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宿迁美食 特产是什么 宿迁特产美食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宿迁美食 特产是什么 宿迁特产美食介绍更新时间:2024-04-16 10:02:53

一.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杨树

泗阳杨树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泗阳曾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优质杨树种苗1亿多株。“十五”以来,泗阳致力打造“绿色泗阳、生态家园”,连年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杨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成片林60多万亩,杨树年生长量100万立方米,四旁植树50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杨树保存总株数达1.2亿株,106万亩耕地均已实现农田林网化,以杨树为原料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720家,全县木业加工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其中精深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年加工产值60多亿元,并催生出枫林、东升、德华兔宝宝、多丽世家等13个新知名品牌,胶合板、科技木、家具、地板等30余种环保型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5000多万美元。已形成了集良种选育繁殖——规模集约化造林——木材深加工和出口贸易——利润返还用于林业扩大再生产的现代产业化格局,实现了区域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意大利杨树简称意杨,中国所著名的中国意杨之乡即是地处洪泽湖北岸的江苏省泗阳县,泗阳县是全国意大利杨树栽培种植里面,产业最发达、引进种最早、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全县覆盖率已达42%,居全国之首。

江苏省泗阳县为淮北平原。全县总面积18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5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4平方公里;拥有25个乡镇场,总人口1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2万人,水陆交通便利,新长铁路、305省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六塘河、淮沭河横贯其中。泗阳是全国最早引进种植意大利杨树的县份,泗阳县因为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杨树博物馆、周期性举办中国独一无二的杨树节而名闻遐迩,被中国林业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称号。

目前,泗阳已形成了以水利、道路为骨架,以河湖、荒滩为基地,以片林、林带为主体,以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格局,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过去那种“三天无雨沙满天”、“冬春白茫茫,风起飞沙扬,春播一碗种,秋收半碗粮”的现象消失了,而随处可见的是郁郁葱葱,林茂粮丰。全县20多条中小河流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水质明显净化,野生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苍鹭、野兔等鸟兽类数量较1985年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飞沙得到根治,大量荒滩、荒地得到开发利用。目前仅在徐大泓、废黄河沿线就复垦开发了农田近16万亩和37公里长的黄河故道。同时,沟渠、河道不再淤塞,也不需年年疏浚,这样每年可节约用工20万个,资金近千万元。防护林和农田林网的建设还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大大削弱了干热风对三麦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三年全县三麦就累计增产23.25万吨,豆类2.55万吨,棉花1.2万吨,油菜3.45万吨。

泗阳杨树

泗阳县木业商会

12379665

树木等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泗洪小龙虾

泗洪小龙虾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泗洪“金水牌”洪泽湖小龙虾,在南京、无锡、常州以及上海、宁波等地供不应求。

泗洪县拥有整个洪泽湖水面的40%,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十分适合小龙虾养殖。近几年来,该县小龙虾身价一路狂飙,养殖效益大幅度攀升。为此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小龙虾科技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科技攻关小组和试验示范小组,根据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唐建清研究员的建议,在湿地芦苇迷宫建立了优质小龙虾种群保护基地,同时,还出台奖励措施,连片养殖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县财政每亩补助200元。截至目前,全县小龙虾规模养殖户达到5000多户,养殖面积从8万亩扩大到15万亩。已经涌现出池塘单养、滩地养虾、网围养殖等6大养殖模式,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亩均经济效益2500多元。

在泗洪,每一只“金水牌”洪泽湖小龙虾,都头顶着生态养殖“金字招牌”。泗洪县明确规定,杜绝在小沟小河里养殖小龙虾,龙虾生活的水质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小龙虾的生长环境如果没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必须人工栽植。投喂的饲料,要使用指定的专用饲料,保证饲料中不含有任何违禁物质。省有关部门多次对仿生态养殖的小龙虾进行抽检,合格率一直是100%,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

泗洪人工养殖的生态小龙虾不仅热销国内,还赢得美国、日本以及韩国消费者的青睐。仅成子湖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出口美国的“冻煮虾仁”、“整肢小龙虾”就达1000多吨。

三.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腊八豆炒五花肉

主料:五花肉200克,香辣腊八豆100克;

配料:蒜苗一根,青尖椒一个,生姜、蚝油、料酒、鸡粉、生抽各适量;

做法:

1.五花肉洗净切成薄片;青尖椒洗净切圈,蒜苗洗净斜切成片,生姜切丝;

2.热锅放油,下入五花肉,大火翻炒至五花肉变色出油,下入两小勺料酒,炒匀

3.下入青尖椒、生姜、盐、蚝油、鸡粉,炒匀;

4.放入腊八豆,翻炒均匀;

5.最后放入蒜苗与生抽,炒匀即可.

