓匀擀薄作皮,鲜瘦肉松、虾仁、韭黄等作馅,包成小巧玲珑的饺子状,宜汤煮、宜干蒸;五是伦教糕,始制于明代,糕体雪白晶莹,爽软滑润而有弹性,食味清甜透凉;六是龙江煎堆,始制于明代,为糯米粉掺和大米粉作皮、爆谷花与炸花生仁加糖浆作馅的球状油炸年宵食品。( 顺德)

八. 四川省 阿坝州 茂县 阿坝茂县李

阿坝茂县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阿坝茂县李,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著名,该品果实中大、圆形、整齐,缝合线不明显。果粉、果肉厚,肉质硬脆、纤维少,味甜,有香气。核小,离核,成熟期晚。

茂县是全国著名的落叶水果之乡,拥有3万亩茂县脆李、青脆李、脆红李,是国家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向周边辐射达五万余亩,形成颇具规模和特色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 茂县千年李乡、万亩李园,凝四时精气,汇天地人和,聚生态之美,备休闲之乐。春赏李花香雪海,九鼎金秋硕果彤,衣袖犹藏茂州风,游伴争食李青红。 据《华阳国志》:“古汶山郡(今茂县)崇伯鲧子娶有莘氏女治水……汶山郡的涂禹山生禹。禹治水后,沧海变良田。昔有蜀山部族开拓桑麻桃李。”可见李子在茂县栽植已有几千年历史。 公元前三千四百六十年八月初三,尔玛(羌族)蚕丛氏长子雅鲁接任酋长后率部族依势疏导山水,使沼泽变牧场,牛、羊、马,山地繁衍、台地播种尔咪(桃)撤依咪(李),五谷;五谷丰登。雅鲁在汶山源出流经岷之小盆地依山傍水建城堡,四周广植尔咪(桃)撤依咪(李),因其周身是宝,将撤依咪(李)种于巷陌。茂县为纪念他们为李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将两片树龄70年以上的老李园分别取名为“禹公李园”和“雅鲁李园”。 尔玛(羌族)视李为礼,在婚丧、服饰、咂酒和冠礼中用李敬山神、天神,求得祝福和保佑。民国24年,杨家阁为帮红四方面军筹集军粮,发动贫苦人民上山采摘李果千余担充饥、入药,同年7月,杨家阁壮烈牺牲。当地百姓为纪念他栽植李树百余株,成活至今有30余株,取名为“家阁李树”,距今70余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茂县群众为其筹集军粮并采李果充饥,果核为药,为感谢羌族人民,北上前为当地栽植李树五十余株,成活至今有十余株,羌人现取名为“红军李树”,距今70余年。 目前茂县境内仍有百年李树5000余株生长开花结果,其顽强的生命力如《尔雅》云:“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令人惊叹。 这里盛产的李子果面亮丽、光滑有光泽、果粉厚,质地爽口脆嫩、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高,果核离核,可食率高达97%以上,品质上等,耐贮运,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售价达7-10元/kg,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香港、深圳、重庆、云南、贵州、西安等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名声远扬。

地域范围

茂县李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凤仪、南新和叠溪3个镇和渭门、沟口、雅都、曲谷、洼底、白溪、三龙、回龙、黑虎、飞虹、太平、松坪、石大关13个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6′-104°10′,北纬31°25′-32°16′。茂县位于川西北地区,东与北川、安县、绵竹毗邻,南与彭州市、汶川、什邡接壤,西与理县、黑水相邻,北与松潘连接,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116.5公里。保护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8.2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茂县李果实整齐度好、果形端正,具有本品种的固有特征果皮色泽,具有本品种成熟时应有的果肉色泽,李果面亮丽,光滑有光泽,果粉厚,质地爽口脆嫩,香气浓郁,果核离核,品质上等,耐贮运的独特品质。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茂县李具有高糖低酸的品质特点,硬度大于10.4kg/平方厘米,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2.5%,可滴定酸小于1.06%,含糖量大于9.8%,可食率大于97%。 (3)安全要求:茂县李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844-20004)标准规定。

九. 北京市 通州区 北京特产美食

北京美食

十. 四川省 阿坝 茂县 茂县野生沙棘

茂县野生沙棘品种、面积及分布地点:茂县有野生沙棘20万余亩,品种主要有中国沙棘和卧龙沙棘两种,中国沙棘主要分布在维城乡、雅都香、曲谷乡、三龙乡、洼底乡、黑虎乡、沟口乡、渭门乡。卧龙沙棘主要分布在太平乡、松坪沟乡、叠溪镇、石大关乡、永和乡、石鼓乡、南新镇等乡镇。根据目前野生沙棘的结果情况调查,其亩产沙棘枝果可达150公斤,能采摘利用50公斤/亩,枝果按测算年产可达1000万公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