四. 江苏省 宿迁市 宿豫区 熘素桂鱼

菜系:苏菜

口味:酸甜

价格:40-80元

特色:造型优美,可以乱真,皮脆肉嫩,酸甜适口。

原料:

山药500克,香菇(干)20克,香菇(鲜)35克,春笋35克,油皮50克,淀粉(蚕豆)20克,醋25克,白砂糖15克,味精2克,姜10克,辣椒(红,尖)10克,香菜5克,香油15克,芝麻15克,花生油70克,盐3克。

制作方法:

1.将山药煮熟去皮,用刀面拓成细泥,放入碗中。

2.山药泥内再放入香菇丝、春笋丝、芝麻屑、味精、精盐搅匀。

3.豆腐皮用湿洁布盖上,回软后平摊在案板上。

4.将水发香菇剪成桂鱼的鳞、鳍、鳃、尾、眼等形状,按桂鱼的样子放在豆腐皮中间。

5.再放上山药泥,将豆腐皮包起,做成鱼形,蘸满干淀粉。

6.炒锅置旺火,注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热,下“桂鱼”炸约8 分钟,呈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有鳞、鳃形的一面朝上,放入长盘中。

7.锅内留油,仍置旺火上,放入姜末略炸,舀入清水100毫升,再加绵白糖、香醋、红辣椒丝、香菜末烧沸,用湿淀粉调稀勾芡,淋入香油,浇在“桂鱼”上即成。

小贴士:

1.炸桂鱼生坯,旺火热油炸定型,中火温油炸熟透,再用旺火热油冲炸上色,熘时鱼形完整,形象逼真。

2.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花生油750克。

五.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腊干子蒸排骨

料:猪排骨400克,腊干子250克;

配料1:剁辣椒、生姜、大蒜、葱各适量;

配料2:淀粉、料酒、蚝油、鸡精、生抽、盐各适量;

做法:

1.排骨洗净沥干,加入适量的淀粉、料酒、蚝油、鸡精、生抽、盐拌匀后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腌制两个小时;

2.腊干子切成约0.2厘米厚的片,生姜与大蒜切成末,葱切花;

3.取一个耐热的大碗,将腊干子铺在碗底,再放上腌制好的排骨,撒上姜蒜末,浇上适量的剁辣椒;

4.高压锅内加入适量的水,放入蒸架,将装有排骨的大碗放在蒸架上,盖上锅盖,大火将高压锅烧至冒气后转小火蒸15分钟后关火,待高压锅内多余的空气排完后再揭开锅盖取出排骨,撒上葱花即可.

六. 江苏省 宿迁 泗洪 天岗湖银鱼

天岗湖银鱼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的。泗洪天岗湖银鱼通体光滑透明,玲珑剔透,如冰雕玉刻,不见肠骨。肉质细腻,洁白鲜嫩,可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和鲜汤。

天岗湖银鱼是泗洪地区稀有的水产品,它与“双沟大曲”、“空心挂面”并称为“泗洪三宝”。天岗湖银鱼产于水质清淡、无污染、水生植物较为丰富的天岗湖区,银鱼身长一寸左右,通体光滑晶萤,玲珑剔透,如冰雕玉刻,不见肠骨。银鱼的头部有两个极小的黑眼睛,眼周镶有金色的眼环,它虽然是水生动物,但其实更像是一件经过加工的精美工艺品。

每年的阳春三月,成年银鱼结伴游往天岗湖的浅水区,将卵产在芦苇和水草上,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鱼卵孵化为幼鱼,开始捕食水中浮游生物并逐渐长大,六到七月,是银鱼的捕捞最佳时期,捕捞后晒干鱼体水份妥善保存。

天岗湖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营养丰富,经有关部门测定,每百克银鱼中含有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0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同时还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可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和鲜汤。

银鱼干在烹制前,先用温水浸泡,然后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文火干炸银鱼,色泽金黄,香松脆酥;用银鱼闷蛋,肥、香、鲜、嫩;以银鱼作馅,制作银鱼包子,其味更佳;以银鱼作汤,味道鲜美,闻之生津。由于银鱼的营养价值极高,且易消化吸收,是老人、产妇、病人、儿童的营养佳品,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在食用天岗湖银鱼后也赞不绝口。

七. 江苏省 宿迁 宿城区 五香大头菜

来宿迁的外地客人在临走时,总要想方设法带一点载入中国名菜谱的宿迁——五香大头菜。这五香大头菜是土生土长土制造,一看就会,一学就精,一点就破。做法是这样的:把辣疙瘩(大头菜)削光,刮净洗好后,放入卤水里淹半年以上,取出来切成四瓣、六瓣或八瓣,下头切断,上头连着,还像一个完整的辣疙瘩一样,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收进屋里凉一天,一晒一凉十几天,直到晒而不于,凉而不湿,绵中有脆,脆中有绵为止。五香大头菜,关键在“五香”。说是五香,其实,十香八香也有,什么花椒、胡椒、八角、挂皮、大茴香、小茴香等等,名堂可多啦。最后一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把半成品辣疙瘩放在案板上,或大盆里,再把“五香”大料满撒一遍,乱搓一通,然后再把辣疙瘩一个个、一瓣瓣、一丫丫,用“五香”大料从里到外搓一搓,揉一揉,反复搓,反复揉,直到搓“熟”揉“烂”为止。搓好揉好的辣疙瘩,一时半时还不好吃,还得放进缸里封好口,“捂”上半年左右,才色鲜味美,脆脆的,绵绵的,辣辣的,咸咸的,吃上一点,满口生津,食欲大增。( 宿迁)

八.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骆马湖银杏果

宿迁银杏果营养丰富,银杏果仁富含多种营养元素,除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外,还含有维生素C、核黄素、胡萝卜素、钙、磷、铁、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银杏酸、白果酚、五碳多糖等成分。

[性能]味甘,微苦、涩,性温,有小毒。能温肺益气,定喘咳,缩小便,止带滞,止泻,益脾。

[宜忌]宜:肺结核咳嗽,老人虚弱哮喘者宜食;妇女体虚白带多,中老年人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小儿遗尿者宜食; 宜炒熟或蒸熟后食用。

九.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新袁柳编

一、简介

新袁柳编是流布于江苏省泗阳县新袁及其周边乡镇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柳编采用杞柳为原料,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以造型美观、花样繁多,简便实用而普遍被当地群众作为生产生活、家居装饰用品。随着编制技艺的日臻完善,新袁柳编也由最初的粗加工演变为精加工,同时,也由乡亲邻里相互馈赠之物转变为市场销售产品。它无毒、卫生、精致、美观,倍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二、形成背景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一带,黄河故道水位暴涨,冲决堤岸,黄河故道与洪泽湖连成水天一片,宽长数十里,几无一片干土,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新滩湖。天长日久,洪水四流,黄水所夹带之泥沙,沉积淤垫,原来的新滩便逐渐形成了滩涂。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当地人便在这里栽植大量耐湿、耐碱的杞柳,用来固沙保土。每年入冬季节,人们便将干枯的杞柳收割回家当作柴禾。由于柳属落叶类灌木,自然繁衍较快,年复一年,这里便形成翠柳万行的自然景观。

三、发展沿革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柳编是每个农户家中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运用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久远,传承广泛。新袁柳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色鲜明的物产。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杞柳),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新袁一代,袁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袁靖,世代以木工为生,替附近百姓订做家具等。他天生聪颖,发现新滩湖到处长着茂密的杞柳,当作柴禾实在太可惜,便常用杞柳编制床垫及各种容器。日久,邻里相互效仿,以此编织家庭日常用品,开始从简单的床垫、草篓到复杂的簸箕、笆斗、提篮等,就这样,他们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依然沿袭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一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常作为当地能人而深受地方百姓推崇。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经常编织一些筐、篓、簸箕等相互赠送,以表达乡邻友好之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深入人心,许多掌握精湛的柳编技艺的新袁人,忙于生计,将一些柳编产品由原来的家用品变成了商品,许多家庭以柳编为生,大大促进柳编技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柳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新袁柳编开始从传统农户走向规模化生产。新袁办起了藤柳厂,开始时规模并不大,七八间房子,几十个工人,利用当地栽植的杞柳条,加工一些农家日常用具。后来,柳编规模日趋扩大,技术也日益精湛,由县外贸部门安排,为外商生产一些包装箱、抹布篮等用具。产品门类也渐渐多起来,有提篮、童篮、吊篮、挂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欧、美国家许多上层人士家中,都少不了柳编用具,特别是盛瓜果的器皿和常接触的各种筐篮。

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庄德新先生,在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发表《新袁小镇散记》中,对新袁柳编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新袁柳编享誉海内外。

四、工具及产品

新袁柳编的制作工具有:刀子(传统常用镰刀)、扳钩和斧头。其余则主要靠手工旋编而成。柳编产品种类繁多,早期产品有簸箕、笆斗、晒簸、草篓等;后期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柳编产品:提篮、童篮、吊篮、挂篮、果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

五、主要技法

新袁柳编制作技巧简单,大致可分为取材、浸泡、脱皮、晾晒、选料、编制、着色、罩漆八个阶段。

1、取材:是将生长在沟渠、河道旁的杞柳,砍伐回来,打包成捆,以便浸泡。

2、浸泡:将杞柳条放到水里浸泡约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使其表皮松软,便于脱皮;

3、脱皮:将浸泡好的杞柳条表皮刮去;

4、晾晒:将脱皮后的杞柳条放到阴凉处凉干备用;

5、选料:把脱皮后的杞柳条,根据粗细、长短进行分类,以备量材适用。

6、编制:根据需要及样品图纸进行制作;

7、着色:根据需要对柳编制品涂上颜色;

8、罩漆:将所制成品罩上清漆,这样既光滑美观,又经久耐用。

六、传承状况

传统的新袁柳编传承,多以家庭为单位或邻里相互借鉴而自觉传承,它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传承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些擅于柳编技艺的民间能手,如:袁靖和袁林兄弟二人(1832—1856);袁氏家族中袁怀玉、袁怀成、袁玉宝、袁怀高、袁怀中(1969—1978);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崔建华、徐其实、韩光全、张修发、肖其贵、杨恒平、张家俊、陈明亮、朱长安等师徒传承;现在尚有杨同志、李继先、贺辛之、周以平、周海燕、杨兰英、崔长之、葛广显、田兵等依然在师徒传承。

但是,伴随当年的“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景象渐远,新袁柳编也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料市场。柳编的功能也由实用性更多地转变为装饰性,它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日渐疏远。

七、传承人

田兵:男,1946年出生,新袁镇河堰村学校组人,其柳编技艺精湛,手法多变,擅大中型柳编。作品新颖别致,深受消费者亲睐。

崔建华:男,1948年出生,新袁镇新袁街人,擅小型装饰品柳编制品生产,作品特色鲜明,小巧玲珑,技艺巧夺天工。

十. 江苏省 宿迁 沭阳 马厂绿豆饼

马厂绿豆饼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马厂镇的特色小吃。马厂制作小豆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马厂老街上仍有几十户人家以此为业。三四十年代以汪明甫、汪明楼两家最为出名,现在最老的字号当数徐文世家。

制作小豆饼共有七道工序:一是选料,要选马厂本地产的正宗绿豆,并消除所有的泥沙杂质;二是浸泡,把精选好的绿豆用清水浸泡,直至自动脱皮为止;三是去皮,用清水反复过滤,直至将所有绿豆皮漂去为止;四是磨糊,用细牙石磨把浸泡脱皮后的绿豆磨成糊状;五是配料,用少量的细山芋粉和细芝麻粉加水搅拌成糊和在一起;六是炕熟,用温水、平锅和直径约3厘米高半厘米宽的专用模具,把豆饼糊舀在模具中炕干,至微黄即成。

制成的豆饼小巧圆润,黄中透绿,惹人喜爱。其实自选料到炕熟而成的绿豆饼,从烹调的角度讲,仅完成一道菜的一半,因为人们从不直接吃炕熟的小豆饼,还要采取烩、煎、炸等烹调方法,加工后才能食用。烩,就是放在猪肉一起红烧,这种吃法最简单,人们也最常用。煎,就是把小豆饼放在锅里用少量油煎透,然后盛在碟中,用预先配好的五香椒盐粉状佐料撒拌成一道名菜——椒盐绿豆饼。炸,是最高档的吃法,即把小豆饼洗净晾干,用强火烧锅,待小豆饼炸到金黄色并且两面都鼓起后立即捞出,放在另一干热的锅中,再浇上预先配制好的以糖醋为主夹杂其他香、辣、咸佐料用细山芋粉勾成的卤汁,反复搅拌。金黄滚烫的豆饼,突然被浇拌上五味俱全的冷卤,直响,异香扑鼻,拌匀后马上盛盘上桌,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一道美菜佳肴——挂卤绿豆饼,食之外软内酥,美味香脆,让人久久难忘。马厂名厨黄家汉做此菜最外拿手。

马厂镇街道宽阔,市场繁荣,客来人往,川流不息。凡家在马厂,或曾在马厂或路过马厂,只要吃过一次挂卤小豆饼,心中便牵挂不忘。总想多吃几次,总想多捎些馈赠亲友。但因马厂小豆饼都是手工制作,现做现卖,露天摆摊,历来没有包装,因而保质期短,热天保质1——2天,冷天只能半个月,所以不利长途携带、销售,这便严重制约了马厂小豆饼的推广。如能有厂商客户投资合作、规模生产,真空包装,同时附上小豆饼烹调方法,以便供人如法制作,定能使马厂小豆饼闯入全国大市场。

推荐特产